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发展

时间:2022-11-05 10:53:39

西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发展

摘要:西部地区天然的生态资源是作为当前乡村旅游的必备条件。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耦合发展,成为贵州省凯里市产业融合的新路径。破解农业产业化不高、基础设施差、发展不均衡、品牌不多等诸多问题,展现“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优势、促进绿色发展带动经济效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耦合

一、凯里市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为凯里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加之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和风情浓郁的民俗节日,为建成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型新农村奠定了重要基础。凯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17年接待游客38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3亿元。

1.“快旅慢游”格局形成。利用沪昆高铁、凯里黄平机场、凯羊、凯雷、余凯等高速公路及城乡路网的便利,启动凯里自驾游服务中心建设,在高铁南站、香炉山、挂丁等交通枢纽和景区建设一级集散中心,在凯里苗侗风情园、云谷田园、下司古镇等景区建设二级集散中心,在市内各重要交通进出口和市中心人员密集地段设立旅游咨询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凯旅游、休憩。

2.山地旅游规模建设。把各个农业园区做成山地旅游示范区,整治滨江大道沿线村寨风貌,完善提升南花、季刀、朗利、麻塘等旅游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学习“三变”做法,采取“景区+公司+农户”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旅游建设,共同分享旅游红利。

3.景区建设全力推进。推进建设“下司古镇、云谷田园第二及第三期工程、凯里斗牛城旅游综合体、蝴蝶谷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市场客源。目前,凯里市获批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3个,三星级以上酒店增至18家。

4.全域旅游常态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带动一、三产业发展,破解“山地旅游景点散小弱”难题。深入推进下司镇、舟溪镇等8镇集群发展,凸显民族文化山地旅游特色,让原生态和现代化巧妙融合,大力探索“城镇+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实现产城景互动、产城景一体化。

5.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奖励、补偿、贴息、扶持等渠道引导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以舟溪镇、三棵树镇、旁海镇和湾水镇为重点实行规模农业区域化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特色蔬菜、中药材、茶叶、黑毛猪等适宜特色生态产业。2017年在巩固已建5个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6个镇级园区建设成果基础上,把过去相对单一的规模扩量转为主向科技兴园、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延伸三线并重提升,加快园区提级上档。

6.生态农业品牌效应凸显。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依托贵广、沪昆高速铁路开通的优势,加快树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流通市场,努力将凯里打造成为珠三角、长三角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地。目前“三品”认定面积15.2万亩,覆盖率超过80%,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4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其中,“凯里水晶葡萄”、“凯里红酸汤”被认证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凯里市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耦合发展的困境

把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两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组合元素相互影响的程度定义为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建设耦合度,其大小反映了乡村旅游业—生态农业建设系统的协调程度。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旅游目的地由城市向农村渗透,促进了农村的消费和投资,为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农村清洁风暴行动的开展,为乡村旅游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耦合机制正是在这样两种力量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凯里市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耦合发展是凯里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基础,它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就目前来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仍然是制约凯里市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发展的瓶颈,必须正视和解决。

1.资金受限,产业融合不深。凯里市属西部开发地区,发展水平落后,财政资金紧张,无力满足发展需要,加上凯里市产业融合起步晚,,虽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发展较好的县市模式和经验,仍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比如有些村寨、园区定位模糊,缺乏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巨大带动作用的自然与农业景观,公共服务功能无力满足当前乡村旅游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致使农业发展不足、旅游发展不快。

2.认识不足,信息沟通不够。部分村民对政府采取的一些适合乡村发展的措施不了解,尤其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认识不明,有的村民由于缺乏生态知识,不懂得保护生态环境,致使旅游开发工作还没未启动,生态资源先遭破坏的局面。耦合发展缺乏统筹规划,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另外,农村信息化还不发达,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3.规模不大,创新理念不强。凯里乡村旅游面临着弱小和分散问题,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近年来家庭式的小规模经营尤为频繁,乡村农家乐在凯里旅游业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其模式也有可能成为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复制、借鉴和推广。但是目前的农家乐经营规模小,融资能力差,发展资金缺乏。而且餐饮业为主的个体经营占了大多数,其基础设施陈旧,服务项目单一,没有展现出乡村旅游主题,引导游客参与和体验方面都做得不够。

4.品牌不多,人才培养力度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优质农产品少,知名农业品牌少,尤其是代表地方特色优势的品牌更少。缺乏具有参与性、多样化和市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瞒游客的现象。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从事乡村旅游人员大多是本村居民,素质不高,有资质的生态旅游人员因满足不了提出与城市同等的待遇而不愿留在乡村工作,缺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凯里市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

凯里市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农业+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准。凯里市是中国绿水青山生态强县,应结合实际,坚持以山水为依托、以农业为支撑、以生态为根本,制定协同发展策略,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三赢”发展。

1.群策群力,促进产业融合。首先由政府、金融、招商、股份、民间多方联动,通过引入、贷款、吸商、聚股、筹集等形式,努力整合综合开发、土地整治、财政专项扶贫、石漠化治理等涉农资金,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根据“方式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规则聚焦生态农业发展,发挥其资源效益。其次还要努力整合旅游、观光、休闲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建设旅游农业园,有力促进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生态旅游的常态发展夯实根基。

2.因地制宜,科学展现优势。如今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渐显个性化,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游客大部分选择以朋友、家人或是车友等方式进行结伴出游,主要以休闲为目的,欣赏沿途风景,因此吸引他们眼球的不是千篇一律、随处可见的农家乐,而是能促使游客慕名前来的旅游乡村的亮点和特点。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和地方特色,筛选出各乡镇、村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发挥点的优势,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尝试打造一个农业示范园区,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也可以建设1—2个有一定规模的以参与或体验式旅游为主的家庭农庄,这样既带动了乡村发展,又开拓旅游了资源,实现农民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双增收。

3.创新农业+旅游建设。紧紧把握“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推进“生态凯里”发展,利用“互联网+”旅游培育新业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项目,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民族医药养生、民俗演艺、节事会展等旅游新业态,建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后劲强和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依托互联网,推荐几个旅游产品或几条旅游线路的私人定制;鼓励村民修建具有民族风情的客栈、生态木屋,并参加民宿预订网站,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支持农村发展民族体育赛事、民族歌舞表演、中医药保健养生等服务新业态;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着力培育一批集产品开发、生产、监测、销售为一体的旅游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商品产业。

四、结语

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耦合的设计是运用物理科学思维与哲学社会学思维对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改变传统新农村建设重实体建设、轻生态建设的理念与方法,强调建立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之间共济、共生的耦合关系。把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凯里市区域的层面上优化资源配置,建构出乡村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建设自然平衡演进的蓝图,将凯里市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并为本市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更适宜的乡村旅游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环境。

参考文献

[1]练伟雄.发展乡村旅游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关于博罗县实施休闲农业的调查[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05-30.

[2]律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5,5-15.

[3]张健翎.由云谷田园模式引领凯里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7,(04).

作者:张健翎 单位: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