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建设优化研究

时间:2022-04-30 08:47:26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建设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成为提升高校管理水平、防范廉政风险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提出优化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路径方法,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期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路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而与此同时,高校腐败现象丛生,违纪违法案件频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实施,旨在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特点,教育部于2016年制定《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首次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充分显示了内部控制不仅是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2018年3月,审计署印发《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开启了新征程。新形势下,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既是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内部审计由传统型向风险导向型转变的重大契机。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多国内学者运用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从现状来看,相比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水平普遍较低,发展极不均衡,问题各异,且主要问题表现较为集中。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整个系统平稳有序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就高校而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体现在: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按照《规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根本,致力实现教育社会效益最大化。鉴于此,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实质、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表面化、形式化;二是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不完善;三是内部存在文化冲突。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事务涉及人事、财务、资产、基建、审计等各院系、各部门,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难以协调时,冲突必然发生,导致内部控制建设水平较低。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贯穿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其运行是否有效。高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可操作性不强集中体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已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制度体系,有效促进管理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但不可避免的,很多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部分现有制度未能及时更新修订以实现有机衔接;二是流程控制失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高校组织架构和权力制衡不完善,有的高校在流程设计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还有的高校虽然已建立了政府采购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以及资产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但各个系统之间缺乏业务对接和数据的互通,最终导致部分业务流程不合理甚至出现脱节,难以有效堵塞风险漏洞,直接影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效果。3.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完善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是提高内部控制体系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即缺乏顶层设计。《规范》要求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什么是有效、如何保证有效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是否符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标准,由于实施量化评价较为困难,因此,当前鲜有学校制定内部控制效益考核机制,在无考核无评价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工作难以真正被重视和发展。同时,《规范》还指出,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就高校内部审计现状来看,独立性较差,审计领域和范围偏窄。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1.两者相互统一。2017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了最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以下简称《框架》),新增加了“内部审计使命”这一定义,具体释义为“以风险为基础,提供客观的确认、建议和洞见,增加和保护组织价值”。并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必须应用系统、规范、基于风险的方法,评估并协助改善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而关于内部控制,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72年提出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通过概念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的风险,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2.两者相互渗透。实务中,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达成目标,积极发挥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功能,从而有效监测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善,从这一角度分析得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良好运行的保证机制,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3.两者相互促进。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内部控制亦能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实践中,各项业务工作皆围绕本单位内部控制流程的运行而展开,并着重关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因此,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的实施和发展方向。对比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与无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的重点必然不同。良好的内部控制下,审计风险大大降低,审计有效性显著提高,内部审计将更聚焦风险管理,实现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型的现代内部审计转型。因此,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立足内部审计优化高校内部控制建设

1.营造内部控制建设良好环境氛围。高校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决策机制和运行体制,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做到制度保障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对话。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评价监督部门,应致力于推动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严格按照《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保证独立性,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有助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发现、改进和完善。2.切实增强内部控制审计实效。高校内部审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具体的,应紧密围绕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核心业务,特别是基建、后勤、招生等重点领域,着重审查各业务流程控制方法的运行合理性,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特点,分层次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发现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同时,要积极运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的优势,又合理借助外部审计资源的专业性,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强审计效果,更为客观、准确。另外,要特别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转化,通过建章立制等途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强化落实,并适时开展后续追踪审计。3.着力强化内部控制过程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监督检查主体,高校内部审计要突出事前预警防控和事中常态监督功能,通过对贯穿各业务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资金运动等重点环节有效性和全面性的监督,逐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动态监督体系。同时,高校要积极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形成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三者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督查相统一的监督模式,明确各岗位内部控制职责,并加强对监督结果的运用,在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内部控制涉及岗位人员范围内树立内部控制职责履行是否到位与个人工作业绩息息相关的理念,切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4.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框架》提出:“当内部审计师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其评价结果提供新的深刻见解并考虑到未来的影响时,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和价值就能得到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预期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破解专业来源单一、思维模式固化的现状;二是要加强内控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树立内控新思维,着力提升以风险为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威.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平台研究.会计之友,2018(24).

2.王金月.新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会计师,2018(11).

3.杨忠莲,张硕.基于治理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6(10).

4.彭玉红.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会计师,2015(07).

作者:王金月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