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时间:2022-03-17 08:40:00

现代化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摘要]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心理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内涵,高等教育应改革大学生心理有关课程,增强心理行为训练,并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社会适应性,促进情感成熟,最终达到人的全面现代化目的。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心理素质;高等教育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需求、心理成长、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既受到人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也在无形中推动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以说,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当然,社会的现代化环境也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现代化发展。“人的建设”与“物的建设”构成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两极,二者缺一不可,“人的建设”与“物的建设”一旦失去平衡,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因此,从最终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社会的现代化必然是建立在人的现代化基础之上,而人的现代化也必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去得到实践、养成和进一步提升。

一人的现代化所要求的心理素质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思考人的现代化,其实质就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一般来说,人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等。而心理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只有心理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才能称之为实现人的现代化,也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所谓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性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适应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成熟情感。1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就是思维得以实现的形式,指个体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客体时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是思维诸要素之间相对固定的作用模式。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达到创造性思维的高度。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的典型思维形式,是最具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思维活动,是通过一系列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等手段,在前人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创新、突破,是创造活动最主要的思维活动,也是人的现代化最主要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思维具有创造性,即不仅仅停留于对于前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而是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创造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心理活动,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总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社会整体现代化是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2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性。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工作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等等。现代化的人能够主动积极进入现代化社会角色,不仅很快主动适应环境,而且能积极改造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对现代社会有着清晰的认识,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通过社会适应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社会适应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心理行为异常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化的人必定是符合现代化的新社会常模,也就是说,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各种能力,否则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形成完善。3现代化的人应该是情感成熟的人。情感指适应、创造过程中对客体是不是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主要是指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成熟的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而不是拘泥于个人狭隘的感情世界,情感成熟的人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勇于为自己的行为与选择负责,而不是推诿、回避、否认。情感成熟的人更懂得在情感上并不只关注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是会考虑他人,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情感成熟的人不仅能够敏锐地洞察环境,而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化解到无害的方面,而不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盲目地投射到他人身上。现代化的人是创新的和适应的人,对新世界的适应与对旧世界的创新,在新旧撞击中持续着一种自控的、积极的或呈积极倾向的社会情感。反过来,情感成熟又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从事创造。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心理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内涵,目前在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普遍注重心理健康层面,缺乏针对人的现代化的心理素质教育。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而言都亟待改革。1改革大学生心理素质课教学内容。当前大学生心理课程普遍关注于知情意行等心理学基础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等教学,解决教学对象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人的现代化教育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应该渗透现代化意识。具体而言,增加与人的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会适应性和情感成熟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优化创新人格、形成创新环境以及创新成果展示和创新人物示范。学习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如联想思维、辐射思维、对立思维、反向思维、原点思维、连动思维、多向思维、转向思维等,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创造性活动而言,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是必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完成创造性活动,但在传统的教育中,相对于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更受到重视,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格健全发展,因此在人的现代化教育中,需要更加重视发散性思维训练。具体而言,要通过自由联想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性,通过迅速反应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创新点子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通过细节描述训练培养思维的精致性。社会适应性教育就是要增加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基本劳动能力训练、职业倾向训练、适应新环境训练、社会交往训练、自我保护训练、新文化环境的理解和融入能力训练等等,能够进入社会,在与社会互动中达到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情感成熟教育而不仅仅是情绪控制,而是要学习尊重现实,会用尊重、公正的态度面对他人,学习灵活地面对变化与差异、学习为自己负责、学习考虑他人的需求。概而言之,情感成熟意味着心理成熟,它要求每一位即将或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告别对于父母的依赖、对于学校的依赖、对于长辈的依赖、对于社会的依赖心理,学习进入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准备,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独当一面,同时也要学会管理他人如组织建立并管理家庭。2开展心理行为训练。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心理行为训练,达到塑造现代化人格的目的。广泛开展适应性训练,在实地进行,也可进行模拟训练。例如通过模拟社会环境,开展社会适应性训练。如可以通过模拟现代化社区,提供相关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社会,承担社会角色。比如创建心理行为训练中心,开设各种职场兴趣小组,模拟现代化城市的社会动态和职业特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再比如可以结合新生军训,通过体质锻炼、生活训练、适应训练,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能力。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创造性游戏,结合创新创意训练、结合创业培养创造性思维。3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关键因素是个人接受现代教育的程度,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力图使这种教育达到全开放的程度,即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举例说,一名法国工人初到加利福尼亚,发现在这个冒险世界里换手艺比换衬衫更容易。他被迫去适应环境,前后更换很多职业,掌握了不少手艺,最终体会“因为有了适应做任何工作的经验,就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是更像一个人了”[2]。这说明,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既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促进认知,如心理咨询、职前职后教育、考核、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成果,同时让实践检验理论。只有让现代化的心理素质培养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自我养成,无论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还是情感成熟、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以完美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等.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8.

作者:郑荔 单位:福建警察学院侦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