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就业现状及策略

时间:2022-11-23 03:15:00

城市社区就业现状及策略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之基。依托社区,发展社区就业不仅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而且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社区就业容量大,发展空间广阔,是一项前景灿烂的社会事业。文章主要探讨了目前社区就业的状况,分析了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社区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就业;社会保障;对策

社区就业是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个人或者组织起来,通过在社区从事配送、幼托、家政、防护等社区服务;从事保洁、保绿、保养和社区保安等公益性劳动;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提供临时性、突击性的劳务等渠道进行生产自救的一种就业形式。社区就业主体是在社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上工作的社区成员,他们包括待业下岗及失业人员。在国外任何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都不可避免,它是劳动者不依靠政府创造而自主就业的过程。它在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节约资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力资本形成、打破工资刚性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被认为是农村过剩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由之路,能吸收大量的被拒之于正规部门之外或被正规部门挤出的人员被称作巨大的劳动力海绵,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对我国来说,社区就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非正规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社区就业是随着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相对于政府公务员、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及群体等传统的单位就业而言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推进社区就业对解决当前就业矛盾尤其是对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学的经验调查,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所想所需,呈现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是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的具体举措。

本文对铜官山街道所辖社区就业状况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在铜官山街道共调查所辖十余个社区,调查样本101个,样本选择是本辖区的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有劳动能力的社区居民,包括失业人员、“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外来及农村劳动力不列入本次调查范围。“零就业家庭”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中,目前无一人从事有收入劳动的家庭。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结构、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及来源、失业类别、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健康状况、就业意向、援助、优惠政策、培训等。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目前铜官山街道总户数为19881户,街道总人口数(70130)人,铜官山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辖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失业人口数5341人,低保户数1750户,低保人数3944人,财政收入650万元,省级及以上财政投入到本街道就业方面的资金大约3万元,市、区财政投入到本街道就业方面的资金大约4万元,街道财政投入到就业方面的资金大约4万元,有专门机构负责社区就业,工作人员是3人。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1.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家庭状况

根据调查的结果男性有44人,女性有57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9岁,最大的是56岁。20岁以下只有1人,21---30岁人占总体约为5%,31---40岁人占总体约为40%,41---50岁人占总体约为50%,50以上有3人。说明31---50岁的人员是主体,占总体的90%。

家庭的人口:两口人的家庭占总体约为7%,三口人的家庭占总体约为60%,四口人的家庭占总体约为16%,五口人的家庭占总体约为15%,这说明以三口人的家庭为主。这其中“零就业家庭”占总体约为17%,一人就业家庭占总体约为31%,二人就业家庭占总体约为47%,说明“零就业家庭”依然存在,而且占相当比例,社区就业任重道远。

2.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小学及以下的约占11%,初中的约占24%,高中的约占52%,大学专科的约占13%,说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教育成本的浪费。

3.调查对象的经济收入。

对于家庭收入的调查,设计了两道题,一是家庭的月总收入,另一个是家庭收入来源。根据调查结果,月总收入在500元及以下的占12%,月总收入在501---1000元的占17%,月总收入在1001---2000元的占40%,月总收入在2001---3000元的占24%,说明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偏低,急需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收入来源靠工资的占58%,做生意的占13%,低保占14%,表明大部分人工资收入,一部分人仍然靠低保生活,生活极其困难。

4.调查对象的工作状况。

关于调查对象的工作状况,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以前有无工作经历,二是失业类别,三是就业意愿。根据调查结果,84%的人曾经有过工作经历。失业类别就业转失业的占68%。说明大部分人都是被动下岗,或因企业经济不景气、破产,或因单位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社会更有责任关心这些人群。有就业意愿的占89%,表明绝大部分人下岗失业后还想继续找工作,取得收入。

5.调查对象的个人技能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个人技能的占56%,没有个人技能的占44%,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有个人技能的也是技术含量较低,这说明下岗失业者首先是没有个人技能和个人技能较低的人员,同时这些人员再就业也更困难一些。

(三)对调查对象提供就业方面的状况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45项民生工程的通知中第三十八项“实施就业‘1+2’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促进就业,2009年,开展城镇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新增就业20000人(其中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不少于2000人)”。铜官山街道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通知,为争创充分就业社区,该街道在原有就业帮扶工作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引导自主创业、积极筹备建立街道社区充分就业信息库、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充分帮助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对实现就业再就业的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帮助,及时解决难题,避免就业人员再失业。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数据了解一下对调查对象提供就业方面的状况。对于这个调查,设计了四道题,一是对社区提供就业帮助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32%的人很满意,40%的人比较满意,10%的人不满意,2%的很不满意,9%的人无所谓,7%的人不知道。这一结果表明,对社区提供就业帮助的满意达到72%,但也有12%的不满意,按中国人的心理,无所谓、不知道的16%也有问题,不满意的要超过12%,社区在这方面要加强工作,把工作做实,做细,要更关爱居民。二是有无享受的援助,享受哪些援助。约有60%的人享受过社区的援助,约有40%的人没有享受过社区的援助。其中享受过社区的援助,31%的人享受的援助是送政策,15%的人享受的援助是送岗位,14%的人享受的援助是送服务,35%的人享受的援助是送培训。表明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社区的温暖。三是有无享受社区的优惠政策,享受社区的优惠政策是哪些。73%的人享受社区的优惠政策,其中49%的人享受社保补贴,22%的人享受小额贷款,16%的人享受过再就业培训,9%的享受过岗位补贴。然而也有27%的人没有享受过社区的优惠政策。四是是否参加社区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哪些。52%的人参加过社区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48%的人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计算机类,17%的人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是餐旅服务类,13%的人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服装设计类,6%的人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岗位资格类。不过有48%的人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

二、社区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建设幸福铜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千方百计推进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就业,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全力推进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本街道及所辖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许多社区服务需求还处于潜在和隐性的状态,大多数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还徘徊在社区服务之外。是什么原因导致社区就业渠道不畅呢?我们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调查对象心理预期偏高

近年来,本较低及所辖社区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但是仍然有许多人不愿从事社区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下岗职工心理预期偏高,表现为收入要求较高。

本次进行的社区就业调查显示,想从事工作的人工资待遇,21%的人月工资想在2000元以上,49%的人月工资想在1001---2000元,29%的人月工资想在501---1000元,仅有1%的人月工资想在500元及以下。这一调查结果表明,21%的人月工资想在2000元以上,超过铜陵市月平均工资水平,49%的人月工资想在1001---2000元,尽管这一收入水平相对铜陵市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而言并不算高,但与能接收下岗、失业人员的单位愿意支付的每月工资水平相比还是较高的。此外,由于大部分社区服务实体规模小、投资少、微利运营,客观上需要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否则实体无法生存和发展。加之,社区服务大多数岗位的技术含量比较小,需要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成本。总之,必须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大军作后盾。显然,社区服务需求方的微利、低成本运营与供给方较高的收入要求形成了一对矛盾。

(二再就业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创业意识差

发展社区就业其实不光属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也属于其他劳动者。长期以来,知识阶层往往以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是就业的最佳场所,后来发展到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打工的观念非常强烈,缺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这也是导致社区服务业中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发展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创业意识差,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是传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造成的。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而创业就必定要从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开始。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业意识,是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充分社区就业重要途径。

(五)优惠政策难落实

这些年来,政府为促进社区就业已经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对于推动充分社区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出台的政策不具有实际效用,只是留于文件和会议,给基层工作人员造成工作中的许多无奈。如政策规定,安置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才能免征营业税,使得这些条款形同虚设。此次社区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有限: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的达到27%。

(六)部门之间难协调

社区就业是一项牵涉较广的社会活动。最初由民政部门牵头,最近劳动社保部门开始介入社区就业,但是力量远远不够,还涉及到工商、市政、卫生、城管、税务等各部门的介入。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经常发生矛盾,十分不利于充分社区就业。另外,由于部门之间难协调,使有关优惠政策大打折扣。

三、促进社区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

(一)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通过发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政府一定要放宽对从事社区服务领域的经营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目前最关键的不是再出台多少新的优惠政策,而是要把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对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与社区就业的,可以携带一定的扶持资金进入,享受一次性开办补助费的支持。对于从事社区服务业收入达不到一定标准的,可以从相关基金中出资补助到规定的水平。

总而言之,在不降低国家原有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将被动领取救济金转变为对社区就业人员的扶持,用活这笔资金;并且提高资金到位的速度,加快资金的运营周期。除此之外,社区就业促进领导小组应该筹集经费对一般劳动者从事社区服务业提供贴息贷款或者银行贷款担保,切实解决资金困难。

(三)建立公益性载体。

在各层次建立的社区服务机构,属于公益性的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应当免费。至于这类机构的经费来源应当由政府按照一定标准拨付,解决日常开支问题。这类公益性载体的主要任务:一是对有意创办实体的人员提供创业咨询、帮助办理申请认定手续等服务;二是对各种非正规就业组织提供经营指导服务;三是直接组织一些服务项目,如组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公益性劳动,整合松散的家政服务等。

(四)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

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的现状,结合社区就业的特点,与企业和各类就业培训机构合作,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为培训项目,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培训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再就业成功率。同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

(五)主动出击,向社区单位要岗位

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主动联系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及居住在本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想方设法争取各类临时用工需求信息,尽力促成本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根据本次调查享受本辖区用人单位在用工方面的优惠的只占24%,而没有享受本辖区用人单位在用工方面的优惠的达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