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技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20 06:42:42

经济科技发展

经济科技发展篇1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但是,信息业在某些方面应该降温,例如信息高速公路。并不是说中国不要搞信息高速公路,而是没有必要搞克林顿那样的信息高速公路。他说的高速公路,信息传输量至少是10的10次方比特,而我们现在修的不叫信息高速公路,而是“中速公路”,是每秒10的8次方比特,比美国设想的高速公路小100倍。每秒10的8次方比特就大得不得了,我们在20年、30年内都添不满。它只有一件事不能做,就是全国开各个省市的全国性电视大会,但是两家开电视大会可以。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在短期内修那么大的。这件事的鼓吹者也是社会科学家,他们看到美国人在那儿鼓吹信息社会,也赶快要进入信息社会。15年里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第一他不知道要多少钱,第二他们不知道这种信息高速公路修出来没有用。中国的信息库才美国的1%左右,这相差太远。所以修起美国那样的高速公路以后,根本没有东西可运。打个比方说,现在长安街比较拥挤,你把它的宽度扩大10倍就可以了,扩大一千倍就是非理性的了。

经济科技发展篇2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我县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形势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科学跨越的进程中,依然面临着科技综合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层次低、市场竞争激烈、环境制约日趋严重等多重压力。加快科技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任务更加艰巨。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十二五”时期推动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崛起为要求,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突破口,优化环境,扩大合作,加大投入、创建平台,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把我县科技事业推上新台阶。

3.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优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质的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效更加凸显,高效生态农业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民生科技加快发展,全县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

到2015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达1.5%以上,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科技综合评价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递增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以上。

4.主要任务:以增强县域科技综合实力为总目标,合力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培育;深入实施茶产业第二轮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面向农业“两区”实施科技专项与成果转化工程;打造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人居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示范典型。

到2015年,培育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承担新建行业或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企业主体、内设研发中心的科技企业、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的企业),组织实施20个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率先创建科技特派员创业点5个,在农业“两区”实施科技专项与成果转化工程项目4个,初步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

三、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打造强势新型工业的战略支点

5.运用高新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确处理好扩量与提质及转型升级的辩证关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围绕我县不锈钢、铜加工两大产业集群,摩擦材料、微电机、电缆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合作攻关、成果引进,通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省级新产品项目,县财政给予配套20万元、10万元、6万元;被列入省重点以上等科技项目,省公益性科技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配套;国家、省对欠发达县重点扶持的科技项目,根据要求给予配套。

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发展实际出发,增强全局预见性,优先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申报工作。被认定为国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别奖励15万元、3万元、7万元;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给予10万元奖励;被认定为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的分别奖励10万元、3万元。

四、深入推进科技提升行动,发展现代农业,支撑新农村建设

7.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着眼“三化同步”,着重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实施省特别扶持项目、第二轮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龙头企业科技实力的提高。推动茶产业整体转型升级,香榧、油茶、食用菌、笋竹林等优势产业的科技效益更加显著。培育高科技农业企业、科技型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茶叶、油茶、竹产业等精深加工业。

对被列入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县财政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县财政给予6万元奖励;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和省级农业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6万元、5万元的奖励;

8.加强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建设。县政府设立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示范点的项目建设、农民培训、示范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实验等科技活动,通过县科技部门组织评审验收,给予科技特派员示范点3-5万元奖励。

五、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科技进步

9.注重民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与成果引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财政设立公益性项目专项引导资金,每年安排10万元,支持食品安全、疾病防治、健康促进、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

六、实施开放型科技战略,引领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

10.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产学研联盟,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心),支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公共服务,促进科技资源的集聚整合、优化共享。

“十二五”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持续推进省不锈钢管产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省级、市级创新服务平台(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11.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由科技局备案、核准、登记,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高新技术企业签订各类技术合同(统一使用国家科学技术部印发的《技术合同示范文本》),开展实质性项目开发,经县科技部门组织验收后,按照合同技术交易额(以税务发票为准)的1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同时,鼓励企业引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共建各类创新载体,经验收评审,一次性奖励15万元。

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励自主创新

12.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和专利产品产业化。获得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其权利人是法人组织的,分别给予每件2万元、0.4万元和0.1万元的补助;其权利人是个人的,分别给予每件1万元、0.2万元和500元的补助;获得国外专利管理机构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补助3万元(同一件专利获得多个国外专利管理机构授权,只实行一次补助)。对实施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产业化开发的项目优先予以科技立项,从2012年起,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产业化的,专利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且专利产品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专利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且专利产品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13.大力引导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给予15万元、10万元、3万元的补助;对企业建立和运用本行业专利数据库的一次性补助2万元。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14.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培养、引进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并为其开展科技活动和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条件。结合各级科技项目,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与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扶贫中的作用。

15.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把发现、培养、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政府科技奖励的主要目标。继续设立《县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五名,每位获奖者由县政府授予荣誉证书,并奖励5万元;

16.加强科技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省科技进步条例》等有关科技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法律意识,提高科技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水平。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投入,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和基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全民创新素质和创造才能。

九、加大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要素保障

17.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学技术投入体系。大力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项目的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18.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要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科技研发的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县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支出不少于50%。

19.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列支并加计扣除。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速折旧。税务、财政、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十、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科技管理效能

20.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科技进步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来抓,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1.深化政府科技管理创新。基本确立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企业、乡镇集成联动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实现科技管理“五个转变”:由重项目管理向重综合管理转变、由重被动受理审批向重主动设计培育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由科技资源分散向资源整合转变。

经济科技发展篇3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经济科技发展篇4

一、培养科技意识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培养群众的科技意识,让他们充分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进而积极利用科技。版权所有

一是宣传推动。每年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和6.29全国科普日,我们组织开展科普一条街、科普进村进厂活动,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把科技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在全市率先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科技30分栏目,每周定时向全县播放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组织好全县青少年科技活动,全县完小以上学校成立了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建立了科技活动室。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和小发明、小论文、书法绘画竞赛活动;在县科技馆成功举办大型科技展览15次,参展人数达28万余人次;配合科技部、中组部、省科技厅影视制作中心对我县的雷竹高产栽培技术、三元杂交猪养殖技术、南江黄羊养殖技术等拍摄了专题电教片,在中央电视台七台陆续播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典型促动。通过培养、推广典型,促进农民转变观念。目前,全县已培养培养省级科技示范户1358户,科技致富带头人2354人,科技致富能手2万余人,科技示范村10个。

《农友报》的创办者、农业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华陂职业中学高级教师王天才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具体作法为: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评“科技示范户”活动,对他们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和跟踪管理。二是组织农户到科技示范户进行学习参观,学习致富技术和经验。三是教育科技示范户不仅要带头致富,而且要带领群众致富。

三是示范带动。以农业示范基地、板块经济和养殖小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近年来,在全县建立面积100亩以上农、林、牧、渔示范片25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89个,民办科技示范园8个。着力抓了“七大板块、四大养殖小区”的建设,即:以路口、白霓、天城、青山为主的蔬菜业,以铜钟、白霓为主的牲猪业,以肖岭、沙坪、石城为主的无公害特级香稻业,以石城、青山为主的水产业,以港口、桂花泉为主的竹木加工业,以桂花泉、高枧为主的畜牧业,以金塘为主的养蜂、百合业。铜钟优质瘦肉型牲猪养殖区、石城优质水产养殖区、桂花优质商品羊养殖区、雨山优质商品牛养殖区。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科技项目为依托,专家技术为支撑的发展路子。

二、坚持科技创新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科技兴县的总体要求,积极围绕主导产业抓科技创创新和推广,加快科技服务经济的步伐。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全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新上了一批能够有效调整结构、能尽快形成批量生产和拳头产品的项目;采用了一批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和推广应用的“三新”技术,促进企业在微电子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有较大进步。近年来,先后开发机电、建筑材料、医用材料、化工材料、包装材料等新产品70个,进行技术改造120项,有22%工艺控制点实现了微机控制,使我县工业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县水泥厂的“慧安”牌水泥被评为“湖北精品名牌产品”,企业被授为省级科技型企业、星火示范企业;县板纸厂的白底白板、白卡纸、红卡纸、黑卡纸填补了湖北同类产品的空白,黑卡纸深受市场青睐;县中健纺织总公司的医用无纺布、染色纱布已打入国际市场;县众望科工贸公司开发的系列小麻花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众望”牌商标被省工商局评为“湖北著名商标”,并在日本注册成功;县天南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x医用跟踪线产品,使公司发展成为全县民营企业唯一出口创汇企业。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有力推动了雷竹、优质稻、优质水果、蔬菜、茶叶、畜禽、林特等特色产业的扩张和升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七大板块、四大养殖小区”的建设形成规模,其中以优质沙梨、柑桔、桃李、猕猴桃、板栗等为主的水果面积达到了3.45万亩,年产量4026吨,产值达1975万元。今年月份,我县组织全县梨树种植户举办了优质梨评比“擂台赛”,在全县推广种植黄金梨、丰水梨等外型口味好、市场前景好的优质梨,得到了种植户们的一致好评。目前,我县已成立了水果生产协会,对全县优质水果进行商标注册,规定了生产的行业标准,力争把崇阳产优质水果推向更大的市场。与此同时,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业新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累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面积480万亩,重点扶持了县优质农产品开发公司、瑞发雷竹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培育了“众望”小麻花、“碧云”优质猪、“天城”优质米、“瑞发”雷竹笋、“三普”野桂花蜜等农产品品牌。版权所有

三、服务招商引资。

为服务我县招商引资和兴工强县的发展大计,我们先后成功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软科学计划等。全县取得科技成果41项,引进科技成果71项。“机械式剪板机智能系统研制项目”、“雷竹笋用林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大面积推广示范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项目”、“石煤提钒新技术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科技支撑为依托,依靠优势产业招商、依托优质资源招商、依靠优良资产招商,使5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科技论证逐一落户到我县。为开发我县石煤资源优势,我们先后深入我县8个乡镇实地、现场调查、采样,咨询人数400余人次,采样1000多个,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座谈、论证、评估、分析,并组织到河南、陕西、湖南等地考察论证,行程上万里,考察数十家。利用我县石煤优势资源进行科技招商,建成投资1300万元年产400吨五氧化二钒的京阳钒业。全市唯一高新技术产品x医用跟踪线打入国际市场后,又一高新技术“人造血浆”项目建设工程在我县天城工业园兴建落户,即将投入生产。最近我们又成功引进韩国纳沛斯集团,这是一家生产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医用面料的企业,已在崇阳注册崇阳纳沛斯卫材科技有限公司,并于8月2日正式与县政府签订了合同,计划9月份开工建设。

四、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工作进步,创建科普示范县。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的县委副书记和科技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等16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科普示范县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都及时调整了学会、协会理事会成员,建立健全了各级学会、协会领导班子。全县186个行政村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各村民小组配齐了科普员。加大了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协调力度。

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将科技工作和科普示范县的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年度考核制度。县政每年都要与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签订科技工作责任书,将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验收。对在科技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经济科技发展篇5

职业变迁呈现五大趋向

新技术将残酷地淘汰旧职业

职业的冷与热将影响我们的选择

伴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我国还算不上一个军事强国和经济强国。我国的科学技术尚未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因此,发展经济,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增强国力,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将对我国的职业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拿什么支撑经济的三次飞跃

通过对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预计我国经济发展须经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从经济弱国(制造业弱国)到制造业大国;第二次飞跃,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第三次飞跃,在完善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后,实现从制造业强国向经济强国的飞跃。

从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经济弱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的第一次飞跃。目前正处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

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是因为我国已经是“世界的工厂”,正生产制造并向世界供应很多商品,是世界经济重要的一环;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因为很多核心技术还没有真正把握在自己手里,我国的广大企业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的生产水平上,即使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我国制造,我们企业的工人主要从事的也只是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零配件的生产及整机的装配。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我国经济的三次飞跃靠什么来支撑?回答是:国策、科技、人才,一样都不能少。

制造业大国的欠缺

据有关材料,我国制造业明显依赖于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如今,在我国空前的建筑热潮中,建筑机械主要靠进口,我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外,印刷、纺织、造船等各行各业对国外机械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可以说,没有国外的机床,我国制造业将很难取得现有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对某些产业中不可缺少的高质量的材质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如汽车制造用的钢板和建筑用H 钢主要靠从日本进口,不使用进口钢板,汽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不使用进口H 钢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就会有问题。

在国人沾沾自喜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进出口量不断增长时,我们应该警醒,庞大的出口并非主要来自于中国企业,据了解,我国对美国和日本出口80% 的商品都是由在我国的美国和日本企业制造的,德国、韩国、法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对华贸易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仅仅做一个制造业大国是远远不够的。制造业大国与制造业强国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而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就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即能够独立掌握世界上绝大多数产品制造的核心技术并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健全的现代服务业(如良好的金融、信息、交通等体系)。

职业结构将进行大调整

在实现经济的第二次飞跃――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科学技术水平有着质的提高,由此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将导致我国职业的发展和变迁。一方面,可以说是产业变化、行业变化带来职业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带来人们职业实践的变化,导致老行业调整、弱化,促使新行业甚至新产业的产生。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而传统职业活动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变化;有些职业已经或正在消失。与之相应,从业人员队伍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劳动力市场传来的各种信息表明,在技能型职业的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分严重;在新兴职业从业人员中,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人员数量不足;在一些技术陈旧的传统职业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人需要转岗转业,经济发展对职业变化的影响已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职业变化五大趋向

无庸置疑,我国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直至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要求人才的科学研究、技术水平、技能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并同时建立健全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我国职业将出现以下变动趋向:

趋向一:科学研究领域的从业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质量上将大大提高。成为制造业强国,实际上就是要成为技术强国,而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此,我国将百倍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领域,如航天航空、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超导、核物理等领域,其他基础研究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重视。科学研究领域的职业将会进一步细化,可能分化出一些新职业,从业者数量在未来将有所增加,同时对他们研究能力的要求将更高。

趋向二:在生产制造前期,策划、创意、设计、管理等方面将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化,由此将衍生出很多新职业,从业者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基础科学研究只有转化成生产制造技术才有实际用处,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工程技术类人才比较匮乏,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严重不足,这将阻碍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为此,我国的制造业在策划、创意、设计、管理等方面将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分,由此将演生出很多新职业。仅以设计为例,设计师将成为一个职业群,一些常见类型产品的设计人员将有可能独立成熟为新职业。生产管理人员也将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将细分出一些新职业。策划、创意、设计、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数量将会有较大增加。

趋向三:制造业将以数字制造为主,与此对应将产生一些新职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将有所降低,对知识要求将有所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将不断减少。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在保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制造优势的情况下,将向高、精、尖产品进军。传统制造业的车、铣、镗、钳机床将被数字化机床和加工中心取代。操作数字化机床和加工中心的从业人员中将独立出一些新职业,对这些职业从业者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有所降低,而对其编程等心智技能和理论知识要求很高。劳动力市场上对这些新职业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车、铣、镗、钳等老职业需求量将不断减少。新兴技术的采用将引起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员总量下降。

经济科技发展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1、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科技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随着当前县域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需求和环境承载压力急剧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成为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需要科技创新支撑。

1.3、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从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集约型增长,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当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因素

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创造的能力的差异。大多数县域劳动力或者说是县域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创造的能力,那么知识获取能力的差异就是县域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2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对县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拥有大批教育背景相对较好,能够先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较快接受新知识人力资本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2.2、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直接因素。

县域企业是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是县域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是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具体承担者。县域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进行技术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材料、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和管理水平来改善内在的技术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特别是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县域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同时,大多数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县域企业中。因此,县域企业,尤其是县域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决定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2.3、县域大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外在因素

影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从广义的角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但作为宏观的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越完善,就越能营造区域科技发展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比如产产学研合作制度落实得好的地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地区,县级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反之则较差。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坚持特色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县域经济的特色和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因地制宜。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突破。『3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各县(市)自身具有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一基础,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3.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现代化

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嫁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大力扶持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依靠科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

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人为目标,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要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使农民能在产前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在产中能利用专家系统指导生产,在产后能借助网络加快销售。

3.4、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做好具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标准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4、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头和根基在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经济科技发展篇7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十分重视。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科技创新对当今经济发展的意义

1.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找出路、找办法。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着特殊的国情和需求:人口众多,要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庞大劳动力就业、城市人口膨胀、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需求;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因此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2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制造业发展上,虽然许多产业领域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也面临面临的严峻挑战,那就是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这尤其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农业发展上,目前的技术约束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至今仍未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国情和现实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决定了我国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会,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农村经济成为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经济,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任务。

2.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2.1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因此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而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力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2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有0.05%,可到了18世纪,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1%,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2.3科技创新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当前苹果公司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靠得就是产品的科技创新。

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早已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3. 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要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科技发展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作为现展观,它不仅是发展观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如何规范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协调人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被认为是高尚的,而技术则被认为是“工匠”的活动,是低贱的。科学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人游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行为。欧几里德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是纯理论的东西,不依赖于技术而存在。这种观点,在18世纪以来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否定。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其主要技术――纺织机和蒸汽机所依赖的基本力学原理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主要技术――电动机所依赖的科学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在法拉第发明电动机57年前发现的;无线电的发明距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理论只有35年,这种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应用时间间隔的迅速缩短现象,在20世纪更加显著。原子弹、激光器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其理论发现年代的时间间隔已经只有短短几年乃至一、两年。在今天的高科技领域中,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发明有时已很难说出时间间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线也已模糊不清。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很难加以区别;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观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长。这种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不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不少国家出现了“高增长,低发展”或“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和矛盾。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于自然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林业等学科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意思是说,由于砍伐、火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的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否则,林业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延伸为:“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可持续性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对发展本质的限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全面认识为基础的。正是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浪费、资源损耗等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明确化、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内在地包含着现代科技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以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从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来看,也只有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子系统之一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根本的和现实的。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其次是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前者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内部来看,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能得到保证,即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从外部来看,发展所需的条件能得到满足,即为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主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可以突破劳动者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经济作为生产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的约束。这种约束来源于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由于受人类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对其进行的开发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人类的脑力却有很大的开发余地。所以就劳动者本身而言,对经济发展构成的约束基本上来自劳动者的脑力方面。劳动者的脑力包括知识和各种技能,脑力的功能是使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而从根本上说,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如何运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手段的总和。因此人类脑力的发展,突破其对经济的约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可以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它是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工具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手推磨和蒸汽磨都是劳动工具,前者的出现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后者则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诞生。受手推磨这一劳动工具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而蒸汽磨的出现突破了原有劳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生了飞跃。

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是无法利用的资源,这使得劳动对象的扩大成为可能。人类的生产过程,或者说是经济活动,是一个转化、消耗劳动对象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被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是有限的,这便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一是自然环境的容量。人类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行为要从外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同时向外界释放物质和能量,也即消耗资源同时排出废弃物。自然界能提供的并且可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废弃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二者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可被人类利用的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这两方面的实现都要依靠科学技术。

以人类的能源使用为例,在工业化以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以人力、畜力为主,技术含量低,消耗自然资源较少。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煤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但煤的燃烧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1952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减少煤的消耗,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提高煤燃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技术,来避免超越环境容量的限度。伴随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阿拉伯国家为了抗议英美对以色列的支持,宣布停止向英美出售石油,同时将石油价格提升数倍,从而造成英美等国经济界的一片恐慌,股市大幅下挫,经济面临崩溃。在经济的发展面临受石油数量制约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在开发新资源上,采油技术的发展,使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成为可行,在短期内缓解了石油的短缺危机;二是在减少消耗和开发替代品上,大力开发内燃机节能技术,电动汽车和燃氢汽车也开始问世。虽然这些科学技术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石油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然继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这依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利用核能。然而即使人类获得了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技术,不必再为能源的短缺而发愁,也会有其他的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土地、大气……人类还需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来突破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社会化的进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之中,在当今世界尤为显现。但是,在这样一个科技与社会一体化日益凸现的时代,无庸讳言,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病毒、恶意网络攻击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能源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明显恶化;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核危机;克隆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虽能为人类医学带来新的希望,却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问题……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认识根源来看,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首先要归咎于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对自然过程的复杂机制认识不足;其次是价值观上的原因,即人们在选择、运用科学技术时的某些短视行为,只顾眼前的效益和具体的、局部的或个体的利益满足,而忽视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基本利益。就社会因素而言,科技所追求的目的、实施方式和后果,都要受科技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当今大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已不再是个人行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这迫使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的集团的价值取向。而某一社会集团在做出决策时总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使得科技成果在价值取向上很难顾及其它社会团体,从而很容易产生对集团外的不良影响。

三、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即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但同时也包含带来某种消极后果的可能性。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极作用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可见,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的。科学消极影响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会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并综合利用各种科技知识的进步加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2、张汉萍,周世平.科学技术发展走向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3、李建华,辛勇飞,许正良.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0(8).

4、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尚勇.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1.

6、路甬祥.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5.

7、张春霞,金浩,赵国栋.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

经济科技发展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布伦塔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有三条:(1)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2)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要,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及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只依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取得,而必须是通过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求经济发展能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经济发展除了要求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之外,还要求人口、资源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而且是一种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大事,是跨越几代人利益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既要求经济上的持续发展,也要求取得社会持续和生态持续。生态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是发展的条件,而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能够使人类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道路,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时,也要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的良好发展和建设。

二、科技创新是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科技创新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已发现资源的储量。伴随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人类对资源的勘探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的后备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以石油资源的预测量来说,20世纪40年代预测的石油资源量为500亿吨。1983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估算的全国石油的资源量为2460亿吨,2000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估算的石油资源量为4138亿吨。如果技术不提高成为资源勘探的限制条件,那么资源的储备量就很难再有所增加,技术达不到,又如何能勘察出新的资源储量呢?只有不断科技创新,促使技术进步,才能不断增加已发现资源的储量,解决资源耗费带来的短缺问题。

2.科技创新可以降低资源的使用成本。从世界范围看,很多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尽管早就已经被人类所认同,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却得不到大量的开发和使用。例如金属铝所具有的优良特性虽然在很早以前就被人类所认识,但是就是由于当时冶炼技术的限制而不能被大量开发和利用,直到电解法的发明才使得金属铝的大规模使用得以实现,而且使用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3.科技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资源的生产工艺方面来看,新技术的应用既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从资源的回收利用上来看,技术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时限。资源的短缺将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其解决途径不能过度依赖于国外资源,只能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利用科技创新在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缓解资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增长约束。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1.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臂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即科技创新又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着较强的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

2.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可以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无疑归功于科技创新的结果。科学革命推动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最终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其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 考 文 献

经济科技发展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体育科技;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27-02

引言

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今时代,若是没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体育产业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国体育发展要充分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动态,做出相应的体育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对体育科技的带动作用。

一、经济发展对体育的影响

1.劳动力对体育的影响。体育活动是社会全民性推行的团体活动,相比而言也是一种较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的表现,社会群众的需求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来源和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体育产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提升各方面整体水平,才能确保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任何事物想要发展,生产力是核心代表,而生产工具则直接影响着生产力整体水平的高低,是其重要的生产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以及劳动力三者关系密不可分,换而言之,工具越先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同样要求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要高。劳动力的整体水平高低,是靠劳动力总人数中的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多少来体现,生产力越高,相应的脑力工作者的人数就越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逐渐减少,脑力工作者的比例逐渐增高的现象越发显著。随着劳动者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样也带来了由脑力工作所引发的身体健康问题状况的频发,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和影响,因此虽然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发展推进了人类工作方式的进步,但人们身心素质的降低也随着出现。由此可见,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体育影响也越来越深。

2.经济制度对体育的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体育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种互相紧密相连的关系。体育想要持续发展就要正确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对其的影响、了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对体育的发展有限制作用,社会发展力与物质条件是影响体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重要因素,它关系着体育相关活动所需的费用、时间,以及能否满足社会大众群体对于体育相关的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为体育发展带来更多物质上的提升,同样也出现了社会大众对体育的新要求,从而全面促进体育产业前进的发展步伐,扩张体育整体事业规模提高科技水平。其次,体育事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要做到不仅依附于经济发展,更要服务于经济,同时促进双方的发展。体育产业发展,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拟定出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计划文件书,要考虑我国体育现有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自身的特点于现况,并且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大众消费对体育的影响。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物质水平有所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与所关心的健康问题是离不开的,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前提下,人们的工作量逐渐增加,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拼命地加班赚钱,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身体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体育锻炼是人们日常休息中最愿意去做的休闲活动。尤其近年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以及业余班的出现,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加大了人们对体育相关方面用品的消费,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促进体育科技资源优化

1.两大纲要取得满意成效。体育发展想要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就要加强体育科学与创新的研讨及出台相关制度文件。近年来我国在壮大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台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个针对体育产业科技方面的文件,在对全民身体情况的检测监督方面和国家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方式方法、饮食计划、身体特征以及赛前各种禁止药物的检测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种类别题材的探讨经费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通过2001年国家体育局的统计来看,在近五年中所投资项目的经费相比前五年增长了将近200个百分点,并且在各项科技研究中,多个项目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大大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也为更高的管理与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2.体育实践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体育科技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对应实践、联合实践、效劳实践的角度出发,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并且在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良好的经济收益。在悉尼奥运会确定之后,为了全面地筹备这场奥运会,科技工作人员进入到各个项目运动训练团队中,根据运动员不同的特性、训练的不同内容,准备了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的服务,使训练在量的基础上更有着质的飞跃。例如,专门为举重训练的选手,制定了科学的饮食方案、有效地运动饮品及营养补充类的一些药物;针对羽毛训练队,则研究出了一些针对羽毛球队员身体的特征和训练的要求研发出了一款专门舒筋健骨的专用足底按摩气垫等等。这些科技参与,在运动员传统的训练中更推动了他赛场的发挥,促进了比赛过程中实现最大化价值。

3.体育人才不断优化。想要打造一支专业知识强、工作效率高的专业团队,就需要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的储备,是体育科技团队的关键任务。一支综合专业素养水平高的团队直接影响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近些年,相关体育单位也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重视起了人才的培养,制订出了不同的培养计划,为年轻的科技工作人员在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科技研究相关的活动一般采用针对某一个课题探讨的形式出发,由培养负责人带领大家进行,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智慧及专业知识,帮助新时代年轻科技人员,有助于整个团队积极向上发展。同时,要加大对于科技管理方面有关制度的规定,政府部门要与组织管理部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完善体育科技管理制度。

4.重视科研基地建设。不同的科学技术所研究的不同领域,都需要一个平台,作为科学研究的支持,一个科学领域的平台是提高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科技人员、加快科技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各大企业单位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围绕这个问题建设了科研训练基地,结合当地体育发展的趋势、人们的需求以及特点进行整体结构的布局,从求生存、共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也避免了重复低水平的现象发生。

三、体育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在体育科技研究成就中,真正能通过生产力达到推动体育科技发展的比例还不到1/5,产业规范格局的形成仅仅达到5个百分点。相比发达国家的体育科技对体育事业的奉献占八成的比例,我国仅占了两成左右。这说明在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整体运动效率过低,使用性能较差。出现生产和投入不成正比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科学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资金匮乏、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丰富,更缺少相关法律条例的保护以及没有科研平台的支撑。

其次,我国体育科技的本钱来源范围太单一化并且在分派过程中不均衡,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我国体育科技研究事业的发展水平下降。单纯地依赖国家给予的资金补贴,是不能够满足科技研究事业发展的,由于体育相关的科研成果项目比较少,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事业的效率,导致一些体育企业单位面临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整体生产力下降,缩小原有规模,最终甚至会导致破产,根本上妨碍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

最后,由于我国在针对体育发展的策略中,太过于注重比赛类的体育发展项目,而忽略了大众化体育方面。体育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应该需要更多社会大众参与到全民健身事业当中来,过于注重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和提升,会出现两极化现象,专业人员素质国强,大众身体素质过差的严重失衡,最终严重的后果就会演变成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水平偏低,没有能力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形态。

四、更好地促进体育科技发展的策略

1.加强资金注入。无论想发展任何方面,足够的资金是其保障发展的重要根本来源。近年来,我国出现体育科技发展资金匮乏单一的现象,体育科技发展过程中相比发达国家差距过大,想持续发展我国的体育科技事业,就要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整体费用要用于体育科研相关领域的研讨、国家专业运动员团队的科技服务、体育科技平台的建设以及群众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体育科技研究事业想要发展扩大,就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仅靠国家的补助是无法完成体育科技发展的一系列工作的。由于我国政府资金来源太单一,多元化、多渠道的制度尚不完善,对体育科技发展来说,一方面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体育科技团队在发展中形成“等”的习惯。因此,要建立多种途径、多元化的资金体制,保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体育科技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建设与人才培养。体育科技想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体育相关单位要重视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科技研究环境,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定期的访问交流,更可以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相关人员。同时,要加强建设体育科技研发基础,体育科技研发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体育基础建设,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体育也提出新的要求。体育事业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加强科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体育事业新气象,抓住机会,勇于挑战,不断创新,为促进体育科技发展发挥e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芳.浅谈体育科技对体育发展的影响[J].电子测试,2013,(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