会展艺术实践教学革新

时间:2022-08-21 10:18:54

会展艺术实践教学革新

1课程的类型

笔者对义乌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将相似的课程类型归纳为一类。本文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4大类: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通过统计调查的七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这四大类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四大类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比例为38%、40%、11%、11%。综合素质模块以公共课为基础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实现毕业生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专业核心和方向课程模块,根据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考虑职业岗位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的专业技能能力,根据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基本要求来设置课程。专业拓展模块中的课程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课程。实践课程分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所占比例分别为15%、19%、23%、43%。这种课程类型设置依据了专业的课程特点,把课程视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按技术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训练课的模式,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不断增高,还需要构建一种更加合理、完善、多元整合式的课程层次结构。

2义乌专业会展人才需求分析

2.1行业背景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大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对会展人才的需求量将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相关会展人才的培养规模将创下新的世界纪录。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国外发达城市专业创意人才已占从业人口很高的比重,如纽约12%,伦敦14%,东京15%。在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结构中,企划占21%,创作占17%,开发占23%。义乌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会展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2.9和3.1个百分点。

2.2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形式为主,与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另外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和电话交流。共发出调查表180份,回收144份,其中毕业生126份,企业18份,回收率80%。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毕业生和有关人员都能很认真、客观地填写问卷上的各个项目,文字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2.2.1就业单位体制从调研表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国有和三资企业共占比例55.5%,民营个体私人企业的比例也近40%,有于国有三资分庭抗礼之势。

2.2.2工作适应性调查表明:会展专业84%以上的学生基本上专业对口,能够较快的适应目前工作的占85%,能较好的胜任所从事岗位的占91%,具有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2.2.3应加强的课程教学调查显示,实现“首岗能胜任、多岗会适应、升岗有后劲”,毕业生要求在学校教学中应加强英语等方面的课程,从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希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2.4应加强的实践性教学调查显示,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毕业生要求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应加强会展礼仪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的教学特色。

2.2.5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调查表明,义乌地区对会展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上。因此,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首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并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适应对企业管理要求。

3高职院校的会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会展教育与会展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3.1会展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以艺术的展览为例,在实际会展中,从事会展的人员虽然有些有艺术功底,但对于会展中艺术专业知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却是没有认识,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高职会展教育,其基础多是本校原有的相近专业,教师也是半路出家,对会展教育的本质以及会展行业的发展动态研究不深,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运用差距较大。

3.2会展设计教育适用性较差从高职院校会展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会展设计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不规范,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问题不少,高职会展设计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系统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会展教育专业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使高职会展设计理论和会展设计教育体系短时间难以建立,自然在培养会展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现实应用问题。

3.3会展设计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本土性我国会展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指导,会展教育所用教材缺乏本土性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过强,会展实践较少,几乎没有操作性。

3.4会展专业培养与实际脱钩,就业情况不理想事实告诉我们,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并不象人们所想的那样乐观。一方面,大型活动的举办日期有时间性,例如世博会,最多也就半年,相应地,随着活动的结束,必然面临岗位的减少以及人才的分流。

3.5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还存在盲目性课程开发应该在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指导下,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但是目前在我国,专业课程属校本课程,国家、行业和企业对该类课程直接过问的不多。专业课程的开发忽略了企业的要求。课程内容未能与企业所需及职业工作所用者配合,以致记诵之学、手巧之术为治学首要,忽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工作态度(安全、秩序、卫生、合作等)等的培养,缺乏整体学习,学生只见树之立而不具林之广茂。

3.6课改的力度还显不足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基本还沿袭普通本、专科高校专业课程科目设置惯例,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以“人的脑袋”为标准而不是以企业的需要的标准。另外教材的先进性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难协调。企业的新产品几乎一年一个样,课程内容不能及时贴近企业的发展变化,第四是因片面追求“品牌效应”,许多出版社聘请了不了解高职高专教育的本科院校专家编写高职高专教材,致使大量教材因教学内容过深、过难、过偏而很难采用。

3.7教学评价方法不够丰富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应注重采用绝对评价法。专业技术课程评价的标准应是学生今后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但调研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面不够理想。显示出教学评价方法不够丰富;在评价类型上仍以目标性评价为主;相对评价仍占主导地位,而且评价标准存在随意性。

4培养会展人才的策略

4.1建构会展课程实践性培养模式

4.1.1校企合作型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使校企合作的模式得到真正落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紧密型合作。“联合培养班”、“企业班”都是很好的做法,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制度型合作。校企合作行为应该有法律保证,教学参与、生产实践参与都应该形成制度,有法律保障。例如与会展企业签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制度上就要保证企业带领学生参观讲解,与会展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安排广泛的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行业第一线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开展效益型合作。校企合作双赢的直接表现应该双方都有经济效益,企业没有经济效益就无法生存,学校应该从经济效益中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培养出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培训机构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在会展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所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4.1.2能力主导型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能力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学校从课程体系上注重能力训练。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4.2增强会展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第一,由重理论研究向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向发展技术、技能训练发展;由重艺术设计与效果表现,向新材料新技术的掌握拓展。第二,由单纯课程练习,向工程项目实训课题延伸,让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在实践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相互沟通技巧、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更强调展示设计个案的可执行性;我们更强调展示搭建成本的可控制性;我们更强调展示设计概念与展业发展的相协调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重点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更符合业界技术规范与审美要求第三,理论教学采用步进式教学思维方法,广泛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大面积使用媒体课件,软硬结合、虚实兼用,打造学习工场、将学生置身于职业情境之中。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并按照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综合设计模块渐次展开,形成了从“基础体验、技能实训到综合设计”阶梯式的实训体系,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同时进行相关资源库建设,包括图片库、元素库等等。

4.3建构学生实践性能力体系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圈养”教学定式,探索“放养”式教学管理。让会展设计走出课堂,植根于义乌市场沃土中。以企业群为依托,以会展设计为载体,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4.3.1培养学生“企业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能力这个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指的是在工学交替学习方案的设计中,方案中的行动导向和职业能力目标是否与企业工作要求相符合,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术的获取以及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提高。

4.3.2培养学生在学习情境设计中与企业管理者、工作人员的交往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学生学习能力重要的指标之一。这里的“交往能力”是反映学生对企业工作情境的熟悉程度,交往能力强能从企业获得较多实践机会和企业技术、企业文化、管理方法、服务经验等;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投入程度,交往能力强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4.3.3培养学生利用不同媒体的交流沟通能力它是指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汇报)等手段进行学习,是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提高和对职业情感认知为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学生学习心态、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学习情感投入、学习过程中师生交流频率、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远程学习能力等体现。

4.3.4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方法运用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自身立足于社会的不懈动力。专业领域涉及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的服务理念等运用于教学的情况等。方法能力的运用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特别重要,因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学生不但要与老师交往,而且要与企业管理者、师傅等交往,学生到企业进行工作任务实习学习,不是简单的生产劳动,也不是简单的技能动作训练,是知识运用和技能提高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这种能力主要从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工作中问题处理方法、与人交往中对不同对象的沟通方法等体现出来。

4.3.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内容主要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设备操作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企业工作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是很少引起人们注意的一项能力,合理有效地分配、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是学生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能力,包括网络资源(学生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检索能力、学生信息的分析取舍能力和信息的充分利用能力以及自身信息的利用能力)、政策资源(学生了解、掌握和利用政策的能力。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学会利用政策的方法)、实践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院校内开放的实习实训资源的能力)和社会资源(企业、工厂、政府单位生产、服务等可使用的资源)的利用能力等。

4.3.6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组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网络自主学习方式和企业实践学习方式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同教学环境中学生如何有效与不同对象的交往,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关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学习任务的时空分配等要素。

4.4创新会展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手段上,加强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调研学习内容、PPT展演汇报的互助学习形式,抛弃了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式教学形式。把科研课题和竞赛性课题带入课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对于会展类学生培养的方向应立足于会展行业中实际的岗位需求,根据学生特点、构建相匹配的师资力量,从而培养具备一定的会展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具备“动手能力”的、能满足会展行业发展中所涉及的各工种的“熟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