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发展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6-06 10:38:00

影视音乐发展问题及策略

音乐是一部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好的音乐,很难想象一部电影会成为经典,尤其是一些为了影视作品中的特定情节而量身定做的音乐,它们将更加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我们称之为影视音乐,它是视听艺术的完美契合。当音乐融入电影,一种崭新的音乐载体应运而生,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渲染了电影的氛围,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调动了观众情绪的高涨。我国的影视事业蒸蒸日上,在这段时期中,我国的影视音乐也由当初的幼苗茁壮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它还不断地融入了大量的新科技元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它还将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一、影视音乐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影视音乐发展虽然已由当初的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但从使用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方面,它在运用上太过于随意,太过于膜拜某种曲调。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同一首音乐反复出现,这是使用乐曲泛滥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它有着太过于明显的商业性质,从而导致了艺术性的欠缺,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了疲劳,而那些配乐者却还在往影片中不停地灌输,为此不亦乐乎。

(一)滥用

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从萌芽到成熟历经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已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仍然有许多影视制作人只把它当成是陪衬画面的附属品,只作为一种充实耳畔的纯背景声音,并没有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它的许多本体作用,如烘托气氛、描述情节、反映年代、表情达意等。在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中,由于前期的拍摄不足,就拿大量的音乐去堆积、充数,导致配乐过满,这种“戏不够,歌来凑”的观念更是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艺术美感。在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看来,多余的影视音乐就如同一粒老鼠屎,而整部影视作品就是那一锅好粥,影视音乐只有在需要出现的时候出现,那才是恰到好处,才能给整部影片带来升华,反之,还不如不出现。一般来说,影视音乐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所占的时间在二到三成最为合适,当然,除了一些歌舞类的电影,或是特别需要音乐作为素材的电影。在使用音乐语言前,我们都应仔细考量其表意色彩和产生的情绪渲染力,以免产生堆砌感。一段好的影视音乐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起到了情感升华、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那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在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制作人应分清主次,影片的戏份才是主体。在我国近几年的许多电影中,音乐与戏份的时间平分秋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部时间总长为90分钟的电影,当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播放音乐的,虽然现在改善了音乐在时间上的配置,但它仍然没有安守本分,甚至企图喧宾夺主,在许多不需要它出现的地方,它硬生生地挤了进来,音乐声大作,抢尽风头,掩盖了声音元素中音响和人声的戏份,使声音内部出现混乱,破坏整体美感,导致观众在观影时变得异常烦躁。

(二)抄袭

自中西合璧之后,我国的影视音乐有许多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大量西方影视音乐的身影。在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每当士兵们进行刻苦训练时,美国影片《亚历山大大帝》中的主题曲Titans就会反复出现。主题曲上的硬搬硬套难免有抄袭之嫌。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大量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影视音乐,它们作为插曲或是主题曲穿梭在电影中,尽管它们与影片中的戏份配合得还算默契,但仍然让观众感到质疑,我国地大物博,人才辈出,难道就配置不出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影视音乐作品吗?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笔者又想起一种被称为“罐头音乐”的音乐,它具有版权并受版权保护,在市面上没有发售,仅仅作为商业上的用途,所以并没有在民间流行。通常情况下它以纯音乐为主,除了原曲版本外,还提供各种乐器的演绎片段以及一些伴奏,这样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罐头音乐”顾名思义,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的罐头一样,无需加工制作,打开即可食用,而它就是一种无需重新录制就可以直接使用的音乐。这种“罐头音乐”意识已经普遍存在,它与我国影视以及广告的音乐都已形成了配套的模式,同样一首音乐会在不同类型、不同场合的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样便使配乐者们不用费心费神,直接到特定的音乐库去购买音乐就行了,运用得十分顺利,得心应手,所以就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在体育节目中,世界杯的曲调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当故事情节在表现浪漫情感时,班得瑞的钢琴曲或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总在我们耳边萦绕。这些充斥着罐头意识的音乐被重复地放置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尽管得体,却依然让人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又很可惜。此外,它又受到商业利益的干涉,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影视作品,另一方面,影视作品整体艺术美感下降,越来越向商业化发展。面对广告行为的干预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音乐的制作上配乐者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脱节,使整个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都受到了影响。

二、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对策

面对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想好对策予以补救,影视音乐的El趋完美化才能使更多影视精品出现在观众眼前。下面笔者将针对以借助程式化配乐为主,缺乏原创性、趋于商业化的现象提出相应对策,希望我国影视音乐的弊端可以得到缓和并逐渐被克服。

(一)影视音乐团队素质的提高

纵观我国影视音乐的制作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工艺结合,它是演奏与创作的合成体;一种是电脑合成,它是一种分离,只有在各个不同部门的协作下才能完成。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制作方式,我们都必须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制作人的欣赏水平以及录制过程中对技术的把握。从制作人与配乐者的关系上看,制作人必须了解基本的音乐理论,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与配乐者更加契合,有良好的沟通。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制作人与配乐者都能一拍即合,英雄所见略同,齐奏的默契犹如行云流水般,因为他们都能看透对方所想,懂得各自的需求。如果一个影视制作人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只是凭主观意识来判断一首歌曲的节奏是否合理、旋律是否动听,那么就无法与配乐者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配乐者来说,他们应该在影视作品的前期准备阶段就开始构思,对于原创型的影视音乐来说,其创作时间的长短也会使音乐整体的创作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在影片开拍之前配乐者就应该先了解剧本故事,将情节介入其音乐创作当中,提前完成画内音乐,以便音乐节奏与影片中人物动作的协调统一。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配乐者也应定期去拍摄现场探视,尤其在拍摄戏份是剧情转折的时候,这样便于添加音乐并根据剧情的发展作出及时的改动,相比只看剧本而言,亲身经历而创作出来的音乐一定更加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贴合剧情、更加符合场面的发展需求。

(二)中外融合,古今贯通

在吴爱芳女士的论著中,她仅用了“中外融合,古今贯通”这八个字就足以概括影视音乐创作的要诀及其使用原则。许多人都说,自中西合璧之后,我国的影视音乐有许多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大量西方影视音乐的身影,主题曲上的硬搬硬套难免有抄袭之嫌,我们还能看到大量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影视音乐,它们作为插曲或是主题曲穿梭在我国的电影中,加上“罐头音乐”意识的普遍存在,影视音乐面临广告行为的干预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音乐的制作上配乐者开始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脱节,使整个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都受到了影响。可如果我们又回到清末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话,那么已有前车之鉴,创作水平止步不前将是必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与时俱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闭关锁国”并非明智之举,我们应该在中西音乐融合之中寻找平衡点,这才是有利于创作的最好方法。“古今贯通”,就是指我们应继承前辈的传统文化,发扬民俗音乐,向民族化发展,这样才可能逐渐克服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才能成为具有自身风格魅力的影视音乐国度。所以在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充分发挥本土特色为基石,继而再吸收西方音乐,最后将西方音乐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音乐,纳为己用。在外国拍摄的影片《末代皇帝》,其音乐制作人是苏聪,他是我国第一位奥斯卡最佳音乐大奖的获得者,虽然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意大利人,但却并没有影响到苏聪与导演之间的合作默契。他以中国的古代音乐为素材来充分表达该影片的主题,创作出了与影片主题相契合的音乐风格。其中一幕是溥仪用餐,苏聪采用了一段吹管音乐,绵长而略带感伤,之后夹杂着古筝、琵琶、打击乐等各种音乐声,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有着浓厚的中国风韵,更加贴合了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烘托出皇室就餐的场面。影片中大量民族乐器的成功使用充分肯定了我国影视音乐实行“古今贯通”,走民族化道路的正确性,我们只有充分以本土特色为基石,继而再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秀经验,发扬民俗音乐,才能逐渐克服影视音乐的弊端,为我国的影视事业添砖加瓦。

三、结语

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叙事、表意、抒情等功能,不同风格的影视音乐必定会对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配乐者在选择音乐时就必须慎重考虑,因为只有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契合、与影视画面相协调的音乐才能有力地推动影视作品向更完美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说明我国应走创作道路,发扬民俗音乐,向民族化发展,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内涵融入影视音乐中去,为我国的影视音乐和影视事业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