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论文5篇

时间:2022-02-28 10:38:56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论文5篇

第一篇

一、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1.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在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围绕老师的备课本来展开教学,有时候教师为了赶进度、争时间而只给学生讲解重点与要点,忽视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即使同学间互相讨论也难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运用一些针对性、可学性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讲述实用的知识,不要束缚于课本本身的知识,课堂教学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为主要形式,并贯穿整个教学课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能容忍某个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歧视现象。让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对个人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度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依赖倾向,促进每个学生向更高层次提升。2.创设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情景创设,往往能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也是在老师的眼中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尽快改变对学生的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大胆尝试过程性评价,以此来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教师要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同样的关注,而不是只将目光集中在某几个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身上。以课堂提问为例,多给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机会。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对学生的作答给予及时的、必要的和客观的点评;其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成绩为基础,对其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现在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课堂表现积极了,成绩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即便他的成绩依然够不到优秀的标准。最后,对于高中的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在长期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逐渐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立体辐射模式,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教师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以此为依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去实施、去践行,立足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作者:王宝刚 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第二篇

初中数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数学成绩的好坏关系着其他科目,初中数学相对其他科目是一门容易得分的科目,也是容易接受和学习的科目,因此做为一名初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好初中数学,那么如何教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好初中数学。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利用教具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利用教具教学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和接受新的数学概念和总结。它尤其适用于几何课教学。教具演示法的要点是:根据教学中数学对象的特征,设计制作适当大小的教具,恰当适时地演示教具,揭示形成概念及其关系的特征,并用准备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教具演示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关系与实际的物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具演示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具的制作和正确的演示。因此,对教师应有以下具体要求:1.设计教具要有突出的主题内容简明清晰的形式结构,适于课上演示的大小。2.制作教具可以尽量让学生参与。简单的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复杂的可以组织部分学生集体研究制作。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技能。3.演示教具要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精美的教具要适时演示;演示时又要适度,突出主题,避免枝节的干扰;演示的目的在于帮助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但最终要逐步离开教具,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演示教具要恰到好处。过多依赖教具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三、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作者:余晓敏 单位:江西省都昌县慈济中学

第三篇

摘要:作为一名国家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创造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应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合理搭配→相机引导三个教学环节,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帮助他们开展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最终能够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实践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稳定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初中数学要求的逻辑性高、抽象难度大,许多初中生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进度,理解起来难度很大,这就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自学议论引导”环节,教师可以根据青春期初中生的学习和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初中生在情境中学习,注意力会被吸引,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最终达到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在自学环节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由思考,使其没有学习驱动力,进而达不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这一节开始上课时,笔者引入情境问题:①小王借小明7块钱,再还5块钱,问小王欠小明多少钱。②本学期,12班的班级足球队第一场比赛赢了三个球,第二场比赛输了两个球,该球队这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是多少?探索并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借钱和足球比赛这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开始积极的探究有理数的法则,笔者趁势提示可以在负号外面加上括号,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变成了:①“(-7)+5”,②“3+(-2)”,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笔者通过设置情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并概括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有利于开拓其思维能力。

二、合理搭配,促进学生群体讨论

在“自学议论引导”议论环节,教师应当合理分配人数形成学习小组,每组设置小组长,每组成员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分为甲、乙、丙三等,一般每组人数以4人为宜,人数过多则效率降低,人数过少则缺乏互动,通过甲等学生带动乙、丙学生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组内的学生水平相差较大,在讨论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观点,这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开阔眼界,出现错误的学生会加深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男女分配,女生擅长形象思维,可以很好的完成课堂练习,男生擅长空间三维思维,可以很好的理解空间问题,男、女生一组能够形成不同思维的碰撞,最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如,在“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性质”这一节课堂讲解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剪切梯形拼成三角形,步骤如下:①剪一个梯形,设为梯形ABCD;②取CD的中点E;③沿AE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ED绕点E旋转180°,得△ABG;④取AB中点F,连接EF。学生会在组内探索梯形两底中点的连线段是否是梯形的中位线,然后派出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讲解,经过学生间的质疑和讨论,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来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利用类比思维很快就能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三、相机引导,指引学生探索发现

在课堂自学环节,学生会出现一些疑惑、问题,通过小组组内讨论、组间交流的方式可以解决一部分难题,但是还是会有一些难题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就需要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从而解决掉这些难题。同时,教师要根据历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选择一些习题让其进行练习,使他们深入思考、总结前人的经验教学,进而少走弯路。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拉近与教师和同学间的距离,产生良好的教学环境,共同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集体,进而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如,在“列代数式(一)”这一节内容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相机在黑板上写出并提问25a表示什么,鼓励他们说出不同类实际或者几何背景,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经过他们的思考大胆说出来,赋予代数式25a的不同类实际或者几何背景,使其顺利掌握住课堂要点。通过笔者的恰当引导,学生能够探索发现并进行思考,可以用发散性思维解决相关的难题,开阔了解题思路,进而提高了数学素养。总之,作为一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者,我会更加努力践行教育理念,探索其更多的运用思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初中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庾南.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木兰.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的探讨[J].教学管理与评价,2005(3).

[3]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三十五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作者:乔国栋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七中学

第四篇

一、初中数学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

数学不光是我们的三大主科之一,更是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老师对初中数学的教育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单独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再符合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动性与主观性增强,不再一味地将知识看的高高在上,转而更加注重其实践性与实用性。只有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才能使其对学习充满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足。数学有其特有的魅力——严谨性与逻辑性。虽然我国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新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的学习仍旧以课本为主,课本虽然经过改革但是主体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并没有创新性的内容。这些仅有的内容,无法让初中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就无法使其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导致最后教育虽然历经改革却没有收到预想中的结果。而且初中生正面临着青春期,生理与心理都在发生着改变,此时的学生尤其需要老师的开导与帮助,只有多加关心才能使其获得心理安慰,只关注学习而忽略初中生心理的变化可能就会产生逆反的效果。2.老师对改革的认识不足。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创新与改革发生在我国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就老师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老师对于改革的认识不够。新课改后,教师仍旧按照旧的思维,仅仅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计划走,并没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变。其次,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是极其迅速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却忘记兼顾自己自身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对新生知识与事物的不了解,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对主动学习丧失了兴趣。

三、解决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1.针对学生缺少兴趣的问题。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才能真正地喜欢钻研真正地坚持下去。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真正地爱上数学。第一,教师可以及时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勤动脑勤思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想起数学的魅力;第二,教师们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纠正与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奇思妙想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学习产生误区时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主动与学生就问题的不同理解与思考进行谈论,促使学生投入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第三,多多运用先进技术,实现科学与教学的完美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例如幻灯片、投影、计算机辅助教育等也慢慢地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学习与利用这些新兴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时拓展数学最新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示,将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将单纯的用眼睛看转化为视觉听觉的综合运用,利用学生对新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2.针对教师对改革认识不足问题。教学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由教师、学生两方面的配合来完成的。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教师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根据自己当年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教授,落后的知识、落后的教育方式是无法适应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的新生代学生的。教师们应该主动地接受培训、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摸准新时代学生的脉搏,找到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定期进行培训,学习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教学方法。数学具有极其高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因此在初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尤为的重要,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使数学的学习事半功倍,从而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询问与探讨,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主体的主动性。

初中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对高中学习的最坚实的铺垫,更是学生青春期发育变化的时期。只有好好利用这个时期,利用这个时期心理的成长变化,全面合理地培养教育学生,给以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成长为高素质、高品质的现代化人才,面对未来的风雨与挑战,不妥协不放弃,走好未来的人生路。

参考文献:

[1]吴越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4,(27):41-41.

[2]傅海伦,徐丹,葛倩等.对数学教学设计实践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究.2014,(4):70-75.

作者:王大瑞 单位: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第一初级中学校

第五篇

摘要:所谓“活动课堂”,便是以活动为中心,讲求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育研究者们也提倡进行这种活动课堂,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和增强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课堂;实践

在教育观念有了极大改变的当今社会,新课程改革已被提上日程,逐步发挥其在教育事业中的巨大作用。而其中一点要求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个目标下,强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在活动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即“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课堂理念,教师在活动课堂的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观察者,充分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关知识,还能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堂。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数学知识已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要说出正确答案,还要提供思路并学会举一反三;利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建立数学思维图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课堂,数学知识也不再是“僵化”的单向灌输模式,而是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的成长,达成教育目标。

一、制定合理可行计划

初中数学开展活动课堂的模式应用非常丰富,包括如“操作性活动”“角色转换活动”“趣味性活动”和“实用性活动”等。如何利用这些多样的方式是当地开展数学活动课堂,便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活动课堂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必须遵循适量原则,把握数学课堂中的导向和密度。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计划,按照课程的进度、相关概念的性质,结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组织合适的数学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实现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不再是畏惧教师、课本、权威。比如在初三年级某班数学教师开展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堂,顺利实现了其对学生的数学教育目标。活动开展是在学习“几何证明题”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基于学生都已掌握几何的基本原理,而且掌握了如何通过辅助线来解决几何问题,对几何知识有强烈的拓展求知欲。这位数学教师也充分考虑了拓展活动中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了难度恰当、适合班级学生平均可接受程度的题目。这就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常规的数学课堂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而引进了活动课堂之后,初中数学教师就应当结合所要进行授课的数学知识内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教师营造的活动环境,手段和途径多样化,包括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动态访问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数学知识的传递,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可以受到能力上的锻炼。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对所要测量的事物有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在活动中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轴对称”“中心对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数学概念的教学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寻找相关图形、物品,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以此概念为标准的图案、饰品等。一方面确实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数学活动课堂的核心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这一理念下,需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与传统常规课堂教学有较大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求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产生疑问并进行解释,如提问为什么三脚架较为稳定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动手的过程,比如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折纸制作成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教师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语言艺术性,尽可能不给学生制造压力,营造自由、活泼、和谐的氛围。

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呈现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之中。在初中数学的活动课堂中,就更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启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陪同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而且初中数学的课程制定者和活动课堂的组织者都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心理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也可以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展开讨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初中数学的活动课堂,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位置,体现自主性、创新性、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目标。这一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其个性发展留足空间。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活动课堂的“度”,使其在开展的过程中最大化、最合适地服务学生,达成增加学生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婷婷.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问题与对策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11):153.

[2]林春平.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56-57.

[3]贺慧玲.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学周刊,2017,(05):99-100.

[4]张红菊.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开展探究[J].学周刊,2016,(31):157-158.

作者:徐佩娜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新亨镇硕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