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浅析

时间:2022-01-12 03:33:41

企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浅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系统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要受到企业内部组织构架、经济活动与管理制度等因素———即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制约与牵制。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重视内部审计,将促使内审工作得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内审工作运转顺畅,审计质量自然有所保障。反之,企业如认为内部审计无足轻重,仅应主管部门要求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漠视内部审计的执行效果,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其质量自然无从谈起。其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环境。严格规范、良好运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规范、有序,使得相关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得到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弥补因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经验不足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审计疏漏与错误。反之,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松散,管理制度执行无力,经营活动问题百出,必然妨碍内部审计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导致审计风险急剧上升。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查处和改善,制约了内部审计应有的监督与控制效果,必然对审计质量造成极大损害。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既是保障内部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亦是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外在体现,一般包括人员、组织与经费三方面内容。内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审计主管领导在企业中的职位与地位,主管领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利越大,内部审计的范围越广,审计建议越容易落实,审计质量自然越高。内审组织的独立性取决于其机构职能的专职性与组织结构的健全性。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未设立专职审计岗位,内审工作由财务管理人员兼任,或是设立了专职审计岗位,但未设置独立组织机构,挂靠财务管理部门,部分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审计部门,一些上市公司还在董事会内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管理监督公司内部审计事务。显然,内审组织越专职越健全,其独立性越高,内审工作质量越有保障。内部审计经费的独立性要求企业内审经费来源独立且充足,不必依赖于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内审经费的独立与充裕程度制约着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向、范围与深入程度,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能力素质直接决定其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合格的企业内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市场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来主动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日益变革的审计技术与方法。二是职业道德素养。合格的企业内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奉行客观、谨慎的职业态度,在内审工作中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做出专业判断,切忌主观随意评价。同时,要保持自身的廉洁性,不得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放松专业要求。三是后续教育培训。持续的后续教育培训是内部审计人员适应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的重要保障,直接决定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IIA《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与CIIA《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均明确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期间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一些国家更是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其执业资格挂钩。

(四)内部审计方法随着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日益丰富,既包括定性的归纳、推理分析,又包括统计、概率、抽样等数学定量分析。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性质各不相同,经营业务也千差万别,要保障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首先必须依据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特点合理选择适用的审计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审计项目对审计证据形式内容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其次是要在内审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善用统计抽样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等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审计方法,减少传统的人工检查方法所诱发的审计风险,进而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最后,要主动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从财务信息监督向经营风险控制的转变,在审计模式上由账目基础审计向风险控制审计转变,审计方法亦应随之以风险控制为导向进行转变。要开展经常性的风险调查与风险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职能。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一)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环境首先,要加大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提高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将内部审计的理念精神融入企业组织文化,上传下达,使内审工作得到各个部门与各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为内部审计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奉命建制”、内审工作流于形式的被动局面,借鉴发达国家内审机构设置模式,建立专职、独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提高企业内审机构在企业职能部门中的地位,牢固树立内审机构在企业内部的权威性,为内审工作的层层推进与审计意见建议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再次,要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等内部审计规范,制定适应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特点和具体审计业务内容需要的内部审计操作手册和质量控制准则,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使内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后,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程度与运行效果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等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直接影响,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必然要以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前提。

(二)注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是审计资源的核心,是保障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在企业内审人力资源建设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内审人员选拔机制。要严格把好内审人员入口,既注重考查内审人员的执业资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也要注重内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组织协调、沟通管理等综合素质。同时要主动适应内部审计形式、方法和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注重吸纳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统计分析等非会计专业背景成员,构建多元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提高内审工作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要定期开展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通过研讨会、进修班、企业内部培训和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促使内审人员了解内审知识、技术方法发展动态,使之在工作过程中保持持续、稳定的高水平表现。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内审人员道德规范,培养内审人员谨慎、客观、独立的职业操守。最后应建立内审人员监督激励机制。内审工作是内审人员智慧和精力的投入,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决定内审人员的内在业务能力,而主观能动性则决定其外在工作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一方面靠监督,一方面靠激励,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将更好地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热忱与潜能,为保障内部审计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一个完整的内部审计项目通常要历经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前准备、现场实施、出具审计报告、监督审计决定执行等多个阶段。在审计计划编制阶段,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方向和审计资源的多寡,所列审计项目既要覆盖企业内部重大经营管理事项,也要兼顾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在此阶段,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在于合理对审计项目进行筛选与排序,以此确定审计资源的投入与分配。审前准备阶段应做好审前基础调查工作,合理确立审计内容目标,充分了解、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并做好预防措施,以保障审计质量。在审计实施阶段,应重点把握审计证据的获取过程。实施审计项目就是收集、整理、与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证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正确与否,质量高低。在取证过程中,要合理选择各种会谈、函证、调查等取证方法,把握详查与略查的界限,保障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终结阶段,要把握好审计报告的定性问题,要对审计证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此基础上遵循谨慎、客观、独立的工作态度,在审计报告中实事求是地陈述审计问题,给出审计决定,并做好审计决定的后续监督过程。

(四)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与监管在审计主管部门无暇顾及,内审协会有心无力,内部审计外部监管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应主动在企业内部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与监管工作。首先,企业应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监管组织机构。美国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董事会下设置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而中国证监会无此要求,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监管主体严重缺失,内部审计质量也无从保障。其次,要在企业内部推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2012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相继《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与《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企业应认真参照评估办法与评估手册,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开展自我评估,发现并解决内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边评边改,以评促建。最后,应在企业内审工作中引入外部评价机制,聘请专业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或是其他企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的检查评估。通过同业复核的方式,对内审人员的审计过程进行评估并给出意见建议,从而为内部审计结果提供独立的质量保证。

作者:张梦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