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10:09:52

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思维能力是素质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成为重中之重。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遇挫时的抗压能力,让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试图自己动手解决,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通过对同一道题目的不同解题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面。

2.培养思维能力是社会实践的要求

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数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题海的大量题目,而是通过学习将解决数学题的那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痕迹,运用数学思维进行问题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唯有通过亲手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悦。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是充当引导学生去学习的领路人,会创造合适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在教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时,可以通过对银行存款方式切入,解释复利等专业术语的含义,将其转化为数学语言,让学生明白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在生活中也是广泛使用的。

2.提问是开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提问,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比如说,在函数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引发学生需找函数还存在的其他特殊性质以及一些特殊的函数。教师可以将其整合成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在长久的提问氛围下,学生会自己去寻找问题所在,培养其自主思维的能力。

3.一题多解是拓宽学生思维的重点

教师应重视学生每日的作业,对个别新颖的解法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讲解,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同时,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灵活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完并讨论,邀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板书过程,学生进行补充和点评,这样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也会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解题。比如说,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时,会发现三角函数的题目大都可以一题多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几何角度解题,通过三角公式转变去解题,或者两者结合,开阔学生思维。

4.在生活中寻找思维闪光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通过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说,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可以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几何结构入手,去探究这些几何体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不断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再借助身边的资源解决自己所疑惑的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引导

1.多角度切入解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对学生说,遇到这类问题,应该怎么解,就可以得出答案,今后再遇到就这么做。遇到数学问题,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代替学生去思考。同样是一道三角函数题,有的学生从几何角度思考,会得出题目隐藏的信息,准确迅速地解出了题目;有的学生习惯从公式入手,虽然过程会比较麻烦,但是也能得出结论。一般的数学题目均可通过几何和代数两方面去思考。一般的题目用几何解比较取巧,但是学生切入题目比较难;用代数方法解题则比较繁复,但是入手相对会容易一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甚至可以启发式的引导学生结合几何代数的知识解题。在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抓住直觉解决问题,积极使用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做数以万计的数学题,久而久之,题感便逐渐培养出来。所谓题感,就是看到这道题,学生就知道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去做,这是一种通过长期做题所积累出来的感觉。举一个例子,学生在做等差、等比题目时,题感就相当重要,对题目的掌握能让学生极快地找到切入点,顺利地做完题目,如果题感差的学生,往往无法顺利解出题目。教师应重视做题直觉的培养,可以对一道题进行精讲,同时罗列同类型的题目,不要求学生全做,只要求熟悉此类型的题目会如何提问,该如何解答等,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新学到的解题思路。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是绝对可取的。数学教学和思维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同时将自己的思维能力运用到数学解题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王华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兴文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