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监管论文:内河船舶经营监管透析

时间:2022-01-25 04:30:57

船舶监管论文:内河船舶经营监管透析

本文作者:涂建军工作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河船舶异地经营监管分析

船舶异地经营行政监管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船舶异地经营,船籍港和经营地都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加强对水路运输企业和经营船舶的行政监管,监管不到位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船籍港没法及时掌握异地经营船舶的营运状况.由于船舶长年在异地经营,水路运输企业所在地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要通过每年一度的船舶年审,审验船舶上年度的经营情况,并且也只能通过船舶营运证上记载的违章记录,掌握船舶在异地的经营行为.如果船舶在异地经营不回来参审或逾期参加年审,船籍地对船舶经营资质的管理就更加被动,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也没法及时地督促企业,加强对船舶营运的管理.经营地对异地船舶的市场经营行为监管力度不够.经营地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异地船舶的市场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对违反价格规定、非法吃差价、非法回扣、倾销杀价、利用优势地位限制服务、排斥竞争、垄断经营、损害他人利益等各种违规经营行为严加查处;对水路运输违法违章行为依照相关法规实施行政处罚.要坚决履行执法人员的职资,纠正不按处罚程序执法的行为,要密切与法院行政执行庭的联系与配合,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执法,对违章违规行为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要敢于动真格,追究到底.水运执法人员要积极主动和严格依法,对水运违章经营人进行监督检查和强制执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管方法比较落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经营地对异地船舶的查船记录没能和船籍地实现信息共享,船舶在异地经营的违法违规处罚记录直接影响到水路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的保持,不利于船籍地对水路运输企业及船舶经营资质的动态管理.为此有必要在各省范围内建立统一资质预警信息平台,将所有影响水路运输经营者及船舶经营资质评定的信息记录在该平台上,以实现高效行政、廉洁行政.内河船舶异地经营监管责任分析船籍港对输出船舶异地经营的行政监管.①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权.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依法对水路运输企业及其船舶的市场准入实施行政许可,依据企业属地监管制度,对辖区内注册的水路运输企业,实行以注册地市为单位属地监管制度.企业的设立、变更、运力投放均需由地市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经由地市主管部门上报;企业的经营、年度核查、资质保持、安全生产制度、反走私责任的落实等均纳入地市主管部门监管和服务范畴;企业均享受所在地市给予的航运优惠政策,遵守地市制定的航运监管制度,纳入地方统计、信息采集、税费义务范畴.②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的动态监管职责.船籍地交通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做好年度核查和不定期抽查工作,加强动态监管.在经营资质动态监管过程中,对违反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的水路运输经营者实行累积记分制度,并根据记分情况,对经营者的经营资质实施相应等级的预警.累积记分和经营资质预警工作,由船籍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照《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预警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实施.经营地对输入船舶异地经营的行政监管.①经营地加强水路运政管理.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对外港籍船舶的监督检查,主要是由交通综合执法局(水上交通检查站对船舶经营资质及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设立检查站既可以有效打击水上违章运输,又有利于防治水上“三乱”,保障水运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为水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2].②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及通知义务.异地经营的船舶在经营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处罚的,做出处罚的经营地交通主管部门,应在规定工作日内将处罚情况和记分情况书面通知船籍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加强船舶异地经营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建立委托船舶管理制度.针对船舶长期在异地经营不回船籍港,有些安全管理措施无法有效落实的情况,水运企业可以委托当地具有经营资质的国内船舶管理企业提供船舶安全管理服务.国内船舶管理企业接受委托提供船舶海务、机务管理服务,应当订立书面船舶管理合同,并根据船舶管理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违法抄告制度.违法抄告制度将扩大行政机关的信息来源,从而使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比较全面、及时的掌握被许可人在本辖区外的活动情况,对于交通行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水路运输企业经常跨区域流动,增加了行政许可机关监管的难度,及时了解被许可人在本区域以外的违法行为和处理结果,对于行政许可机关履行监管职责十分重要.所以《行政许可法》在明确违法行属地管辖的同时,强调违法行为发生地行政机关的抄告责任.实行统一事故报告制度.异地经营船舶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采用“一事一报、急事即报、善后续报”的报告原则,报告给相关部门.对于情况不清楚,要素不齐全的事故信息,要及时核实补充,并将后续情况及时上报;对于时间处置的新进展、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特别重大事故的处置情况信息,应每日一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加强海事部门和水运主管部门的信息平台共享.水运企业的船舶异地经营监管涉及的监管主体主要包括海事、船检、海关、边检、安检、口岸等多个部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一直是水运行政监管的难点.在行政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沟通和配合,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互信机制,建立监管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不断减少对市场和企业监管的真空地带,逐步实现行业监管的无缝衔接.推动内河船舶安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安装GPS船舶定位监控系统,可以对辖区水道、码头上船舶进行实时监控,并结合巡航执法,现场监管科学合理,张弛有度,不但能震慑船舶违规违章行为,而且对现场巡航监管形成了有效的补充,有效的提高了监管效能[3].进一步完善法规,出台相应的监管办法.目前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船舶异地经营监管的各方职责.应加快法制建设,从制度上对船舶异地经营水路运输市场秩序进行规范,促进水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内河航运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内河船舶异地经营监管任务重、涉及面广、市场违法违章经营活动比例高.同时,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也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方法比较落后、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由此,建设现代的水路运输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效率、能力和水平,理清各方职责,对于加强水路运输船舶异地经营监管,推动水路运输行业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