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探析

时间:2022-05-06 02:46:28

绘画设计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探析

1全员化参与

1.1树立社会实践是“必修课”的工作理念。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兴起之时,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正面宣传,使广大师生从根本上认同全员化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挖掘其内涵,从全员化参与的角度把它列为“必修课”而非“选修课”,把社会实践作为记录和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改变固有观念,摒弃“一队一旗一合影”的形式主义。该院社会实践的内容不仅有跟专业学习相关的,也有其他自主开发的,形式多样,客观上也为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选择上具有了广泛性、自由度和灵活性。1.2建立集思广益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该院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系主任、各年级辅导员等组成。小组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讨论决定社会实践活动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日常工作,制作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督导,及时解决问题,出台相关制度,促进各环节协调发展和有序进行;院团委负责日常组织和协调,科学合理分配指导,共同为构建全员化育人模式集思广益,体现连贯性,形成整年不放松和寒暑期着重抓的模式。1.3营造社会实践全员化参与的工作氛围。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支持,保证经费投入,对参与指导的思政人员和专业教师予适当的物质、精神激励,在职称评聘、职务选任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激励政策,争取各类企事业单位保质保量接纳参与实践学生,政府可通过颁发荣誉、现场考察对接会、共建基地等方式激励积极性,提高匹配度,增强实效性,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媒体跟进宣传典型事迹,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引导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社会实践工作。在参与形式上,采取团队和个人相结合,除参加团队实践成员外,其它全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开展专业实践,力求做到人人参加社会实践,人人都有实践成果,通过多样化来满足最广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专业化支撑

2.1依托专业优势,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所谓“专业化支撑”就是发挥设计和绘画特长,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的形式服务社会,强调学以致用,主要通过艺术支教、彩绘涂鸦、壁画创作、助残就业技能培训、旅游形象包装、景观规划设计、广告包装设计、雕塑设计等手段,为当地带去不一样的视觉体验,通过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增长学生能力才干,不仅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锤炼,更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2.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功能。强调学以致用,实践队员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成果,基地的建设也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便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该院专业特色凸显,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上侧重绘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雕塑设计与应用,实践反馈动态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艺术在乡村传播。2.3专业化支撑促进队员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如在南平博爱村开展“打造福建省第一彩色涂鸦村”,紧密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特色创作墙绘,开发创意课程爱心支教,打造适合农村孩子的绘画设计类系列课程,如书法、国画、篆刻、剪纸、速写、彩绘等,因材施教,播撒爱的种子,培养未来艺术之星;以地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雕塑作品。协助当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为其提供民宿设计、景观改造、老宅美化,打造乡村特色景观走廊,打造乡村VI形象系统宣传,制作对外交流名片等,充分促进了实践队员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3项目化管理

3.1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形式与内容把握时代脉搏。采取项目化管理,依托“设绘主意好,美丽中国行”“百镇百村,精准扶贫”“百镇百村校友寻访”“寻访优秀校友献礼母校华诞”“清新福建乡村振兴”“乡愁印象”“寻访民间工艺传承非遗文化”“爱福州爱艺术”“爱福州爱漆艺”等专项活动,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内容充实有广度,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强化育人成效,创作主题鲜明有深度,切合实际,积极向上,把握时代脉搏。如该院社会实践品牌项目“设绘主意好,美丽中国行”致力于打造户外写生和涂鸦创作典型,赋予其艺术气息,让艺术成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切入点。3.2依托“爱心社”公益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立项活动。高校学生是青年志愿者中一个庞大群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不仅符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更加体现与时俱进和青春气息,使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该院社会实践就以青年联合会“爱心社”公益组织为骨干力量,以“七彩”为行动先导,先后组建永泰洑口、漳平桂林、延平博爱、泰宁下渠、葫芦山、月亮山、闽清坂东、永春蓬壶、永春湖洋等几大团队,同时运作同人“爱•艺”手工坊、“福龄金太阳”敬老爱老、“蒲公英”艺术教育公益服务等几大立项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基地化运作

该院统筹规划,内引外联,借势使力,建立一批稳固持久的社会实践基地,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提高了实践育人效果。按照“互补共赢、同益相得”原则,认真谋划顶层设计,避免无序性增强系统性,不断增加基地数量、类别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实践需求。4.1以细分基地属性为基础,持续开展基地共建活动。截至2018年,该院在福州、泉州、南平、三明等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共24个。行业属性有专业实训、红色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艺术支教、文化服务等类型,其中,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社会实践基地在2017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社会实践基地,为我校第二个,校地合作时间已达5年。该院对社会基地提供各类服务和技术支持,定期保持沟通,随时跟踪实践动态,保持联谊,加强了解,确保稳定性,推动长效机制和沟通机制建立,及时解决双方可能存在的误解和疑虑。实践基地开展活动所需经费由地方政府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践队员由该院统一组织选送,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等特点。4.2以培育重点基地为抓手,带动其他基地协同发展。该院在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的实践基地既是中国第一个村级红十字会所在地,也是福建省第五批省级实践基地。该基地特色明显,自然、人文气息浓厚,几年来,该院共派出8批近300名师生前往该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和涂鸦作品,以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其他基地以此为模板创新性复制,形成百花齐放的实践格局。所有实践基地的共建从双方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内容与形式一致性,讲究客观性、针对性和全面性,从而可持续发展。

5品牌化提升

5.1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品牌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社会实践品牌化的提升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观,终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院着重打造一批诸如“寻访民间工艺传承非遗文化”“设绘主意好美丽中国行”“蒲公英艺术公益爱心支教”等社会实践品牌,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实践品质,扩大影响力。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也是传播公益意识,实现实践精神的必由之路;既是实现社会实践公益价值的有效手段,也是扩大社会支持度,树立高校形象的一个有效手段。社会实践品牌化运作是系统工程,需长期努力,坚持创新,要依托优势项目,整合优质资源,追求差异化,体现个性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实践工作走持久高质发展之路。5.2坚持“小而精”的工作理念,走特色、良性发展之路。该院目前共有本科生1000余名,坚持“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敢为人先,以生为本,坚持“小而精”的工作理念开展社会实践品牌树立工作,连续6年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奖”。经近5年实践探索,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带动社会实践推陈出新。如与福建省同人助残机构、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福州市小动物保护中心联合开展的实践活动就深刻体现了“创意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和机遇。“小而精”的工作思路让社会实践工作稳扎稳打,逐渐树立了一些活动品牌,如“设绘主意好.美丽中国行”品牌活动,先后组建了80多支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绘画、设计创作、爱心支教等实践活动。“保险责任中国行”小分队还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团队。要注意的是,避免摊子铺得过大而使社会实践活动不深入,一定要通过走特色之路树工作品牌,在质量上取胜,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社会实践工作之路。5.3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树立宣传活动品牌形象。品牌化运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应该让学生党员队伍成为参与社会实践品牌化运作的中坚力量,发挥其正面影响力,通过树立典型形象使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锦上添花,该院定期举办“实践归来话成长”活动,宣传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形象。可以双方支部共建形式签署书面协议,每年选派优秀党员组成实践团队,寻求新实践载体,使活动卓有成效。近五年来,该院有3支党员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5名学生党员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每年约有20名实践队员加入党组织。准确定位社会实践品牌,实现供需有效衔接,可结合专业特质设计社会实践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和实现品牌联合、强势宣传。“设绘主意好美丽中国行”品牌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将该院社会实践定位于乡村振兴、文化扶贫等,影响力大,同时将该院综合形象完美展示。

6结语

该院通过构建“五化”实践体系,大力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典型事迹受到《人民网》《福建日报》、东南网、中国青年网、《南平日报》等媒体报道100多次。五年来,学生完成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120余篇,近20万字,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多支实践团队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团队”。该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增进了学生对党史国情、社会发展和民生实际的了解,坚定了为党和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也积累了社会经验,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各司其职,并创造性地把专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相结合,增进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五化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52-54,76.

[2]孙绍然.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2.28(98):51-54.

[3]郭政文.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措施与建议.科技展望,2015(21):266-267.

[4]黄上峰.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索.社会管理,2015(3):104-105.

[5]魏嘉琦.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智能城市,2016(8):5-6.

[6]陈利东.浅论较小规模的高校二级学院如何树实践品牌——以宁波大学教育学院为例.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29(2):133-135.

作者:蔡炎辉 凌春迎 单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