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时间:2022-12-03 05:20:12

国外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一、日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增加农民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的使用越来越少[2]。但是技术进步依赖人才,因此培养有技能的农民成为日本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主要抓手。日本政府在农民技能培训上由国家统筹安排,形成完整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各种地方和民间培训机构。培训的对象包括各种类型的农民,既有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也包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作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农业者大学是根据农业改良组合法创建,目前全日本有52所农业者大学,不同于中国的农业大学。农业大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农业者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农场作为实践基地,即使没有,也会与一般的农户合作共享实践基地。学以致用是农业者大学最显著的特点,边学习边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又用来指导实践。教师既包括农机推广机构的人员,也包括农场的管理者和劳动者,招收的学生需要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独立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学生毕业以后成为日本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对于日本农业的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本之所以能以较小的种植面积维持这么多人口的生产,农业者大学的作用功不可没。从招生层次看,农林水产省的农业者大学招生规模较小,每年在50名左右,培养的是农业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更加注重的是除技能以外的人文素养。而地方上的农业者大学培养的是实践人才,更加注重不同农业品种的分类学习,包括粮食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等。

(二)鼓励法人进入农业

随着日本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多地区,土地撂荒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日本地少人多,土地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种植。基于土地撂荒的背景,日本政府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吸引法人投入到土地上,进行规模化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3]。随着进入农业的法人的增加,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农业法人有必要增加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提高职工技能素质,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日本政府在2009年颁布的《农业法》修正案中,逐步降低社会法人进入农业的门槛,政府也提供部分优惠政策,因而涌入很多机构。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数据,2009—2011年,共有404家法人新进入农业。为规范农业法人行为,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限制条件,包括在主业生产中农业的比例不能少于50%。总体来看,进入农业的法人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产业链条的延伸型:这类企业本身从事农业相关经营活动,比如某企业本来从事食品的进出口业务,在食品价格行情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为掌握上游产品价格,控制难以预料的成本支出,就从日本国内租借大量土地从事相关农产品的生产,这样就可以掌握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避免进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类是完全新进入公司类型:本身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农业市场行情上涨的情况下进军农业市场。比如随着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居民需要越来越多的安全食品,因此有机食品就具有很大的市场。部分看好有机食品生产的非农业公司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仙台市的“大乡绿色农庄”就属于这种类型,它在6个人合资的情况下建立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了减少农药使用、减少化肥使用的新的生产方法。日本政府扶持农业法人的生产,在财政上进行补贴,鼓励农业法人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符合WTO农业补贴的规则下,日本政府在粮食补贴、农业机械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比较大,综合支持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日本之所以对农业法人比较重视,原因在于农业生产人口越来越少,在很多地区都无人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振兴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政府有必要在农业比较效益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加大补贴力度。整体看,农业法人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从数量上看,农村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从事农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的收益和劳动环境等因素。在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中,从事农业与从事制造业等区域一致,这种一致,不仅仅体现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等方面,更体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上。从事农业与从事其他产业的收入、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等没有差别,也改变了从事农业低人一等的现象。因此,很多年轻人转而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扩大了农业人力资源的规模。从质量上看,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加大了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增加了继续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4-5]。

二、日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农业生产开始逐步扩大,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依赖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禀赋,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加工贸易,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的增加非常迅速。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工人的需求,而劳动者的供给只能从农业富余劳动力中产生。中国农业人口非常庞大,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村的就业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说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转折,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出现了用工上的短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转换,农产品的进口规模逐渐增加,包括大豆、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的进口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大豆的进口已经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发展农业,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日本等国的实践来看,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向。

(一)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在2011年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重视农民技能的观点。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技术的推动。中国虽然建立了网络齐全的农技推广机构,但由于受到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文化水平限制,使得农技推广的效果降低。日本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提升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提高农民技能。目前中国几乎没有农民技能培育的机构。相反,中国农民培养了很多人才,但基本都流进了城市,培养农业生产的农业院校的学生也都留在城市。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没有文化水平或者文化水平非常低的劳动力,从事的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针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农业人才也应该主要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有必要建立各个层次的农民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不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而是以实践技能为主,培养真正懂得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才。培养的对象应该是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力资源。

(二)培育职业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2012年1号文件中提出培育职业农民的举措,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虽然不同于日本的农业法人,但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体制下,中国应该逐步放宽对于进入农业的限制,首先从种粮大户等入手。一方面,各地要继续强化对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支持有文化、有技术、有资金者进入这个行业,形成新一代的职业农民队伍。培育职业农民,就要重视农业资格准入。农业资格准入是很多国家的做法,如日本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年收入比没有获得证书的农民平均收入高,开展培训的村年收入比没有开展培训的村的年收入高。针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输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财政资金方面,主要采取发放培训费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给予补贴。

(三)在培养农民技能的过程中,政府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财政税收措施、金融措施等,也包括农业人力资源教育机构的培育和扶持政策等。在符合WTO规则的框架下,要用好用足对农业的补贴,另外按照WTO补贴的相关规定,对于农业科研和农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属于黄箱补贴,是WTO规则允许的。国家在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基础上加大对农业技能培训的补贴,由财政资助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另外还需要放宽农业培训机构的进入和规范管理。由于农业属于低收益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较低,调动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不仅仅是农技推广机构等正规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广泛发挥社会力量,扶持社会机构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

作者:叶迎单位:中国劳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