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成果分析

时间:2022-09-14 10:24:56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成果分析

摘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获取大量环境基础性数据,摸清了各类污染源数量、分布、结构,掌握各地区污染物产生、排放数据,建立了各类污染源名录数据库和重点污染源档案,充分利用污染源数据成果,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管理能力。

关键词:污染源;数据成果;应用

根据2007年7月19日颁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每10年开展一次污染源普查,为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家底,2017年启动第二次污染源普查,2018年正式开始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调查,是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掌握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和集中式治理设施等五类污染源,通过两年多的普查工作,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各个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

污染源普查数据是生态环保系统内覆盖面最广,信息量最多,最具权威的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对于准确判断当前环境状况和未来环境发展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增强行政决策能力,服务生态环保是后续污染源普查的重点工作。利用污普数据进行支撑环境管理的相关工作,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深层次综合分析与处理,对接大数据平台,开展污普数据开发应用工作,将普查数据应用于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环境统计、节能减排、环境执法、环境监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等,为强化污染源管控、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提供决策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共享普查数据信息,对达到资源化最大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决策方面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了我国目前各区域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移动源、集中式治理设施等五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区域和流域分布;各类污染源生产活动水平,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治理状况;各类污染源普查对象空间分布情况。利用污染源普查数据成果与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五大”污染源开展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区域规划、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排污许可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环境统计方面

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相对一年一次的环境统计数据而言,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多更全,应重视普查数据库与环境统计数据平台对接研究,应充分利用普查数据库结合审核环境统计信息,特别是一些重点行业、重点排污单位生产总值、原辅材料、能源消耗、“三废”产排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及危险废物的审核,确保环境统计信息客观、准确、可靠。环境统计数据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让环境统计真正服务生态环境管理部门。

3环境执法方面

利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空间信息分布图,找出污染源比较集中、分布密集、产排污量大的区域,确定重点执法区域、重点执法流域、重点排污单位,便于重点监管,以便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增强执法效率。利用污染源普查系统数据库,找出问题企业,督查企业整改存在的环保问题,完善污染设施建设及环保相关手续;利用污染源普查数据,持续更新重点企业的“一企一档”,为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提供便利。

4环境监测方面

根据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环境执法监测、企业自行监测要求,利用普查数据库统计功能,选出主要监测对象,主要排放监测指标,制定年度环境监测实施方案和污染源监测计划,协助审核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的完整性。对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物含量高的企业,增加监督性监测频次,实行加密监测,随机监测,必要时要安装在线监测,同时发放标准样品比对监测,利用工业污水处理厂与环境监测部门同步监测,并对部分企业进行质控管理,对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面监管,从源头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利用污染源普查空间分布状况,找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并加强该区域内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的监测,掌握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服务管理决策。

5大数据平台,资源共享方面

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是未来环境保护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遥感观测等信息化科学技术,将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信息平台、排污许可证管理等平台进行整合,健全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信息库,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实现污染源全过程监控和网格化监管的动态管理,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将环保大数据信息平台与其他大数据平台衔接,资源共享,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各相关部门可以将污染源大数据进行综合决策,利用互联网交互方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辅助决策施政。最终实现环境管理一张网、环境信息一个库、环境管理一张图、系统整合一平台。

6其他方面

除上述领域外,污染源普查数据还用于,第一,环境风险防护,危险化学品管理;第二,产业行业合理布局;第三,企业排污税征收核实;第四,污染天气环境应急处理;第五,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违建项目核查清理;第六,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7结束语

通过污染源普查成果的有效利用,不仅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科学依据,而且为建立科学环境智能化平台,动态跟踪,实时监控,提高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污染源环保大数据库,综合分析,合理预测,对未来的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8号)[Z].北京:国务院,2007.

[2]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的通知(国污普〔2018〕15号)[R].北京.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

[3]吴敬慧,王宪泽.关于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的思考[J].环境与发展,2018,30(07):207+209.

[4]张震,赵银慧,王军霞,等.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环境保护,2017(7):52-55.

[5]江西省九江县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突出普查成果的服务功能[N].中国环境报,2010-06-01(002).

作者:贺先超 单位:息烽县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