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2:42:46

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范文篇1

一、西部开发为西部人才提供了创新工作的机遇

实践造就人才,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人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培育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的成长壮大,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进一步突显,为西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一)西部开发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就不会有成熟的人才市场,也不会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开发。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成长了起来,为西部人才的大量涌现和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

西部大开发伊始,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改善了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到2004年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46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40.6亿元,初步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即,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信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实过程中,蒙牛、伊利、包钢等一大批地方企业迅速成长,大唐、神华、新希望、石药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外大型特大型企业进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西部开发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突显

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人才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人才的聚集、培养与合理配置,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主体的成长为人才资源进一步聚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没有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人才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没有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和培养与合理配置,市场主体的成长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市场主体的用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给西部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中,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扩展面积、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和水土流失趋势减弱的同时,也吸引和聚集了大批进行生态研究和治理的专门人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也聚集了大批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优秀专门人才。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众多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随着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相关的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些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企业、企业集团以事业、以感情、以待遇吸引人才,创新了西部人才开发机制,构筑起聚集、使用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平台。

二、西部开发与西部人才制约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没有广大西部人才的努力奋斗,西部开发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就。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全国乃至全球对这类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场争夺战中西部地区从来就处于劣势地位,而这种劣势地位不是短时期内所能从根本上扭转的。再加上西部自身政策和体制方面的缺陷,使西部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一)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短缺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人才资源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发育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一是适应西部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义务教育仍然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教学手段落后;职业教育落后,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二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没有发育成熟,造成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缺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环节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与人才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人力资源开发依赖政府,培训资源难以整合;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才信息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建立,阻碍了人才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流动。四是人居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质量较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一些远离城市的开发区、企业和一些新建设的开发区,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优秀的人才难以安心工作和生活。五是创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与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人才的能力、业绩、报酬三者不相称。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金融、保险、商贸、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不足,懂经营、会管理、敢于并善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家人才十分匮乏。

(二)用人主体人才资源开发受到成本过高的约束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有限,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不配套,已有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和设施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用人主体就不得不利用内地和东部地区甚至国外机构和设施,导致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本过高,影响了他们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本约束成了制约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成本高。高级管理人才是在市场的长期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西部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缓慢,造就出的高级管理人才十分有限,而且部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流向发达地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不得不以比内地更高的薪酬从内地引进,还要支付住房、福利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使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成本过高,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二是人才培训的成本高。人才培训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等现代新兴行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训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低、效果差,很多培训项目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用人主体只能花高价把员工送到区外培训,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的同时,由于区内培训的需求降低,也使我们自己的培训机构和设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三是人才配置的成本高。西部企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是高度稀缺资源,而且流动性大,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西部地区猎头公司不发育,必须依靠发达地区的公司猎头,而且价格昂贵,使人才配置的成本相对较高。四是人才环境建设成本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历史欠帐多。为了还清历史欠帐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就必须支付更多的人才环境建设成本,使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成本大大提高。

三、西部开发的人才投入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直接投入是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从**的实际情况看,把这一思路切实坚持并落到实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

各级政府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地区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是思想要重视。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创业环境。二是发展要统筹。要把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用发展来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同时,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规划发展的同时规划人才,在建设项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环境,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吸引人才。三是机制要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市场法制化,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把城市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城市品位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使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步伐,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好转,为人才留在西部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减少由于自然环境差对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和吸引人才的负面效应,增强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引导各方面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灿烂的特色文化、风格各异神奇独特的民族习俗,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利条件。希望国家不仅把城市供排水作为支持西部的重点,还应把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和经济使用住宅建设等作为支持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为优秀人才在西部贡献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环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从各级人才市场上得到,但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要依靠部分高级专门人才外,还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靠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多样的技能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大量的人才要靠西部自己来培养和造就,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投入结构,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推动社会投入。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植性投入。要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植、培育一批专业设置合理、市场就业前景好、教学质量高、能够提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投资方向。长期以来,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主要以房舍、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为主,软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被忽视。要加大对师资培训、素质教育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保障义务教育运转经费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加大对人才培训、人才市场主体的投入力度

西部开发范文篇2

这次全市营造“****”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是在****刚刚主持召开了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即将召开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下面,我想就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和会议的开法,作一个简要说明。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形势下,我们把大家请来,召开这样一个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会议,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个是,两年多来我们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工作取得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做一个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有益启示,并研究下一步如何全面加快我们的大开发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总揽全局,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按照“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年3月,****提出了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同年6月,他在西安主持召开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要把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帷幕。同年6月20日,江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了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今年4月1日,他又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六省区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这个会议主要是对两年多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他在会上强调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党和全国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打好基础、提高水平,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两年多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出现了地区之间竞相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在春节过后,就先后召开了营造“****”大讨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两个专题汇报会,专门研究部署了下一步的大开发工作。因此上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也完全有必要召开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规格的会议,对西部大开发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另一个是,在营造“****”上,我们市行动早。去年8月市委七届六次全委会后,就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结合转变作风做了大量工作。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营造“****”大讨论的通知》下以发后,市委、市政府立即下发了《关于开展营造“****”暨招商引资年活动大讨论的通知》,就全市的大讨论作出了精心安排。并采取领导带头,市委中心学习组先学一步,深入开展全市性的调查研究,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专题剖析,全市各部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广泛学习讨论,各新闻媒体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战役等有力措施,使营造“****”活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纵观前一段的讨论活动,我们的收获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实际,认识得到了升华;二是组织力量调查,初步摸清了影响“****”的主要问题。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营造“****”的大讨论深入下去,需要这个会议来讨论、来研究。

再一个是,为了切实做好入世的应对工作,我们有必要召开这样一个规格的会议。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春节刚过,中央就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学习班,足见党中央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江总书记2月25日在与这个专题研究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指出,“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办法有一个大的改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利和弊、机遇和挑战,要科学分析和全面认识,对于有利的一面,要抓住机遇,积极加以运用;对不利的一面,要抓紧工作,努力规避风险。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这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很实际很具体的检验。全党都要加紧学习,加强研究。”因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5月中下旬举办国际形势和中国加入****的地厅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还要举办业务骨干的培训班。所以说,入世对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既不能无动于衷、等闲视之,又不能大惊小怪、消极等待,入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受其益;用得不好,则受其损。机遇对全国各地都是均等的;冲击对全国各地也无一例外,对我们不发达地区可能更大一些。我们必须要对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足够的估计,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西部开发范文篇3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过,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过是一种增长点。与此不同,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未走这步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但是西部地区的事,更是全国的事。退而言之,根据“短边理论”,尽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整体达到最高水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广,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人口占比高,如果现在不开发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迅速发展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赶上东部地区,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全国宏观战略目标,不但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因为地区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的不稳定,以致使全国稳定的政治环境遭到破坏,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干扰,甚至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而且是全国的事。

3、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史,其形式和措施各有不同。美国开发西部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土地,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然后承认开垦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主要从军事战略利益出发,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央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央号召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央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应该说是符合投资规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进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命令进行的,甚至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尽管这一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方式必然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央政府采取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系,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我国对海南省也进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还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体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混乱。

今天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采取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体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既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央行政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要运用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规划和干预。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进行总体规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持续发展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行有偿投资,要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再次,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特征,并加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联系,对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甚至在必要时对部分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坚决采取拒入的强硬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现代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循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功用,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近来有三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改革、“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问题割裂开来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问题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各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依靠西部地区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在西部进行投资,尽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配合以各种中小规模的企业进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集团。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因此,不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还是在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改造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各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不论这些企业是同一地区的还是跨地区的。

2、参与融资设计。投资银行不仅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根据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设计相应的融资方案。对于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设计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设计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债券融资;对于既想融资,又想进行机制改造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股票筹资;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设计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道路,也可以设计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道路。目前西部地区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甚至不分析不同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不同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挖空心思地搞所谓融资,结果不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程度。投资银行应根据西部企业的实际,主动向企业宣传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融资形式,以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便利。微观金融部门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区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给予倾斜,使西部地区的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增加积累,蓄积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参与项目融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牺牲商业银行的利益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参与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进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利益。三是组织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较突出的变化中,利率自由化和风险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变化。在这两个变化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别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风险程度。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较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一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区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地主张在我国分地区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成功地实行了这种政策。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单元制制度,规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通过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必然留在当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主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单地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额外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特殊政策的作用必然得不到体现。但是,只要中央银行根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当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区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体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降低央行给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米式?或者通过财政对利率的补贴降低资金成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规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规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现在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门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区的资金量将会增加,结算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着金融部门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加强结算服务,减少压票压汇;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结算纪律的检查,严肃查处故意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调查。开发西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参与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区,还可能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调查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联系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接受客户委托,通过其分支机构和联系机构调查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损失。三是提供各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指导。四是保险服务。目前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风险预期不准,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预期与实际确有不一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减少损失,保险部门应在巩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对于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雄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变化趋势预测等服务。

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本身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改革和努力后才能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提高也迫在眉睫。

1、培养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本身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区金融部门主要领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培养和培训人才,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才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目前的队伍。最后,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一是根据开发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一个规范的投资银行,从事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区建立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逐步均衡证券市场的地域分布,允许西部各省会城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允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并允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进行开发投资。最后,引入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批准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加强西部地区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合西部开发的险种。

西部开发范文篇4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过,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过是一种增长点。与此不同,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未走这步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但是西部地区的事,更是全国的事。退而言之,根据“短边理论”,尽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整体达到最高水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广,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人口占比高,如果现在不开发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迅速发展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赶上东部地区,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全国宏观战略目标,不但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因为地区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的不稳定,以致使全国稳定的政治环境遭到破坏,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干扰,甚至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而且是全国的事。

3、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史,其形式和措施各有不同。美国开发西部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土地,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然后承认开垦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主要从军事战略利益出发,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央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央号召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央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应该说是符合投资规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进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命令进行的,甚至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尽管这一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方式必然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央政府采取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系,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我国对海南省也进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还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体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混乱。

今天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采取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体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既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央行政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要运用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规划和干预。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进行总体规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持续发展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行有偿投资,要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再次,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特征,并加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联系,对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甚至在必要时对部分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坚决采取拒入的强硬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现代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循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功用,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近来有三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改革、“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问题割裂开来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问题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各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依靠西部地区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在西部进行投资,尽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配合以各种中小规模的企业进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集团。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因此,不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还是在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改造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各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不论这些企业是同一地区的还是跨地区的。

2、参与融资设计。投资银行不仅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根据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设计相应的融资方案。对于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设计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设计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债券融资;对于既想融资,又想进行机制改造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股票筹资;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设计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道路,也可以设计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道路。目前西部地区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甚至不分析不同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不同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挖空心思地搞所谓融资,结果不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程度。投资银行应根据西部企业的实际,主动向企业宣传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融资形式,以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便利。微观金融部门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区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给予倾斜,使西部地区的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增加积累,蓄积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参与项目融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牺牲商业银行的利益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参与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进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利益。三是组织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较突出的变化中,利率自由化和风险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变化。在这两个变化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别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风险程度。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较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一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区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地主张在我国分地区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成功地实行了这种政策。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单元制制度,规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通过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必然留在当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主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单地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额外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特殊政策的作用必然得不到体现。但是,只要中央银行根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当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区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体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降低央行给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米式?或者通过财政对利率的补贴降低资金成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规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规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现在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门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区的资金量将会增加,结算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着金融部门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加强结算服务,减少压票压汇;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结算纪律的检查,严肃查处故意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调查。开发西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参与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区,还可能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调查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联系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接受客户委托,通过其分支机构和联系机构调查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损失。三是提供各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指导。四是保险服务。目前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风险预期不准,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预期与实际确有不一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减少损失,保险部门应在巩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对于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雄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变化趋势预测等服务。

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本身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改革和努力后才能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提高也迫在眉睫。

1、培养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本身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区金融部门主要领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培养和培训人才,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才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目前的队伍。最后,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一是根据开发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一个规范的投资银行,从事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区建立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逐步均衡证券市场的地域分布,允许西部各省会城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允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并允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进行开发投资。最后,引入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批准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加强西部地区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合西部开发的险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西部开发范文篇5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过,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过是一种增长点。与此不同,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未走这步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但是西部地区的事,更是全国的事。退而言之,根据“短边理论”,尽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整体达到最高水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广,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人口占比高,如果现在不开发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迅速发展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赶上东部地区,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全国宏观战略目标,不但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因为地区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的不稳定,以致使全国稳定的政治环境遭到破坏,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干扰,甚至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而且是全国的事。

3、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史,其形式和措施各有不同。美国开发西部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土地,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然后承认开垦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主要从军事战略利益出发,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央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央号召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央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应该说是符合投资规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进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命令进行的,甚至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尽管这一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方式必然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央政府采取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系,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我国对海南省也进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还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体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混乱。

今天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采取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体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既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央行政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要运用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规划和干预。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进行总体规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持续发展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行有偿投资,要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再次,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特征,并加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联系,对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甚至在必要时对部分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坚决采取拒入的强硬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现代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循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功用,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近来有三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改革、“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问题割裂开来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问题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西部开发范文篇6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吃苦、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根本条件;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西部开发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团结、奋斗、胜利精神,集中地反映了红军广大指战员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英勇奋斗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贵品德;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现在,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奋斗、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根本条件

当年,红军长征的处境异常险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物资供应奇,找范文请到网]缺,其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端正党的路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红军长征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就有被敌军消灭的危险。因此,党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实施大开发。这是党中央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据统计:在资源比重上,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原面积高达98%,而东部地区只占1%;可开发水资源,西部地区为80.7%,而东部地区仅为4.5%;森林蓄积量,西部地区则达58.2%,而东部地区为7.4%。另外,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从总的环境来说,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困难,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如果搞不好就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大片森林退化,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一些地区无林可言。我国的草地一直存在着沙化或碱化的威胁,加上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和放牧,使得草地退化和土壤养分锐减。全国有86.67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三分之—,并呈上升趋势。如何正确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尽快实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硕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具体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西部地区各族人民中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夺取西部大开发的胜利,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宏伟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红军处境危急,迫切要求战争的指导者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局,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红军的进军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以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达成战略目的。为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恢复了为党和红军制定的,并被斗争实践—再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央红军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和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打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接着,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不顾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突破天险腊子口,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职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随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并领导和指挥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战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推动了西北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今天,党对西部大开发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要求我们西部地区的各族人民,除了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环保、林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外,要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下大力气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术真务实,具体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贯彻落实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地方封锁和保护、行政干预企业,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保障,等等。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实现胜利会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的革命大闭结。长征中,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高举团结的大旗,正确地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分裂红军的图谋,使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同优势敌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在困难和危急的关头,红军广大指战员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红军在长征中尤为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夺职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今天,西部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同全国(除台湾之外)各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并正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而进行着不懈地斗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并不太平,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在不停地进行破坏和捣乱,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军会师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胜利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振兴的基木保证。

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物资及其匮乏,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行军和作战十分紧张,斗争和生活及其艰苦,所过之地又多系偏僻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隔阂很深,红军衣食无着,枪弹不济,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处境极其艰险。但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肩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坚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西部地区同红军长征时期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家园而团结奋斗。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同内地,特别是同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奋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进行新的伟大长征。

西部开发范文篇7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最初是指从阿巴拉契亚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带,习惯上称为“旧西部”;后随着美国领土向西的扩张,又把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地带称之为“新西部”;把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远西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个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这30年间,美国人占据了4.3亿英亩土地,耕种了其中的2.25亿英亩,并且在西部土地上成立了10个新的州;第二个时期是1930—1970年之间,自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西部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实行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

主要包括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该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意成为美国公民的人,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的政府所有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并且可以出售;也可以在居住6个月之后,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每英亩1.25美元购买。1873年通过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规定,只要在自己的地产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联邦土地,1878年又把造林面积降低到10英亩。1877年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政府向那些愿意在干旱土地上修筑部分灌溉沟渠的人,以每英亩25美分的低价出售640英亩土地,而且可以在3年内付清。1878年实施的《木材石料法》规定,允许把不宜农耕、但有出产木材和石料价值的土地,以每英亩2.5美元的价格出售,每人限购160英亩。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其中主要有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1962年的“加速公共工程法”和“人力训练与发展法”,1964年的“经济机会均等法”,1965年的“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以及1972年的“农村发展法”等。此外,联邦政府还确定了开发落后地区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主要有:一,综合战略,既通过广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的增长率。二,减缓痛苦战略,即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消除落后地区的困境。三,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落后地区自我发展。

(3)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

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西部倾注财力,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军事订货合同。二战前夕,美国政府在确定军事工厂与基地时就优先考虑将其设在西部地区。二战期间,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的发展,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国防开支剧增,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从而导致大量国防开支源源流入西部地区,大大加速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据统计,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西部所得防务合同始终保持在40%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60.6%。按人口平均计算,该地区所得防务合同远远超过其他地区,1975年联邦政府在各地花费的防务开支,中西部人均为207美元,东北部为309美元,南部11州为412美元,包括加州在内的西部高达623美元,为中西部的3倍。

(4)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的“硅滩”、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的统计,1972—1977年间高技术工业就业人数净增最多的10个都市地区有8个位于西部,只有2个位于东北部的马萨诸塞。

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对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几点启示

(1)灵活优惠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有助于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

19世纪美国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向西部迁移,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开发的进程。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鼓励西部植树法》、《沙漠土地法》等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获得一定面积土地。美国因为土地可以私有,当然可以通过赠送土地的方式来鼓励开发落后或贫瘠地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鼓励西部开发,但是完全可以制定其他多种优惠政策来调动西部开发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将一定面积待开发治理土地以低价、无偿或先期注入资金扶持的方式,承包、分租或批租给某单位和个人,在治理开发的前期给予贷款、补贴、贴息、雇佣工人工资、医疗有保障等政策,规定几十年不变,承包或承租者拥有充分的土地使用、转让、和经营管理权。政府的目的就是先投钱,慢慢少投钱到不投钱,鼓励、养活并稳定一部分人长时间甚至一生以植树种草、治理土地为业,等到土地治理开发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时,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承租者将所得利润用于土地更大面积的治理开发,而决不收取利润,一直到形成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

(2)中央政府应因地、因时制宜地赋予我国西部各省更大的自主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除了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政策外,州、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大和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在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等方面占全国的比重较低,不可能指望西部近期内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因此应该放开对西部各省的僵硬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允许它们拥有更大、更多的政策制定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遵纪守法的原则下,敢闯敢试,多想多干,谁能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谁能减少对国家的依赖和对中央财政的负担,谁就是正确的,谁就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例如,是否可以允许西部部分省份拥有自己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能否考虑西部部分省份在项目审批、进出口企业登记、企业上市、开发区设立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还可以考虑赋予西部各省在对外开放、设立边境自由贸易区、引进外资方面更大的权力;另外,在发行地方债券、建立地方银行以及设立地方证券场外交易中心等方面,可以考虑给予西部各省更大的权力和优惠。

西部开发范文篇8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过,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过是一种增长点。与此不同,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未走这步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但是西部地区的事,更是全国的事。退而言之,根据“短边理论”,尽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整体达到最高水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广,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人口占比高,如果现在不开发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迅速发展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赶上东部地区,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全国宏观战略目标,不但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因为地区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的不稳定,以致使全国稳定的政治环境遭到破坏,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干扰,甚至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而且是全国的事。

3、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史,其形式和措施各有不同。美国开发西部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土地,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然后承认开垦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主要从军事战略利益出发,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央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央号召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央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应该说是符合投资规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进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命令进行的,甚至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尽管这一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方式必然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央政府采取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系,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我国对海南省也进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还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体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混乱。

今天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采取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体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既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央行政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要运用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规划和干预。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进行总体规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持续发展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行有偿投资,要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再次,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特征,并加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联系,对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甚至在必要时对部分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坚决采取拒入的强硬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现代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循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功用,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近来有三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改革、“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问题割裂开来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问题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各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依靠西部地区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在西部进行投资,尽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配合以各种中小规模的企业进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集团。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因此,不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还是在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改造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各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不论这些企业是同一地区的还是跨地区的。

2、参与融资设计。投资银行不仅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根据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设计相应的融资方案。对于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设计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设计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债券融资;对于既想融资,又想进行机制改造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股票筹资;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设计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道路,也可以设计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道路。目前西部地区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甚至不分析不同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不同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挖空心思地搞所谓融资,结果不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程度。投资银行应根据西部企业的实际,主动向企业宣传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融资形式,以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便利。微观金融部门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区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给予倾斜,使西部地区的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增加积累,蓄积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参与项目融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牺牲商业银行的利益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参与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进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利益。三是组织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较突出的变化中,利率自由化和风险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变化。在这两个变化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别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风险程度。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较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一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区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地主张在我国分地区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成功地实行了这种政策。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单元制制度,规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通过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必然留在当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主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单地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额外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特殊政策的作用必然得不到体现。但是,只要中央银行根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当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区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体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降低央行给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或者通过财政对利率的补贴降低资金成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规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规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现在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门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区的资金量将会增加,结算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着金融部门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加强结算服务,减少压票压汇;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结算纪律的检查,严肃查处故意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调查。开发西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参与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区,还可能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调查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联系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接受客户委托,通过其分支机构和联系机构调查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损失。三是提供各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指导。四是保险服务。目前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风险预期不准,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预期与实际确有不一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减少损失,保险部门应在巩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对于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雄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变化趋势预测等服务。

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本身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改革和努力后才能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提高也迫在眉睫。

1、培养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本身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区金融部门主要领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培养和培训人才,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才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目前的队伍。最后,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一是根据开发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一个规范的投资银行,从事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区建立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逐步均衡证券市场的地域分布,允许西部各省会城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允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并允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进行开发投资。最后,引入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批准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加强西部地区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合西部开发的险种。

3、实行灵活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自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盈利意识增强,一方面各级行严格按资产负债比例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对下级行头寸通过上级行进行调剂。诚然,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的总分行管理模式,应该说在这种体制下只要总行一级严格掌握了资产与负债的比例结构,就算达到了要求,即使将来“入世”后,也不违背WTO和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精神。在这种前提下,适当扩大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分支机构的贷款比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应该设法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做一些文章,增加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

西部开发范文篇9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团结。搪塞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现在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样平常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情况掩护、基础措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肯定的原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思量的。但持这些看法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阐发题目,缺乏统筹性。笔者以为,开发西部应举行体系计划。

首先,在时间部署上应分阶段举行。自80年月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快要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措施,陪同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渐渐建立和举世经济的苏醒及较永劫期的繁荣,东部地域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域基础措施落伍,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域,也即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搪塞这二十年时间的部署,我们思量至少应该用约莫五年左右的时间举行基础措施配置,重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配置;接着再用约莫五年左右的时间举行资源开发,重要是资源自己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事情;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生长西部地域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前进产业关联度为基础。虽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脱离。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计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心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视察就会发明,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团体构想和综合计划。而这正是现在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云云思量,理由在于,一是思量到该地域生长的可一连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域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停的能源、原质料,开发西部即是将这些能源、原质料开发出来,源源不停地输向中东部地域。如果按这种相识和思绪开发西部,一旦未来西部地域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域经济的生长将面临无法预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煤油城的隆替历程即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思量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未来东部地域应该、也肯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眉目),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宽大的西部地域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域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域的能源、原质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久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生长计划,走综合开发和可一连生长之路。

2、地域开发与团体发动相团结。搪塞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以为不外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地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着实,这种相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生长,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履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苏醒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苏醒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约莫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循环历程阐发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颠簸约莫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阐发,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月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苏醒,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苏醒,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连。众所周知,80年月初我国实验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筹划,这是整个80年月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月初国家又实验了海南开发(其后停顿)与上海浦东开发筹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月天下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通例增长的部特别,国家实验地域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外,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外是一种增长点。与此差异,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临中东部地域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已往20年中不停未走这步棋,其缘故原由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黎民经济的发行动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光是西部地域的事,更是天下的事。退而言之,凭据“短边理论”,只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团体到达最高水平。西部地域占领土面积广,生齿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生齿占比高,如果如今不开发西部地域,使西部地域经济有一个迅速生长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遇上东部地域,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天下宏观战略目的,不光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由于地域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域的不稳固,以致使天下稳固的政治情况遭到破坏,天下的经济生长也将受到滋扰,以致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光是西部地域自身的事,而且是天下的事。

3、政府过问与市场配置相团结。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伍地域的开发史,其情势和措施各有差异。美国开发西部时,接纳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地皮,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用度,然后认可开垦者对地皮的全部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计划性和团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优点出发,对地皮举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重要从军事战略优点出发,也对西部地域举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心筹划经济模式下举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心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心招呼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心加大对该地域的投资,应该说是切合投资计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举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下令举行的,以致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只管这暂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域近半个世纪的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乐成的运作要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要领一定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心政府接纳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本地经济的产业讨论,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宽大的西部地域恒久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革新开放以后的90年月初,我国对海南省也举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照旧接纳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表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水平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杂乱。

克日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开端创建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肯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接纳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表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过问下市场对资源举行配置的机制,既不美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心行政下令型的筹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表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即是既要运用市场举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计划和过问。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心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举行总体计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一连生长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验有偿投资,要敬重和掩护投资者的职权;再次,中心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团结西部地域产业特性,并增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讨论,对民间投资举行产业计划引导,以致在须要时对部分不切合产业生长要求的投资顽强接纳拒入的倔强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今世金融业对黎民经济的屈从大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黎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历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照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条件下,充实发挥自身独占的屈从,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存中,近来有三件事不停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革新、“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看法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题目破碎开来举行了研究。真相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题目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存。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思量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过问相团结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种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寄托西部地域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域的大企业在西部举行投资,只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域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团体和大型企业配合以种种中小规模的企业举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团体。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寄托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资本扩张。因此,岂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照旧在开发历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举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革新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行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种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岂论这些企业是统一地域的照旧跨地域的。

2、加入融资计划。投资银行不光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凭据差异企业在差异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计划相应的融资方案。搪塞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连,资产欠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计划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要领;搪塞资产欠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举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计划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计划运用债券融资;搪塞既想融资,又想举行机制革新的企业,可以计划运用股票筹资;搪塞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计划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蹊径,也可以计划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蹊径。现在西部地域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以致不阐发差异融资情势对企业的差异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煞费苦心地搞所谓融资,效果不光给企业带来了綦重繁重的包袱,而且增长了金融危害水平。投资银行应凭据西部企业的现实,自动向企业宣传差异融资要领的特点,使企业凭据自己的现实确定融资情势,以便低落企业的融资资本,前进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方便。微观金融部分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着实在的融资方便。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域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刊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赐与倾斜,使西部地域的企业减轻债务包袱,增长积累,积贮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加入项目融资。凭据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捐躯商业银行的优点为价钱,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加入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举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优点。三是构造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力突出的厘革中,利率自由化和危害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厘革。在这两个厘革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体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危害水平。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力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肯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域实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田主张在我国分地域实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乐成地实验了这种政策。着实,这只看到了题目的一壁,如果简略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验《金融服务今世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验单元制制度,划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谋划。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议决有区另外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一定留在本地。我国商业银行实验的重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略地实验有区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域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特别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域。这样,特别政策的作用一定得不到表现。但是,只要中心银行凭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域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本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域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治功效重要议决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表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低落央行给西部地域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长商业银行的可?米式?大概议决财政对利率的补贴低落资金资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计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计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如今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分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骤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域的资金量将会增长,结算服务质量的曲折,不光影响着金融部分的形象,而且直接关连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率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增强结算服务,淘汰压票压汇;中心银行要增强对商业银行结算规律的检查,严正查处存心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视察。开发西部是一个浩荡的工程,加入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域,还可能来自天下以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域。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视察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行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讨论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继承客户委托,议决其分支机谈判讨论机构视察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丧失。三是提供种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名誉证、贷款答应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引导。四是保险服务。现在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危害预期禁绝,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恒久投资,预期与现实确有纷歧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淘汰丧失,保险部分应在牢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搪塞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富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使用自身的上风,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厘革趋向预测等服务。

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自己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分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革新和开心后才气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前进也如饥似渴。

1、作育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自己生长不平衡,西部地域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本事和掌握今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域金融部分重要向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变更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作育和培训人才,对具有肯定专业专长的人才举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结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现在的队伍。着末,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肯定的制度举行范例,使真正的人才气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满金融体系。一是凭据开发西部地域的现实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心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域各建一个范例的投资银行,从事范例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域创建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渐渐平衡证券市场的地域散布,容许西部各省垣都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生长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域中小企业生长和民族经济生长。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容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管理人民币业务,并容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勉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举行开发投资。着末,引入和生长非银行金融机构,容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财政公司,前进资金运用屈从;答应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增强西部地域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当西部开发的险种。

西部开发范文篇10

一、开发西部的战略原则

1、重点开发与综合统筹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战略安排,目前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但一般都主张将重点放在江河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方面。应该说,这些主张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开发西部必须重点考虑的。但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也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分析问题,缺乏统筹性。笔者认为,开发西部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应分阶段进行。自80年代初开始,在特区理论和“梯级理论”两个重要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开发了东部。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及较长时期的繁荣,东部地区的经济从开发到成熟只用了二十年时间。相比而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因而开发所需时间可能不会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不会短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这二十年时间的安排,我们考虑至少应该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交通、通讯、生态以及环保等建设;接着再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资源开发,主要是资源本身的开发,同时做好生态与环保工作;然后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发展西部地区的加工工业,这种加工工业必须以西部的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基础。当然,这三个阶段开发的内容虽然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

其次,西部开发必须走综合规划、综合开发之路。在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构想后,西部各省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列出了诸多开发项目。但冷静观察就会发现,在热情的背后却缺乏一个开发的整体构想和综合规划。而这正是目前西部开发中最需要的。之所以如此考虑,理由在于,一是考虑到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西部地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原材料,开发西部就是将这些能源、原材料开发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部地区。如果按这种认识和思路开发西部,一旦将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无法估计的困难。前苏联巴库石油城的盛衰过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二是考虑到战略大循环因素。从战略循环讲,将来东部地区应该、也必定率先溶入国际大循环,即走两头在外的路(这一迹象已现端倪),至少部分依赖于外部,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容易走一头在外之路。这样,西部地区就不能只作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开发,必须从长远着想,做好开发前的综合发展规划,走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开发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于开发西部的主张,许多人认为不过是开发完东部后的又一区域开发战略,其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诸省区,所以,他们对西部开发不报什么热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纵观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82年,第二个周期的复苏期开始于1991年,每个周期大约10年左右时间。如果纯粹从时间轮回过程分析这种周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大约十年左右时间为一个周期。按这种时间周期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90年代末的几年衰退后,应该在2001—2003年出现一个新的复苏,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一步讲,以往两个复苏,都与当时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中的两次大规模开发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80年代初我国实施了以开发深圳为龙头的特区开发计划,这是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的基础;90年代初国家又实施了海南开发(后来搁浅)与上海浦东开发计划,这次开发(尤其是上海开发)成了整个90年代全国经济繁荣的基点。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长中除了常规增长的部分外,国家实施地区开发则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推动力。

不过,前两次开发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点”式开发,形成的也不过是一种增长点。与此不同,西部开发涉及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形成了一条面对中东部地区的弧线或称为弓型线,该线极易辐射成面,从而成为面的开发。同时西部开发在难度、辐射面、投资量、纵深度等方面都远非东部开发所能比,国家在过去20年中一直未走这步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均会大于以往两次。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开发不但是西部地区的事,更是全国的事。退而言之,根据“短边理论”,尽管短边所占比重小,但它会影响整体达到最高水平。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广,人口虽然相对较少,但贫困人口占比高,如果现在不开发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经济有一个迅速发展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赶上东部地区,那么要在21世纪实现全国宏观战略目标,不但可能性不大,而且还会因为地区差异过大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的不稳定,以致使全国稳定的政治环境遭到破坏,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干扰,甚至完全破坏。从这层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而且是全国的事。3、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纵观国内外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史,其形式和措施各有不同。美国开发西部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投资者在西部每开垦一英亩土地,政府只收取1.25美元的象征性费用,然后承认开垦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开发缺乏规划性和整体性,投资者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我国主要从军事战略利益出发,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开发。但这种开发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下进行的,在开发中,一方面是中央加大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则由中央号召各地无偿提供人财物。中央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应该说是符合投资规划要求的;而各地在西部所进行的所谓投资,却是靠行政命令进行的,甚至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因而,尽管这一时期的投资对我国西部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说这是一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投资运作方式必然走向失败。另一方面,在这次开发中,中央政府采取了“钳入式”投资模式,所形成的项目缺乏与当地经济的产业联系,形成了“飞地”经济,导致广大的西部地区长期难以统一的“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我国对海南省也进行了开发,虽然当时我们已有了开发深圳的经验,但还是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由化的开发模式,一哄而上,没有体现出海南特色,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美国西部开发时的混乱。

今天重开开发西部之战,我们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市场的经验,因此,不能再采取前面几种模式,而应该体现新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现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下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既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不是中央行政命令型的计划经济。在西部开发中所谓体现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既要运用市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又不能放弃政府对开发的规划和干预。具体来讲,首先,如前文所述,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对整个开发进行总体规划,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抛开可持续发展谈开发西部;其次,除了政府的财政投资外,其他投资基本上都应实行有偿投资,要尊重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再次,中央政府对西部的投资应结合西部地区产业特征,并加强新投资与原有基础之间的产业联系,对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规划指导,甚至在必要时对部分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坚决采取拒入的强硬态度。

二、开发西部应有的金融支持

现代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二是具体从事商业性金融活动从而支持微观经济。在开发西部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在遵循开发西部战略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功用,支持西部开发。

1、策划扩张战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近来有三件事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即国企改革、“入世”及西部开发。由于这三件事的提出有先有后,专家学者也分别对其发表了各自看法,但这些观点和看法基本上都是将这三个问题割裂开来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未来的几年中,这三个问题将同时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

前文指出,西部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开发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那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外,其他各种投资者如企业也应是开发西部的主体。显然,从企业这个主体讲,仅仅依靠西部地区的企业开发西部,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在西部进行投资,尽管资金实力强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但也可能仍然是零星的。开发西部,需要众多的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配合以各种中小规模的企业进行,这就要求有大型的企业集团。但在现有企业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很难在短期内将“雪球”滚大,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因此,不论是在进入开发西部行列之前还是在开发过程中,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既要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张,又面临着完成传统企业体制改造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这个重要的企业购并策划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金融机构。为此,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扩张资本的各种可选预案,并为企业购并牵线搭桥,不论这些企业是同一地区的还是跨地区的。2、参与融资设计。投资银行不仅可为企业购并提供预案,还能根据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融资要求设计相应的融资方案。对于同商业银行有较好关系,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可以设计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不宜于再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企业,可以设计直接融资,其中只想在中短期内解决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债券融资;对于既想融资,又想进行机制改造的企业,可以设计运用股票筹资;对于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既可以设计项目融资,走多样化融资道路,也可以设计项目投资基金,走较单纯的融资道路。目前西部地区企业在融资中,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融资轻债券融资。有的企业甚至不分析不同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不同影响,只要能得到资金就挖空心思地搞所谓融资,结果不但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增加了金融风险程度。投资银行应根据西部企业的实际,主动向企业宣传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融资形式,以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3、提供融资便利。微观金融部门是具体融通资金的机构,它可以从资金上为西部开发提供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一是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国家证监委应在西部地区企业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投资基金尤其是产业投资基金审批中对西部给予倾斜,使西部地区的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增加积累,蓄积能量,转换机制。二是参与项目融资。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原则,西部开发不能以牺牲商业银行的利益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参与这种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向开发项目进行融资,从中实现商业利益。三是组织银团贷款。进入新世纪,金融业比较突出的变化中,利率自由化和风险加剧将是重要的两个变化。在这两个变化中,如果各商业银行打利率战,那么不会有任何一个赢家;同时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贷款筹码押在个别项目上的做法也只能进一步加剧风险程度。于是,银团贷款就成了比较理想的选择。

4、投入政策资本。没有一定的金融政策投入,金融业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就不是全面的。一是对西部地区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许多人笼统地主张在我国分地区实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理由是美国就成功地实行了这种政策。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如果简单地将这一政策移植到我国,可能并不会有美国那样的效果。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前,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单元制制度,规定各商业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在这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通过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的实惠必然留在当地。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主要是总分行制,如果简单地实行有区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在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从央行得到的那部分额外资金,会被其总行统筹平调到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特殊政策的作用必然得不到体现。但是,只要中央银行根据各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分行整个信贷资金中投在当地的贷款所占比重,确定其享受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比例,那么,西部地区就能真正得到这种政策实惠。二是对西部大型投资项目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利率自由化后央行对商业银行利率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体现出来。运用利率政策支持西部开发,就要在现行条件下降低央行给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或者通过财政对利率的补贴降低资金成本。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国家应规划出开发西部的专项贷款,支持西部大型项目开发。当年在开发特区时,国家曾专门规划出一块资金,作为专项资金支持特区,现在应该将这一政策移植过来支持西部。

5、深化服务支持。除了投融资支持外,金融部门还应该为西部开发提供其它一系列服务支持。一是快速便捷的结算。随着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往来于西部地区的资金量将会增加,结算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着金融部门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着客户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效益,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加强结算服务,减少压票压汇;中央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结算纪律的检查,严肃查处故意压票压汇行为。二是资信调查。开发西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参与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将不只来自西部地区,还可能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要求引资方逐一调查投资方的资信和实力,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分支机构多和联系面广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可以接受客户委托,通过其分支机构和联系机构调查有关投资者的资信和实力,使委托人免受不应有的损失。三是提供各种表外业务服务,如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以及外汇及投资物资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指导。四是保险服务。目前开发西部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还在困扰着投资者,从主观上讲,投资者对风险预期不准,怕所投资金到期无法收回;从客观上讲,开发性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预期与实际确有不一致的可能,投资者担心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则会血本无归。为了使投资者尽可能减少损失,保险部门应在巩固传统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保险品种,尤其是要开发一些适宜于西部特色的险种。对于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可以由多家保险公司联保;由独家保险公司承保的,可以向实力雄厚的其他公司分保和再保险。五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业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财经信息、经济金融变化趋势预测等服务。三、实现西部开发金融支持对金融业本身的要求

以上金融支持,有些是金融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就能提供的,而另一些则必须在多方面改革和努力后才能实现的。因而,金融业自身的素质提高也迫在眉睫。

1、培养发掘高素质金融人才。由于金融业本身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人才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显得偏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为此,西部地区金融部门主要领导首先要解放思想,大胆选用现有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抓紧培养和培训人才,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才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再次,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用一部分人才,充实目前的队伍。最后,必须将人才的选用以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一是根据开发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应机构,使其作为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重要代表机构。二是率先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一个规范的投资银行,从事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务。三是在西部地区建立一到两个证券交易所,逐步均衡证券市场的地域分布,允许西部各省会城市开办证券交易三级市场。四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特色金融机构,如伊斯兰利润分享银行等,支持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五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允许外资银行在西部的分支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并允许率先开办零售业务,以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机构,进行开发投资。最后,引入和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立财务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批准外资保险机构,尤其是财险公司在西部设立机构,加强西部地区保险业的竞争,开拓适合西部开发的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