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色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思考

时间:2022-07-10 11:01:17

多角色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劳动关系人才培养建立在充分掌握资方、劳方和政府三方角色能力基础之上,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可以从角色行为模式出发,灌输和谐劳动关系理念,通过教学场景化和项目具体化,培养学生协作、对抗和大局意识,熟习劳动关系相关事项处理流程,掌握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国家劳动关系政策解读能力以及集体协商相关谈判技能。重构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需要完成三大调整:第一,从“两个转向”调整实践教学观念;第二,弹性化实验课程设置;第三,实验教学由过程管理转向结果管理。

关键词:角色;劳动关系;实践教学

2010年5月发生的“南海本田罢工事件”成为中国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型的标志性事件。[1]学者的解读更多是从劳动者角度思考劳动者集体维权行动成熟、理性的组织方式,而事件后续效应开始在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上显现。事隔两个月之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推出《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试图在全国第一个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南海本田罢工事件”企业危机管理成为后续企业管理培训的必修课和经典案例,劳动关系从“牧羊式”管理向管理科学与艺术转变。因此,该事件改变了劳方、政府和资方对劳动关系的认知,劳动关系由场外处理转向场内“坐而论道”,由角色简单对抗转向法制框架内的博弈,劳动关系矛盾处理形式和理念已走向一个新路口。劳动关系新形态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目前,劳动关系高等人才主要由劳动关系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10所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135所高校。劳动关系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着重从企业管理角度制定培养计划,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着重从政府和工会角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但是,劳动关系人才培养倾向性选择是建立在充分掌握资方、劳方和政府三方角色能力基础之上的,能力培养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实训教学之中。劳动关系人才围绕企业、工会和政府管理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特色,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相关专业技能。三方角色学习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企业要规避劳动风险同时获取更高的企业绩效,工会要代表工人维权又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政府既要充当仲裁者又要着眼全局充当调控者。劳动关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工作既需要给予学生充分扮演相关角色机会,也需要搭建各角色互动平台,以转换观察和思考视角。本文基于多角色思考尝试探讨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培养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第一,管理方角色应该掌握哪些重要能力,如何设计实验项目检验并帮助学生掌握该能力;第二,工会角色需要着重进行哪方面能力训练,训练项目和支撑平台有哪些;第三,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落到具体的文案中。第四,如何让学生换位思考,以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为行动底线,实现角色转换和互动。

一、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方角色

管理方是指在组织中通过行驶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下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管理方不仅包括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组织。在劳动关系发展历史上,出现了不同的管理方角色理论,不同角色理论下管理方具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新古典经济理论,重视单位成本管理,严苛就业条件以获得成本竞争优势。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内部职权结构需要依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不同管理模式下雇员拥有不同的自主权力。劳动过程理论关注组织的政治运作,管理方依据工人的反应做出管理回应。利益相关者理论面对投资者、消费者和工人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施加的压力做出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战略选择理论认为雇主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在影响企业高绩效范式的选择。[2]不同的角色理论下,管理方对于工会态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方式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在实验实训情境模拟中需要对环境变量予以充分考虑,最大化实验实训效果。要实现该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分类原则。实验实训背景按照企业性质、规模和管理风格等进行分类,以前为前置条件进行管理方角色扮演。第二,团队合作原则。强调实验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模拟不同管理人员在对待同一事件上的反应。第三,真实性原则。收集真实企业案例作为管理方实验实训素材。管理方角色实验实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第一,规章制度设计和起草能力。起草和修订企业劳动标准、规章制度、个体合同条款和集体合同条款,能够起草特殊和关键岗位劳动合同和专项协议,起草和修订经济性裁员方案、劳资集体协商总体方案,起草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文书。第二,劳动风险预防能力。熟练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并能够合理、合法的应用于预防劳动争议和纠纷,降低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成本。第三,劳动关系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学生了解并熟习现代企业通过重构组织结构以提高组织绩效的试工,如重新设计职务以增加劳动过程的流动性,自主性工作团队,雇员参与计划,内部公平制度等。依据实验实训原则和培养学生技能要求,进行相关的任务设计。第一,以近年发生的企业裁员案例为背景,要求学生设计经济性裁员方案。第二,依据案例设计劳资集体协商方案,要求扮演人事、财务、企业生产管理和经理等角色的学生互相合作,提出符合各自身份的议案,并讨论出最终方案。第三,以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若干典型劳动关系风险管理案例。第四,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挑选若干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诊断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问题,提出企业劳动关系战备管理方案。

二、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工会角色

韦伯夫妇将工会定义为是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性组织。[3]从19世纪到21世纪的工会发展史看,工会职能或是组织目标经历了从经济权益向政治目标上升的过程。从它所扮执行的任务以及与任务采用的方式来概括可以将工会职能分为经济职能、企业民主职能和社会民主职能等。第一,经济职能。工会通过平衡工资福利水平与就业人数,实现效用最大化,同时通过游说、一致行动和宣传等方式减少垄断性工资的负面效应。第二,企业民主职能。工会角色的作用之一是将民主原则引入劳动关系,为雇员提供各种形式的代表制度。第三,社会民主职能。工会不仅代表会员利益,而且反映全体工人阶级与所有弱势群体的利益,强势工会集体谈判工资成为弱势工会工资决定标准。工会方角色实验实训按照工会职能以及行动方式培养学生专有性技能。第一,工会组织和协调能力。了解工会组建的相关程序,能够起草工会章程,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了解并协调工会不同成员的正当诉求。第二,劳动关系集体协商能力。集体协商是实现工会经济职能和民主职能的重要手段,需要掌握相关谈判技巧,掌握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了解集体协商的基本程序。第三,社会沟通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不仅是在面对社会其他人时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更多表现为同外部组织的联系和动员能力。包括同其它工会的集体行动,同企业协会的沟通,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表达工人的诉求。依据工会职能、行为方式和培养学生技能要求,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任务设计。第一,设计劳动争议案例背景,以半结构访谈方式,调查劳动者真实诉求,了解其关心问题的焦点和矛盾的集中点。同时锻炼学生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基本技能,包括适当的眼神交流、表情和动作,观察对方表情和判断对方心理活动的基本能力。第二,依据案例设计劳资集体协商基本策略,要求了解推选职工代表和谈判主席的基本流程,谈判代表需要明确各自扮演的角色,是某个岗位的一线员工或是小组长。能够制定合适的谈判策略,搜集和分析企业财务、销售和运营等重要信息,针对性收集同类型企业和行业经营、用工和工资情况,了解国家相关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第三,掌握社会沟通能力,了解三方协商机制,了解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以及职业协会动作机制,撰写相关组织重要工作事项以及会议报告。

三、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政府角色

政府执政理念差异对政府劳动关系政策、实践以及执法有着重大的影响。现代社会中政府因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三方面的体现:第一,政府修订劳动关系各项法律和政策。第二,政府通过公共部门就业树立劳动关系标杆,以影响私人部门劳动关系。第三,政府为劳方和资方集体协商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影响变量,包括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行业行动规划和工资指导线等。将这些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政府就具有了不同的角色。RonBean(1994)认为政府主要扮演五种角色:第一,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行为规范;第二,法律制定者角色,制定工资、安全和卫生等标准;第三,调节仲裁角色,缓和劳资双方矛盾,防范社会不稳定风险;第四,雇主角色,提供就业以及相应的就业条件;第五,收入调节者角色,重新配置收入分布。[4]政府方角色实验实训依据政府作用以及行动方式培养学生决策、分析和行动能力。第一,公共管理决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是“通过分析各种信息、确定目标、提出各种方案、对这些方案做出评价、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来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做出反应的能力。”[5]它是一个权衡选择的动态过程,也表现为政府汲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能量的静态能力。第二,社会政策分析能力。力求了解决策过程和执行这些政策的方式,力求描述社会状况和回应这些社会状况的社会政策,力求解释社会状况和影响这些社会状况的社会政策的出现与挥发作用的方式,力求评估社会政策的效果和确定它的后果。需要学生从学科,突破单一价值观念去研究社会问题、社会群体、生存需要、社会服务以及生命历程。第三,社会治理行动能力。它是政府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通过平等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依据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培养学生技能要求,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任务设计。第一,以劳动关系危机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撰写事件处理方案,描绘事件处理工作流程图,列出事件处理重要相关单位。通过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熟习基本事件处理流程,相关部门沟通方式和流程。第二,以具体社会政策以分析样本,如最低工资政策、延迟退休政策和带薪休假政策等,着重分析社会政策所带来的福利效应以及劳方和资方对政策的反应。

四、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角色转换与互动

在劳动关系实验实训中角色转换与互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模拟集体协商,另一个是模拟三方协商。集体协商是规范化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有效地促使双方互相让步,达成妥协,最终签订协议。通过集体协商来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调整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集体协商往往是劳资双方的博弈,在模拟情境中,双方既要充分代入阵营角色尽可能争取本方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和立场,适时地让步和妥协。中国语境的劳动集体协商更强调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式改进,在利益一致框架下的平等沟通,而非零和博弈。因此,在模拟谈判中更多地体现出了角色的转换与互动。通过课堂模拟劳资集体协商大赛、案例撰写和比赛规则探讨等,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制定规则和使用规则的能力,向学生灌输一个理念:对于资方而言集体协商并非制造矛盾而是解决矛盾,对于劳方而言集体协商解决矛盾而非制造矛盾。目前,不少地方已开展高校模拟劳资集体协商大赛,对锻炼学生各项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熟习劳动关系各角色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三方协商制度是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三方代表,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动作制度,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和谐处理的基本制度之一。三方协商制度一般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和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谈判、协商和信息交流,可以分为部级协商、产业级协商、地方级协商和企业级协商。因此,在进行三方协商模拟时需要设定协商级别,分饰角色,就制定某一社会影响重大的劳动法规进行磋商。进行三方协商模拟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明确所要扮演的角色,特别是资方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第二,撰写具体协商事项;第三,模拟三方提交具体的协商方案。三方协商模拟应该以管理方角色、工会角色和政府角色模拟为基础,让学生从较为宏观层面了解社会劳动关系问题处理机制,培养学生大局观。

五、结论与建议

劳动关系实验实训教学可以从角色行为模式出发,灌输和谐劳动关系理念,通过教学场景化、项目具体化和任务集体化,培养学生协作、对抗和大局意识,熟习劳动关系相关事项处理流程,掌握基本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国家劳动关系政策解读能力以及集体协商相关谈判技能。开展劳动关系实验实训系列教学活动需要相应调整实践教学观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验教学管理。第一,从“两个转向”调整实践教学观念。久居书屋中的教师对社会实践有种莫名的畏惧感,所谓实践也多来自各类媒体报道和二手文献,极少进入一线了解民情,理论脱离实践,有实验而无实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重理论轻实验转向理论实验并重,从重实验轻实训转向实验实训并重。第二,弹性化实验课程设置。实验课程设置往往计划性过强,灵活性和沟通不足。实验课主要遵循预定教学计划,无法即时反映社会突发性问题。因此,建议在实验课程教学计划以及时间安排上给予老师一定的自主权。第三,实验教学由过程管理转向结果管理。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单一,注重形式多于内容和实质。管理强调课前计划、任务指导书等书面任务提交,对于实际的实验结果缺乏有力的考核方式。由于实验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单一的过程管理是难以适应这一改变的,可以尝试通过结果导向或结果管理,如采取学生评价和检查实验报告等方式。

作者:王浩林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