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思考

时间:2022-02-09 10:33:57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思考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教学课时少,教师往往采用讲课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体会.

一、结合所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是非观与自主性.若想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结合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探究情境,进而在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中使学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规律,避免学生思维重心的偏移,最终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讲“椭圆”时,教学重点在于对椭圆定义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把握,而其难点在于如何化简椭圆方程.笔者使用钉子与线进行椭圆的绘制,并引导学生对椭圆的结构等相关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进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不同工具进行椭圆的绘制,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之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完成对“椭圆”概念的概括,最后引导学生对椭圆标准方程进行合作探究,力图寻找到更加简便的运算方法.经过亲身实践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在化简椭圆方程的过程中,若在两边分别开方,方程的复杂程度会提高,而若在整理之后再进行平方运算,难度就会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合理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可以说,提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困惑和好奇,进而转化为求知与探究的欲望.这种欲望,对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以及对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都有重要意义.作为兼顾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学科,高中数学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高中数学教师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进而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若干数列进行观察,并让学生对其特点与性质进行自主探究.由于等差数列的规律性较强,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其中所蕴涵的规律,并总结出其特点,教师则应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来对其性质进行概括,进而引出“等差数列”概念.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这一概念后,适时地引入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同时学习等差、等比数列内容,从而拓展和延伸学生对于数列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留有空白,拓展探究教学的空间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恰好与学生的这种思维发展流程相契合,能够有效地对学生所拥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空白”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是使学生自主权得以激活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教学活动留有适当的空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深入地、主动地投入到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所独有的价值.这样,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了探究精神.例如,在讲“集合与函数”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率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使用框图对本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在一定高度上对该知识体系有整体性的认识.此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依照该章节的知识框架结构图对集合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集合之中的元素应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同学们能否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阐释这些特征?通过类比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来对两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通过类比两个数字间的运算关系来对两集合之间的交集、并集、补集等运算进行思考.在学生基本掌握关于集合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应再给予学生一些时间供其进行总结和思考: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之后,你对集合与函数等概念是否收获了新的体会与认识?只有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留有这样的“空白”,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延展,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更加深入,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得到培养;教学内容和探究结果才能有相当程度的巩固和延伸,高中数学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严玲 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