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园景观设计综述

时间:2022-05-13 04:16:00

体育公园景观设计综述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体育公园这一概念,它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在欧洲各国十分普遍。在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将体育公园定义为“一种既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能供市民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竞技和健身,还能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的特殊公园,面积在15—75hm2。体育公园内可有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溜冰场、射击场、跳伞塔、摩托车场、水上活动等。”[1]体育公园是作为区域或城市内的绿色运动空间,力求建设具备先进的运动理念和现代景观营造意识的公共性公园[2]。该类公园能够有机地结合绿地与运动,不仅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优美的运动环境,而且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环境生态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正适合现代城市的需求[3]。体育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复合形态的运动空间,其规划设计要保证绿地与体育场地的平衡发展。湖南省娄底市位于湖南省的地理几何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腹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并且作为湖南省第12届省运会的主办城市,娄底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在这一背景下,本项目组成员对娄底市体育公园建设进行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一块园林生态运动空间,同时也为中小型城市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一、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一)地理区位及用地概况

体育公园选址于娄底市主城区东北部的大屋村境内,东与涟水河风光带仅有百米之隔,秉承天籁,自然生态优良。北临秀石街,东接众园路,南至月塘街,西望檀香街。体育公园占地32hm2,地块南北进深582m,东西开间576m。设计场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13m左右。场地正中央为中心体育场,南面地块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了游泳馆和体育馆,东面地块安排了训练馆和妇幼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北面地块布置了一个训练场,6个篮球场和8个网球场。停车场的安排围绕中心体育场西周展开,其余地块为绿化用地,其中最大一块位于场地东北部。

(二)问题分析

通过对娄底市城市建设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对体育公园用地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总结了景观设计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如何实现该体育公园赛时赛后的功能转化。一方面,娄底市的整体发展在湖南省属于中等水平,政府给予这一项目的经济投入存在着困难,因此要考虑怎样才是最适合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原有的总体规划方案在一些场地的布置上不太合理,比如停车场大面积地集中在中心体育场附近,因此,要通过设计对原方案重新整合来更好地满足赛时赛后的需求。其次,如何成为全民运动、活动中心。体育公园位于城乡结合部,虽然政府有城市扩建计划,但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设完善,于是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周围环境以及当地人的思想理念问题。最后,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原地形以及如何增大绿地面积。场地高差较大,且存在较多陡坡,对于交通以及景观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考虑在尊重原场地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各方面需求。另外,娄底市体育公园为赛事型体育公园,需要大量的比赛场馆和场地,其建筑面积比重偏大。因此,如何能够提高绿地面积并且有足够的运动设施是在设计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总体构思与设计理念

(一)总体构思

娄底市体育公园的整体设计构思要考虑五个方面。其一,满足“功能需求”。娄底市体育公园是赛事型的体育公园,从功能角度看,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安排、交通系统的设计、环境景观的塑造等等,均围绕赛时要求及赛后市民的休憩来展开。其二,融合“场地条件”。注重场地景观设计风格的整体性,用景观来统一孤立的建筑个体,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脱离复杂的公园设计。从场地内部体育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来看,功能布局较为清晰,各场馆功能间的干扰较少,这为场地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塑造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局部设计则在遵循风格统一基础上力求变化,与内部建筑及局部场地的功能需求紧密结合。其三,实施“化整为零”策略。原规划中停车场面积大且集中安排,从场地的整体功能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安排,对停车场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进行置换与分散。为了在体育公园中体现体育特色和娄底特色,在部分功能区中适当融合一些体育文化元素,将其分散、穿插、融合在各个绿地当中,以提高公园的文化内涵。其四,营造“森林围园”。场地四周临街区域,采用“森林围园”的思路,在场地四周布局密集的高大乔木林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环”,将体育公园坐落在城市森林中,营造其生态形象。最后,打造“文化隐脉”。为了提高体育公园的文化品味,用“文化统领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构思。对各种文化素材进行筛选,将精选出来的元素穿插、融合在公园的外部景观当中,使整个公园形成一条“文化隐脉”。

(二)设计理念

娄底市体育公园的设计理念应该彰显体育公园的特征和时代进步的痕迹。所以,首先,“运动健身”———是公园的特色。体育公园的特色是“运动”,这是与城市其他类型公园之区别所在。因此,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体育公园运动特色,为各年龄层次的市民提供运动的场所和配套设施,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融合体育文化,创造出运动的特色。其二,“崇尚自然”———是本位的回归。对于奔忙在繁华都市的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风尚无疑能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舒缓身心,迎合他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城市公园中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能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其三,“生态养生”———是市民的追求。“人人享有保健”是新世纪的健康新理念。设计中依托最新研究成果,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对植物种类进行精心筛选,为市民提供一处生态养生场所。其四,“和谐交流”———是社会的进步。“和谐交流”就是在景观设计中融贯“和谐公园”的理念,将体育公园开辟为充满人情味的城市空间,场所的设计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最后,“低碳环保”———是发展的趋势。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从造园材料的选择、碳汇林的营造、后期的维护成本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突出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将之打造成为“低碳公园”的典范。

三、总体布局与景观设计

根据功能性,将公园分为体育文化区、运动健身区、休闲游憩区、生态养生区和中心体育场,并将南入口广场、中心体育场及其周边区域和生态养生区作为设计重点,形成整个场地的统帅(图1、图2)。

(一)景观分区

1.体育文化区位于公园南面,包括体育文化广场、水运动文化园、陆运动文化园,面积约为9hm2,主要体现体育文化这一主题。设计风格以规则式为主,自然式为辅,以创造出庄重、大气的景观效果。

2.运动健身区位于公园西面和北面,包括西入口广场、北入口广场、健身娱乐园外和运动休息园,面积约8.6hm2。以体现运动健身为主题,同时在园林场地内融合、点缀体育文化,主要突出举重与球类,为动态功能区。

3.休闲游憩区位于公园东面,包括东入口广场、室内运动休息园和市民同乐园,面积约6.5hm2。本区以休闲游憩为主题,并融入武术与田径这两种体育文化。为静态功能区,设计风格以自然式为主。

4.生态养生区位于公园东北部,面积约为3hm2,围绕“养生”二字做文章,依托科研成果依次组织阳光浴场、植物精气呼吸场、森林氧吧和儿童游乐场,达到在林中养生的设计意境。

(二)重点景区设计

1.南入口南入口广场是公园主入口,需承载赛时的瞬时大量人流量,同时南入口广场也是整个公园的“门面”,因此,采取对称且简洁的方式进行设计,突出主广场的开敞和大气,并充分彰显中心体育馆的建筑美,起到标识的作用。但广场北高南低,最大高差3m,将广场由南至北以台阶形式抬高两次,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又使空间富于了变化,且增强了广场的气势,广场中央的旱喷两侧各布置了一个奥运五环图案,以强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内涵。

2.中心体育场及其周围中心体育场为比赛主要场馆,赛时与赛后基本上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因此,其园林景观主要集中在中心体育场外的空间上。在建筑与绿地之间设了20-45m宽的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开口朝向中心体育场,区域增添部分绿化,体育设施和景观设施,以适应未来商业和娱乐业发展的需求。位于中心体育场西南方的健身娱乐园采取整体自然、局部对称的风格进行设计,围绕全民健身的功能需求,在林下设置健身器材以及儿童游戏沙坑。而室外运动休息园则主要围绕西北角的运动场地而建,开辟了游路、休憩广场和健身设施,供市民运动后休息放松和健身之用。市民同乐园位于妇幼青少年中心馆的四周,“大脚板”亲子广场及绿篱迷宫供儿童游戏玩耍,门球场供老人娱乐。位于西南方的室内运动休息园以树林为主,林中有为跑步、散步铺设的曲折小路和林下健身设施及景观休息树池。

3.生态养生景区在这个小公园的西南角,布置了阳光浴场,通过“草坪+疏林”的方式进行营建,使市民在这里可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恩惠。在这一区域中央开辟了植物精气呼吸场。植物精气是指植物的花、叶、木材、根等组织的油腺细胞不断地分泌出一种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4],能杀死细菌和真菌,具有天然的保健功效,该场所主要通过对植物的精心筛选和种植的方式来营建。在其北面一带,则通过模拟自然群落方式营造一片“森林氧吧”。体育公园作为城市东北组团的“绿肺”,这片“森林氧吧”则为城市提供氧源,让游客在此尽情呼吸清新空气。

(三)竖向设计

通过对现场场地的勘察,对现有的地形通过景观处理手法,拓展园区的视觉空间,营造出独特的空间艺术感。如游泳馆北面场地高约3m的陡坡,依托其有利地形设计为绿化斜坡,以达到北面场地与游泳馆场地的空间过渡,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绿化水平,东北角的生态养生区通过坡地的起伏变化,有组织的排水处理,营造出生态公园的环境。

(四)交通流线和停车场设计

1.交通流线设计体育公园的交通流量较大,特别是以体育场为中心的一系列体育场馆的集中设置,在举办大型活动,比赛时的瞬时交通量骤增。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动静分离、人车分流”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步行交通(图3)。车行主道围绕四大停车场进行组织,外接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广场。消防通道围绕五个建筑馆四周进行组织,人行主道则围绕中心体育场布置,并根据人流进出方便、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活动场所的开辟、设施的安排、游览的便捷等因素灵活布置游步道,建立集休闲、生态、游赏展示于一体的园路体系。

2.停车场设计原规划中,停车场大面积集中在中心体育场周围,为了节约公园用地、合理规划景观空间与分区,我们对原方案的停车场进行了用地置换,放在出入口和环路一侧。游客和观众停车后步行进入赛场,运动员可通过电瓶车接送,这样既优化了行车流线,也起到了人车分流的目的。并且所有停车场均采用绿化结合的方式,设计为生态停车场。一方面提高了公园的绿化率,同时也实现了赛时赛后的功能转化,赛后可转型为其它活动休闲场地,如设置成临时篮球场,而不会造成场地闲置浪费。

(五)植物规划设计

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植物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本案力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得娄底市体育公园成为生态园林(图4)。本设计以娄底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要基调,力求形成更具有自生能力的植物群落组合,从而使环境能自我养护,减少人工养护的时间和资金。适当采用引进的新优植物,扩大观赏种类。布置上强调植物的群体效果,色彩组合,复层式种植。根据公园的不同分区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围合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

南主入口标识前为时令花卉,突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入口广场以桂花树为主题,并辅以银杏,将游人引导入公园。北入口对景四棵高大桂花树,加下木红继木、夏鹃、四季桂。西入口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周围居民,则以市树香樟为主,以体现娄底特色。东入口左右各植三棵高大银杏,下木为山茶、杜鹃、葱兰等。运动场周围以乔灌木混交林围合,以保证运动场周围环境的分隔。植物色彩单纯,以免影响运动员的视线。植物为栾树、香樟、杜英、青皮竹、木芙蓉、乐昌含笑、臭椿、石楠、小叶女贞、春鹃、十大功劳等。植物精气场则精心筛选一些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精气的植物,使其具有杀菌、提神等自然生理功效和保健作用,突出体育公园有利于健康的主题。选择的植物有雪松、香樟、银杏、含笑、桂花、白玉兰、枫香、枇杷、乌桕、柚、栾树、红叶李、紫薇等。“森林氧吧”则选择“碳汇”和“放氧”功能强的植物。研究表明叶片宽大且厚、长得快的树光和作用强,且竹类比其他植物能多释放35%的氧气,因此,应选择青皮竹、大叶栎、刺槐、鹅掌楸等。在场地四周布置的森林生态环宽度在5-30m之间,营造出一种“森林包围公园、公园位于林中”的景象。在场地西、北、东三面由高大乔木进行自然密林营造,南面用“低矮灌木丛+点缀乔木”的方式进行营造,以彰显建筑美。利用香樟、栾树、桂花形成浓荫,配以青皮竹、合欢、木芙蓉、紫玉兰、日本晚樱等,林下再植火棘、山茶、海桐等。

(六)经济技术指标

全园占地面积共320443m2,道路、广场、运动场用地117257m2,占全园面积的36.6%,建筑占地35267.23m2,占全园面积的11%,绿化用地135226m2,占全园面积的42.2%。机动车停车位974个,其中大巴车位22个、小车位95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000个。

体育公园是将园林绿地的观赏性和体育运动的使用性结合贯穿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运动空间。娄底市体育公园的设计突出体育主题的特色,将运动休闲融于独特的景观环境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开阔的草坪,四周密林环抱。本设计的意义在于进行中小型城市体育公园类型的设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