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发展十篇

时间:2023-04-05 13:25:51

会展经济发展

会展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反思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和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十报告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会展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定位

1.1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城市化最早出现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比利时和冰岛等国家,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大规模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性质受制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历史上所形成的居住体系和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条件。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威胁。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病也屡屡出现。

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紧张、就业压力大大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堪忧;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些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这些城市病在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在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使其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形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社会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使其与外部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1.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的;城市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是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本地人的需求,又不对本地后代人、外地人和外地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

2会展经济的资源整合功能有利于城市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会展经济的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利于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另一方面是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会展经济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对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广告、印刷、物流等相关行业都有很强的联动性,国际上专家测算会展经济对相关产业的联动系数约为1∶9。因此,要举办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必须将这些行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包括会展场馆、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甚至城市形象等,为会展活动服务。

至于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方面,大规模的国际性会展活动表现尤为突出。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吸引游客6000万人次,之后形成了关系经济带,并保持连续10年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1998年云南省为筹办昆明园艺世博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1999年昆明园艺世博会开幕前后的1-9月份期间,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又增长了7个百分点,达110亿元。在长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中,上海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好,商务信息最为快捷,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应集中,因而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长三角地区。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势必会像日本大阪和我国昆明一样,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辐射效应,带动华东,影响全国。

3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能使会展城市各产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首先,会展活动对举办会展的行业产生影响。会展活动通过聚集大量的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有力于促进技术的引进,改变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会展活动对为其服务的各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会展产业通过汇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需求,强有力地带动各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重还比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而发展会展业将促使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说,会展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达程度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素有“北方香港”美誉的大连,通过大力发展会展业,在10余年间使该市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连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然而在90年代初开始,大连首先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突破口,打造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国际会展品牌,随后又相继开发了“大连赏槐节”和一系列包括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及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各类商品交易会、旅游节、购物节在内的会展活动,从而成为初具规模的东北亚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同时,大连对原有的水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企业予以调整、搬迁,使大连真正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以会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为经济龙头的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大都市。

会展活动直接和间接涉及的行业众多,故可增加会展举办地的各种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每增加20位会议代表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当会展形成产业和一定规模后,就能增加长期的就业的机会。如每年会展业为法国提供了20万个就业机会,为会展活动带来的其它相关产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会更多。4会展经济的城建优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会展经济,保证各类型会展活动的成功,必然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了会展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的维护,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努力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展兴市,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腾飞的首选之路。尤其对于那些本身第一、二产业能源有限,地域狭小,但在交通、通信、对外开放度以及城市特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会展经济更是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尤其是大型国际展会,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博会等规模宏大的会展和赛事,对于举办城市经济实力、环境、交通和服务设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举办者在取得了会展举办权之后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完善,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我国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为了使博览会获得成功,在昆明市内,机场扩建、市场交通建设及滇池污染治理等各大工程几乎都同时动工,整个昆明就如同一个紧张有序的建筑工地,两年间昆明市共筹集资金30亿元,完成了城市路网建设,比原规划足足提前了10年。再如2001年上海因举办APEC会议,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整容”行动,各景观道路建筑整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是上海路面的平整度达到历史最好状态。可见,一个城市或地区要举办会展活动,都会积极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城市和地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人文生态”环境营造等。这些举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争取会展举办权或成功举办会展的基础条件,但客观上改善了会展举办城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5会展的发展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一方面,大型会展活动的举行,如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中国艺术节等,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其他会展活动不同,节事的广大参与者不是为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而是纯粹地进行放松和娱乐,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大有利于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展举办地在筹备会展的过程中,一般要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并在当地居民年中掀起学习与会展活动相关的知识的热潮。此外,大型会展活动汇集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会展举办地的居民在与各地的会展参与者的接触过程中,可以接受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因而会展活动有力于提高举办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

6结语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发展,即在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和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城市的发展始终与外界的环境、资源、信息等保持和谐一致。而会展经济恰恰具有提高居民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安排就业、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等一系列的功能作用,正好迎合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诸多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且将大大加快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2]周彬.会展概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3).

[3]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会展经济发展篇3

成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城市的重大举措。体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必将能够在发展我市会展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兴体为动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我市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馆三千余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59平方米;能容纳2.6万人的汇川体育场和能容纳5600人的汇川体育馆,已成为**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每年都组织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大赛,市直机关拔河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群众体育竞赛,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我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230万人以上,占全市人口的35%。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我市运动员邹市明代表中国参加第29届奥运会,获得48公斤级拳击比赛金牌,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体彩发行预计超过一亿元。运用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2004年全国女足联赛、中澳男篮国际对抗赛、中国甲a男篮西部巡回赛、全国青年女篮俱乐部联赛,2005年中国国家队—美国明星男篮对抗赛;2007年中、美男篮对抗赛,中国、古巴、意大利三国拳击对抗赛,娄山关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2008年全国a男乒乓球联赛等。

二、对会展经济的理解及基本思路

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信息谘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展经济与体育产业从内涵上有许多吻合之处,都是带动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产业的重要手段。

基本思路:

1.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体育竞赛、训练基地。2003年,西南地区同类城市中最好的体育场馆汇川体育中心落成投入使用,之后场馆功能陆续完善,更新、添置了包括拳击台在内的各种比赛、训练设施,能够承办全国及至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去年,我们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关于申报将**列为国家拳击训练基地的请示》。今年,**市市民体育健身中心工程被列为“十件实事”之一,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市场馆水平的举措,建成后,不仅将方便市民健身,其功能设计上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今后运动队来遵期间接待能力问题。

随着全市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运动队在遵期间的比赛和训练提供了硬件保证。

2.努力培养和引进与全市体育场馆水平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场馆的不断落成,给我市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空间,但随之出现的是管理上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一批懂管理、懂体育,又有经营理念的高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体育经营管理理念、市场化的体育运营方式。

解决这个矛盾,短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长期还是要在高等院校通过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世界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改革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方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体育管理教学体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管理人才。

3.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地方和民间体育赛事(运动),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补充。

举办在面向旅游市场,打造体育旅游产品的赛事活动,能够融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于一体,开发和丰富我市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娄山关、海龙屯国际越野挑战赛”为例,2007年比赛持续一天,2007年延长至两天,比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赛队伍,将娄山关、海龙屯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渊源向全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示。今后这项赛事将提升至全国山地运动会。

独竹漂,起源于我市赤水河,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近期上海基尼斯纪录组委会专程前来考察我市这个项目,准备将其收入名录。贵州省体育局已申请将其列为2011年在我省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如果能够进一步丰富内涵,做好包装和宣传,届时来遵的游客能够慕名而来观赏“一苇渡江”的风采,必将为体育旅游增添亮点。

三、希望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实际出发,明确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体育管理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体育机构和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是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会展经济发展篇4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经济转型工作为统领,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合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6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下简称增长),完成年计划的100.4%。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13亿元,增长35.1%,实现了突破1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完成年计划的112.6%;其中市本级完成7.62亿元,增长40.5%,完成年计划的117.2%。

(二)狠抓工业提速增效,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60.3亿元,增长46%,完成年计划的10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43.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32亿元,是2005年的5.3倍。“三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增长4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2.1%。

(三)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2亿元,增长8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有财富产业园特种车、东北袜业工业园、金刚集团、麦达斯铝业二期、金翼集团等新开和续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巨峰生化等项目即将投产。雷尼森(*)生物药城、国能生物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热电二期、振源机械掘进机和采煤机、采煤沉陷区补充工程、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有新的进展。辽伊高速公路、辽西铁路、三座立交桥、亚行供排水工程、辽河三角地、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分户供热改造和调峰锅炉建设、东辽河清淤和水源地沉淤、东辽河城防渭津河回水堤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四)改革开放成效明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9万美元,增长66.2%,完成年计划的15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287万美元,增长10%,完成年计划的100.1%。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全年208户改制企业盘活资产35.1亿元,改制后98%的企业启动生产或扩大规模。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26.7亿斤,增产2.1亿斤,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5元,增长11.9%。畜牧业快速发展,牛、猪、禽、鹿等饲养量分别增长2.6%、3.1%、8.5%和12.9%。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3个,牧业集约化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牧业人均收入1757.6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稳健开局。首批启动省、市、县三级试点村镇总数达到了48个,占全市村总数的9%。先后共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179个,完成投入7105.5万元,实施了试点村镇的村路建设、旧房改造、美化绿化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村村通”乡村公路建设实际完成868公里,总里程达到了3000公里。

(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谐*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共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8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65%,低于年计划1.1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全市社会保障面达到了50%以上。提高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部分兑现了省定津补贴政策,提高了干部群众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74.33元,增长15.1%。推进科技创新,有36个项目列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迪康药业博安霉素等项目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基础教育工作质量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网站获全国十佳品牌网站政府上网工程获突出贡献奖。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3‰以内。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已有一万多户五万余人喜迁新居。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面积120.4万平方米,市中心医院重建工程主体封闭,显顺琵琶学校、*博物馆、福寿宫广场交付使用,体育场改建工程圆满竣工。*年,我市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00强魅力城市之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高速度、低效益,三产高比例、低层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低;生产要素配置不到位,资金、人才、技术制约比较严重;部分企业管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预期目标

*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增强发展基础,集聚发展能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的关键一年。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增长2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3%、36.4%和18%。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44%;

──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5%,其中市本级9.5亿元,增长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0亿元,增长43.5%;

──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增长89.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0元,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增长6.3%;

——万元GDP能耗降低6%;

——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7%。

(二)主要任务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组织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97个,总投资378亿元,*年计划投资106亿元;新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73.8亿元,*年计划投资30亿元。一是在新材料领域,重点谋划、推进彤坤新能源科技公司年产1000吨高比能电池材料及500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麦达斯铝业大截面铝合金系列型材、北方工业硅集团年产1万吨硅铝合金及硅铝铁合金等项目建设。二是在健康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雷尼森(*)生物制药城、博大药业公司依达拉奉、*真雨药业“蒲瑞地奥”生物中药等项目建设。三是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点谋划、推进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振源机械公司掘进机和采煤机、佛罗萨国际皮革公司年深加工100万张坯皮和500万双皮鞋、重型公司新增1.5万吨矿山设备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国能*生物发电公司生物发电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唐*热电公司2台30万千瓦供热机组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抓好*至伊通高速公路、*至西丰铁路和*七一、红五星和连昌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投产项目抓达产、在建项目抓竣工、新建项目抓进度、规划项目抓开工的要求,层层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千方百计落实项目条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项目达产达效。

2、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优势资源向“三大产业”集中,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全市重点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区域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坚持以高科技创造高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支持企业在抓好核心产品生产开发的同时,积极抓好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

3、推进工业提速增效,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五大”建设,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在大企业建设方面,着力抓好麦达斯铝业公司、金刚集团、迪康药业公司、利源铝业公司、博大药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发展。在大园区建设方面,抓好*财富产业园、雷尼森(*)生物制药城、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继续抓好东北袜业工业园建设,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塑造以万厦水泥、麦达斯型材、龙泉春酒、大寿塔机、欧蒂爱棉袜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园区和骨干企业群,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以提高项目达产率为核心,实施10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加强企业管理,抓好节能降耗。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创诚信企业”活动,不断塑造企业新形象。

4、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牛、鹿、鹅、猪、柞蚕等养殖开发产业和大豆、玉米、稻米等种植加工产业等产业链条,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村、特色镇,努力打造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和龙头企业群体,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重点发挥金昌集团、德春米业公司、金翼集团、鹏翔牧业公司、大志禽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630公里。继续增加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资金,加大农村饮水、道路、通讯、电网等公用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购销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抓好寿山镇争列全省十强镇试点工作,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基础性工作。

5、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落实省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研究制定*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计划,作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优惠政策,放手、大胆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在项目建设、当期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以金刚集团、利源铝材、迪康药业、博大药业、东丰药业、裕龙油脂公司、华龙建筑塔机、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重科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民营企业,并逐步实现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式发展,快速提高民营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6、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服务业跨越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市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共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实施砂子山会馆、体育会展中心和寒葱顶部级森林公园、仙城物流园区二期工程等项目。抓住国家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契机,发展以市中心医院为首的社区服务业,解决广大市民求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社区服务、信息中介、农业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水平。

会展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05-02

一、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成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一)长期探索的理论结晶

我们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已经有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认识;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明显成效”。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要求。2007年胡主席在“6·25”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概念。在十七大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正式写入党的报告。十七大以后,党中央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胡主席在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央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表明我们党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完整体系。

(二)“五个坚持”的科学布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基本要求,内涵丰富,布局科学,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举措,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一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二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的是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始终把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我们才能在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才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三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回答的主要是如何加快转变的问题,并没有直接回答为谁转变的问题。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四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传统的“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涉及国内国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五个坚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二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力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从世界潮流看,加快转变是大势所趋

新世纪新阶段,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等产业遭受重创,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弊端尽显。为此,他们纷纷加快调整发展战略步伐。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尽管各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重研发、重技术创新,重产业升级。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上述新趋势表明,中国原有的过于依赖外需、过于重视低成本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从中国现实看,加快转变是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污染排放问题日益加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国际贸易领域各种摩擦不断加剧。上述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原因上讲,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段性发展难题。

(三)从人民愿望看,加快转变是民心所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现在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八年的时间,一些总量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人均指标实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不断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崇高品格。

三、在破解难题中促转变谋发展

(一)在调整利益格局中促转变谋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一部分人或地区利益的损失与让渡。尽管这种损失与让渡可能是暂时的,但受到现实利益的影响,利益受损的人员和地区也愿意维持现状,不接受甚至抵制任何改变。因此,利益格局束缚是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出问题。

如何破解利益格局束缚呢?第一,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失衡的利益格局会自动消除”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通过经济总量增加,失衡的利益格局会自动调解,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近100倍,但利益格局失衡的局面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呈不断加剧趋势。比如,收入分配中的城乡差距已经由1981年的2.01∶1扩大到2009年底的3.33∶1;基尼系数在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继续向0.5的红线逼进。这表明,经济总量增加并不能自动实现利益格局的合理调节。第二,在制度安排上,要通过深化改革,构建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当前利益格局的存在都有其制度因素。

(二)在完善体制机制中促转变谋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由于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致使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存在明显低估,这客观上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扩张有利可图,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实现根本转变。

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呢?一是完善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会导致要素需求增加,在供给有限条件下,必然导致要素价格上升,这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丧失,留给企业的只有两种选择:破产或寻求技术和管理创新对要素投入的替代,而这两者都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这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就是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放弃对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行政干预,允许市场自发调节,使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真正反映其价值,进而增加粗放型经营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其退出或转变经营方式。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路径依赖存在情况下,通过市场调节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时间往往较长。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政绩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当前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注重考评内容的科学化,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考核;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就是要建立以考评结果为基础的升降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会展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 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和谐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既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又处在一个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的转型时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年平均发展速度为9.4%,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和收入水平尚有很大差距,现有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社会上还存在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诸多不和谐现象。比如,卫生经费、教育经费、环境保护经费等支出太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没有发展上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劳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能源资源,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地区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违法征地、拆迁等,如果不立即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阻力,甚至威胁着我国的改革稳定大局以及发展成果的取得和享有。因此,厘清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建立二者的协调互动机制,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件关系改革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

二、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物质财富的匮乏以及因此导致的生活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讲,一个物质财富极其贫乏的社会,我们很难奢望其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物质基础来源于经济发展,离开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要防止因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经济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这也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就是要“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实的物质生活”。经济增长不仅奠定了和谐社会必要的物质基础,还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这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人有责,取决于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积极践行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转换传统经济发展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地区、城乡、内外、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五个方面,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在主要政策上,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社会增加值,来缓解和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与资源环境条件严重不协调的问题。

三、和谐社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但不意味着社会和谐完全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一些物质财富已经极为丰富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及西亚石油输出国国内的混乱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典型例证。因此,诸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够实现社会和谐,或者说必须等到足够发展时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等观点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经济发展只是为和谐创造条件,但不等于甚至不意味着社会和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不仅要把和谐社会理解为追求的社会理想,而且要认识到它同时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机制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目标发生改变,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这客观上要求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较大发展,但是,诸如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就业难等问题严重威胁、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大力促进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协调各方利益,减少摩擦,增强社会凝聚力,以此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发展,从而实现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关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发展经济过程中,在综合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同时,应重点解决当前矛盾最为突出、影响最大问题,具体讲,我们必须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得不少利益群体为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牺牲或让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重新定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十七大”做出了重大战略思想调整,即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的阶段。可以说,这种调整是党和政府及时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人民群众改革呼声的战略性举措,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因此,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协调、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种合理的诉求,尤其要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第二,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分配公平催人奋进,拼搏向上,分配不公则可能引起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针对当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必须采取措施均衡利益分配。具体讲:首先,加大政府调节力度,以社会公平作为政策导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着眼点,正确兼顾社会不同群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的政策力度,合理调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尤其注意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使他们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次,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网,加强立法保障,使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化、规范化,让所有城乡居民都成为保障的对象,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的生活和生产,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第三,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由于受地域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三农”问题在我国一直较为突出,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为市民,一些人正逐渐变为城市贫民,使得“三农”问题更趋复杂。我国的农民占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最终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效,必须予以重视。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因为城市扩张而引发的新型“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协调,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与规模,防止失地农民规模进一步扩大。而解决传统的“三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目前实际情况决定了其不能一蹴而就,应对之综合分析,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分阶段采取措施予以缓解和解决,尤其要重视当前较为突出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拖欠工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过去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相当部分是通过透支生态环境取得的,如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紧张关系,经济的发展必定是有限度并要为之付出惨痛代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实践中,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纳入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中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法规、评价指标以及技术措施等,最终建立一条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五,转变政府职能。受传统全能型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过多,严重制约了社会、市场主体的创新性,抑制了改革发展的动力。当前,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在继续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同时,加大对第三部门的培育力度,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实行有步骤的职能转移和职能委托,减少政府对市场机制、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创造一个有利于各个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只有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和消除各种障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龙主编: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03

[3]陆学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06

[4]顾光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04.11

会展经济发展篇7

从外在于漳州社会以及社会的主体(漳州人)去寻求滞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传统的实证主义方式。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则与此不同,在胡塞尔看来,与人脱离的所谓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存而不论,或悬置或加括号,现象学要探讨的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世界即关于世界的现象学。在这种视域中,没有脱离主体的客体,也没有脱离客体的主体。也就是说,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深层地内在于漳州社会以及普通的漳州人。这些因素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需要现代哲学的素养和哲人的眼光才能穿透。如何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呢?胡塞尔认为,这个我们在清静时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总已经在哪儿了,先于我们的存在,而且是所有实践的基础,不管这些实践是理论的或超理论的。现象学哲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专门描写这个观念的生活世界的结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现象学哲学不再以庞大而严密的思辨体系来推演生活的逻辑,也不采用经验主义的归纳方法来解释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具体的、严格的方法直观生活世界。从这种现象学哲学的反思方式来考量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实证经验归纳方法来解释漳州市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而是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即面对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本身,我们融入进漳州人的生活世界,体验着、直观着这个特有的生活世界。体验与直观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现象学剩余。这种现象学剩余就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体验与直观的结果,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反思对象和反思方式确认后,更为重要的和艰难的、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是现象学的反思过程: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有一个或几个个别直观,我抓住纯粹的内在,我关注现象学的还原。并且我纯粹直观地完成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的种类,现在个别性本身不再被意指,而是一般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直观它,它便存在于此,我们意指的是它,便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性质。这不是指这种个别单一的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而是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种类、程度本身是相似的;这种相似关系在这里正是一种总体的绝对被给予性,因而这种被给予性也是一种纯粹内在的被给予性,不是保持在个别意识范围之内这种错误意义上的内在。这里谈的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总本质以及在总的直观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被给予性。在经过多重反思后,最终得出的反思成果(现象学剩余)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属于普遍而深刻其作用的文化深层次。具体说来: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内生变量或现象学剩余)是:①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②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③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④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其相应的对策理路是:①提升时空观;②推广普通话;③改变价值取向;④转换行为方式。现象学的反思是可以重复进行的,有时也是应该重复的,所以必须对反思结果进行再反思。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无论那一条因素,对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是内在地起作用(内生变量),无论那一条都不是针对某个或某些漳州人,甚至还可以不是针对某个时空的漳州人或事。

因为这些因素是普遍而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比如,这里的时间观念是一种“内在时间观”。对于时间的内在化理解,是由其现象学方法所要求的“明证性”所决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概念,是基于第三人称视角而设定的超越实存,不具备现象学思维所要求的“自身被给予性”,所以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还原。漳州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像遗传基因一样内在于漳州社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而深刻地起作用。它作为一种背景意识,伴随着所有意识行为,我们只有通过反思,将我们的目光从排列着的连续的感知对象回溯到感知对象的连续本身,才能以我们意识的意向功能将这种连续本身构造为一个内在的对象,通过这种构造行为,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内在时间意识”才得以与我们照面,我们才能由此得出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内在时间意识)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再比如,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在意识的深层次上有了一个假设:所有人都会讲漳州话。在这样的假设中,普通话不是普通话,闽南话才是普通话。这样就普遍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效率。如何言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社会实践问题。如何言说涉及观念的表达,涉及观念如何从理智的内在世界外显于一个公共的世界,涉及观念的传递和交流,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不利于观念的传递和交流,所以,它成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对休闲第一的价值取向和传统封闭的行为方式这二者的反思与对落后低效的时空观念和地方狭隘的言语意识的反思类似。最后,需要对“对策理路”进行反思。显然,这四个对策理路都是对应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四个内在原因而提出的。

如果是实证性课题,接下来要做的就应该是对如何提升时空观、如何推广普通话。如何改变价值取向以及如何转换行为方式等提出在实践层面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但是,本文属于哲学课题,只提出对策理路而不是对策本身,对策的实施与展开是在对策理路的开启下进行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一个崭新的视域,为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方面的智力支持。我们只需要对“对策理路”再反思即可。比如,“提升时空观”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增强时间观念,而是在意识的内在维度上反思内时间意识对人的始源性作用。或者说,内时间意识在深层中影响了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它是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之一。只有从哲学层面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提升漳州人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在漳州市推广普通话,绝对不是那种应付式的至上而下的行政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提升漳州人民的普通话水平,而是在现象学语言哲学的意义上根本改变漳州人的言语意识,普遍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方式,普遍提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际交往效率,普遍而深刻地内在性地作用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可以这样说,用三年时间、花两千万元,在漳州市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像普法一样推广普通话,会极大地改变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展态势,极大地提升漳州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总之,本文通过由对漳州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考虑转向对思想主体(漳州人)的现象学反思,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深层可能性。在漳州人的意识主观性中,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意向性地显现于反思主体的意识中。这是绝对的、客观有效的关于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在原因的先验源泉。在这种意识主观性(时间、言语、价值、行为)中,而且只在这些主观性中,客观性的存在(漳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才是绝对的。

作者:李联华 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会展经济发展篇8

改革开放30年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中国GDP为58783亿美元,超出日本4194亿美元,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健康、教育和收入三个方面编制人类发展指数(HDI)评价各国发展状况的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的HDI在全球169个受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排名89位(比5年前提升了8位),属于中等发展组国家[1];该报告指出,在过去40年间,中国的人均收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了21倍,使亿万人脱离了贫穷,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首次的《亚洲竞争力2011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社会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参与评估的35个经济体中,中国在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排行第11位,而社会发展水平则排名第31位[2],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然而,财富是否契合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成果是否为社会所共享,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争的事实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接下来的5年内,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3]。

本文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市的统计资料,建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求取经济与社会发展内在结构间的关系方程,明确经济与社会发展内部结构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基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内部结构因素,提出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发展相关概念

对经济发展的概念性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阐述。Bahar认为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加工生产资源,来达到个人社会收入大量增长(潜在)的目的[4]。Amartyasen把经济发展看作是国家能力增加和责任的提升(该观点更侧重于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Jerald M. Meier提出经济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收入不断增长的长期过程。Oliver E. Williamson补充说明这个过程还是制度和革新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工业快速发展提供所需背景的过程。不论是出于增加收入,抑或增加能力和提升责任,或者其他目的,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及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随着结构变化和调整,进一步推动收入增加,促进财富积累。鉴于此,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国内学者车维汉认为,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和习俗的变革[5]。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表征静态结果又体现动态过程的多维综合概念。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缩小不平等和根除贫困,包括社会结构、国家制度和收入分配等主要变化的多元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张传平,等: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构分析(二)社会发展相关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内涵界定也有不同的表述。Jacobi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中指出,社会发展的原理和功能不仅是寻求更高的生活标准,而且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是为了服务我们的生活。Mack Graham和Guy Hopkins将社会发展指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生活条件,比如社会安全和健康。第二部分主要是文化和信息方面,包括正规教育和识字率。第三部分关注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合作关系和失业率等)。Mousaaei认为评价社会发展应该包括卫生保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人口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安全等部分。Nanacy认为社会发展应遵循社会规则,包括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健康环境和均等份额。Estes从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出发,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其寻求财政和社会福利,这些目标仅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够实现。之前的Johnston提出社会发展就是公民社会的增强(组织能力和多样性的增加,社会团体相互作用等);Stiglitz把社会发展看作是社会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以防发生利益冲突。对于社会发展涵义的广义理解,国内学者韩明漠归纳出它的三个层次:第一种社会发展涵义主要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第二种涵义是指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种见解是从社会整体进行考虑的,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6]。

综上所述也可看出,社会发展既包括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一面(健康环境),也寓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定着经济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直接体现在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成员间关系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社会发展是从社会进步的视域来描述国家行为体的发展,具有规划、战略等方面的涵义。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

国外学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极其重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1)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持此观点,Hagen在其著作中说“经济发展提高了财政福利”。Mazmadar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滴流效应(Trickle Down Effects)自上而下地发生,从而实现社会发展[78]。Jabbarei更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相互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如果拥有高社会福利,其人均产出也比较高;过分强调基本需求,短期内会拖累经济发展[9]。但也有部分学者直接强调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的环境和社会效应。(2)社会发展决定经济增长,典型代表有Hicks,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至少说,人力资源应该是经济发展加速的先决条件。

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问题日益显现,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王思斌发现,随着新的发展观的出现和日盛,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已是毋庸置疑。许多经济学家已不单关注经济过程本身,而且关注经济过程、经济效果的社会影响[10]。朱华构建了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1],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实际测度,为测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提供了有效的测度工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用综合评分法对中国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得出各地区的可比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认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并且用回归方程测量两者的协调度[12]。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大多聚焦于定性分析的层面,定量分析的研究比较少;同时在仅有的定量分析中,大多数学者都采用经济发展或者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方面(比如福利、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来研究,忽视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其实覆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只采用某一方面来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不能全面而准确地阐述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国内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甚少,更多的研究是定性分析,同时定性分析也浮于社会现象表层,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之间关系的探讨。

(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考量

Mervyn A King假设社会发展依赖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相当的小;同时他发现经济和社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低国民收入水平上非常显著;另外,社会得分和人均GNP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13]。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考量,Michael Peneder基于28个OECD国家的数据,经过分析,结果证明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一个显著的决定性因素[14]。Dwight H. Perkins研究中国问题时,指出至少在总需求方面,中国有着与众不同的经济结构,其对中国造成了一些特别的挑战[15]。

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研究上,Mark Granovetter也认为社会结构,特别是以社会网络的形式,影响着经济产出[1617]。经济增长的一些直接社会效应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增长的速度和结构,而此又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它们。Francois Bourguignon认为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比较复杂,远不是近几年的文献中所提到的简化的回归模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比如,库兹涅茨收入不均衡理论),依赖于一些国家特征,包括政策和体系变量[18]。对于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MarNeef提出“门槛假说”(Threshold Hypothesis),即在每个国家,经济增长都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直到一个“门槛点”,该点之后经济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即对于每一个社会,在某一个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生活质量会随之提高,但是当到了一个点――门槛点,超过这个门槛点,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生活质量可能会下降[19]。

本文不拘泥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争执,旨在分析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影响效应,对它们各自的内部结构,选取相应的测量指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建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结构关系模型,求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结构关系方程,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结构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表征指标选取

在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之前,必须确定用什么指标来测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当然,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状态,用于测度其发展的指标也不一样。不少人是从Juster 提出的幸福指数①开始了解社会指标的,有一点是共同的:“不同的指标很难客观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指数”。Raymond Bauer是最早对社会指标、社会报告、社会系数方面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其在《Social Indicators》中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框架,选择了健康、教育、运输、住房、劳动、城市发展和其他公共部门发展等指标用以进行社会发展分析②。同时在国际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国际组织或机构,根据自身研究主体和对象的不同,所界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指标体系设置时,尤其在社会发展指标中都会提到福利、生活质量、教育和就业等③④[20]。如欧洲议会将社会发展指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卫生健康和民主、自然资源和收入分布、公民权利和参与度、就业和教育、文化、住房、福利、犯罪等。

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也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组织所采纳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是人类发展指数,其是巴基斯坦经济学家Mahbub ul Haq在1990年提出的,旨在将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从国民收入核算转向人类实际幸福感[21]。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寿命、识字率和生活水平(个人GDP或购买力平价)。但是自其被提出以来,受到很多的质疑,因为在其中,教育和收入的比重过大,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和道德⑤,但它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指数之一。

本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的选取中基于以下原则:指标必须合法且具有可靠性、代表性、及时性,指标要容易解读、具有分析的作用、反映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同时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政策关联性。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指标必须反映“产业演进、产出增长、效率表征”,社会发展指标则应恪守“经济发展惠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支撑经济发展”原则。

综合文献,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及相关统计数据,本文选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假设

Francois指出,区分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用结构模型处理隐含的或者是显性的关系,而不是利用简化形式的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复杂的分析。为探究经济发展内在结构和社会发展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遵从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释问题范式。经济发展内在结构和社会发展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假设如图1所示。

图1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假设:H1: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间有正相关关系;H2: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H3:社会结构和人口素质存在正相关关系;H4: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存在正相关关系;H5: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存在正相关关系;H6:人口素质和社会稳定存在正相关关系;H7: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模型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基于实证结果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构关系如方程(12)~(16)所示。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包括直接效应还包括间接效应,二者之和为总效应。根据Bollen的研究,影响因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强度可通过估计潜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系数和总影响系数来获得。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直接效应是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用路径系数来衡量(表2中的因子载荷值);间接效应是原因变量通过一个或几个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间接影响,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大小是两个路径系数的乘积。本文潜变量之间影响效应,如图1和表2所示,其结果如表4所示。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主要原因度分析

1.经济效益之于其他

经济效益因子在本文中是用人均财政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量度,它对经济增长(0992)、生活质量(0746)、人口素质(0491)、社会稳定(0383)以及社会结构(0247)皆有正向的拉动关系。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屡屡引发民众对税负的指责和有关专家对中国宏观税负与世界平均水平的解释。财政部新近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高达8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税收占GDP的比重超过19%。其中,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且在2010年9月上调个税免征额之后,个税整体税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本文无意解释中国税负高低,只是从经济与社会结构关系看,经济效益因子/财政收入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动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无需赘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是“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三驾马车,而内需一直未能在GDP的增长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且消费占GDP比重在近10年呈现连续下滑的态势;当前中国的家庭消费只占GDP的三分之一,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5%的水平。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财政收入则是政府最大的弹药库。纵观历年数据,中国30多年的经济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大于国内经济增长,大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本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构关系”解释了中国经济社会(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强势政府)的过去发展。但是,财政收入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中最具影响力的“因子”,也寓示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偏离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设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建立一个有限的、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的改革目标。

2.产业结构之于其他

3.社会结构之于其他

本文用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非农业人口就业比例、医疗占财政支出比例测度社会结构,其对社会稳定总效应为0917,对人口素质总效应为0559。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前者只是后者的324%;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04%,城镇为363%。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无需赘述。

五、结论

基于2010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市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由7个主要方程所反映;依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影响力大小,经济效益、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是原因度最大的3个因子。

经济效益(由财政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量度)因子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影响,解释了政府投资是过去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时过境迁,中国发展还应回到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设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建立一个有限的、公共服务型的政府的轨道上来。

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社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非农业人口就业比例、医疗占财政支出比例)提升的最大制约,出路在于通过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社会结构关系社会稳定与人口素质提高,中国现在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达到就业结构合理目的;增强政府社会服务功能,能促使中国“社会中间人群”壮大和社会结构向“橄榄型”发展。

注释:

① 参见JUSTER F. T. A framework for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erformance.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73,P3438。

② 参见RICHARD J. ESTES. Global change and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5,P25。

③ 参见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2005。

④ 参见LESLIE D. WILCOX,WM. ALEX MCNOUSH, JOHN CALLAGHAN. A Methodology for Indicat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Iowa State: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74,P1516。

⑤ 参见IAN MORRIS. Social Development.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2010,P24。

会展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佤族;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以来,佤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的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入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比较顺利。

但由于历史和其他条件的局限,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其经济社会仍然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单一地从事农业劳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一、佤族经济的落后原因及现状。

佤族经济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向前发展,该民族也较原始时期进步了许多。

但是这种进步是相对于本民族内部而言,而与外界其他地区相比却差距较大。

(一)佤族经济落后的原因。

1.历史原因。佤族经济社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历史的影响。原先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在发展中有时忽视了地区特点和民族的文化特点,这是导致佤族地区经济生产落后的原因之一。

2.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佤族主要聚居地区约为东经99°-100°,北纬22°-24°。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当地山岭连绵,坪坝很少。”[1]1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和地理环境脆弱的限制,佤族地区交通通达性十分落后,使其与外界的交流少,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不能进入该地区,导致经济的发展滞后。

3.教育落后,封建思想浓厚。佤族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获取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种单纯的思想观念显得很狭隘。

(二)佤族经济的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调整了生产结构,革除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佤族地区特别是沧源、西盟地区的经济生产得到了新的发展,社会面貌也有所改善。如从严重缺粮的贫困状态到基本满足粮食的需求,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工厂企业,建立了从县城到农村的贸易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同样应看到,佤族各地区的发展仍然不平衡。边远山区一些农村村寨,佤族人民住的是低矮简陋的茅草屋,靠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为生,人均收入不高,且人口不断增加,落后的农业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佤族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寻求发展。

二、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分布地域很广,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赋予了佤族丰富的资源。因此该民族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和开发价值。

(一)国家政策优势。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保证了人民和平当家作主的权利。当今,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民族地区带去了新的希望。

我国沿边地区民族众多,边境结合部都具有与邻国山水相连、通道众多、民族和宗教相同、语言相通、边民往来密切等特点。由此,我国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并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的方针政策。

(二)资源优势。

佤族具备很好的后发优势,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地理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资源并没有开发出来。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沧源阿佤山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被称为可与西双版纳媲美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约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其中淀粉植物15种,芳香油植物20多种,纤维植物15种,树胶植物7种,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及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紫胶寄生树、茶叶、橡胶、油桐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20多种”[1]11。

(2)动物资源丰富。阿佤山区的动物种类繁多,有不少是我国稀有珍贵的保护动物。其中,尤以白象是国家的国宝,其次是孟加拉虎、金钱豹、云豹等稀有动物及近百种珍奇鸟类。[1]122.丰富的水能资源。“沧源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东经98.52°—99.43°,北纬23.4°—23.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2]4阿佤山区山脉走向自北而南,逐渐低缓,山沟纵横交错,构成大小不同的河流,水源充足,是阿佤山乡发展水电事业的丰富资源。

3.土壤资源丰富。“阿佤山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1]11土壤营养丰富且类型多种,适合不同经济作物的生长。

4.矿藏资源丰富。阿佤山绵延起伏的大山腹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但价值大。如金、银、铜、铁、锌等矿藏都已探明,种类达二十余种。“初步探明储量1500万吨的莲花塘煤矿是目前滇西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在西盟,首次发现地球上的一种神秘矿物质,被定为‘西盟石’。”[2]65.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1)旅游类型齐全:佤族有秀丽的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2)人无我有。如喀斯特地貌、白云洞景观、变幻莫测的佤山云海等都是佤族地区的一大景区特色,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3)资源品味较高。如云南省小乘佛教三大古建筑之一———沧源广允缅寺,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139平方米,它是云南省民族地区小乘佛教现存建筑中保存最完美、历史较长、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寺庙,已被列为省级、部级重点保护单位。

(三)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优势。

佤族文化特色也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饮食上,其饮食具有原始自然的特点。如佤族烂饭、风味别致的捣酱菜、汤菜、充满野味的火烧菜、野味浓烈的佤族生拌菜,这些不仅具有当地的民间特色,而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健胃生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佤族的酒文化是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犷、古朴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特色。酒的种类多、味美、清香扑鼻,同时也可以御寒、驱邪、解毒、养生、壮胆、提神。

佤族人喜欢喝茶,有时也用茶来治头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茶道文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本民族特色食品、茶、酒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新,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将会大大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佤族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兴边富民行动政策。

1.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指引下,佤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随着边疆地区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口流动率迅速提高,周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也对边境民族地区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和危害。佤族地区有来自的祸害威胁,境外跨国贩卖枪支弹药、跨国拐卖妇女等丑恶现象也给佤族地区的发展进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管辖,维护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

2.佤族地区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边民的特殊、区位的特殊和经济文化的特殊性。政府应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多策并举。

3.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是符合我国21世纪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和开发的构想是:以向周边国家开放为重点,在巩固原有贸易市场的同时,向全面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推进;以开放发展为契机,扩大与沿海、内陆省区的经济交流与协作,增加经济要素向沿边地区流动,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等。”[4]佤族为跨境民族,中国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国内外两个旅游市场,将有利于佤族经济的长期发展。

4.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佤族最为匮乏的资源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佤族经济的投资,吸引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发展交通。

“交通是人们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命脉和重要职能部门。”[5]交通运输业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佤族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极其不便,阻碍了佤族与外界的交流。而沧源是通向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之一,西盟县许多乡镇都与缅甸接壤,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还是经济贸易的纽带。在佤族广大农村地区,连基本的公路都没有,基础设施极差。国家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变这种现状,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市场的开拓。

1.面对国内市场的疲软状态,要及时调整市场导向,使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进军国内市场。

2.利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结合佤族地区大多数特色产品批量小、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特点,促使地方、部门做好协调工作,集中力量,扩大佤族地区特色产品的影响,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选择和培育优势突出的特色资源支柱产业是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佤族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贫困民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市场需求,选择和培育一批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单靠农业为生。如可以发展糖、茶、胶、材、矿产等优势产业群体。

(五)合理利用资源。

1.佤族地区资源丰富。由于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众多河流形成了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潜能巨大,因此,可以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发展电力。同时该地区降水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业。

2.发展民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结合。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

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旅游市场自身的需要,也是改善本民族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佤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天然性,且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同时带动相关部门、行业的发展,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强佤族的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

(六)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在佤族地区大力发展了文化事业。

但总的看来,佤族的文化素质仍然很低,封建思想浓重,孩子受教育程度低,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得少,长大后主要从事传统劳动生产,难以形成突破性发展。要改变本民族落后状态,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佤族的命运,必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培养发展经济的专门人才,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还应落实优秀青年去山区的从教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佤族人民谋长远福利。

四、结语。

总体上来说,佤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滞后,与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但是,佤族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政策优势、本民族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等都会给佤族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便。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朴实的佤族人民将会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陈国庆,谢玲。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佤族[M].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4.

[3]吴建国,马勇,肖琼。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伏润民,陈志龙,杨汝万。中国西部开发与周边国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11.

会展经济发展篇10

今天,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这次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年工业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业生产工作,动员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现在,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建设工业强县的紧迫感

20*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各乡镇、各部门以及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建设“陕西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这一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强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工业经济总量迅猛扩张。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34亿元,占年度调控指标的118.9%,增长66.9%,工业经济对GDP贡献率达75%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规模内工业产值25.01亿元,占年度调控指标的111.2%,增长74.2%。工业总产值及规模内工业产值增量双双突破10亿元大关,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全县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4户,过千万元企业发展到8户,工业总产值连续9年超过农业总产值,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7.14亿元,增长68.9%,产品产销率达到99.3%,其中规模内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4.9亿元,增长77.9%,产销率99.5%;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4亿元,增长了85.9%,工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30KV变电站建设项目、电力有限公司2、3号机组除尘系统改造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蒋家河煤矿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8亿元,地面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井上、井下生产系统安装已经过半,今年年底即可建成投产;官牌工业广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2亿元,主、副斜井已经贯通,洗煤厂主厂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水帘洞煤矿改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皮带机运输大巷掘进1528米,药库及回风巷掘进115.3米,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三)煤化工业链条不断延伸。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投资4.56亿元,主厂房、烟囱建设进展顺利,部分设备已经订购。6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地质详勘、主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完成;煤矿机械厂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5500万元,厂内“四通一平”及围墙砌建已经完成,部分生产设备已经订购;*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到位,*长矿区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备案。

(四)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依法关闭了硅铁厂、秦能电力有限公司1、2号燃煤机组;累计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大佛寺煤矿污水处理厂,扩建了下沟煤矿、通达果汁厂污水处理厂,安装了东关电厂、秦能电力有限公司3号机组二氧化硫自动在线监测仪;完成了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3号机组除尘系统改造,增装了密闭式、自动化除灰系统,顺利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五)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实行了县长包抓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责任制,8名县长包抓11个煤矿,并向所有煤矿派驻20名安全监督员,进一步加大了安全投入与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全县工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一年来,工业系统累计开展专项检查26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64条,下达安全整改通知书52份,投入整改资金412万元,整改各类安全隐患56条,整改率达到87.5%。投资160万元,建成了煤炭安全监控中心,调配了8名工作人员,实行全天24小时监控,为煤炭企业安全事故的预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年工业系统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起、死亡7人、受伤3人,经济损失80余万元,“四项指标”较上年均有大幅下降,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单纯依靠挖煤卖煤的工业经济发展局面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二是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矛盾日益凸现;煤炭、电力企业环保投入不足,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三是随着煤炭产业的迅速开发,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日趋严重,对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四是企业家队伍培育不够,企业内部管理还亟待提高。对于上述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20*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县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县上下必须紧紧围绕建设“陕西省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的目标,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做好“扩能增产、转化开发、节能减排、改制盘活”四篇文章,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年内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增长39%;完成规模内工业产值36亿元,增长43.9%。原煤产量达到1300万吨,发电2.06亿度,生产浓缩果汁2万吨;打造10亿元企业2户、5亿元企业1户、亿元企业2户。

要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大上项目,进一步扩张工业经济总量。要坚持以扩张总量为目标,以延长链条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要继续坚持落实一名县级领导、明确一个牵头部门、成立一个工作机构的“三个一”包抓机制,投资11.7亿元,突出抓好11个重大项目建设。蒋家河煤矿建设项目要全面完成6500米井巷掘进任务,年内建成投产。*县煤矿机械厂建设项目、6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要抓紧厂房建设,完成设备安装,年内达产达效。官牌工业广场建设项目要完成煤仓、洗煤厂、污水处理厂、地面运输系统建设任务,年内全面竣工。大佛寺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要完成地下抽采井、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年内投产运营;2×20万千瓦矸石电厂年内完成主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一号机组要投产运营。水帘洞煤矿、虎神沟煤矿、拜家河煤矿要全面完成技改任务。小庄煤田及180万吨甲醇项目年内要开工建设。要通过重大项目的强势拉动,使全县工业产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扩张。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制,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水平。我县企业改制起步于1996年,历经10多年的努力,仍有部分企业改制未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企业长期停产,职工下岗,生活无保障。为此,县政府决定,今年,要对原改制不到位或改而未动的国有、集体企业,全部进行彻底改制,具体抓好两方面工作。一要鼓励煤炭、电力等优势企业增资扩股,吸引各方资金,迅速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年内力争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火石咀煤矿2户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大佛寺煤矿产值超过5亿元,果汁厂、水帘洞煤矿分别达到亿元以上。二要对煤炭供销公司、纸箱厂、建材厂、电石厂、印刷厂、皮毛厂、化工厂、工业供销公司、瓷厂、庙沟煤矿、机械厂、面粉厂等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要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彻底予以改制,妥善安置职工,盘活闲置资产,激活存量土地,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中,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必须切实负责,严格把关,确保改制平稳推进。一是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这项工作财政和审计部门必须高度负责,把好关口。需要强调的是,各停产企业留守人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看好门,办好事,不得随意处置企业的任何资产。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报经县政府批准,否则,从严追究责任。二是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欠缴职工的养老统筹、失业保险、生活补助等,必须依法依规足额交付、补发到位。三是必须加强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管理。企业土地处置必须依法进行,土地收益必须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同时,必须依法果断处置破坏改革的事件。对在改制中无理取闹、煽动、组织职工上访闹事的人员,要坚决打击,依法处置,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培植工业经济增长源,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载体。各有关部门要顺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循环化”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三大工业园区,引导企业集群式发展。要以火石咀煤矿、官牌工业广场、下沟煤矿、蒋家河煤矿、大佛寺煤矿、煤矿机械厂、朱家湾电厂、煤矸石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县城以西及泾河北岸的重工业园区;要在抓好果汁厂运营的同时,引进柿子加工厂,加快建设城东景村食品工业园区;要以*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新民煤化工工业园区。当前,县经济发展局要抓紧聘请专家,分别搞好三个园区的总体规划,今年6月底前要完成城西及泾河北岸重工业园区规划,年底前完成其它两个园区规划。总体规划完成后,县政府将协调、支持企业投资,完成城西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任务,并在年内完成城西及泾河北岸的重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为此,相关乡镇要服从大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关企业必须服从规划,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产能配套,集群发展、效益明显的增长点,建设成规划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风景线。

(四)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县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县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大好局面,*县工业经济也难以持续发展。目前,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不够、大企业少、在全县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不够高等。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争年内新发展非公经济组织300户以上,使全县非公经济实现总产值25亿元。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坚持发展“三路大军”的思路,即培养本地企业、引进外地企业、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改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凡是多元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民营经济进入。要鼓励全民创业,努力形成创业热潮。要大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组改制改造,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县非公局要会同扶贫办、劳务中心,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要协调金融部门改进信贷服务,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坚定不移地搞好节能减排,确保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年内全县COD排放量必须削减3%、SO2排放量必须削减3.5%、万元GDP能耗必须下降4.1%,任务十分艰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企业必须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务求取得成效。一是要在工业领域大力倡导节水、节煤、节电活动,引导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全县所有涉及节能降耗的部门、单位都要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考核与监督,完善奖惩机制,建立节能管理台帐,定期公布企业能耗情况,监督企业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二是所有企业必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环保部门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监督企业加快污水处理、除尘、降噪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新建工业项目,必须严格落实环评制度,坚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地*县;要严格“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把环保基础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探索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坚定不移地抓好安全生产,促进工业经济和谐发展。安全是天,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各部门、各企业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尤其是一些私营业主,必须在安全上舍得投入,下最大力气力抓好安全生产。今年,县上将继续坚持县长、副县长包抓煤矿安全责任制,向企业派驻安全监督员,驻矿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所有包抓煤矿安全的县级领导,要不定期深入企业检查指导,每季度要下井一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煤矿安全监察员要切实负起责任,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帮助企业整改隐患;县煤矿安全监测中心要严格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指令,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各企业要切实加大安全投入,狠抓隐患排查整改,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要加强职工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要健全内部规章制度,防止违规操作,杜绝安全事故。今后,凡因管理不善、违规生产等人为原因造成职工死亡的煤矿企业,在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政策进行事故处理的同时,还要追究矿长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真正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主要领导要担负起抓工业的第一责任,把发展工业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强县”的大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同志要集中全力直接抓。工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定期调度机制,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从源头上研究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研究落实运行的规律,总结经济运行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我县经济运行健康有序发展。各企业要明确发展目标,储备发展项目,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开拓市场,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要优化发展环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支持工业发展就是支持全县发展,服务工业就是服务全局的理念,灵活高效地为企业搞好服务,促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要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三难”。一是帮助企业解决好“审批难”问题。计划、经发、非公、城建、国土等部门要精减审批事项,提高审批速率,帮助企业加快项目运作;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和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搞好征地拆迁等难点工作,确保项目早日开工;要坚持算大帐、算长远帐,甘于牺牲部门利益,尽力减、免、缓各类费用,促进企业加快项目建设。二是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各企业要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洽谈,通过兼并、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解决资金问题。要通过政府担保、企业联保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实力强、成长性强的企业争取银行贷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要帮助企业解决好“创新难”问题。要继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大力推广科企联姻,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要组织县内企业家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帮助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认真治理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严肃查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强企业周边环境治理,预防和减少厂社纠纷,努力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要全力支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努力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