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时代品牌设计发展与策略

时间:2022-07-21 10:09:59

数字媒体时代品牌设计发展与策略

摘要:目的是解决在数字时代的品牌设计发展战略遇到的问题;方法是通过真实的品牌案例在数字时代中的表现去思考品牌视觉设计的趋势、如何从传统走向未来;最终针对数字时代下品牌设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新思维;品牌设计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战略里,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创意、品牌定位设计的建构与聚焦、地域文化价值的区分均让品牌设计得以进步与革新。

关键词:品牌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创意方法;思维创新

一、数字时代中品牌设计的现状特征

(一)品牌设计的发展

广义的“品牌”是代指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抽象的、特有的、能识别的意识概念,也正是因为它的差异性才更容易被人所铭记。品牌也是在人们思维意识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在当今社会,人们通识性地会把LOGO认为就是品牌,因为LOGO源于文字商标,是其主要象征符号之一,但它并不等同于品牌。在当今时代很多品牌甚至是去标识化,从无印良品的品牌案例设计中发现,无印良品的所有产品上均没有标识(图1)。即使没有标识却仍能看出产品是无印良品的,因为它的设计是极简设计,即降低成本,提出朴质生活方式,虽然无形中淡化了品牌的意识,却是品牌建设中形象非常明确的一个概念。而品牌对于设计师来说它是多维度、多感的去认知,而不是单一性的。标识对品牌是主要的象征符号,也是主要的识别符号,还是受法律保护的符号。我们如何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有效降低识别成本,是品牌发展战略当中重要的环节。

(二)设计介入品牌建设思路

品牌设计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设计研究”进行诊断(图2);再到对品牌的定位,其中市场、文化、价值定位是关键(基础设计);其次是产品化,涉及产品研发、前后端服务、场景(产品,系统,空间,包装,延伸设计);最后是营销,可以分为广告、宣传、事件、活动(多媒介编辑,视频影像,活动相关设计)。这是一个多维与平行的延展过程。因此设计的介入是多方面的,而产品应该同营销所分离,在方向上是一致向上的。对于品牌的成长如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一样,品牌的成长和发展是不断蜕变的过程。产品通过消费者进行营销、购买、流通,同物质生活与信息媒介构成了良好的闭环,在数字媒体时代中,产品从传统的实体化被数字化、场景化所替代,更多是以企业为主去增加触点,也伴随着新技术手段与新材料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物质生活中多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升级迭代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容与品牌是共建者的关系,品牌和消费者、消费者和品牌是双向呈现的共建关系。

二、品牌战略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全渠道消费决策的回路是从初步品牌认知集合的触点激活,然后通过全渠道信息的获取,即:“淘”,让用户产生购买决策。购买的产生是用户对品牌的忠诚,通过品牌的服务体验产生良好触点的售后体验,重复的去激活品牌的认知和集合。中国的消费人群有宏观变化趋势、自我认同趋势、产品体验趋势三个方向:第一个趋势方向,宏观变化趋势,是体验消费时代、追求个性化体验、乐于尝新试验、信息渠道与决策因素为主导,更多的选择判断也是从体验和售后的持续性影响开始。第二个趋势方向,自我认同趋势,从百度贴吧的案例可以看到,使用人群更多的是个性化定位,不影响传统的细分人群,进行贴标来标榜自我情感。第三个趋势方向,产品体验趋势,从淘宝直播、抖音、大众点评等,此类皆是对产品体验的变化。同时对内容丰富度有要求,追求更沉浸、互动式服务体验;对智能互联体验有要求,消费人群希望拥有更灵活的购买和体验。从行业视角到消费人群,到人才结构,组织架构来看,传统结构是功能定义、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品牌运营,现在变成了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运行设计和品牌设计,因此,数字化产品中结构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结构是不断成熟的过程,在新兴数字领域里,结构、内容和机制是三大重点。由此可产生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图3),结构的决策型设计是解决业务与产品拟合问题,内容的沟通型设计是解决信息与品牌传播有效性问题,机制的策略型设计是解决用户与数据持续性运作问题。

三、数字媒体时代中品牌设计应对策略

(一)品牌设计创新

品牌设计在数字时代要与时俱进更多的需要用创意设计来解决,创意设计要改变偏见,真心真诚真实的走进人的内心。寻找品牌的无形和有形资产进行运用。做到广告的创意与品牌具有相关性,突破更多的圈层,就找到大众的共鸣。每一个案例看似是一样的思考方式,其实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没有万能法则。如何做到品牌的创意推进,要做到从起点位置到目标点希望位置,通过背景的挑战、机会的洞察、策略的创意来完成,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创意设计。差异化设计:在进行品牌设计的时候,需要重新定位与设计,与社会主流设计要做到一定的差异化。例如国际户外品牌Timberland,在目前的主流价值观下,普遍鞋类品牌追求极致的时尚、新潮造型设计与体验,但是该品牌根据其英译谐音翻译为“踢不烂”,宣扬的价值体系却是实用与功能性,并且这一差异化的设计理念在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中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乡土化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快节奏中,我们可以在设计中使用慢节奏和乡土情怀,例如在新百伦(NewBalance)这一品牌开始所宣扬的是城市与节奏的韵律,但是其产品体验与销量难有提升,随后利用乡土情怀与慢节奏思维来重新设计其慢跑鞋、休闲鞋,在色彩与造型上也利用乡村、天空等形态的大自然效果,采取饱和度相对较低的色彩。这一设计也俘获了大量城市高压下的精英主义群体。

(二)品牌定位设计

世界上没有一个设计理论和方法通用于所有的企业和品牌。首先要正确界定什么是品类,1.品类中某个特定的成员获得最多的品类特征,它就变得极具代表性;2.人们通常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取概括最多的信息,这导致每个品类都会有一个基本的代表,便是品类原型。品类也是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设计定位从品类入手开始才能进行基础性设计,而在进行基础性设计过程中,需要去建构对产品设计、文化价值的定位。产品设计定位:产品设计的精准定位是增强其品类的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品牌设计的差异化与创造力,将品牌自身独特的背景、故事、内涵去传递给消费者。例如农夫山泉的包装设计有三种(图4),第一种是高端饮用的包装设计,由英国设计工作室Horse独立完成,产品包装极简且优雅,在晶莹剔透的质感中印刻了梅花鹿、丹顶鹤、东北虎等图案,其瓶身包装可以作为一种装饰物,该设计也荣获设计界的奥斯卡Pentawards铂金奖。第二种是以“四季系列”为创作原型的运动矿泉水(包装设计),设计团队邀请了国际插画师BrettRyder进行外包装图案设计与插画设计,以明亮、自然、和谐的画风去塑造春、夏、秋、冬四季的面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受到了很多年轻群体与文艺青年的热捧,这一款设计风靡了整个市场。第三种是以红色为基础款的日常饮用水,其他品牌饮用水大多使用的是白色、蓝色等,因为这些颜色能够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使人联想起海洋、蔚蓝等纯净的事物,这也是消费者对于矿泉水的直接观感,而农夫山泉的红色则是利用每年广告宣传片中“温情”的故事,试图将红色同温情的感受相联系,赋予了一定的故事情怀。同时,红色的包装设计在品类营销的货架当中,有图4高端水系列“东北虎”—“四季系列”饮用水—基础色系饮用水着直观的视觉冲击性,同时通过故事建构了独特而有温度的品牌形象。将产品设计定位与品类聚焦效应完美的彰显,同时也凸显了农夫山泉在饮用水中的地位。地域文化价值定位: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产品设计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情感表露、价值观点、思维信仰的延展,不同地域文化存在天然的差异性,往往旗帜鲜明的文化形态对品牌设计与品牌价值体系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在沿海或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是更为容易接受高昂的消耗品,在护肤品、奢侈品、营养品等方面有较大支出,因此这会导致品牌设计当中采取更为精致、丰富、奢华的视觉设计,所以在发达地区,根据资料显示,更多产品材料的使用上大量应用鎏金、楠木等材质。而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产品设计的实用性主导了消费者的思维意识,更倾向于持久、实用、耐损的产品。南北地域上,人文、语言、气候、体质均有不同差异,因此在很多产品上,也有较大差异。同时在审美诉求上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导致对于美的差异性表达,因此在品牌设计当中,不同地域文化价值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等均会影响品牌文化价值的树立。

总结

数字时代背景下品牌战略的变革是持续不断的,技术上推陈出新,品牌设计的创意也层出不穷。保持文化内容的创意,坚持品牌设计创新,做到差异化设计,拒绝同质化的设计与思路,注入乡土性与人文性的思考。坚持品牌设计的定位,针对用户人群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上精准定位以增强其品类的竞争力,在文化价值定位上产品设计也应该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再设计。上述方法皆是解决品牌设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同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更新迭代是品牌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品牌设计发展战略中,内容的创新与创意、品牌定位设计的建构与聚焦、视觉设计的塑造均让品牌设计得以发展与革新。

参考文献

[1]郭威,叶辉.从工艺美术运动和德意志工业同盟中管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J].设计,2021(03):84-86.

[2]娄永琪.娄永琪:设计,永远在路上![J],设计,2019(02):76-78.

[3]叶辉,左钢.“艺术同科技交融”:析辨数字媒体时代中艺术设计的嬗变与革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01):94-99.

[4]李亚军.李亚军:“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科学研究[J].设计,2021(8):66-69.

[5]叶辉,郭威.“纹”以载道:中式传统纹样元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21(11):155-157.

作者:郭威 叶辉 李丹阳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