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审计风险论文

时间:2022-12-10 04:29:08

企业知识产权审计风险论文

一、知识产权特征及审计风险

(一)客体的无形性及审计风险

一般认为,无形资产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权利类无形资产、关系类无形资产以及特殊类无形资产四种。其中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就是本文所述的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分为著作权(版权,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作品登记等)和工业产权(产业产权,主要包含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是智力活动创造的无形的成果,能够无形地增加企业竞争力。例如,商标权的客体是商标,企业凭借商标和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消费者通过商标来识别厂商及产品质量。根据无形资产的定义,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我们可知,无形性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一方面造成了其确认的困难,另一方面造成了其初始成本计量的困难。关于知识产权的确认,一方面,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法进行实物盘点,因而其存在与否成为审计师的风险关注点;另一方面,作为一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确认的前提条件是可辨认性,即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等。通常管理层对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可辨认性的判断较模糊,因而容易导致知识产权的不恰当确认。关于知识产权的计量,自创知识产权在创造的过程中难以找到承担对象,或者其成本归集十分复杂。如果按历史成本对知识产权进行初始计量,成本的归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一次知识产权创造的成功肯定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而这些失败的费用按照会计准则研发支出的规定将被费用化,最后资本化的支出依赖专业判断能力。

(二)法律效力的时间有限性及审计风险

和企业的其他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权并不是随着其客观载体的灭失而消亡,它具有非损耗性的特征。但这并不表示知识产权是永续存在的,法律为知识产权的效力规定了硬性的法定寿命。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间内受法律保护,法定期间届满后,知识产权则失去法律效力。以专利权为例,从申请日开始,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专利权期限届满后,专利权失去法律效力。为知识产权规定法定寿命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产品的创造和更新,为知识经济注入新活力。知识产权的年限问题直接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摊销,2006年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划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不能确定的两个类别。知识产权适用无形资产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知识产权,要在其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知识产权进行摊销;而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虽然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按照准则,知识产权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力期限,如果知识产权等到期续约,若有证据表明企业续约不需要付出大额成本的,续约期也应计入使用寿命。以商标权为例,根据《商标法》规定,从核准注册日开始,商标权有效期为10年,期满之后可以申请续展,并且续展期要计入商标权的使用寿命。因此,对知识产权法定寿命的判断和辨别,以及后续知识产权摊销方法的选择为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价值易变性及审计风险

根据资产价值评估的原理,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决于其载体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现值。而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加快新的知识产权研发和更新速度,技术经济含量更高、功效更强大的知识产权会逐步或迅速地取代原有知识产权。因此,由于企业因该知识产权而产生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产权更新换代的频繁性两方面的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产权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即企业原有知识产权很有可能贬值。而知识产权价值的易变性给管理层操纵盈余提供了很好的“借口”,管理层可能少计减值准备,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价值的高估。

二、知识产权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知识产权审计通过计划的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审查知识产权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正确。进行知识产权审计时,审计师应该充分了解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独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准确把握知识产权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风险点,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

(一)针对知识产权无形性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让我们得知,知识产权并不一定能被反映到企业的账面上去。因此从报表审计的角度,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知识产权必须符合会计资产的确认标准:首先符合资产的定义,即企业能够控制该知识产权,并控制其产生的经济利益;其次,因知识产权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最后,知识产权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因此,在知识产权确认方面,审计师首先必须将知识产权的实际存在作为审点,核查知识产权的文件资料,核对每一项知识产权增加和减少的授权批准文件,以核查知识产权增减交易的合法性,并证明财务报表上反映的知识产权其所有权归属于或受控于被审计单位。另外,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被审计单位知识产权是否具有可辨认性,这主要通过核查某知识产权是否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并且确认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最后,审计师也要关注知识产权成本是否能可靠计量。典型地不符合知识产权确认条件的是自创商誉,自创商誉虽然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且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是其在开发创造过程中花费的成本却不能可靠计量。在知识产权初始计量方面,根据不同的获取方式,审计师的审点不同。对于外购或接受赠送及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审计师核查较简单,主要核查其发票或合同等原始凭证和资料,来确定其初始价值的正确性。而针对自创知识产权,审计师要着重审查知识产权的研发情况。首先,审计师要审核被审计单位对“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其次,审计师要审查两个阶段的账务处理,看被审计单位对研发费用是否正确地资本化和费用化,保证知识产权初始成本的完整性。

(二)针对知识产权法律效力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从前文可知,知识产权法律效力的时间有限性使得知识产权摊销的准确性存在重大错报。为了应对知识产权摊销不正确导致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发现和纠正管理层舞弊,审计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审核:首先,在确定知识产权使用寿命上,审计师要运用职业判断能力,检查被审计单位来自法定部门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授予证书、知识产权购买合同等相关文件和资料,确定知识产权的法定寿命,并核查被审计单位关于使用有限的知识产权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的划分是否正确。其次,审计师要关注使用寿命有限的知识产权摊销方法是否恰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数量和种类比以往多的多,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有不同的特点,在2006年新准则的规定下,知识产权不再一律按照直线法摊销。可供选择的还有产量法和加速摊销法,审计师要核查知识产权摊销方法是否恰当反映了该知识产权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以及所选择的摊销方法在各个会计期间是否一致。在核查知识产权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后,审计师应当重新计算其摊销额,验证被审计单位摊销金额的正确性,看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利用知识产权摊销进行盈余调节的可能性。最后,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知识产权,审计师应当思考其分类的合理性,并核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其进行减值测试,以及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三)针对知识产权价值易变性特征的审计风险应对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知识产权不断地被更先进、更进步的知识产权代替。因此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否准确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具体情况的判断。面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的操纵盈余的风险,审计师首先应该获取和被审计单位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鉴定、产业技术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以及近期使用状态等的文件资料,分析判断各项知识产权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其次,审计师针对需计提减值准备的知识产权,获取被审计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计算和会计资料,核查被审计单位是否计提了减值准备,并复核和重新计算其减值准备的准确性以及账务处理的合理性。最后审计师将和自身得出结论不一致的事项及时和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沟通。

三、总结

知识产权的独有特性为管理层操纵盈余的目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便利,审计师提高关于知识产权审计的知识储备,在充分了解知识产权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和关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审计风险并作出恰当的应对。从以上可知,知识产权审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给审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师必须增强自身道德素养和审计水平,以保证知识产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丁弘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