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思索

时间:2022-03-19 03:12:00

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思索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等因素综合分析,通过对人口生育、医疗保健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投资,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以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影响与作用: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之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客观之要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等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素质和水平。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劳动力的素质要有较大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经营、管理、科技等方面人才,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等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的内在需求。而农业现代化则是通过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因此,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而发展。可见,只有通过加强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之根本。

其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之条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素质不容乐观。据农业部有关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总数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51.8%,初中文化程度占38.13%.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只占9.54%。有关调查统计数据还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已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有近2/3的劳动力处于半闲置状态。加之农民总体自身素质较低,就业问题更是陷入困境。农民这种文化程度与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距甚远。其二。目前农村劳动力总数远远超出农村耕地面积所需要的劳动力,除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能吸收一部分的劳动力以外。大量富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而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但要有效实现这种转移,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之必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素,只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成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是单纯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成熟的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让农民懂得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因此只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学技术才能被农民真正掌握.才能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型”转化为依靠“科技开发型”上来。[1(p162)近年来有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民的文化生活却有待进一步丰富,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的文化需求、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才能逐步加强,才能切实改变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农村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二、现状与特征:江西赣南A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

赣南A市是江西经济欠发达市区,市辖16县3区17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40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5.6万亩。2001年全市农业产值达48亿元,其中林业产值2.06亿元,牧业产值1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5元,低于全国农民纯收入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赣南A市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等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同时不断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为建设具有赣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但由于赣南A市位于江西较为偏僻的南部山区。农民信息闭塞、思想保守,教育观念落后,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以致农民文化认知水平不高,接受新事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纵观赣南A市农村人力资源总体开发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总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赣南A市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截至2010年底,赣南A市总人口215.08万人.农业人口为158.49万人,占人口总量的73.6%。赣南A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全市农村劳动力797808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61207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6.7%;高中文化程度为126647人,占总量的15.9%;中专、技校文化程度35501人,占总量的4.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3588人,只占到总量的2.9%。赣南A市农村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体。具体表现为:16~17岁以下6079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6%:18~25岁1923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1%;26~40岁30249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7.9%;41-60岁24215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0.4%。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大力开发赣南A市农村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青壮年人力资源,把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转换为农村人力资本,这对于赣南A市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1

2.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农村人力资源的非农就业能力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赣南A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从土地中“抽出身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据赣南A市政策研究办公室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A市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02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1%。劳动力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149368人,高中32947人.中专技校12952人,大专以上4735人,分别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74.7%,16.5%,6.5%,2.3%,并且有913%的人没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因为赣南A市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或机构资源非常有限,全市职业技术学校只有3所,在校生只有2768人,而针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机构或学校几乎空白。赣南A市农村人力资源的非农就业能力有待提高,与城市人口相比,就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据笔者对赣南A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就业,其中83.7%的人集中在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3个行业。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赣南A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因此,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力资源健康存量有待增加。

健康存量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因为人的健康程度的提高,可以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健康存量的增加最终能使劳动成果增加,经济持续增长。所以对于贫困农村而言,个体健康存量对其经济收益具有重要影响。赣南A市农村人ISl与城市人口相比,营养状况较差,健康水平低下。据赣南A市政策研究办公室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A市城镇居民对于油脂类、肉食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水果、蔬菜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11.05kg、21.96kg,12.36kg、12.96kg、53kg、、112kg。而农村居民对于上述所列物品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6.30kg、7.64kg,2.23kg、1.06kg、17.5kg、、61.38kg。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得知,赣南A市经济较落后.各县区农民衍生经济的能力十分有限,家庭日常开支主要依靠自家养些鸡鸭猪变卖所得,因此农民对于营养价值高的禽、肉、蛋、水果类的消费量比城镇居民要得低多,营养状况有待改善.营养品质有待提高。再者赣南A市卫生医疗条件差,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很多贫困乡村仍然存在婴儿和产妇死亡率较高等严重问题,仍受到传染病、地方病困扰。据笔者对赣南A市210个乡村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得知,全市36.1%的乡村流行一种以上地方病,同时存在4种以上地方病的乡村占28.6%。乡村疾病的存在和农村人121身体素质较差,与乡村位置偏远、医疗卫生机构稀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设备陈旧落后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底,赣南A市只有23%和4%的村有卫生院和敬老院.还有近的村民要到1O里以外的卫生院去就医,部分乡村既没有乡村卫生院也没有乡村医生,甚至连合格的接生员也没有.医疗状况甚是堪忧。

三、思路与对策: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扶贫”开发的选择性

1.发展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其一,改变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状况,发展地方教育体系。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拨出专款进行扶持,从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如兴办“希望工程学校”等。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成人文盲、半文盲多的特点,应组织各级文化部门深人贫困乡村扫盲,办夜校,提高村民识字率。贫困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必须改变课程设制“全国上下整齐划一”的状况,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多编写一些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乡土教材。贫困乡村由于条件跟不上.一些升学考试必考课程勉强开设,而一些能促进贫困地区个人和家庭致富的课程却迟迟未能开设。因此,那些“实战型”课程可多开设,一些必考课程可根据情况酌情缓开设。

其二,重视女性人口教育。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特别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女性青壮年文盲人数要大大高于男性青壮年文盲人数。重视妇女教育,提高妇女地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生育率成负相关,即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生育率越低。有关研究还表明,母亲一代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一代的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成正相关,即母亲一代受教育程度高,则子女一代的健康素质与文化素质相应就高。哳丁见提高妇女教育程度,无论对控制人口数量还是提高人口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提出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贫困地区要完成“两基”任务,尚需作艰苦努力,而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对女性覆盖面的大小,又是决定能否完成“两基”任务的关键。因此,资助贫困母亲扫除文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两门致富实用技术,资助贫困女童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她们的人学率、升学率,降低她们的辍学率,避免产生下一代文盲母亲和贫困母亲,这对于消除或缓解贫困地区贫困具有积极作用与影响。

其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一是村、校结合。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多年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教育“两张皮”,即搞经济的不关心教育,搞教育的不过问经济。村校结合的目的在于理顺教育外部关系,沟通教育与经济、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收益。具体操作要点是:(1)村、校干部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教委主任,校长兼任村委会主任.共同讨论决定乡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使校长有参予重大问题的决策权。(2)乡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全村实施的“两基”任务要纳入全村总体规划中,村校共同负责实施。(3)建立教师联系农户制度。依靠教师的知识财富,把教师分配给农户当扶贫致富的参谋,教师不仅负责全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文化课及扫除村里青壮年文盲,还可以给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二是农科教结合。传统的农村教育只重视“小学一初中一高中”的纵向教学管理模式,不重视同社会各产业部门横向联系,只重视对教育自身的关注,不重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种自我封闭的教育,不仅对当地脱贫致富不利.而且教育自身的诸多问题也因得不到社会应有支持而难以解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沟通教育外部联系,特别是同经济部门、科技部门的联系,实行农科教结合,形成教育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进步的良性循环。

2.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健康存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其一,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切实减低医疗费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农村卫生资源“短缺”(设施能力不强)与“过剩”(服务人员与网点散乱、规模失控)并存,结果使医疗费用上升。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上升,应当把控制医疗服务规模的扩大与内部成本的上升作为重点。根据区域卫生规划,严格新建医疗机构审批,严格控制现有规模的扩大,撤并不合理重叠机构,调整理顺服务功能。针对医药、医疗市场混乱局面,加强对药品生产、销售环节及医疗机构的监管,是控制医疗费用上升与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途径。城乡医疗市场的改革与监管要同步进行,以堵塞漏洞、提高效益。村级合作医疗保健站大部分在上世纪8O年代解散了,原来的赤脚医生成为半医半农的私人医生,这些医生各自行医,很难有进修提高的机会。药品进货渠道也不规范,很多药是从药贩子手中买的。这些药中有市民吃剩的过期药,还有一些假药。农民患病后虽可买到廉价药,疗效却不能保证,甚至贻误病情,损害身体。所以重建村级合作医疗保健站是非常必要的。重建合作医疗保健站后,农民只需交付少量费用,就可得到优质服务。保健站还可以在计划免疫、预防疾病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基层组织,与合作医疗保险组织配合。形成药品供销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药。保健站医生报酬从医药费、农民上缴保健费、村级经济组织补贴中获得。田(p“

其二,加强公共卫生保健工作。完善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保健工作,建立与完善“投入低、效益好、成效显著。符合成本效益和公平原则”的公共卫生保健体系,既可以明显减少病、残和死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又可以有效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应成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一个重点,在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加强投入。我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公共卫生(以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标志)、妇幼保健、医疗预防卫生保健体系,成绩显著,但三套体系交叉重复、相互分割,使有限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应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实施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调整.以现有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卫生点为基础,建立“一网多用”的卫生保健制度.根据其提供服务性质是否是公共卫生保健及预防?还是一般性经营业务?是否是卫生扶贫?还是一般的普通治疗等?以此合理解决公共卫生与预防的补偿机制问题,保证公共预防工作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使预防保健工作能得以正常开展与运行。

其三,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建立贫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医疗救助制度。政府不仅要“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要把对贫困农村、贫困人群的卫生扶贫作为促进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政府应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中央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支持,以此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专门划出一块,以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医疗问题。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应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借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确定实施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这样既可以让贫困者真正得到救助.又可以减少组织运行成本。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医学专家为农民看病,这种做法应当提倡,城市各大医院应组织医疗小组,以村级合作医疗保健站为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定期巡回医疗,这样既可以把较为先进的医疗知识、技术带到基层农村去,又可以让广大农民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或保健服务。

3.加强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其一,加强整体规划,增强资金扶持力度。由于在农村职业技术培训运行中,各项配套资金,如资料短缺、培训基地建设和设备添置缺乏投人等,这些都制约着职业培训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只有政府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力度,才能使农村职业技术培训运行所需资金发挥最大效用。首先政府要全面了解区域(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整体规划、决策及各种生产发展要素的增减或优劣,通过引导、鼓励农村青年从事与区域(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要整合各类培训机构、统一配置培训资源,以避免职业技术培训、管理、运行的重复与无序。再次要解决培训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资金扶持力度,可考虑专门在市(县、区)财政划拨一定比例资金,由市财政统一调配资金,并设立培训资金督查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采用“三三制”,即由市、县、群众代表各占三分之一比例组成。做到专款专用。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级政府虽有补助拨付资金,但仅限于培训补贴支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着他用。

其二,建立与完善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保障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构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保障机制势在必行。首先要完善政策保障。如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就业;加大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并使之“制度化”,以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和创业发展权。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结合我国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城乡规划法》、《促进就业法》、《专业合作社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培训开发、培育激励、市场配置、权益维护等问题,并制定相关配套的办法和实施细则。再次要青年要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以促进职业技术培训保障机制的顺利与实施。要把服务质量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其三,强化责任,建立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制。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关键在于职能部门的科学组织与管理。首先要强化职能部门对于农村青年技术培训工作的统一领导.具体落实技术培训组织部门及参与部门的服务管理责任。并实行领导干部“一票否决制”,使之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当中。其次要创新技术培训实施机制。一方面无论是实施的流程、实施的方式或模式都更加符合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与规律。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农村年职业技术培训的统筹规划,完善培训的后继服务.如对于农民创业资金及政策的扶持,尤其要规范、简化申请资金扶持手续,大力发展政策性信贷,实行创业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切实提高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实效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要把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加强日常管理和社会监督。一方面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构建信息与社会、信息与群众互动的交流平台,加强新闻媒体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制定农村培训工作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强化规范化管理,并相应建立起责任追究机制,提高管理制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