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48

会展调查报告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1

大家好!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爱岗敬业的思想,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平时能关心时政,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9月份,对社区居民进行科学发展观问卷调查,并撰写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查报告》。我能及时上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信息报道,全年在天心教育网、学校网站上共计信息32篇,累计在学校网站上信息199篇。能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真诚、热情、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事坚持原则,既是我的优点,同时也是我的缺点,好在老师们的支持理解,认同我工作上的过于“死板”,其实是个“情性中人”。

二、教学管理工作

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能做到和班子成员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不分分内分外,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工作认真负责,办事公平公正,敢于承担责任,不计报酬,不计名利。

(一)领导和指导数学组课题工作。

作为数学组的行政负责人,能带领全体数学老师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工作。2006年,数学组参加了Xx省教育科“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活数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06上半年完成课题申报工作。06下半年10月课题立项。组内制定了详细的课题计划,进行了大量的课题研究与探讨。大家分工协作,认真收集资料,建立专项内容资源包。大家讲奉献,讲敬业,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利用图书,网络等寻求信息,收集资源。“万事开头难”,06年,大家都不知道资源包是怎么回事,我能深入研究,每天加班加点,取长补短,终于研究出第一个完整的资源包《认识钟表》,被省教科院基教所作为范例在全省推广。第一批的资源包都是我熬了几个通宵一一修改成型。学校23个资源包全部获得省一等奖。我组每一位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加强了与各地教师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分享。同时,每学期将老师研究的成果,都编辑了《研究通讯》。研发了具有年级特色的数学小报,装订了各年级的习题集,还撰写了生活数学日记,及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在资源包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都有大副提升。教师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分工协作能力都有长足长进。08年上半年课题中期评估在我校举行,借此机会展示了学生与老师的作品,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兄弟学校的大加赞赏和学习,顺利通过了课题中期评估。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09年,课题工作进入结题阶段。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出发点,我组织数学课题组于2008年12月对Xx小学2-6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我撰写了《关于有效性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我们的调查活动在省课题32所学校中推荐学习。

3、09年上学期,我全力准备课题结题主件和附件材料。为了完成《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成果公报》我收集整理三年来的资料,熬了无数个通宵,我校结题报告被选登在Xx省数学课题《研究通讯》中。在课题主件材料中准备课题结题报告、结题鉴定申请书、公开发表的文章、论文与获奖统计、开题论证书、调查报告、06-09年课题大事记、研究方案、教师个人博客情况汇报、课题成果公报、6个学期计划总结等方面的资料。在此我感谢数学组全体老师,感谢我们的数学组长在该课题中发挥了组织、协调和桥梁作用,正是你们牺牲休息时间默默无闻的工作,成就了我们的数学课题的开发与研究。

4、由于数学组全体老师的全力参与,我们数学组每人1上传美文赏析5篇;2完成了《六年级数学评价案例》撰写;③研发了一套《美文赏析集》、《教学论文集》、《教学反思集》、《数学习题集.》,《数学组问题研究集》,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④创办学校数学教研刊物《研究通讯》共四期,提供教师交流学术、展示科研成果的园地。

⑤6月份,一个月的时间,我常常往返学校与打印社,装订课题附件材料,课题材料共计48本,本本精美,这48本资料凝聚了我们数学组全体老师的心血。

6为教师搭建迅捷丰富、专业成长的教研平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三年来,课题实验老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7在奉鹄的协助下完成课题组刻录资源包光碟工作,并为课题组每一位数学老师配送一套课题研究的教学资源1-6年级的光碟。

相信09年12月24日Xx小学的数学课题表彰大会,我们能收获多多。

(二)学籍管理工作:

1、学年初认真组织一年级各班主任搞好新生基本信息的采集,搞好新生学籍审批。

2、每学期开学初,为转走学生办理转学手续,并为转入学生及时办理学籍增补。

3、对我校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组织班主任老师搜集、录入学生学籍资料、数据,把学籍数据上传入库,实现了小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

4、完成教育局《一年级学前教育统计表》、《2009年学区内适龄儿童情况调查表》、《2009年学区内适龄儿童情况汇总表》、《班额情况统计表》、《长沙市小学生入学情况抽样调查表》。

6、对我校1-6年级学区内学生、学区外学生总人数进行统计调查。

7、到我校学区范围内社区调查了解2009年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确保学区范围内入学率达到100%。

(三)教务工作

教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烦杂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1、平时能把各项常规工作精心布置策划,将工作细化、量化,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各办公室及有关人员手中,保证老师工作操作性强、工作有针对性、实用性。

2、定期更换电子显示屏内容,每周更换教育主题,并结合当前时事、学校实际及时宣传。

5.每学期期末做好各部门资料收集布署工作。

6、认真做好课程设置、教师分工、课表安排工作。严格按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

学校课排表的安排也就好像一幅作战图,在设计这幅作战图时,就象下一盘棋一样要通盘考虑各个棋子摆在什么地方,尽量做到科学性、实效性。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够像“用最巨大的技巧做成功的,用最精细的工具巧妙地雕镂出的钟”那样有条不紊地运行。要全面考虑老师的年龄特征、体力、学科特征、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项很精细的脑力劳动。

(四)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一种相对稳定的管理形式,也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经常的管理活动。我能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材和教师。加强教学常规监控,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使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向有序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1.对低年级的作业进行了常规检查,并写出反馈意见与建议。

2.组织行政随堂听课。

3、制定教师基本功竞赛方案,组织三个教研组开展两笔字、课件制作、朗诵比赛。

4、分组进行作业教案互查活动。

(五)校本研训工作。

1、积极参加学校校本研究,为了完成校本教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大量搜集环保相关资料,并学习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美工制作,现已顺利完成编写工作。

2、组织数学老师辜小曦参加长沙市数学教师片段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3、精心组织筹划第五届“铜小杯”教学大赛,做好一切与赛课有关的服务工作。并及时信息。

4、与Xx小学开展了教学手拉手活动,Xx校长率队全程参加“铜小杯”赛课,并与Xx小学数学组展开热烈的教学研讨。

5、认真策划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工作。

(六)认真做好考务工作。

制订教导工作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负责好教学工作的期中抽测和期终检测工作。

1.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期末学习复动员。

2、精心布置期中、期末考试相关工作。

3、对期中考试工作(阅卷、监考、考场)进行了预安排,安排年级负责人写好年级试卷分析表(电子稿)

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完善的。我的工作还存在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

1、由于工作繁杂,使我常疲于各种事务性工作而对教学教研工作不够深入和细致,没有静下心来总结很多老师的教学经验。

2、工作中缺少力度,管理学习不够、安于现状,工作缺乏艺术性。

我想这些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自己锤炼的方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能不断地加以克服,本人也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的力量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2

一、商务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原本自身专业多为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商务知识相对欠缺;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远离商务实践工作环境。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技能,还应当具有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1]商务英语教师若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则无法在一线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二)授课教材单一化

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有的教材倾向于以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商务理论知识,大段的英文专业词汇叠加出现,虽然附上生词表,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国外原版教材的商务环境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教材中的案例有很多直接来自于他国商务实例,与我国商务实践的融合度不高。虽然在某些领域有较先进的商务理念,仍然存在教材无法很好地本土化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度和融入度不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评估不合理

教学效果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单方面的力量,传统的卷面或口语考核占主导地位,评估模式较单一。评估大部分依赖传统的口语书面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抽象的商务沟通能力的衡量有一定的难度。

二、多模态定义及运用

(一)多模态定义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用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2]新伦敦小组在1996年初次提出“多元识读”的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多模态理论研究的兴起给教学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引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Stein(2000)[3]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Kress&vanLeeuwen(1996)[4]探讨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构建了分析视觉图像的语法框架,Royce(2002)[5]提出了模态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的概念,并继续研究了多模态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协同性。大学外语教育的多模态研究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胡壮麟(2007)[6]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的建构,探讨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朱永生(2007)[7]对多模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讨;张德禄(2009)[8]认为模态之间具有互补和非互补的关系,还继续研究了这些互补关系中各种模态承担功能负荷问题,并给出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二)多模态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作为传递语言知识和培养语用技能课程,英语课程的教学可根据课程特点细化多模态理论的实践层面。依据课程教学偏重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在英语精读、泛读、视听说等课程中运用多模态理论。张德禄(2014)[9]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课堂报告的形式提出了英语课堂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框架;陈松菁(2016)[10]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的舞台语言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多模态理论新的应用形式:李春光(2013)[11]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构建作用,关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多模态新发展。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多模态教学方式组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平台,输入检索主题“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共获得模糊匹配的论文44篇(2009年-2015年)。表1以十年为时间区间,统计了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情况。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总体上呈上涨趋势。在2009年之前,国内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空白,这也符合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2007年教育部批准建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9年首次出现此类研究论文1篇,次年又呈现空白。自2011年开始,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期间2014年又小幅下跌。和同时期英语教学多模态研究丰富的论文数量相比较,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从2013到2014年此类论文数量的回落以及2015年的猛涨趋势来看,商务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还处在相对欠成熟的状态,研究人员的关注和热情也处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63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非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袁传有(2010)[12]为法律英语的教学构建了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徐珺(2013)[13]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教学效果,具体探讨了商务英语写作中多模态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多模态商务能力的培养的影响;陈素花(2014)[14]从外包英语的专业特性阐述了专门用途英语如何进行多模态化教学。刘欣(2015)[15]分析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模态的协作互补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通过回顾十年来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研究,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主要探讨商务英语教学多模态化的构建方式,以期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平。

四、商务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构建

(一)商务英语教学资源的多模态化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参考资源。教材是教学多模态化的基础,内容的多模态化能够带来形式的多模态化。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材的专业化。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写作、国际商法、电子商务等等商务英语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因此,传统的商务英语教材更多的是承载商务知识的大篇幅语篇,以篇章阅读的形式将复杂甚至枯燥的商务理论知识呈现和传达给学生。近年来,商务英语教材逐步增多,其中不乏多模态化的优秀教材。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第一版教材以文字、图片和音频模态为主。第二版在优化已有模态的基础上配备了多媒体自主学习光盘,给学生提供视频案例、商务交际、听说训练,全面拓展商务知识,巩固语言技能。同时,在教师用书的设计上,第二版较第一版配备了出题软件,增加了教师辅助教学的多样性。教材是基础,教学参考资源是丰富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字模态的资料最易于补充,财经期刊杂志、图书馆、书店甚至互联网都能够获取及时的商务信息。音频和视频模态资料亦可通过上述渠道获得。教师同行交流的教案、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更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多模态化的构建。另外,多模态教学的新手段也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内容,例如微课、慕课等形式。当然,互联网+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便捷经济的方法,网络资源例如大学公开课视频能够给教师提供参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商务英语教学可以利用这些书本和课堂外的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前期开放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通过分享学习所得和共同讨论完成商务知识的掌握。

(二)商务英语教学实训的多模态化

作为ESP的分支,商务英语更强调实践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模态化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应涉及其他技能培养方式,由易至难,逐渐培养学生商务实践能力。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纳入商务英语本科教学培养目标之中。“新国标”指出,商务实践能力包括“通用商务技能(办公文秘技能、信息调研技能、公共演讲技能、商务礼仪等)和专业商务技能(商务谈判技能、贸易实务技能、电子商务技能、市场营销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财务管理技能等)”。[1]商务英语实训可以分为课堂实训、实验室实训以及实践基地课外实训等类型。课堂实训更多地注重课本内容的掌握和巩固。教师可以利用文本、音频和视频以及PPT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具体操作形式,以项目完成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即时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检验性实践。例如,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内容中关于商务谈判座次的安排,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在教室内对谈判座次进行合理编排,利用简单自制的名牌来直观展现位置布局。实验室实训是利用商务英语教学软件平台,构建多模态的仿真商务场景,导入传统书面文字内容,以3D形式呈现一般商务交往的流程,使得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能有真实感。如亿学软件的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平台,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虚拟仿真的商务环境,模拟商务办公、谈判、会展等场景,注册学生以商务英语专业准毕业生的模拟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毕业面试、新人职场、商务交往到最终成功的主线设计,让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会展、单证、函电、商务谈判、以及商务礼仪等各方面得到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锻炼。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软件的采用能促进学生基本商务技能的培养,而分课程细化的各类综合实训软件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商务技能。例如,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单证以及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训丰富细化的实训平台给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有效的渠道。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比赛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全国大学生外贸能力大赛(POCIB)、跨境电商大赛(OCALIB)、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等实践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商务技能实践机会。以实践基地为代表的课外实训内容和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化。邀请实践基地或意向单位来校以授课或讲座形式给学生进行商务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跨境电商企业,在公司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商业见习;通过与公司合作的实践项目,给学生一个较长时间接触商务环境的机会,形成调查报告、营销案例甚至是毕业设计。

(三)商务英语能力测评标准的多模态化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3

(一)英国的殖民扩张带动英语的扩张作为目前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最初仅仅只是由一个岛屿上的几百人来使用,为什么英语会发展成当今世界通用语言,这和英国较为发达的经济以及过早进入资本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英语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成英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映。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于5世纪中叶先后侵入大不列颠诸岛,而这也为英语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古代英语、中世纪英语、现代英语和当代英语是英语在一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英国步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其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商品生产也有了大幅提升,对原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使得英国不得不开拓新的原材料供应地,自此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开端。而其进行殖民扩张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得殖民国家的语言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展。殖民国家的语言随着殖民统治的不断扩张而日益扩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强国用来推行其政治、经济以及宗教影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834年,既有着印度总督身份,又是联席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的Maeaulay勋爵就英国在印度大力推广英语教育活动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将英国式的生活品味、信念、道德观和思维方式成功推广在有着印度血统和肤色的广大群体中。”而英语的成功推广也是英国对印度进行的几乎近一个世纪殖民统治的标志之一。第二,每当殖民国家成功侵入一个新的地区后,该国语言随即会成为这一地区新组建政府的官方用语,而那些能够熟练掌握殖民国语言的人,无论是在应聘政府或公司职员,还是在经商等方面都会获得一定程度的优先权,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相比其他人而言也会更高。这样一来,势必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殖民国语言的队伍中去。第三,当殖民国家占领一个新的地区后,随即会有大量本国居民蜂拥而至,在这些本国居民与殖民地居民相互交往、经商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本国语言的传播与推广。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最高峰,其殖民地面积曾一度高达4000万平方公里,而这也为英语发展为当今世界通用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语言扩张手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之前的殖民扩张手段向着经济手段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快了语言扩张的步伐。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数量仅仅为3亿,但正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却高达15亿。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4/5的电子邮件和75%的信件使用的都是英语。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第一外语都是英语。由此可知,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英语能够快速传播和扩张的最基本因素。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在历史舞台和国际舞台上的起伏波动正是对该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兴衰成败的真实反映。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衰退及其霸权地位的变更,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逐渐确立了其霸权地位,而此时美式英语作为英语的变体应运而生。随着美式英语的快速传播,英式英语的境地日益尴尬。由此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对其语言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二、语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增加就业机会语言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地区就业机会,提升学生就业率。随着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语言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加,各类语言培训机构、进出口贸易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都会进一步加强对各类语言的学习。而由此获得的就业机会能够有效缓解该地区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并能有效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语言群体间所掌握语言功能的不同亦会对其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语言人力资本的影响。作为一种技能,掌握一种或多种语言知识的人势必会将其转化为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这自然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第二,语言歧视的影响。地区性及不广泛应用性是非主体语言的主要缺陷,而这也是导致其没有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非主体语言群体很难在劳动力市场得到重用,那么他们的经济收益必然会很低;第三,语言政策的影响。无论是从语言受重视程度层面出发,还是从语言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来看,语言政策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不同语言群体的经济收益带来一定影响。

(二)改善本区域文化市场的萧条现象语言经济可以与区域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本地区外语教育快速发展,从而为本地文化市场的欣欣向荣作出应有贡献。基于外语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学习各类语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材、电子词典、复读机等学习工具以及培训机构等一系列附带经济效应的商业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但实现了本地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还为本地文化市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对改善本区域文化市场萧条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三)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山东青岛为例,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山东青岛不光在英语语言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在包括日语、韩语等在内的其他语言教育业都有着广泛的发展。而多种语言教育的广泛发展,使得来青岛旅游的海外游客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结构上都发生的了明显变化,游客数量直线上升,游客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些都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断对本地区的语言教育进行适当强化,能够有效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对各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对与之相对应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对该国贸易习惯和商业规则的认知,进而能够从商品规格和技术法规等方面入手,获得新的利益增长点。基于此,要想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必须获得外语经济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避免贸易冲突,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外语教育的广泛开展为本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从而为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语言上的支持,为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顺利引进外资、学习和借鉴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三、英语语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英语传播可以积极有效地促进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春风,会展业应运而生并获得了迅猛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曾学慧对会展学是这样定义的:“会展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涉及包括会议学、经济学和展览学等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向着国际化趋势发展。而随着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对英语等语言媒介的依赖性日益提升。而这种依赖性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沟通能力上,还表现在英语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有机结合上。我们应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功效,在其帮助下将会展业的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融合在一起,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英语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中,众多经济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时间不但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能够获得高额经济利益。人力资本学家舒尔茨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的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期间的机会成本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提高,而且机会成本在学生整个教育成本中所占比例也较高。据相关数据表明,在1956年,美国中等学校机会成本占其教育成本的比例高达66%,高校所占比例为50%。根据我国相关部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本科院校学生用来学习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的时间要占其在校学习时间的30%还多。而这一比例相对于美国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的机会成本所占比例。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英语传播可以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不会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直接作用,但一定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增多,而此时语言的沟通能力和桥梁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语语言身上尤为突出。此种情况下对众多社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更高。从现代经济角度来看的话,其不但对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领导层在决策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学习队伍中,人们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交往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顺畅,越来越自信,而这些都能够有力推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最新动态和其他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向着国际化趋势发展,而这必然会推动科研的迅猛发展,最终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力。基于此,加大语言能力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南京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经济型饭店起步较晚。我国自1999年“黄金周”以来,大众旅游蓬勃发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高星级饭店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型酒店才应运而生。短短几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型酒店就形成了“锦江之星”、“如家”等知名品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美国雅高集团、圣达特等众多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抢占新的商机。[1]

经济型酒店在城市中“圈地”发展,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国学者就开始关注游憩设施的空间布局,但都停留在案例的表层。而国内的旅游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研究的也是星级饭店的空间布局,因此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口。[2]研究经济型酒店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有助于了解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并为酒店的规划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对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

经济型酒店是指按照普通商务旅行者、度假旅游者选择酒店的评价要素,重新设计建造的可能节约公共区间投资,提供有限的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倡自助式服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的新型饭店。[3]我国经济型酒店最早始于1996年,当时上海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其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型酒店数量迅速增加,国外酒店连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

根据《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初,我国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近100家,已开业饭店数超过1000家。此外,国外经济型酒店一般要占酒店市场份额的70%,而国内这个比例尚不足10%,因此,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现状使得速8、雅高等国外品牌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从表1可看出,我国前十强的经济型酒店中绝大部分还是本土品牌。但同时也可以发现06年前十强的增长率差距较大,莫泰168、速8两家国外品牌的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增长速率超过了除7天外的其他本土品牌,可以肯定,未来几年中,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表1200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供应前十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

序号品牌成立时间已开业客房数已开业饭店数已开业饭店数较05年增长率

1锦江之星19971688511871%

2如家快捷酒店20021616213478%

3莫泰16820031127262160%

4中州快捷200444302812%

5速82004424942147%

6万里路青年酒店200231627787%

7格林豪泰酒店2004287321——

87天连锁2005281825317%

9维也纳酒店20052168939%

10雅悦2006186315100%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

(二)与相对稳定的高星级酒店市场相比,经济型酒店的市场供应具有强烈的反差性

在市场运营中,经济型酒店与高星级酒店的反差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型酒店处于较为高速的成长期。我国星级饭店在80年展很快,但随着大众市场对中低档酒店的需求增加之后,星级酒店的增长速度变慢。经济型酒店正好满足了客源市场的需求,同时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比较低,可进入性比较高,因此发展非常迅速。二是本土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经济型酒店供应前十名的经济型酒店中,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开业店数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三是经济型以收购酒店并进行改造为主。《2007年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在现有经济型酒店改造前的物业中,属于酒店改造的比例为51%,而新建物业为13%,说明了经济型酒店的良性发展对改善原有酒店资产质量、盘活国有资产、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4]

(三)一级城市的客房平均出租率有略微下降

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型酒店之间纷纷抢客营销,造成客源在很大程度上被分流,平均出租率下降。为了吸引客源,经济型酒店纷纷进行降价竞争,门市价有所下降,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秩序受到破坏。根据《2007中国经济型饭店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经济型酒店平均出租率下降约7%,平均门市价下降119元。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平均出租率下降趋势尤其明显,但在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

二、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的港口城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南京又是江苏省的省会,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经济型酒店纷纷强占南京市场,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以主城区为核心,郊区为边缘地带

核心—边缘理论是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型,[5]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分布也遵循了这一理论。南京主城区包括下关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六个区,南京经济型连锁酒店到目前为止约有60余家店,在主城区范围内的就有50多家,形成了核心区域。而在江宁区只有如家快捷、万好万家连锁各设有一家分店,位于江宁区政府的附近,在雨花区只有两三家经济型酒店位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以及中华门景区之间;六合、浦口等地的经济型酒店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数是不知名的个体经营,由此可见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一般是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主城区。

(二)核心区域内的经济型酒店多位于繁华地带

新街口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积聚了南京三分之二的大型百货商场和娱乐设施,珠江路、玄武湖等与新街口相邻;夫子庙地区,民族旅游、风味美食、娱乐及购物设施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游憩商业区;湖南路是南京著名的步行街,商业发达,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些商业中心的附近分布着较多的经济型酒店,同时夫子庙和湖南路附近的比新街口附近的多一些,这应该与商业中心的地价有关。

(三)向交通干道附近高度聚集

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分布表现了对交通便捷的高度认同。首先,饭店向交通干线附近集聚的现象十分突出,其中尤以大桥南路—鼓楼—内桥、汉中门—中山门两条线路最为集中,两条线路是交叉的,以新街口为交点,在这附近分布着大约30家以上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在水西门大街、长乐路、御道街等交通干线附近也分布着多家经济型酒店。其次,随着道路级别的下降,酒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在主干道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占多数,而在瞻园路、瑞金路等次干道附近也分布着少数几家经济型酒店。此外,在交通枢纽之地也有大量经济型酒店。传统研究认为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也是饭店的集聚地,[6]从图1中我们看到,在中央门、汉中门附近经济型酒店分布很多,莫泰、锦江之星、七斗星、如家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新锐力量“7天”也向此地发展,这与传统研究是相符的,但在火车站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却比较少,只有两家四星级的酒店。

图1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图(圆点为经济型酒店)

(四)经济型酒店组团布局较为明显

据调查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在主城区的分布也是形成了一个多中心的组合团体,以新街口、夫子庙、湖南路等为中心。以夫子庙为例,夫子庙是南京的旅游胜地,秦淮风光著名,旅游资源丰富,周围分布大量的商业购物网点,交通条件便利,娱乐设施齐全、还有着丰富的风味小吃,经济型酒店纷纷在此圈地发展。“金一村”、“汉庭”、“如家快捷”等资深经济型连锁品牌在此都有一席之地,“7天”自2007年打入南京市场后在夫子庙已有三家连锁分店,这些经济型酒店共同形成了一个饭店群。

(五)向旅游风景区适度的靠近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我国七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1997,南京被评为“中国园林城市”,1998年,进入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列,中山陵、夫子庙、秦淮风景区也入选了“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4年,明孝陵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玄武湖公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总统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华门等也吸引了很多的中外游客,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著名景点附近都分布着经济型酒店,夫子庙附近的经济型饭店数不胜数,锦江之星的分店开到了朝天宫附近,但在中山风景区附近经济型分布不多。

三、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经济型酒店在城市空间布局的因素很多,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新的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影响南京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南京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的交汇处,经济发展迅速,来宁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的人口日益增长,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型酒店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经济型酒店在南京的分布日益增多。南京的主城区分布着大量的商业中心,电子、汽车工业、石化等支柱产业,总体来说,主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郊区,所以南京经济型酒店呈现出一种以主城区为中心,郊区为边缘地带的分布。

(二)地价水平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地价水平是影响商业设施布局的重要因素,加纳在1966年提出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表明:高级别职能部门占据者地价高的地段,而级别低的职能部门只能占据商业中心的边缘。[7]由此可见,不同的商业部门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必须要根据成本与效益的分析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支付能力的城市区位。对城市游憩设施而言,墨菲等研究证明了饭店、旅馆、娱乐业等在地价峰值区布局的经济能力。[8]但是经济型酒店规模不大,对地价的承受能力不是很高,一般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地价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经济型酒店往往以次商业中心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区位。

(三)交通条件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交通条件是影响经济型酒店选址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不仅有利于经济型酒店的经营与促销,同时也为客源市场带来便利,增加可达性。[9]客源市场对交通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发达,二是城市对外交通比较发达,南京经济型酒店多数分布在交通干道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就证实了这一点。但火车站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几乎没有,有可能是火车站的嘈杂、环境的不安定因素使得客源市场舍近求远,同时城区内发达的交通也掩盖了对外交通枢纽的优势。

(四)设施的聚集程度对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经济型酒店本身是靠降低成本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主要提供的是住宿和简单的早餐服务,但是目标市场的需求除了简单的住宿需求之外还需要餐饮,交通、购物等需求,所以经济型酒店往往与完整的配套设施组合在一起。竞争往往使同种行业的商业设施趋于分散,从而增加自己的市场范围;但是竞争也会导致联合,形成一个商业圈,增强集聚效应。[10]经济型酒店分布在一起短期来说会增加彼此之间的竞争,但从长远来说,会形成一定的组合优势,增强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之间的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五)景区等级与规模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

旅游景点等级、规模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不同。中山陵风景区、夫子庙的景区范围广,景点级别较高,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的景点,因此在附近的酒店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景点的。但是在著名景点附近的地价也是很高的,经济型酒店虽然倾向于向景点级别高的、对游客吸引力大的景区附近靠拢,但往往因为地价原因而多向中等景点附近靠近,在中山陵附近经济型酒店分布较少就证实了这一点。

以上是针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分析,当然人口密度、城市的总体规划等对经济型酒店的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南京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统计资料分析,国外经济型酒店与豪华酒店的比例是7:3,是非常合理的金字塔型,而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占饭店业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处于不协调状态。有关资料还表明,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11]目前南京经济型酒店占酒店总量的30%左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经济型酒店将落户南京,结合南京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将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由城市中心向郊区不断扩张

目前,南京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以主城区为核心,数量仍在不断的增加,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处于一个饱和状态。江宁、亚东城、浦口目前的经济目前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住宅区也大量增多。开发区的大力发展,大学城对商业以及服务业的强大需求,地铁的开通都会吸引经济型酒店的入驻,同时郊区目前的地价相对于新街口等地有很大的优势,在经济型酒店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向景区边缘聚集

人们对自然、休闲的追求使得大众旅游日益发展,旅游队伍也在不断的成熟,对景点周围的配套设施需求也增加。夫子庙景点周围的经济型酒店较多,但是中山风景区周围却以星级饭店为主,因此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莫泰168连锁酒店发现了潜在的商机,于2008年初在中山陵与夫子庙之间开了一家分店,入住率很高,由此可见其他经济型连锁酒店日后也会向景区的外缘不断靠拢。

(三)向河西新城区不断发展

河西新城位于南京西南,规划定位为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同时河西新城是南京新的立体交通枢纽,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构成,有5条地铁线经过,交通十分便利。绿博园、奥体中心、会展中心等都位于新城之中,将来的客源市场非常广泛,这些都将吸引经济型酒店向河西新城发展。

总之,经济型酒店在南京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几年中,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布局对经营效益、城市规划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型酒店的选址中,一定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遵循市场的规律,合理规划,从而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冬冬,潘进.浅析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105-109.

[2]张玲.广州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2):127-129.

[3]吴军卫.中国经济型饭店发展浅谈[J].商场现代化,2006(2):66-69.

[4]刘麟麟.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技术与市场,2007(10):88-89.

[5]余瑞林,张红.武汉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4):90-94.

[6]Pitter,W.Hotellocationinbigcities[M].Berlin:Reimer,1986.

[7]胡志毅,张兆干.城市饭店的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2,22(1):106-110.

[8]R.E.Murphy.Thecentralbusinessdistrict:astudyinurbangeograghy[M].Longman,1992.

[9]文吉.广州市星级酒店空间发展格局[J].经济地理,2006,26(3):451-455.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5

深入分析查找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升我县游客满意度,力争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早日进入全国、全省游客满意度指数第一梯队”的目标,着力推进乃至闽台粤港澳地区休闲养生度假后花园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完善旅游咨询和标识系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在火车站出入口、高速公路口、汽车站附近增设至景区标牌,完善景区公交站台。(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城管局、县财政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路局)

2、抓好各类住宿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度假型酒店及度假设施。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连锁酒店、商务酒店、家庭旅馆的发展,指导和引导现有酒店的加快更新改造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县星级农家旅馆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好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特色街区建设。加强研制和生产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抓好餐饮购物场所,城市休闲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充分挖掘地方餐饮特色,形成集聚效应,开发旅游“夜经济”,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特色街区和夜生活聚集区。(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文广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抓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在旅游大项目周围和交通干道及客流密集区增设星级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内的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加强现有的旅游景区厕所和城市公共厕所的管理和维护,按照星级旅游厕所的标准对景区现有厕所进行改造和完善。(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

5、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搭建高性能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做好智慧旅游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智慧型景区、智慧型酒店、智慧型旅行社、智能交通和智慧旅游网站等建设,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信局)

6、加快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休闲农业的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农户改厨、改厕、改水、通信等“三改一通”硬件设施条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及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提升休闲农业企业服务水平。同时,坚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市城郊休闲旅游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软环境水平

1、在全县开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列活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市政环卫、涉旅执法、社区环境等相关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联系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查找旅游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规范标准的落实,逐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局、县文广局)

2、全面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营销策划、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

3、全面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公布调查报告,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全线服务水平提升。开展旅行社、星级饭店评先创优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社会评价等方式对星级饭店、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情况及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度进行考核,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游客对旅游企业的满意度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旅游服务企业进行暗访。(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统计局)

(三)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脏”,尽快清理城区、郊区、城市河道、火车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等游客集散地垃圾死角;开展沿街容貌集中整治活动,治理乱摆地摊行为,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对汽车站、火车站及站外广场进行多部门联合整治,着力优化旅游环境。(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2、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组织开展打击“黑导”、“黑社”、“黑车”、“零负团费”,依法严厉查处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取缔查处无证无照联合执法行动中履职到位,重点打击各旅游景区(点)、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无照经营、虚假宣传,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制售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定期对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罚,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由工商、城管、质监、公安、旅游、卫生、物价、文广、交通、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全市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物价局、县交通局)

3、完善旅游投诉网络建设机制。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投诉管理中心等机构,公布旅游行风监督、投诉电话,实行热线电话、信函、网络联动,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形成旅游投诉全方位受理联动机制。设立专门的旅游投诉网页,增加旅游投诉处理的透明度,实行旅游投诉处理台账制度,及时公示和反馈处理结果。建立旅游投诉大调解的工作机制,相关行政部门各司其责,积极受理、处理职能范围内消费申诉、举报,并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工作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编办)

4、定期开展景区门票检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行景区联票、套票和通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及游览场所、交通工作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责任单位:县物价局、县旅游局、县文广局、县工商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大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涌现;社会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判例教学法———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与法律教学中使用的“案件”类似,“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中的“案例”也是“既成事实”。作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案例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熟悉研究方法。尽管如此,这种基于“既成事实”的传统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的涌现式案例试图在提高社会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成就感和学习体验。

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使用的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例如,“法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法院判例或某国的法律条文,“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使用的案例通常采取类似湖南凤凰古城的旅游景点等,“社会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是报纸、电视或网络视频上基于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社会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只是一道带有详细解题过程的计算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使用的案例则大多是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或实证论文。上述案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既成性。传统案例往往基于既成社会事实,是对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分析。第二,外在性。案例外在于当前研究者(此处指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教师在编辑案例中则具有一定的内在性,案例研究类似实地研究中的非参与观察)。第三,非反应性。案例像文献研究中的文献,缺少互动和反馈环节。根据笔者负责的“社会学案例研究”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案例教学在社会学理论课和社会学史类课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至少可以有三方面收获:结合经验性的案例,加深对社会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通过分析案例、撰写报告和小组发言,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社交能力。这些收获与普特曼对学生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关联性[1],从侧面说明案例教学中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局限性

尽管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具有诸多好处,但传统案例的既成性、外在性和非反应性等特点,使得传统案例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对定量研究方法来说尤其如此。

(一)学生因机械模仿案例内容而丧失创造性

以本科生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教师提供的案例往往是一份较好的研究设计,或者是一篇调查统计类的实证研究论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定研究题目后,要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份研究设计(调查方案)。在研究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文字描述、理论框架、变量测量和研究假设等四种形式展现研究内容。讲课中会展示既成案例,但有些案例“惨遭模仿”。教学实践发现,研究框架中的中介变量往往很难设计,一些学生小组则直接把案例中的中介变量“拿过来”。但如果讲课中不用案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困难。防止此类不当模仿问题发生的方法之一是精讲案例,在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搞清案例中所使用方法的适用性。本科生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还会把那些使用调查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作为案例。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从高质量的实证研究论文中受到启发,加深对调查法相关理论的理解。此种案例尽管有一定作用,但对绝大多数研究方法的初学者来说作用有限。论文型案例中的研究方法是作者以自身课题独特性为基础,在多种方法中优胜劣汰的选择结果。论文案例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优胜劣汰过程一般很少在论文中呈现,这不仅使得学生盲目照抄论文中的方法而不问其究竟,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会使不清楚“科学发现优先权”之难的学生误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定量型的实证研究)很容易进行。

(二)学生因套用案例形式而丧失科学探索的乐趣

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之所以好学易用,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与定性研究(例如实地法)中的个案访谈和资料编码等技术相比,定量方法(例如调查法)中的抽样方法、问卷设计、统计方法和软件使用都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很多定量研究方法很直观,就算不懂其原理也能大概模仿。但定性研究方法则“显得不太科学”,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直觉、顿悟和体验。而且,定性分析软件也比定量分析软件复杂。第二,定量研究论文的标题、研究设计(例如调查方案)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例如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格式和结构比较固定。例如,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导言、研究框架或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结论和讨论等内容。定量研究中这种相对固定的结构有利于初学者,但定性研究在论文题目、研究设计和论文结构上则无定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过程也不如定量研究那么直观和容易。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涉及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找到好的研究问题后还应该用好的形式将其转变为能抓住读者眼球的题目,而这需要在措辞时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虽然模仿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但笔者通过实践体会到,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选题能力弱是创造力丧失的重要表现。

三、涌现式案例的含义和特点

不管是研究课题的题目形式和措辞,还是研究设计的结构和内容,亦或是研究论文的呈现方式,传统案例都存在自上而下、由外而内、重结果却轻过程以及形式重于内容等问题,导致学生创造力和学习乐趣的丧失。与这种既成的传统案例不同,笔者提出“涌现式案例”(EmergentCase)的概念,更适用于“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

(一)涌现式案例的含义

“涌现”是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专业术语,美国圣菲研究所的霍兰认为,“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我们都面临着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涌现现象———蚁群、神经网络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因特网和全球经济系统等。在这些复杂系统中,整体的行为要比其各个部分的行为复杂的多”[2]。系统科学把这种只有整体具有而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称为整体涌现性(WholeEmergence),它是组成成分按照系统结构方式相互作用、补充和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或结构效应。与此相对应,我们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情境中提出的“涌现式案例”指的是,由学生在有限知识和教师辅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而自行设计和实施的案例,包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和实证论文等。

(二)涌现式案例的特点

1.生成和建构并存。尽管社会研究方法中的涌现式案例也是以外在的已发生(少数未发生)事件为基础,研究对象具有涂尔干所界定的“社会事实”的特点,但涌现式案例不像传统案例那样止步于客观描述社会事实,用文本直接呈现案例,而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发掘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其大体流程是:从社会现象提炼研究问题;以研究问题为指导抽象出深层概念;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设计研究假设和整体理论框架;在界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衍生出变量,并根据变量测量结果设计调查问卷等资料收集工具;收集经验数据并主要利用统计方法来检验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基于检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理论分析并提出对策。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上述研究过程具有建构性,研究者一般会按大致相同的步骤去“建构”一份研究设计或一篇论文,但从研究内容角度看,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因研究者甚至研究过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内容不是事先存在而等着研究者去发现,而是研究者(例如学生小组)经过谈论后激发生成的。因此,涌现式案例是演化中的存在,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是99%的生成加上1%的建构。2.已知和未知并存。对于初学“社会研究方法”的学生来说,涌现式案例是基于有限理论知识科学探索的结果。例如,在调查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每讲完一个研究环节(例如:选题、变量测量和抽样方法)都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将所学环节付诸实践。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学生对已讲授的研究环节是已知的,但剩下的其他环节是未知的;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学生选题的大致内容是已知的,但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是未知的。对于那些习惯了“听讲+背书+考试”的学生来说,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尽管有些新奇,但初学者很容易失去方向感和整体感,或者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研究方法课程来讲,这种边学边练的“干中学”(Learnbydoing)更加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学生的实践成果是不断试错的结果,是基于有限理性的满意决策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有时候甚至要推翻重来。但科学探索的乐趣可能就在于此,苦尽甘来才会有乐趣和成就感。3.创造和毁灭并存。学生通过已经完工的案例不仅学到了新的研究方法(例如调查法),加深了对已选课题的认识,还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并增加了与人沟通甚至辩论的能力。作为学生自己创造性生产的结果,涌现式案例一旦生产完成就成为了传统案例。涌现式案例的作用在案例被生产完成时就已经实现,若拿已经完工的涌现式案例去进行案例教学,则可能带来负面后果。

四、涌现式案例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通常说来,“涌现”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与传统案例一般由教师提供,学生并不熟悉案例的生产过程和选择标准不同,涌现式案例由学生自行创造。“涌现式案例”是由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规则,经由成员互动而生成和创造的事先无法预知的学习成果。从课堂组织的角度来看,涌现式案例的关键生产环节是基于有限知识和学生分组的课堂讨论。小组平均人数为6人,保证前后两排正好能坐下,以方便课堂讨论。负责记录的小组长坐在走道边,以方便教师查看讨论记录并进行指导。

(一)讲授有限知识

传统案例教学可能只给学生一篇有关某社会事件的深度新闻报道,或给学生放映一个电影片段。教师可以不作任何提示,任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甚至尝试进行发散性思维和讨论。但“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却具有特殊性,学生要根据所学方法创造一个案例。因此,教师必须要讲授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论知识,甚至要展示一些传统案例。但理论知识不能讲授过多,应该边讲边练;案例展示也不能太多太深入,以免被过度模仿。在笔者的“社会研究方法”课中,讲授课时只占一半左右,其他课时是课堂小组和课外问卷调查实践。有限理论知识不足以支撑小组讨论,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所选课题查找文献资料,并将关键文献打印后带到课堂上。同时,允许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随时通过手机上网查找资料。

(二)以平等为第一互动规则

复杂性虽然很复杂,但其基本原理却很简单,即简单规则导致复杂状态。涌现式案例生产中的核心原则是“平等”———生生平等、师生平等、机会平等、观点平等。平等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发表意见,教师临时参与讨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同时,平等也意味着每个人的观点都具有相同效力,在相同环境中优胜劣汰。组长的主要作用是设定任务和记录结果,过程协调和结果总结并不重要,因为结果是自然选择而不是认为指定的。

(三)强化非线性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涌现式案例的核心生产环节,这里的小组讨论不是简单的发表意见,而是基于外援记忆或交互记忆的头脑风暴法。基于外援记忆(externalmemory)提出的交互记忆系统强调人类具有借助外部储存媒介保存记录的倾向。交互记忆系统理论不仅强调如电话号码本、备忘录和档案资料等只能单向交流的外部记忆,更加强调群体中基于相互依赖和知识共享的外部记忆。魏格纳等人认为,交互记忆指的是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的共享的认知劳动分工,它通常是在亲密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小组是学生自愿组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关系基础;小组研究的问题不涉及到个人利益,因此,学术争论也不会影响个人关系。涌现式案例的小组讨论不是1+1=2的线性叠加和稳定增长的讨论,而是1+1=x的非线性讨论。非线性讨论中的参与各方经过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其结果是随机和多元的。非线性小组讨论使得涌现式案例的演化过程不断出现多种可能性和分支。此时,教师参与讨论并在各种观点难决高低时给予综合评判就非常必要。例如:利用调查法研究“大学生社团参与对职业期望的影响”,小组讨论过程中就有小组成员提出能否用实验法和个案法进行研究。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教学考虑,教师要求小组成员集体用调查法进行研究,但鼓励小组成员在课外进行实验法和个案法的研究设计,并将实验法和个案法中的想法“转译”到调查法中。

(四)重视灵感和直觉等发散性思维

涌现式案例是99%的生成加上1%的建构,也是98%的讨论加上1%的灵感和1%的直觉。灵感(inspi-ration)是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灵感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中需要诱发的心灵受激感应活动,平等的非线性小组讨论正好发挥了诱发作用。直觉(intuition)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只有当经验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产生“共鸣”时,直觉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发生。

五、结论

涌现式案例是相对于由教师提供的既成案例而言,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创造的这种特殊案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好作用。但这种特殊案例的生产和使用都有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是否只适用于“社会研究方法”类的课程?这种案例是否更适合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学生小组的选题难易程度是否会影响到研究方法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励所有学生真心投入思考和讨论,克服涌现式案例生产中的“搭便车”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涌现式案例教学实践,才能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并进一步优化涌现式案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PUTMANJ..Cooperatelearningindiverseclassrooms[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8:41.

[2][美]约翰·霍兰著.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8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会展调查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本文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化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满足创意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即以该专业的学科视角科学构建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懂艺术、能设计、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人才。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3]。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视角与核心素养,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据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了基础型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新媒体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艺术市场项目策划,以及本文的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案例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为主体的品牌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延伸,通过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品牌设计、项目管理等训练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下面,笔者以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层级,阐释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理念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4]。然而,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从“层状”转向“网状”的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据此,可将案例课程的课程理念概括为“要求学生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又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此乃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课程内容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为课程建设确立了价值导向和规范,也为案例课程的内容编排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实践前既要为学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5]。然而,案例课程尚未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成熟的课程内容框架。究其原因,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城市品牌涉及城市营销、城市识别设计、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尚无可对标的先进经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构建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角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整合边缘学科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理论的实践应用,是搭建案例课程内容框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最后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应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功能特征,即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形式[6]。案例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共享知识,学生通过项目团队制互相监督进度、相互协作、检验彼此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仅由课内师生组成,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共享实践经验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丰富学习共同体的构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案例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评价

目前,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常把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没有认识到课程评价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7]。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其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教学成果评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案例课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主要以项目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效果为参考,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侧重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是进行实践应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因此,适当调整当前课程评价的方式、侧重点和尺度是案例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二、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课堂教学

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重构过程中,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边缘学科的知识结构不清晰、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单一化、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有待调整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课堂教学目标(表1),同时明确了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下面,笔者将逐一对基于教学1902022.05目标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及上述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整体而言,已有的代表性文献的学科背景大多以城市营销为主,从艺术学视角介入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还处于积累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框架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适用于案例课程的教材体系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艺术学部的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出现“城市品牌”这一关键信息,管理学院的城市管理学、经济学院的城市经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城市地理学等,则从各自的学科背景构建与城市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只能作为案例课程核心知识的扩展和补充,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不具备参考价值。在中国大学慕课和优客联盟上搜索“城市品牌”关键词,几乎没有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型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知识内容框架的搭建,要注重突显学科专业优势,实践知识的内容框架则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达到知识框架体系化的教学目标。据此,以“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识别”“城市品牌+推广”这三大板块划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形成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设计实操和项目策划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内容,形成教材体系,突破了以往应用型课程以非结构性的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更为合理、全面,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在中国知网检索“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设”等主题,截至2020年9月,共有1105篇学术期刊论文和119篇学位论文。从主题的共现矩阵中可知,城市品牌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塑造”等宏观层面,在“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营销”等应用型研究上也有一定的热度。另外,虽然“体育赛事”“地域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品牌视觉形象”等主题共现次数较少,但是在案例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融合实践应用环节,加入翻转课堂、校外调研、成果汇报等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形成“引发兴趣-吸收知识-探索实践-应用成果”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在教案设计方面,尝试以丰富的视觉感知案例阐释高深的理论知识。如在介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时,以“I♥NY”“香港飞龙在天”“熊本熊”等经典案例的视觉符号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介绍城市品牌与城市体验的关系时,从设计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大量的动态作品进行讲解。实际课堂实施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式推广和普及。

(三)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等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层面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城市品牌理论与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课内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以深圳为例,行政机关、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品牌研究和城市形象宣传,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化信息办公室、深圳市商务局等部门相继推出城市宣传片,以及整合营销推广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课题“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引导学生在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之下,遵循城市研究、市场营销、品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以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该课题与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为支撑,以市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课堂产出转化为学术成果、产业成果和社会成果,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要求。通过明确项目目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调研和设计实践,课程产出了丰富的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图1),形成了高质量报告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引入校外导师,为学生开拓视野和提升技能创造机会,努力促进各部门、企业、团体等与课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深入的合作关系,进而成立正式的校企合作教学项目。

(四)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

由于包括案例课程在内的大部分应用型课程均偏向于训练和评价学生项目策划的实践能力,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成果评价,几乎没有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案例课程的作业形式在以往的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业论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要求学生以“深圳设计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品牌”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归纳和简评。最终,学生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学习,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分别从城市营销、品牌设计、市民认知、人文关怀等角度进行了学理探讨,并形成了研究成果,格式规范、篇幅适中、观点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案例课程依旧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调整为各占总成绩的1/3,均衡考虑多种作业形式的表现与成绩,包括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品牌设计、活动策划等,形成适应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通过在教学成果评价中加重理论知识能力考核的占比,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学改革范式,初步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教材体系框架,形成了系统化、结构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具有可行性的、适用于案例课程的合作教学方案,以及符合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质量评价要求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检验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由此,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框架体系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能力培养均衡化,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乃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改革范式。

参考文献:

[1]谢尚果.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N].广西日报,2019-4-15.

[2]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3]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4][5][6][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