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10:20:16

会展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学校教育系统和教师重点运用的模式。作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会展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结合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方针,梳理了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总结实践经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全面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会展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三全育人是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理论素养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包含三个关键词:全员、全程、全方位,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统筹教学、实践、生活各个方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建立马克思学院与其他专业二级学院教师一对多组队,建立专业联动、课程共建模式,在课标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意在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完善人才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同步提升的教育体系。本文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结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积极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角度出发,具体表现为:专业授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有效联动;观测课程始终与学生在校表现始终;融合课堂知识与校内外实践,从课程出发,整体阐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一、《会展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应用型学科。《会展市场营销》是基于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结合会展专业发展需求而设的细分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会展营销知识、认识营销的作用,激发从事会展营销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教授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培养营销思维,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营销活动和管理。在过去的课堂中,存在对思政元素理解片面、结合方式生硬、课程思政仅限于课堂等等教学问题。由此从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倒推,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商业营销基础知识和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课堂引导,本课程确立的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转换引导行业发展的创新意识;积极进取、推动社会发展责任意识;互帮互助、合作共赢才能够良性发展的大局观;细节决定成败的精进态度;信息互通、诚信致远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等。

二、《会展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

《会展市场营销》课程类型为理论课,教学内容丰富,授课重点为会展市场及营销相关概念和策略的理解、判断,难点在于掌握如何分析会展行业某些现状的成因、如何合理运用营销手段促进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10个章节,教学计划规定课时数为48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内,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理论、原理、方法的讲解,并延伸至课外实际的会展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形成理解核心概念、熟悉操作流程、把握新理念新趋势的系统学科思维。

(二)知识结构

《会展市场营销》的课程性质即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市场营销理论融合会展实务管理过程,进行营销活动探析的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设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概念理解;营销策略分析;营销实务与创新。教学内容基本可对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养成的三大阶段。《会展市场营销》衔接了《会展策划》《节事活动运营》《广告设计》等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市场良性运作、产品开发周期特征,在实操部分结合会议、节事活动、展览、奖励旅游等具体方向进行合理营销策划。最终的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营销概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分类归纳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长远发展的眼光,由此,达到让学生明确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形成互利共赢与开拓创新思维、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相统一。

(三)授课对象

《会展市场营销》作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教育,对会展专业背景有一定认识,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较高的期待。同时,大二年级学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专业发展充分且正确的理解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抓住有利的时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是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

三、《会展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实践

(一)课前研讨,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个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高度,形成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才能将课本知识与对应能力素质融会贯通。结合最新的政策方针、恰当的案例、社会的热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的眼光局限,案例事件都是多年前的,学生也将用限制地、停滞的眼光看世界,课堂也将沉闷乏味。教师增强理论先进性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学习理论文件、查阅书籍资料、观看网络视频课程,主动吸收思想文化知识;参加会议、讲座,交流理论学习心得;关注实时热点与社会发展,多看大众观点评论,多角度看待事件和问题。其次,教学团队多交流多探讨。学生培养计划中,思政类课程贯穿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课堂互听,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到合理的知识牵引。明确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思政目标,按章节分类教学方法,通过课程中教师对会展营销经典案例讲解、学生模拟营销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新训练等环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形成“教、融、学、做”为一体的课程特色。

(二)课中优化,深挖思政元素

现实市场环境中,具有使命担当、创新精神的企业提供了大量优秀案例,因此,精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学,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思政教学。具体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从某个主题进行倒推,课堂上教师进行对某个新闻报道、某篇文章或者某个实时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有个全局的认识,再到某个具体的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学生为主体的驱动任务,以学生学习生活范围为半径,包括学校周边、社区,来解读某个现象、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有了课堂上对场馆管理的分析和总结,在学校举办各项社团活动使用学校报告厅时,学生将更加容易理解活动各个环节的需求,更高效地做好活动服务工作。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成员等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对比授课前后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进而完善课堂教学。

(三)课后反思,多渠道保障效果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评价纬度较为广泛,可以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是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来检测学生的意识变化,也可以是参加竞赛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诸多考核评价方法中,值得强调的是,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将能够更为直观地观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互联网上有很多网友的观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摘抄相关合乎情理的结论作为书面作业上交,而让学生自主地去表达观点,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观点的阐述,往往表达即意识。从阅读到写作再到口头表达,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并认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让教师更为直观地观测教学效果。在课后作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学校学习生活范围内,授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其他学生共同监督管理学生的言行,辅助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时间跨度较长,往往不是在某门课程考试后就结束,需要教师克服畏难情绪,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不断正向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结语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必答题,“三全育人”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体系,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性质,突出课程学科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全面的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2]张岩,宋京津,关福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0(29):174-177.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4]刘媛.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76-78.

作者:章丹芸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