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2:33:00

会展业

会展业范文篇1

一、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性

1.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巨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能极大地影响商贸、物流、广告、印刷、保险、装饰等相关产业。按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则为1:9,即展览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产业的收入则为9。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性强,能够调用大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并且行业具有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在两者的整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和优胜劣汰机制,可以将社会上的优势经济资源不断加以整合,从而提高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

2.异地流动性强。旅游资源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它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流动特性,旅游的这一特性是众所周知的。而会展活动也具有同样的特性。会议和展览,都属于集体性的参与活动,与会者或参展商只有聚集到某一个事先选定好的地点,才可以开展会展活动。会展目的地的选址,往往成为决定会展活动能否顺利圆满开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是那些影响力大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活动,选址问题更是关系重大。而对于与会者或参展商来说,他们都必须从居住地出发,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这样,一次会展活动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3.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便捷的交通促使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所发生的孤立现象,不仅旅游时间缩短了,而且旅游的范围越来越大,国界、洲界,甚至地球的界限都被冲破,形成一种区域性的局面。而会展活动的开展,区域性特征同样也表现得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全球越来越向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迈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信息突破资源优势的地区界限,实现了国际间的流动和转移,在这种背景之下,全球的会展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封闭的活动范围和形式,各种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国际性、地区性的会展活动逐渐成为主流。

二、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差异性

1.性质的不同。旅游活动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虽然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活动内涵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元素,但是从本质上讲,旅游的文化特性是不可替代的。而相比之下,会展活动比旅游活动更突出经济特性,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会展往往是企业、政府、协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交流和经贸洽谈等商务性活动,已经被看作是经济领域中一个对外高度开放的“窗口”。总体来讲,会展属于一种前瞻性经济,更能反映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旅游则属于一种体验性经济,激活游客内在心理空间的消费主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2.主要服务对象的不同。由于旅游内容的多样性,旅游活动的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广泛,观光客、休闲娱乐者、探亲访友者、商务人员、修学者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也包括会展参加人员;而会展活动主要面对的是参展商、以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尽管综合性展览也面向普通大众,但从总体上讲,服务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很多。

3.主要服务内容的不同。尽管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都需要提供机票、客房、餐饮、交通等旅游相关服务,但会展活动还是以会展场地出租、专业设备、经贸洽谈、信息交流等为主要服务内容;而旅游则以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要内容。

三、会展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会展举办地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从国内外的会展发展历程来看,高知名度的国际性会展能够大大提升目的地形象,增强知名度,使会展举办地吸引众多人群的注意力,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如海南博鳌,一个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坐标,在中外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由于亚洲论坛召开,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2.会展活动的举办促使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举办会展,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议展览设施及相应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这势必会引起政府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如为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市政府计划投资百亿元加快城市建设,用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其中包括改建宾馆,兴建高星级饭店等旅游设施。可见,会展业的发展促进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表现在城市旅游设施的完善上。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将会展看作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会展业对旅游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会展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会展业为城市餐饮、住宿业带来的收益非常突出。会展活动期间,大量的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涌入对举办地的餐饮、住宿行业形成巨大的需求,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据有关部门调查,每届广交会开幕后,广州市主要宾馆平均出租率都要高达95%以上。二是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所带来的参展商、组织者以及受众等都是潜在的旅游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并且这一消费群体具有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赢利性好,行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它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也非常可观。

四、旅游业为会展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1.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常常成为会展的举办地。会展的举办或会议的召开,一般都会选择旅游业较发达的旅游目的地。一是这些地方由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开放程度高,知名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接待设施较完善的特点。这正是发展会展所必须具备的先天条件。这一点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尤其表现突出。如上海、北京是会展中心城市也是旅游中心城市,并正在逐步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集聚和融合。二是从会展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会展的形式正从传统的静态陈列逐步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项目于一体。旅游观光成为会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的举办方为了增强会展的吸引力,常常会优先考虑拥有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目的地。

2.旅游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服务行业,其中旅游业是会展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星级饭店、旅游度假村、旅游风景区等都有多种类型的会议厅或多功能厅等,为会展举办提供场所,并配有相应的会展设施。二是旅游业为会展提供住宿、餐饮、商务和礼仪服务等目的地接待服务。旅游业中的以饭店为主的旅游企业,在数量、质量、服务项目上,都要满足会展业的发展需求,才能推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否则的话,会展业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可见,旅游业对会展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会展业范文篇2

(一)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而且并没有行业约束机制。对于什么样的单位可以办展,参展商必须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入场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是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参加,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各式各样的人随意出入,鱼龙混杂,秩序混乱无章,严重地影响到了展会的质量。在有多年会展业历史的发达国家中,想要举办展览是必须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才可以开展,这也是大多发达国家会展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二)会展业机制还尚未规范化,对于开展会展活动的地点、频率都没有明确的约束内容,包括在同一城市内同一类型的会展可不可以办很多次,或者是在同一个开展会展活动的场馆可不可以连续举办同类会展活动,这些问题都没有规范化的机制来进行约束,因此对一些展会的信誉有了严重的损害。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就很少出现,因为他们的展馆是会遵循商业信誉及行规行约的,例如,不能把展馆租给两个时间相距很近的同类商品举办展会,但是这一点我们既没有行规行约来约束,自身又缺乏自律机制,导致诸多问题频繁发生。(三)会展规模较小,我国目前的会展业还没有专业化。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的展览大国,主要原因就是世界各地的展商都会选择把大规模的展览在德国举办。德国的展会规模通常都是在几万平方米以上,而我国一般以中小型的展会规模为主。即使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展馆,但是往往都是展馆面积小且设施也很落后,服务水平低,所以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以现在的状况看来根本没有能力接办国际性的名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展馆都只能举办一些低档次商品的展览,没有统一的布局,只是为了从中获得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导致了同类型低档次的展会活动举办的过多过滥,降低了对展商及参展观众的吸引力,同时也降低了展会质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声誉和企业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完善会展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要想让我们的展会能够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让展会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宣传。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十分的单一,就是通过寄发邀请函,或者是在一些报刊上刊登广告,以此来吸引商家及观众的注意。随着会展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及展会组织者对于宣传策略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配合了各种宣传手段,比如在报纸以及杂志版面上投放一定数量的广告,还制作了电视广告短片在不断播放,并且大量的往外寄发邀请函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实质管理的规范是会展能够健康有序发展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发达国家会展活动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地去制定并完善会展业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可以明确的得到规定主办单位需要拥有什么样的资质条件,会展市场又是什么样的准人才能入场入,使会展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发挥展览业协会作用,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展览业重要的经验总结和成功的管理模式。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成立全国会展业管理协会,加强对会展业的统一管理。

会展业范文篇3

关键词:会展会展业会展旅游

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涉足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预示着会展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会议展览的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消费档次高和文化含量高等特性,得到各地的普遍重视。

沈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清文化旅游城市,有着巨大的会展旅游市场份额。会展业更加受到政府重视,本文将重点探讨沈阳展会现状、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存在问题及具体对策。

沈阳展会经济发展现状

展会已成为沈阳的标志,展会经济已经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2004年沈阳计划办展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占15%,实现交易额4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8000个,增加流动人口90万人次,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2005年,沈阳市计划办展10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展会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3万个,增加流动人口150万人次,其它相关产业增加收益突破12亿元。有数字表明,会展业对旅游、宾馆、商业、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拉动力是1:10,甚至1:12。但是,我国会展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展旅游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会展旅游的总体情况难以把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政府高度重视。2003年沈阳市旅游局规划,今后将观光、商务、会展作为沈阳发展旅游城市的三大王牌。即沈阳市要在5年内成为东北地区旅游业增长速度最快、产业规模最大、旅游环境最好、服务功能最全的最佳旅游城市之一。到2010年,全市计划接待旅游者总人数9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40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沈阳市确定了“一个旅游圈”、“两条观光带”、“三张促销王牌”、“五项重点工程”、“八组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功举办了几次特色鲜明的展会。沈阳这几年举办了不少精品展会,“中国国际制造业装备博览会”、“中国沈阳商品交易会”、“中国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等部级展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制博会期间约有732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34家,展位663个,占展位总数36%;国内企业498家,展位1190个,占展位总数64%;参展的外展企业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21家;沈阳市参展企业211家,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展位共计429个。

优越的区位条件,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沈阳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等许多重要城市均处于等距地理半径之内。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科技和信息中心,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长城以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是辽宁省的中心城市。以它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有7个城市,形成沈阳八城市群。近年来,沈阳交通通讯业发展迅猛,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沈阳铁路客运量居全国之首,电讯、电话通达全国各地。便捷的交通通讯,对发展会展旅游业来说,比良好的自然赋存资源更加重要。

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有7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明朝末年,清王朝在这里兴起;近代则是统治东北的中心地,为东北最大的工商都会;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沈阳故宫是中国除北京故宫外仅存的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特色是纯正的清代王宫建筑。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还有帅府,“九•一八”事变遗址以及众多的塔寺建筑等。

具备相当规模的会展设施。目前沈阳市有专业展览馆3处(即沈阳国际会展中心、辽宁工业展览馆、沈阳科学宫会展中心),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可设置国际标准展位3000余个。随着展览业的发展,全市已出现3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可以独立办展会,展会规模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沈阳市还将在金廊附近建设一座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国际会展中心,以提升沈阳市会展业的规模和档次。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存在问题

对会展旅游认识不足。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或者政治接待,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这与国际上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不相符合。至于将会展旅游作为高品质专项旅游产品看待,那更是专家和极少数行内人士才做的事情。对会展旅游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是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会展旅游市场化程度过低。在沈阳会展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沈阳目前无论是会展旅游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会展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有政府的主导,但是政府在什么层次上主导,参与到什么程度,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沈阳的周边城市中,许多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比较早,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首先,北京一直是中国会展城市中的老大,展会规模、档次居全国之首。其次,天津、大连也是会展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地域接近的大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深入研究展览业对城市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并于1994年将会展业列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际著名展览城市的发展目标。199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发展展览业作为大连实施外向牵动战略的重要举措,确立了展览业在大连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沈阳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

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同时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

建立会展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管理。鼓励建立专业会展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形成市场运作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会展旅游。会展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牵扯许多环节,会展商不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场外服务。沈阳应成立专门的、权威性的会展管理机构,有效协调、引导会展旅游的开展,整合沈阳的会展旅游资源。只有为会展旅游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规范化管理的竞争氛围,才能不断提高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

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在现代会展旅游业中,会展专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展旅游的成败,而且会展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因此,要求会展专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沈阳会展市场起步晚,专业程度不高,要成为我国甚至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必须加大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会展队伍。

创造沈阳会展品牌,提升经营服务理念。沈阳会展一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有关人员参会、参展。近年来,跨国展览公司通过移植品牌大展对中国会展市场进行渗透。我们也应建立展览等级认证制度,对品牌展会的名称、标识等知识产权实行登记注册,予以保护。

参考资料:

1.李云霞,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学术探索[J],2003

会展业范文篇4

厚街会展业起步于1999年始办的名家具(东莞)展览会,每年两届的名家具展览会使厚街展览业迅速崛起。2003年的12月厚街镇镇委、镇政府通过了创建中国展览名镇的决定,如今展览业已成为厚街镇的主导产业之一。

厚街镇近几年展览会的数量、规模呈逐年增加态势,展览会的举办数量由2002年的12个增至2009年的34个;2009年,参展企业达到10909家,专业观众达79万人次。

目前厚街镇依托本地产业和专业化服务培育了一批名牌展览项目,如20万平方米的名家具(东莞)展览会,6万平方米的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塑料及包装展,2万平方米的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展览会。

1.1独特明确的工业会展定位

根据东莞产业集群相对集中的情况,可以考虑发展“特”、“强”、“优”的特色会展经济。东莞作为一个以加工业为主的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结合这个背景,与广深两市会展业错位发展,在支持发展的前提下,工业器械、产品的大量市场需求,为推动工业器械、产品等方面展览的发展作好了铺垫。目前,厚街镇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具、制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会展发展模式,在会展规划、政策扶持、品牌塑造等方面围绕这一定位展开。

1.2不断壮大的城市会展品牌

随着厚街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厚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其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独特的会展品牌并得以认可。近年来厚街先后培育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如名家具、名鞋展、名车展、国际机械展、国际印刷展、国际五金展、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等。

1.3创新模式的会展管理

场馆运营模式创新:镇政府占展览中心30%股份,余下的股份由其他29个集体所有制或民营企业家所拥有。既有利于企业按市场方式运作,同时政府也能够给予政策支持。专业化增值服务:中心已通过ISO9002认证,推行一站式“A+”、“A++”服务(即专业化增值服务,一个“+”是合同外的附加服务,两个“+”则表示有更多的附加服务)。积极加入展览协会组织:全球展览业协会(简称UFI)、香港会议展览业协会、中国展览馆协会和广东省商业联合会。通过这四家协会,现代展览中心建立了更广阔的网络,扩大了影响力。

2会展业发展对酒店业的影响现状分析

1对酒店投资环境的影响

厚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会展产业带中点,受广深港等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工商业繁华,海陆空交通便利,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由于本土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会展经济对酒店投资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第一,会展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其带动、聚集效应。会展业通过关联效应、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建筑、旅游、餐饮、金融保险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投资环境新优势。第二,由于会展业涉及旅游、餐饮、广告、交通等几十种服务行业,它要求有完备的展览场所、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信息网络、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等。随着会展业发展及多项大型会议展览设施的落成,将进一步加快厚街会展业的发展。此外,为把发展厚街成为区域会议展览中心,厚街政府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更新升级相关设施以及向外推广厚街的会议展览重镇形象等,从而全面提升厚街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公共卫生等服务功能与质量,大大优化酒店业的投资环境。

2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

现代美国饭店之父埃尔斯沃思•斯塔特勒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饭店成功的三个原因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此名言至今不衰,正是体现位置这一因素对酒店业投资者的重要性。处于珠江三角洲会展产业带的中点位置的厚街镇,由于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优质的服务与设施,该镇酒店可以兼得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之会展客源及其便利。

厚街镇位于东莞的西南部、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可抵达国际大都会香港,可抵达华南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广州,可抵达经济特区、国际城市深圳,以及珠三角的其他城市,而服务业的最佳服务半径就是一小时车程以内。在实际距离与时间距离完美配合的条件之下,厚街星级酒店以其“物美价廉”的服务与产品形成了珠三角星级酒店价格的“洼地”,并且东莞酒店的配套与服务较广深有更显着的优势,所以除接待本镇客商外,还承接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等客商,以及珠三角每年频繁商务活动云集的海内外商贾。而厚街本土的会展业繁盛,也有较具影响力的会展项目,如名家具展、名鞋展、国际机械展、国际印刷展、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等,在这些大型展览会期间,所有酒店基本能够保证入住率为99%以上。

3对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会展带来大量的人流,导致会展场馆周边及其交通通达的区域集中大量酒店,并逐渐形成酒店业的空间聚集区。①早期星级酒店空间零星分布:2000年以前厚街的星级酒店属于早期星级酒店。厚街早期的星级酒店主要零星分布在中心区域以及交通节点。镇中心区拥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同时是主要的道路交会处,各类资源条件为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这时期,厚街最具代表性的星级酒店是厚街大酒店,坐落于当时的广深公路(现S256省道)与东风路交界处。②星级酒店组团式分布,呈轴状发展格局:2000年之后,厚街国际家具城、第一城家具博览中心、恒峰家具博览中心、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分别在镇区的西部、中部、南部建成并经营。在厚街中心区、S256省道沿线、家具大道呈现明显的星级酒店组团式聚集,形成以主要干道为发展轴的星级酒店轴状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厚街的星级酒店大多数布局在S256省道的两侧,以及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周边,其余则零星分布在商业气氛较浓的康乐南路、珊瑚路、厚街大道等城市商业街道,并进一步在星级酒店带聚集,星级酒店空间集群发展成熟。星级酒店分布最密集的厚街镇同时也是东莞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东莞各乡镇探索适合本土的发展道路,形成“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格局,为星级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厚街的会展业与酒店业互动发展、互相促进,从而助推厚街的服务业飞速发展。

3厚街酒店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第一,非展期酒店客源不足。即使厚街得益于其广深之间的优势区位,但也因其自身非大城市而出现非展期人气不足的尴尬局面。厚街户籍人口9.5万人,却拥有相当于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旅馆2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其中在建五星级酒店1家,全镇客房总数超1.3万间,年接待旅客逾200万人次。根据2009年厚街会展与旅客数据显示,2009年共举办大型展会20场,专业观众达79万人次,展期共61天,即计为每场每天专业观众为1.29万人次,实际需要住宿的观众远小于这个数目,加上非展期的闲置时间段,所以空闲的酒店客房还是占有一定数量。并且,广州、深圳两市高星级酒店数量飙升,逐步争夺邻近城市的客源,这也给广深间的厚街镇及其酒店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压力。

第二,酒店业过分依赖会展业,造成酒店行业内部无差别竞争。一直以来,会展业对厚街本土酒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因此酒店行业绝大部分属于单一的商务型酒店,只有依靠会议展览、大型节事才能吸引较多的客源,但在非展期,酒店客房空置问题就相应突出。同时,在同一展会期间,部分高星级酒店为争夺客源而纷纷降价住房价格排挤低星级酒店,造成酒店住房价格的混乱并产生不良影响。2提出对策

会展业范文篇5

关键词:发达国家会展业;我国会展业;发展

会展是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展览、展销和节事来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业,被称作无污染的绿色经济。自从首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逐渐被各国重视,并迅速发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851年的大博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如此之大而堪称‘最大’的;第一个在世界范围举行的;第一个营利性质的博览会”(伯德Bird,1976,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相继申奥申博成功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虽然我国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我国的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经验,以促进我国会展业更好地发展。

一、发达国家会展经验总结

1.政府高度重视,强调宏观管理几乎每个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都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在投资、制定政策、对行业协会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额非常之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许多国家只设单一的部级的展览管理机构,比如法国的海外展览委员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U-ACTIM)、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STDB)等,这些机构都具有惟一性、权威性和全国性的特点。例如:德国的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写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展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既熟悉业务、了解惯例又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在大专院校都设有会展专业,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会展理论知识。例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是德国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发达国家的会展业行业协会在职后培训和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例如: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展览业专业人士职后培训计划,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展览业专业人士继续学习和资格认证的机会。新加坡会展协会(SACEOS)也有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3.先进的会展场馆发达国家先进一流的会展场馆保证了会展活动可以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其在世界会展业具有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德国会展设施一直引领国际领先水平,几乎所有的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新加坡展览中心和新达城会展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装备,中心配备先进的翻译、通讯、传播系统。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这些先进现代的会展场馆设施,从而使得一些会展企业能在将会展搞大搞强的同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国际会展集团公司。

4.发达的全球会展营销网络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全球会展营销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例如:法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促销网络,由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统一运作,推进法国展览业的发展。目前有65个国际性专业展会加入这一组织,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中国香港政府主要办展机构香港贸发会先后在全球50多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化展览营销网络。

5.完善的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在长期的会展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会展法规,正是这些严格的会展法规保证了他们会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例如,英国展览服务协会规定:任何会员施工单位不能因与客户发生纠纷而中途停止服务,影响客户的正常展出。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国外大型会展集团企业特别看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机遇,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1.会展业发展前景良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这是“十一五”时期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一个无污染的绿色行业,完全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西方国家到我国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也越来越多,使我国在会展业的世界地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用会展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工商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各种国内外会展活动来寻求合作,拓展市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潜力巨大。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会展经济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2.展览项目数量和质量的增长速度迅猛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展览会数量迅猛增长,统计表明:2001年2387个,2002年3075个,2003年达到了3298个。我国展览会数量的年增长率为20%-30%。2005年,我国获得10个UFI(国际博览会联盟)认证,是中国展会和展览机构获得认证最多的一年。

3.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所以气候类型多样化,这是举办会展的一大优势,因为无论在何时,都能在国内找到一个气候宜人的理想城市来办展。

另外,近年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2,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初步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我国的铁路交通发展也相当快,我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2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德国后世界上第三大电气化铁路国家。另外,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都有直达航线,交通网点覆盖全面。具有如此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大大节约举办会展的时间成本,是我国发展会展业的一大优势。

4.缺乏权威性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我国的会展协会很多,但大多是地域性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全国总计36个地域性会展协会,其中山东6个,内蒙古5个,浙江4个,江苏3个,广东与辽宁各2个。展览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大连、宁波、重庆、厦门、深圳等会展城市都有了会展行业协会。直到2005年4月由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织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议展览业商会,我国的会展行业才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虽然我国会展业举办权正由多头审批向登记制过渡,但目前仍是多头审批,管理体制仍显混乱。

5.会展场馆建设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会展场馆的数量和面积不足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展览中心(展览场地2万平方米)、上海世贸商城(2万平方米)、上海光大会展中心(3.5万平方米)等,面积不足,而且展馆功能单一,配套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但是从目前我国已有的会展大型场馆来看,利用率非常地低下,例如:北京的大型会展在我国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但是其展馆利用率也只有30%多,会展场馆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际上配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大型场馆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6.会展人才缺口大、人才培养体系落后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2005年初,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l00人,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如此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成为目前阻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劣势因素。

在我国申奥申博成功和会展人才匮乏的双重刺激下,会展人才培训一下子变得火热起来。然而,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的递增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许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缺乏会展专业的师资,盲目办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脱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光有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我国会展业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会展营销手段落后,国际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三、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展业发展既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存在着阻碍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会展业健康高效地发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借鉴一下发达国家会展业的发展经验。

1.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体制针对我国会展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解决。

(1)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引导和扶持为主,尽可能减少直接主办展会。培养和扶持承办企业,让会展承办企业来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不应该总是由政府成为举办展会的主体。这方面可以向德国和新加坡学习,加大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并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会展业发展,比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经费压力,支持国内企业去国外参展、办展等等。

(2)成立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规范会展业市场。针对我国目前会展业管理混乱的现象,我国应该成立会展行业协会来统一管理,规范管理。通过协会对展会的类别,展出的日期、地点、展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保护会展各方的利益。另外,协会可以联络会展相关企业,如航空公司,旅游公司和饭店酒店等,为会展提供服务协调,提高会展运营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3)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完成审批制到登记制的过渡,确立单一的部级展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2.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场馆建设会展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大型化场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场馆的利用率问题,对于我国现在的会展展馆建设存在的误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提高会展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1)完善场馆功能。场馆建设应更多地考虑功能和周边配套设施,尽量使场馆可以在更多类型的会议或展览中使用,而不是专为少数几个展览服务。

(2)与旅游业相结合。我国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会展业和旅游业应该互相扶持,会展企业通过办展来吸引观众和游客,旅游企业可以把当地具有特色的会展场馆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开发,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

(3)提高会展企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3.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我国借鉴。在办学规模方面,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和会展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在教育培养模式方面,德国实行的是以定向培养的模式为前提的模块式教学。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院主要的培养对象是已经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会展高级经理,所以其课程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性;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主要培养会展业的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其课程侧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德国会展人才培训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体系,学生可以一段时间上课,一段时间去公司实习,平时可以从公司得到工资。

除了在高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德国展览管理委员会(AUMA)也负责培养人才和职业资格的认证。

我们要向德国学习,各大专院校不要一窝蜂地开设会展专业,而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开设会展专业,明确定位,细化培养的人才方向。比如专门培养高级会展人才,或者专门培养中层管理者,又或者培养一线操作员,切忌盲目办学。另外,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学习德国,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当然,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不可能让学生频繁地转换上课和实习的节奏,学校可以安排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又或者与展览公司签订人才对口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我国各地的行业协会应该实行统一办学,打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为会展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深造的机会和便利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服务。

4.借鉴发达国家会展法律完善我国会展法律法规发达国家会展业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关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准入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设立相关法规保护我国的名牌展会,规定一系列会展业相关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各地域的行业协会会员等等。

2006年1月10日颁布,3月1日正式实施的由商务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和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为我国会展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了方便,解决了过去由于展览会主办方自行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执法力度与执法衔接上存在的诸多难题,效果显著。例如本次广交会上认真贯彻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据统计,本届广交会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472宗,被投诉企业743家,比上届减少9.6%,认定构成涉嫌侵权企业419家,比上届减少7.7%。这些数据毫无疑问地体现了完善会展法律法规对会展发展的重要性。

5.借鉴发达国家的会展营销方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发达国家建设会展营销网络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跨国会展企业在全球各地开设办事处,近几年已有不少国外跨国会展企业在我国设立办事处,建立营销网络,而这正是提高会展国际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国在这点上应该向法国学习,多在国外建立营销网络。我国的会展企业在德国建立营销网络的最多,我国现在是参加德国举办的国际展会的国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成功申奥申博之后,会展业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发展前景大好。越来越多的优秀国外会展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我国会展企业与国际接轨,给中国会展企业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光参加国外的展会还不够,我国会展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开设网上虚拟会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渗透性和广泛性,与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之间进行相互补充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2006年举办的第99届广交会上,电子商务对出口成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届广交会继续利用“网上广交会”、“在线广交会”以及“在线机电广交会”三家网站来开展电子商务。截至4月29日16时,三家网站累计访问量达1.1亿次,比第98届增长11.6%;电子商务网上意向成交额累计为4.2亿美元,比第98届增长10.5%,这有力地说明了电子商务对会展的促进作用,像这种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营销方式非常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五、结论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会展业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与发达国家在会展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分不开的。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发达的营销网络、高素质的人才、丰富的管理与服务经验,与国内会展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国外参展,办展。不过与发达国家会展业相比,我国会展经济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会展业应充分借鉴欧洲会展业经过100多年发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的会展经济。相信我国会展业的行业水平定会不断提高,行业实力也会不断增强,不仅仅成为世界会展大国,更要成为世界会展强国。

参考文献:

[1]金辉.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开发策略[N].组织人事报,2005,(1350).

[2]刘德艳,董藩.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会展业范文篇6

一、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性

1.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巨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能极大地影响商贸、物流、广告、印刷、保险、装饰等相关产业。按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则为1:9,即展览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产业的收入则为9。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性强,能够调用大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并且行业具有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在两者的整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和优胜劣汰机制,可以将社会上的优势经济资源不断加以整合,从而提高城市经济的运行效率。

2.异地流动性强。旅游资源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它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流动特性,旅游的这一特性是众所周知的。而会展活动也具有同样的特性。会议和展览,都属于集体性的参与活动,与会者或参展商只有聚集到某一个事先选定好的地点,才可以开展会展活动。会展目的地的选址,往往成为决定会展活动能否顺利圆满开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是那些影响力大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活动,选址问题更是关系重大。而对于与会者或参展商来说,他们都必须从居住地出发,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这样,一次会展活动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3.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便捷的交通促使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所发生的孤立现象,不仅旅游时间缩短了,而且旅游的范围越来越大,国界、洲界,甚至地球的界限都被冲破,形成一种区域性的局面。而会展活动的开展,区域性特征同样也表现得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全球越来越向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迈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信息突破资源优势的地区界限,实现了国际间的流动和转移,在这种背景之下,全球的会展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封闭的活动范围和形式,各种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国际性、地区性的会展活动逐渐成为主流。

二、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差异性

1.性质的不同。旅游活动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虽然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活动内涵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元素,但是从本质上讲,旅游的文化特性是不可替代的。而相比之下,会展活动比旅游活动更突出经济特性,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会展往往是企业、政府、协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交流和经贸洽谈等商务性活动,已经被看作是经济领域中一个对外高度开放的“窗口”。总体来讲,会展属于一种前瞻性经济,更能反映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旅游则属于一种体验性经济,激活游客内在心理空间的消费主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2.主要服务对象的不同。由于旅游内容的多样性,旅游活动的服务对象范围非常广泛,观光客、休闲娱乐者、探亲访友者、商务人员、修学者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也包括会展参加人员;而会展活动主要面对的是参展商、以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尽管综合性展览也面向普通大众,但从总体上讲,服务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很多。

3.主要服务内容的不同。尽管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都需要提供机票、客房、餐饮、交通等旅游相关服务,但会展活动还是以会展场地出租、专业设备、经贸洽谈、信息交流等为主要服务内容;而旅游则以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要内容。

三、会展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会展举办地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从国内外的会展发展历程来看,高知名度的国际性会展能够大大提升目的地形象,增强知名度,使会展举办地吸引众多人群的注意力,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如海南博鳌,一个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坐标,在中外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由于亚洲论坛召开,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2.会展活动的举办促使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举办会展,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议展览设施及相应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这势必会引起政府对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如为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市政府计划投资百亿元加快城市建设,用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其中包括改建宾馆,兴建高星级饭店等旅游设施。可见,会展业的发展促进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表现在城市旅游设施的完善上。正因为如此,国内有学者将会展看作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会展业对旅游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会展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会展业为城市餐饮、住宿业带来的收益非常突出。会展活动期间,大量的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涌入对举办地的餐饮、住宿行业形成巨大的需求,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据有关部门调查,每届广交会开幕后,广州市主要宾馆平均出租率都要高达95%以上。二是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所带来的参展商、组织者以及受众等都是潜在的旅游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并且这一消费群体具有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赢利性好,行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它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也非常可观。

四、旅游业为会展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1.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常常成为会展的举办地。会展的举办或会议的召开,一般都会选择旅游业较发达的旅游目的地。一是这些地方由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开放程度高,知名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接待设施较完善的特点。这正是发展会展所必须具备的先天条件。这一点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尤其表现突出。如上海、北京是会展中心城市也是旅游中心城市,并正在逐步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集聚和融合。二是从会展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会展的形式正从传统的静态陈列逐步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项目于一体。旅游观光成为会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的举办方为了增强会展的吸引力,常常会优先考虑拥有美丽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目的地。

2.旅游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根据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服务行业,其中旅游业是会展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星级饭店、旅游度假村、旅游风景区等都有多种类型的会议厅或多功能厅等,为会展举办提供场所,并配有相应的会展设施。二是旅游业为会展提供住宿、餐饮、商务和礼仪服务等目的地接待服务。旅游业中的以饭店为主的旅游企业,在数量、质量、服务项目上,都要满足会展业的发展需求,才能推动当地会展业的发展,否则的话,会展业的发展常常受制于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可见,旅游业对会展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会展业范文篇7

一、大力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必要性

1.入世给烟台会展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将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这将给烟台会展业和旅游业带来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望成为“入世”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同时由于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使得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不少城市已分别将其列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与邻近的黄渤海地区的大连、青岛、天津等城市相比,烟台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明显不如上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烟台会展业和会展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国内国外众多办展企业也纷纷抢占市场,这也给烟台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将进一步提高烟台的知名度,加速烟台的国际化城市进程。

能否举办一个国际大型会展,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一个国际化城市没有发达的旅游业也是难以想象的。国际大型会展和国际旅游业能够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不仅能够增加烟台的财政收入,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烟台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进一步扩大烟台的对外开放,为烟台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以烟台举办的三次APEC盛会(第二届APEC贸易博览会、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第二届APEC投资洽谈会)为例,协议外资额分别高达17.4亿美元、9.9亿美元、25.8亿美元,其中烟台占了大部分,有力地拉动了烟台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烟台的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加快了烟台的国际化步伐,使烟台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3.进一步优化烟台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烟台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在三产内部的结构亦不合理,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尚占比较大的比重,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会展业和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大力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将进一步优化烟台的产业结构,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一系列部门的发展。

4.将成为烟台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批在过去曾经拉动烟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现正趋于成熟或衰退,其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丧失。在目前,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未能及时形成,因而出现了主导产业的阶段性“断层”。而会展业或旅游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其拉动系数分别高达1:9和1:4.3,同时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就业。从烟台近几年来看,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烟台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会展业和旅游业作为烟台的主导产业则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二、烟台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交通发达

烟台地处胶东半岛,与大连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一环,是连结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中枢。烟台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烟台拥有四个国家一类港口开放口岸,其中烟台港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通航。公路也比较发达,已建成数条高速公路,分别与青岛、威海、潍坊相接。莱山机场为国际空港,已开通数条国际航线。烟台已逐渐形成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今后随着烟大铁路轮渡、同三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项目的竣工投入使用,烟台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烟台作为沿海十四个首批开放城市之一,十八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等之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6亿元,在省内仅次于青岛、济南,位居第三。烟台的经济总量尚在西安、郑州、长沙、昆明等国内大城市之上,位居全国前列。烟台的农业较为发达,是北方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众多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其“葡萄酒节”、“果蔬会”等会展的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工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张裕”、“北极星”、“三环”等国有名企和“龙大”、“东方电子”等新兴企业共同构成工业的主体框架。烟台还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3.气候适宜,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烟台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水充沛的特点。烟台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全国著名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烟台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14处,其中部级6处,省级33处,市级75处。此外烟台还拥有3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烟台、蓬莱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会展旅游很适合烟台的特点。

4.接待设施比较完备,且具有良好的声誉

烟台的接待设施较为完备,目前拥有各级各类旅行社15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9家;涉外饭店102家,其中星级饭店30座,四星级1座,三星级15座。滨海假日酒店、太平洋酒店、虹口宾馆等具有良好的接待条件。前几年刚建成的烟台国际会展馆建筑面积达3.96万平方米,属于国内一流,具有举办国际大型会展的能力和条件。烟台地处胶东半岛,胶东人民秉承齐鲁遗风,古朴淳厚,热情好客,具有良好的声誉,也最为海内外所称道。

三、关于会展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会展业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

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举办会展的首要条件。烟台要加快兰烟铁路复线、同三高速公路、烟大铁路轮渡、大莱龙、龙烟铁路等重大基础项目的建设,真正把烟台建设成为连接东北和华东、面向日韩的交通枢纽城市。除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步伐外,烟台还应进一步加强会展场馆、宾馆、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市应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和新区融合速度,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进一步改善管理体制

烟台应成立会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会展事务,积极发展同国内外各级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并努力争取几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或检测中心等设在烟台。随着今后会展活动的日益增多,会展行业应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要扶持本地的一两家大型会展公司,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可尝试建立会展策划公司,并积极探索旅行社与会展公司联营的新路子。

3.重点办好龙头会展,培育精品会展

2002年中国(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在烟台的复办,烟台更应珍惜这一机遇,要在高起点、高档次下功夫,使“葡萄酒节”成为烟台的形象性节日。此外,对于一年一度的“果蔬会”和蓬莱“和平颂”文化节也应高度重视,使之成为烟台的城市名片。当前国内会展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重复办展现象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会展“泡沫”现象。许多会展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因此烟台的会展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把自己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城市特色密切联系起来。烟台与韩国、日本仅有一水之隔,所以还应积极争取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中韩国际经贸洽谈会、中日国际经贸洽谈会。此外,对于像APEC系列会议、中韩经济论坛、东北亚经济论坛之类的活动烟台亦应积极争取。

4.大力支持地方举办的特色会展

烟台所属的县市大多颇具特色,不少县市从九十年代初就举办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会展,如莱州的“月季花节”,莱阳的“梨花节”,栖霞的“苹果节”。最近几年龙口的“徐福文化节”、牟平的“昆嵛山踏青节”、栖霞的“胶东风俗旅游文化节”等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会展的举办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会展大多数规模较小,档次不高。所以可统一策划,联合对外宣传,要注重效益,做到以“特色”取胜。

5.积极争取科教文卫方面的会展及大型体育赛事

对于科教文卫方面的会展以及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烟台也应积极争取。烟台地处胶东半岛,虽较早开埠,但人们的思想一直比较保守,开放意识尚比较淡薄。积极举办或承办一些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文学笔会、读书文化节等活动,可以增强当地的文化氛围,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还可以为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烟台体育中心竣工后,也可举办一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体育大赛。

6.加强培养专业人才

随着烟台会展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培训。例如可在本地高等院校的国际经贸、外贸英语、旅游管理等专业设立会展方向,努力培养出一批掌握会展业一般规律,懂经济、会管理,并善于利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处理会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也可建立会展培训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旅游业

1.加强旅游促销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在面对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时,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的同时,烟台还应以多样化的方式寻求实效的提高。例如可与青岛、威海联手创建“胶东旅游网”,共同营销中国黄金滨海旅游线。对于海外游客,政府应协助开发旅游市场,进行旅游促销。例如对日本推出“徐福故里游”,对韩国推出“胶东风俗游”等。旅游部门还要有选择地参加世界性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有计划地邀请国际旅游组织、新闻记者来烟台观光考察。

2.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提升景点档次

烟台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各有特色,但比较分散,而且开发力度不够。例如烟台的道教文化古迹星罗棋布,但不少都鲜为人知,道教文化旅游尚不成形。从烟台的旅游资源来看,历史文物古迹并不是很丰富,烟台的旅游资源应着重开发以下几种:(1)滨海观光度假休闲游。以金沙滩、蓬莱(包括蓬莱阁)、养马岛三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及滨海路旅游观光带等景点为代表。(2)道教文化游。以蓬莱阁、昆嵛山、云峰山魏碑石刻等为代表。(3)风土人情游。以牟氏庄园、丁氏故宅、毓璜顶庙会等为代表。(4)会展旅游。以“葡萄酒节”、“果蔬会”、“和平颂文化节”等为代表。烟台应努力提升各景点档次,尤其是将蓬莱阁、烟台山、昆嵛山、滨海路作为重点来发展,使其成为烟台的旅游精品。蓬莱阁作为烟台旅游的王牌,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可联合其他三座名楼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旅游企业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烟台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低、散、弱、小的特点。据统计烟台目前拥有各级各类旅行社15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仅有9家。如此众多的企业,规模效益实在难以体现。我国已经加入WTO,将逐步取消外资进入旅游、餐饮行业的限制,所以说奠定新的发展基础的关键时间只有三四年。因此烟台应重点扶持几个大的旅游企业或集团如蓬莱阁集团、虹口餐饮集团、黄海明珠集团等,鼓励其走兼并、扩张之路,向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此外旅游企业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树立烟台旅游的良好形象。

4.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中最具弹性的部分,是旅游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途径。旅游商品的开发要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集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烟台应重点开发以下几类商品:风味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以及其他物品。烟台的风味土特产比较多,但应注意包装。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重视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向。工艺美术品则要加强推销工作。

5.注意环保,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旅游业是对环境依赖性较高的产业,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损害。旅游业的竞争力的持续提高依托的就是可持续利用的旅游环境。因此,烟台应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与资源开发、文物保护、生态平衡、城市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融“山、城、海、岛”于一体,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真正把烟台建设成为“人间仙境”。

参考文献:

[1]谢臣英,杨叶飞.关于广州加快国际会展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02,(2)95-96

会展业范文篇8

一、山东农业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明显扩张

在整个会展业中农业会展业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山东的情况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山东农业会展业正处于酝酿起步阶段,由于对农业会展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低,再加上展馆数量少、面积小、设施不配套等原因,主要是组团参加全国农业博览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成就展等在北京举办的以展示成就为主的全国性展览,全国各地只是零星地举办一些小型展览,1997年山东的农业展览项目不足10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只有青岛国际渔业博览会一个,其他的均为区域性小型展览会。进入21世纪,山东农业会展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全国性展览的推动下,在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烟台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展览的带动下,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据山东省农业展览馆初步统计,2009年在山东举办的农业展览数量达到31个,其中国际性展览3个、全国性展览6个、全省性展览7个、各地市区域性展览15个,展览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观众人数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观众达到了创纪录的171万人次。

(二)展览主办单一,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农业会展作为最直接有效的农产品促销手段,由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促销专项资金,多数的展览会、交易会等农产品促销活动几乎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专项补贴,另外,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介产品,提高当地名特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快发展,组织了大量招商引资、展览展示、交易等展会活动。总地来说,办展主体以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为主,商协会为辅,展览公司只是参与其中的展台搭建、特装等,作为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则很少。在山东举办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农业展览办展主体基本上是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和山东省政府,全省性的展览主办方基本上是省政府有关厅局,市地区域性的展览主办单位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展览会的组织筹备和展会期间的活动安排也是以政府及部门为主。

(三)展览举办地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山东各市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农业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市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同整个会展业一样,山东的农业展览尤其是省级以上的大型展览举办地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东部经济发达的少数几个城市,西部仅有全国林产品交易会在菏泽市举办。

(四)展览直接经济效益低,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其他行业展览而言,山东农业展览直接收入都少得多,盈利能力有限。以展览的主要收入摊位费为例,比其他行业展览相比平均低29.1%(见表1),并且除摊位费以外其他方面的收入很少。根据会展经济的理论和山东省农业展览馆的调查,在目前农业会展行业的收费水平下,标准展位数量达到200个是展会盈亏的平衡点,这就意味这山东地方区域性农业展会基本上处于亏损的边缘,基本上无盈利可言,也说明山东农业会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农业展览还是一个弱势产业。

二、农业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展示和宣传农业农村经济成果的窗口。如何展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成就,让全社会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服务“三农”,农业会展无疑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农业部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各省(市、区)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促进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展会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农业部近年来的农产品促销项目大都是通过展会形式得以实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大型农业展会,催生和促进了一大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的兴起与提升,培育打造了一大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

第三,推动贸易,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农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展会本身的贸易成交额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于此同时,还辐射带动了展会举办地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发展,按照展览业1:9的经济带动效应,对拉动地方内需起到了更大的杠杆作用。

第四,扩大国内外农业交流与合作。当今的会展业发展趋势是会议和展览联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展会为参展商、采购商、观众等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采购商选择产品,投资者挑选项目,观众认识新产品和新技术,各级政府了解农业发展的新动态,从而促进全社会关注农业、支持农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三、农业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农业展会,大都由中央部委或省政府主办,但都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是搭建临时班子、主管部门监管指导,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差,大大影响了农业展会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发挥。

第二,市场机制缺失,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农业展会政府主导成分太多,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许多展览流于形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采购商组织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展会效果。

第三,规模小,档次低,重复办展。多数区域性农业展会大多是从眼前利益出发,缺乏品牌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展会效果不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不高,而且对农业会展市场的正常培育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展主体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类涉农企业是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展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客户一般喜欢在展会上先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和产品或试订小批量货,为将来大批量订货打下基础。目前,国内企业对展览这种立体直观、针对性强的新型营销方式认识不足,另外,国内企业往往看重展会的直接效果,实际上,展会潜在的和后续效益要远远超过直接效果,据美国一项调查,在展览结束后16%的客户再联系一次才签约,10%的客户再联系两次后才签约,20%的客户再联系三次后才签约。因此,不能只注重展期内的效益和效果。

第五,农业会展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农业展会自身宣传不够,公众对农业展会的认识程度仅仅停留在农副产品的销售和购买上,对新形势下农业会展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四、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农业会展业的滞后性决定了短期内还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金支持和补贴的形式扶持农业会展发展,同时要逐步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是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在农业场馆建设、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为本省企业提供出省、出国参展经费支持。借鉴德国等农业展览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农业机构,对走出去参展的农业企业在展位费用、物流、产品出境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三是协助、配合展会开展推广工作,在采购商邀请、展会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支持。

第二,发挥农业部门“搭台”的主要作用。随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卖难”的现象。加之,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农产品出口面临着许多困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会展业作为促进市场建设和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来抓,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农业展会布局和发展思路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展会的健康发展。

会展业范文篇9

会展业包含会议、展览、展销、论坛、节庆、旅游、赛事、演出等活动,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于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商务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会展产业对拉动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影响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会展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型创新、科学发展、勇争一流,加快向特色新区跨越”奋斗主题,依托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营”的原则,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会展企业,打造一批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品牌会展,建设一批服务配套齐全、功能多样互补、布局结构合理、能满足不同形式会展要求的会展设施,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会展人才,建立健全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全面提升全市会展业发展水平、层次和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发展繁荣现有节庆会展活动和会展设施

1.对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秧歌节”等重点节庆活动,加强扶持和培育,提升规模和档次,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会展。

2.保护和培育“桃乡文化艺术节”、“洋河采摘节”、“春季马铃薯国际交易会”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知名度的节庆会展,加强宣传包装,拓展市场,将其打造成区域性品牌会展。

3.加强对人民广场、公园及城区有关场地的利用,加强“汽车展”、“丝绸展”、“奇石陶瓷展”、“服装展”、“年货大集”等各种大型巡回展、固定展、常设展和大型公共活动的培育引导。

(二)引进培育一批重点节庆会展活动

1.积极争取啤酒节、糖球会、萝卜会等大型地方盛会以及在举办的各种展会、论坛在设立分会场;加强与会展中心等专业性会展组织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2.利用人民广场、秧歌城等大型户外设施举办“地方特产”、“优秀名吃”评选和“美食文化节”、“陶瓷艺术展”、“汽车贸易展”、“物资交流展销”等活动。

3.打造以当地优势产业、产品为题材的展会活动。利用辣椒贸易、制帽、塑料机械制造等具有较高聚集度和知名度的优势产业举办“辣椒交易展销会”、“制帽产品展销会”、“塑机产品展销会”等。

4.创办或引进几个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大型会议论坛、大型体育赛事等,扩大知名度,拉动当地住宿、餐饮、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系统规划。立足实际,以区域特点为主题特色,对会展业进行科学系统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会展系列。

一是突出人文历史、依托优势资源,加强会展与“大秧歌”、“大白菜”、“茂腔”等本地特色产业文化的联动融合,形成“多位一体,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是综合考虑会展设施的空间布局、场馆设计等因素,完善会展中心、人民广场、秧歌城等服务配套功能,提高会展设施的利用率。

三是提高产业化发展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会展资源的挖掘及产业产品的开发,延伸会展产业链条,坚持多样化互动联合发展模式,培育会展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发展繁荣市场。挖掘本土资源,拓展会展题材,发展以休闲、观光、采摘为主题的节庆会展,以弘扬文化、改善民生、全民健身为主题的公益性会展,以拉动内需、宣传促销为主题的专项产品、技术会展。引导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不同行业办展,不断培育新的会展热点。提升改善会展层次,申请各类大型赛事、演出及大型会议等的分赛区、分会场、举办地,丰富会展内容,繁荣会展市场,推动会展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本地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组建一批集展览、策划、服务、宣传等于一体的本土化龙头会展企业,可在资金、运作、人才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提升招展、办展能力。推进会展业定向招商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集团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我市会展业管理水平。

(四)培育特色产品。通过节庆活动、展会展览等形式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产品进行挖掘培育,对能够代表当地风俗特点的特色产业、产品进行评定选优,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商户做大做强“特产”的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加大对优秀“特产”的宣传力度,通过特色产业、产品促进节庆会展活动的发展。

(五)打造品牌会展。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具有较强行业号召力和带动力的品牌会展。注重会展题材的挖掘,对制帽、辣椒、制塔、塑机等形成规模的优势产业以及科技、教育、体育、文化等服务性行业进行引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专业会展企业进行策划打造,培育新的本土品牌会展。

(六)完善会展设施。加快新建会展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改善现有设施的服务配套功能,引入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理念,完善提升与会展设施配套互补场馆、场地、酒店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档次,加强对会展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的利用和管理,提升硬件和软件配套服务水平,提高办展期间会议举办和人员接待的承载能力,满足开办各种展会的功能需求。

(七)培养会展人才。加强会展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做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及引进工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开设会展专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举办专题培训讲座,相关工作部门要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同时把引进会展高端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建设规划,重点引进会展业高层次人才。

(八)强化统计分析。建立健全科学的会展业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对各类会展数据的采集以及对会展活动经济、社会效益的分析,建立会展网站和会展业信息数据库,做好会展活动的宣传推介和储备对比,引导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九)完善政策扶持。

一是设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会展活动的开发引进,会展品牌培植和宣传推介,专业人员培训和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等,专项资金由会展业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科学使用,市财政部门负责加强监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是各级税务和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出台并逐步完善促进我市会展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争把各项税费和注册登记“门槛”降到最低。

(十)加强管理考评。对全市举办的各类节庆、展会、赛事、旅游等大型活动以及美食节、文化节、汽车展、古玩奇石展、服装展等各类公共活动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加大对会展活动冠名的规范力度,根据会展活动内容和规模,合理确定会展活动名称。加大考核力度,将会展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把有利于会展业发展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点工作目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会展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指导,研究解决会展工作中的重大发展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服务业发展局。

(二)明确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我市会展业发展工作进行定期调度,在举办会展活动时对各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统筹协调。

市服务业发展局:制定并组织实施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管理各类会展活动,负责对全市会展活动实行报备登记管理;统筹使用会展场地、设施;做好会展业统计分析等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各类会展活动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安全、展会秩序等工作。

市财政局:监管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安排会展业发展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市建设局:负责大型会展活动及重大节日、节庆的氛围营造及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等工作。

市城管执法大队:负责各类会展活动期间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整治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合理安排人民广场的场地使用及管理。

市考核办:对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单位的会展业发展情况进行目标绩效考核。

市旅游局:负责协调举办旅游类节庆会展活动。

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会展活动期间的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受理消费者投诉,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在会展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及卫生监督管理等工作。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制定促进我市会展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力争把各项税费标准降到最低。

市广播电视台、市新闻中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宣传报道各类会展活动动态及会展业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等。

会展业范文篇10

第二条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必须在开展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筹备工作之前将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相关材料报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备案后方可实施。本办法所称大型活动及会展业,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在市行政区域内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

(一)体育比赛活动;

(二)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三)展览会、展销会等活动;

(四)游园会、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

(五)各类大型会议、论坛,现场开奖的销售等活动;

(六)宣传启动仪式、纪念活动日(周、年)等各类活动;

(七)在公共活动场所举办的集会、庆典等活动;

(八)其他大型社会活动。

第三条各类大型活动及会展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唱响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及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政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维护市的整体对外形象,并对参与活动的群众的人身安全负责。

第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举办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市经贸、公安、城建、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市容、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协同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做好全市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管理工作。主办单位应当在大型活动及会展业开始七日前就活动内容、形式、规模向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六条市辖各旗、县、区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协同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全力做好本旗、县、区大型活动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举办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单位和组织,应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所承办活动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场地和设施,具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措施和制度。

第八条在本市举办的展览会实行一展一报的备案、登记制度。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按照“计划外展服从计划内展,新申办展服从已举办展,地方性展服从全国性展,小型展服从规模展”的原则进行合理安排。同类展会或规模相近、题材雷同的活动,要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协调。原则上三个月内不举办同类展会。

第九条展览名称必须与展览会的内容、规模相一致。冠以“全国”、“中国”、“中华”等字样的展览会,须经国务院或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内蒙古”、“全区”等字样的展会,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国际经贸展览会按海关总署有关规定执行;综合性的涉台活动须经国务院台办审查、批准。

第十条申请举办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单位和组织,在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备案通过后,应向公安部门提供大型活动及会展业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等相关材料;如涉及广告或商业性内容的,主办单位需到市工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涉及使用市政设施的,需到市建设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涉及占用道路或者影响交通的,需到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涉及使用市市属广场的,需到市广场管理部门办理使用场地的相关手续,并在取得以上有关管理部门的同意后才能开展活动;确需跨省、地(市)举办的大型活动及会展业,须报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备案后,再向内蒙古自治区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批。

第十一条申请举办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单位和组织,在申报时,应同时向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市会展业管理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一)举办大型活动及会展业的申请书;

(二)举办活动的组织策划方案(含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组织形式、活动规模、广告宣传、安保措施等内容);

(三)有效资质证明(工商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公司简介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3份);

(四)举办专业活动所需的主管部门批文。

第十二条需变更活动内容、形式的,活动举办单位、组织应当向原备案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活动内容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