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实际价值探讨

时间:2022-11-19 02:51:28

产品设计实际价值探讨

摘要:面对一个新世纪的到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已愈发引起设计师们的关注,它不仅是有关未来的探讨,同时也是关于过去的积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在消费过程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心理认知。在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设计风格随着人们的时代而不断变化着,现如今产品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生活层面的享受,单纯的功能性要求已不是主要考虑对象,因此那些人们生活中的消费品行业也逐渐由当初单一的使用功能发展为特定环境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品。与此同时,设计给商品带来了高附加价值,一件好的设计产品不单单要考虑它的使用性能,而在于它的设计能否为人们解决问题,能够让人感受到高度精神享受。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文;市场价值

一、产品设计的定义及其意义

产品设计是考虑物体的造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运用不同的生产手段制造出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经济适用产品。通过对产品的立意构想和市场调查、设计、制造,包装等各个部分环环相扣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根据生产技术不同产品设计生产也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批量产品,一种是供少数人追求的单件品种。设计在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期以后,更多的精神和人文内涵被注入到作为物质的设计中,产品设计开始强调其民族风格、个性化语言和本土文化底蕴,为求在经济一体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机。设计已经成为经济效益增长的必要投入,在经济一体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设计艺术已然成为任何商品的一种营销策略,商家通过对产品外形的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对形式美感的需求,刺激消费从而达到其经济目的。设计师们则通过设计使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资本。设计不断刺激大众消费,消费也成为一切设计的动力和源泉。设计对消费而言除了设计的本身目的是为了消费以外,设计还在市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产品设计可以促进商品流通,积累更多的经济资本。

二、“为人的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任何设计的灵感和制作源泉都应当来源于生活,设计应该为大众服务与市场接轨,单纯的追求其设计的巧妙和精细是不够的。设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地方风情、宗教信仰等等。设计不仅需要满足风格的一致性更应接受环境因素带来的变化。“为人的设计”设计理念自70年代被设计师们提出后,自此就成为设计师更崇高的职责所在。它要求设计师不再过多追求产品本身的形式美而要转向真正使用这些产品的对象人群,为人们创造出更合理的设计产品,给人带来更多的生活便意成为设计师的宗旨。为人的设计要求设计师除了用自己设计的产品去关怀正常人的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实用功能之外,尤其还需要通过对产品的特殊处理关怀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等。例如现在市场中的儿童座椅,它都有安全扶手连接着座位为防止小孩不小心摔倒,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为父母更添一份安心。又如专为老年人设计的Eatwell老年人专用餐桌使用工具,这款餐具是由台湾设计师姚彦慈创作而成曾获得设计竞赛的一等奖。虽然从表面看来并未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颜色鲜艳以外,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碗、托盘、杯子等等的内部弧度都设计的恰到好处,既不会使汤菜洒出去也能方便老年人吃饭,这么一来,年长者在用餐时不会因为身体等方面原因而不能独自用餐了,家人也可以放心老人们的生活(如图1-1)。在新的时代里,设计往往运用新兴技术和材料以及新工艺生产出实用美观的产品,同时体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让人们在产品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设计的内涵与精神追求是提高产品高附加价值的必要因素,设计的系统化处理对于设计使用环境的整体认识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科技在迅速发展,设计师们的目光更多的转向新兴技术,试图将技术与艺术做到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由此设计不再单纯的为了美观的外表而是更加注重其是否能给人们创造价值带来方便。设计大师沙利文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口号现如今已不再是设计师所必要考虑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来指导,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如何通过对产品的设计使人与机器和谐沟通使人更容易掌握科技技能就成为设计师必须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市场中手机行业,从开始的洛基亚按键版本的款式到现在大屏化处理,手机尺寸也是为了方便人们能够看视频、聊天语音等等越做越大,在外观处理方面更富有美感,流畅的外型轮廓,简单的颜色搭配无处不透露着高端大气的品质。外观与使用两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大众需求,不断的争取更大的市场与效益。科技需要通过设计向人们进行自我表现,设计同时是使科技成为现实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通过艺术的精美加工成为含金量超高的产品吸引着人们,使科技现实化是设计的使命。将产品的艺术与美学特征经过合理化设计加工,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现代美学特征。总之设计师们都是需要通过创新的设计达到使产品成为“友善使用者”的目的。

三、产品设计在市场中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设计无疑成了商家占据市场获取实际利益的最佳途径。当产品在性能、构造等因素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外在设计感成了抢占市场的决定因素。构成产品魅力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产品设计是最有效的手段,产品的性能、构造、精度和造型等都属于设计的范畴,它的重要性不在于设计的产品是否符合大众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出新的市场,打开一个市场缺口。设计作为创造附加值的手段现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品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创新,运用新兴材料、高科技技术或新工艺等手段提升产品外观造型,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提高其经济价值。一件优秀的产品设计应与市场紧密结合,不断追随着现代市场的需求。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在市场中,经过设计者精心设计的产品总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大众消费。市场本身即是由有货可供的卖方以及希望通过交易购买物品的买方所组成,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市场的强盛。在市场营销策略里,主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产品的定价与促销等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在西方社会里市场营销与设计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才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机制,至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制造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市场需求日益提升,企业以利用新技术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以较低成本为核心,大批量的生产实用产品,这一时期产品的设计观念是极为薄弱的,主要以生产满足使用功能的产品为主。在批量生产的浪潮后市场在过度的饱和状态下出现物质生产过剩的严重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销售产品,促进人们消费。当设计成为经济载体之后无论是企业还是商家都利用其巨大的吸金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大商业空间,设计治厂的口号被世界上规模巨大的国际集团公司提出时就曾称设计是提高经济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最佳有效途径。一个公司也只有设计取得领先地步才能在市场赢得主动权,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效益,撒切尔夫人就曾说过: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它既是保障也是价值。

四、产品中的人文因素

好的设计产品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机遇,带动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民族的进步,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在产品中的注入传统文化因素为其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一件作品只有存在意义、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称之为好的设计,产品设计是艺术与美学特征的完美结合。好的设计能促进商品化的成功,打通市场缺口。因此,产品的艺术含量是在设计每一件产品时都因考虑的因素,力求达到艺术或美的双重要求,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艺术本身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并不能用实际物体来衡量它的价值,它是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产品则更多的是注重其市场价值,能否被人们接受并消费是企业的追求与目标,然而在设计与产品共存时,既不能将产品的艺术设计出低俗之感又不可单纯在艺术方面追求极致,两者的结合才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做的努力。产品的设计必须蕴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使用者的需求是设计师最应达到的需求。未来产品设计与人文的融合必然是通过设计与人文的整合,当设计师能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想法出发充分地感受他们的生活形态和活动,设计出的产品才能真正地关注和体现使用者的价值、关怀人的自身,同时体现出产品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平.杨杰.“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趋势及方法[J].大众文艺,2018(19):121-122.

[2]张俊杰.张乘风.仿生设计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8):96-97.

[3]杨阳.设计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初探[J].设计,2017(19):88-89.

[4]宋雨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产品设计相互影响关系研究[D].现代商贸工业,2010.

[5]张建萍.熊瑶.孙威.浅谈对东方美学品格的理解[J].大众文艺(18):234-235.

[6]吴通,陈登凯,余隋怀.产品创新设计的可拓推理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2018,35(04):113-118.

[7]谢寒.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1):268+280.

[8]赵凯.概念家具设计中单体与组合形的共生[D].新疆师范大学,2016.

[9]彭珊.儿童房室内软装饰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张家祺,任鹏.产品设计的本土化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12):107-109.

[11]陈友莲.产品设计中的细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1):271.

[12]林德跃.论产品设计中的细节设计[J].艺术.生活,2011(05):32-33.

作者:裴中兰 吴礼程 张乘风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