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探究

时间:2022-11-17 03:46:33

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探究

摘要: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要求。2017年起为了推进节能减排,立足生态农业,火燃村积极改革,利用“菌—沼—果”、“稻虾共生”、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2018年起村“两委”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旅游项目。资源保护、节能管理、低碳旅游,将成为火燃村今后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农业;节能减排;循环农业;低碳旅游

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地处4A级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距赣州中心城区15公里,村域面积842.78公顷,村内生态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全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农户505户、2135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人。2015年以来,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美丽乡村”“全省农村精品社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称号。然而在2007年之前,该村庄还是一个普通村庄,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经济发展落后,2007年后,火燃村被列为沙石镇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试点村,村里选准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成为全省食用菌生产示范区。火燃村通过紧密合作型的村集体经济模式,由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0.73万元到2020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突破150万元。根据赣州市政府《赣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赣市府发〔2017〕30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大力推广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开展农业污染排放治理[1]。2017年9月启动了章贡区沙石镇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生态治理+现代农业发展+集体增收”的模式,达到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2017年起为了推进节能减排,立足生态农业,火燃村积极推进改革。

1火燃村积极改革的重点内容

1.1强化立体宣传。为了提高干部、村民的生态理念,用循环经济来指导新农村建设,村委及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利用宣传栏,宣传板张贴横幅、标语、宣传广告,编排顺口溜、赣南小曲、小品等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对广大村民开展生态农业、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2培植产业典型。立足村里主产业,挖掘优质并适合该产业的生态农业循环链,建立生态经济园模式。模式建立后,打造示范点,召开观摩会,通过示范点的现身说法,激发村民学习、复刻生态农业循环链,火燃村以食用菌为主要产业,因地制宜,形成“菌—沼—果”生态农业循环链,并将其复刻至全村所有食用菌企业中。1.3加强有关节能减排技术培训。早在2007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就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火燃村把节能减排的技术作为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出懂环保、会管理、适应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的高知识、高技术农民。1.4强化监督管理作用。若要使节能减排理念深入人心,让村民自觉保护环境,就必须重视监督管理。火燃村深挖典型,树立榜样,对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做法和突出贡献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也严明执法,对破坏环境、有法不依、造成生态破坏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公开曝光,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罚[2]。

2火燃村的生态农业模式

火燃村立足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其他有机农业产业,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努力和发展,火燃村逐渐形成了创新、节能、减排的生态农业模式。2.1“菌—沼—果”模式的生态农业。火燃村因食用菌产业远近闻名,有3家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年产各类鲜菇4500吨,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环保理念贯穿整个食用菌生产流程,生产所需的菌包原料来自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起到了农业废料的再利用,没有破坏自然资源。食用菌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无用的菇脚,通过建立沼气池,利用菇脚作为原材料,产生清洁能源,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家庭能源供给量,让家庭产生更少的污染。同时用抽运喷灌车抽取的沼液和沼渣,为附近的蔬菜大棚园区、草莓基地等合作社农场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了“菌—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2.2“稻虾共生”模式的生态农业。采用稻田种养新技术,种稻的同时养殖鱼虾蟹,因为鱼虾蟹在田间摄食害虫及虫卵,促进水稻生长,减少病虫害;同时鱼虾蟹的排泄物可以为稻田增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整个系统“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按照该种养模式,水能够全部循环使用,对环境没有负面作用,几乎可以达到0排放的目标,有利于土壤和水的恢复,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种养结合”,提高了养殖水产品和水稻品质。形成了“稻虾共生”的生态农业模式2.3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火燃村在2020年引入了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厂,不仅能通过流转土地收到厂房租金18万元、增加税收,还能变废为宝,将无用的秸秆变成饲料产品,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利用秸秆基质化技术,将碎秸秆与秸秆炭、菌菇渣、畜禽粪污和淀粉渣等废弃物混合、杀菌并快速发酵,可作为食用菌基料、水稻育秧基质和蔬菜、花卉育苗基质等,生产菌菇、蔬菜和水稻等绿色有机农产品[3]。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

3如何发展节能减排的低碳旅游

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和江西省农村精品社区,火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融入了一些生态农业模式,做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节水节肥。除了发展生态农业,火燃村从2018年起,着力探索新路径,拓展新项目,在村“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简称)与供销社合作,组建赣州火艳旅游有限公司,大力开发美丽乡村旅游项目,建立了以改善村容村貌、乡村旅游、景观提升、休闲娱乐、产业融合为主的综合性工程。2019年2月,在火艳旅游公司的运营开发下,火燃村美丽乡村旅游项目一炮而红,荣获了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达7万人,村集体实现当年增收7.73万元,2020年初,火燃村依托旅游开发良好效益,持续孵化蘑菇乐园项目。项目定位为章贡区、榕江新区、南康区、赣县区4大市民周末休闲亲子的后花园以及赣州地区亲子、研学教育基地。自2020年上半年投入运营以来,蘑菇乐园已实现营收90.4万元,净利润31.64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8.47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会因蘑菇乐园项目达到60万元,占全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的40%。在旅游项目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下,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旅游产品,没有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旅游产业,将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所以如何将资源保护、节能管理、低碳旅游融入旅游区建设管理中,将成为火燃村今后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3.1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旅游区环境保护制度。定期对旅游区进行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其空气质量、地表水及噪音,若环境污染超过国家对应标准,则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科学计算旅游区的容量极限,高峰期控制人流在自身容量内,避免出现环境衰退。旅游区内的旅游纪念品尽量减少过度包装,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使用纸袋和无纺布袋。室外照明及景观亮化的用电的来源,鼓励采用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各类清洁能源。3.2资源保护。制定旅游区整体绿化、美化的规划方案,并依照方案逐步实施。对旅游区内所有的植物建档,对名贵珍稀树种挂牌保护,对国家各类珍稀、濒危动物实行有效保护。依据旅游区全年收入,针对景观、文物、古建筑、生态系统、珍稀名贵动植物的资源保护按比例设立专项资金;旅游区内的标识标牌、防护栏、游客休息椅等设施应采用与景观相协调的生态材料;开辟游客参与性的植树造林场所。3.3能源节约。新建设施设备应使用节能和环保材料,改造原有能耗大的设施,对部分耗能景观设备、设施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合理的使用时间、时长和次数;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针对核心旅游区和服务区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立中水回用的循环体系,将处理过的中水用于旅游区的景观用水、植株养护用水、旅游厕所及环境保洁等,实现用水循环;鼓励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方式进行植物灌溉,制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次数;通过示范引导、悬挂标等方式,倡导游客低碳旅游、绿色旅游,提高游客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采用绿色环保低能耗的区内交通运输工具,建设休闲绿道、步道,倡导游客步行或骑行游览。3.4固体废物的分类与回收。科学统筹,将垃圾集中地及垃圾填埋场建在远离旅游区的下风口处。旅游区内垃圾日产日清,流动清扫,依据人流量合理安排,对垃圾及时清运、统一处理;对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分类管理;通过示范引导、悬挂标语等,对游客进行宣传引导,倡导游客自带垃圾袋,自觉分类回收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电子门票使用比例,减少纸质门票[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其重点、难点在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能够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要求。火燃村依据赣州市政府《赣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立足生态农业,形成了“菌—沼—果”、“稻虾共生”、秸秆综合利用等多样化生态循环产业模式;着力发展生态旅游,蘑菇小镇项目也将成为节能减排、低碳旅游的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Z].2017-11-22.

[2]张萍.从节能减排看新农村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0):164-166.

[3]王春华,赵忠良,闫景凤.秸秆“三化”复用还田生态农业模式初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7):7-8.

[4]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0-06-08.

作者:胡靓 肖璐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