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产十篇

时间:2023-03-17 09:25:18

西部矿产

西部矿产篇1

关键词 西部矿产资源产业;产业集聚度;区位熵;产业竞争力;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5-003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5.006

自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进行界定,尽管这些界定存在差异,但普遍认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性、产业相关性、发展共生性和区域经济推动性等特征[1]。这些特征使产业集聚企业能够分享外部经济效应,提高集聚企业分工协作、互补和创新的程度,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西部区域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是被广泛认同的推动西部发展,缩短东、西部差距的有效路径之一。矿产资源是我国西部的优势资源之一,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西部的石油资源量达412.2亿t,占全国的40.37%,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占全国的73.7%[2]。因而,研究如何高效地利用西部矿产资源对西部经济发展乃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发展矿产资源产业集聚是有效利用西部矿产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西部已经形成了甘肃铝锭产业集聚、白银市镍产业集聚、新疆和陕西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四川夹江县陶瓷产业集聚、包头铝业产业集聚,等等。那么,目前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总体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它们与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将关系到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今后发展的方向、被扶持程度,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然而,纵观已有相关文献,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几乎全集中于非矿产资源产业,且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3-6]、制造业[7-14];从研究地区来看,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6,12-13,15]。关于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甚少,而针对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的这类研究那就更少。鉴于此,本文就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水平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相关决策指导,并期望学者们对此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1 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述评

关于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的最早研究是Starrett 在1978年提出的著名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他认为集聚条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能的,因而提出产业集聚度测量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波特[16]提出了评价特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认为当生产要素、需求、相关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因地理集中而在特定区域集聚整合为一个整体后,就会更容易相互作用,从而为集聚带来竞争优势,继而进一步吸引企业集聚,即利用“钻石理论”来解释集群竞争力。我国学者在产业集聚度定量评价基础上进行了较丰富的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或竞争力关系的研究[3,5,7-8,12-13,17-20],然而,对于西部矿产资源集聚的研究很少,关于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就更少。胡健等[2,21]利用CR指数、H指数、EG指数等组合评价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集聚程度,认为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业的上游已显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但是下游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集聚性;张伟[22]对西部13个二位数资源型产业进行聚集度衡量,并计算这些产业的销售利润率,借以初步反映各产业竞争力,但没有分析区位熵与产业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无法揭示两者的关系特征和关系程度。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基于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的定量评价,分析其与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关系,为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发展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评价指数的设定

2.1 产业集聚度评价指数的设定

2.1.1 产业集聚度常用评价指数

产业集聚度常用评价指数包括赫芬达尔指数H、区位熵、区域基尼系数、EG和CR指数等。

赫芬达尔指数:这一指数最初用来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后来逐渐成为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假设一个产业分布在n个地区,则该产业地理集聚的赫芬达尔指数为:

H=∑ni=1Si(1)

其中,Si表示某一产业在地区i所占的份额,可以用该产业就业人数(或工业产值)占总就业人数(或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示。这种指数计算比较简便,但没有考虑其他产业的空间分布,因而是一个绝对集中度指标。

区位熵指数:这一指数用来评价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计算公式为:

LQij=Lij/LiLj/L(2)

其中,L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就业人数(或工业产值、企业数量等),Li表示i地区就业总人数(或工业产值、企业数量等),Lj表示j产业全国总就业人数(或工业产值、企业数量等),L表示全国总就业人数(或工业产值、企业数量等)。这一指数比较直观,资料也容易取得,因而得到较普遍的采用,但它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

区域基尼系数和EG系数:区域基尼系数表达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程度,该数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度越高。区域基尼系数易于计算,对数据的要求也不高,但它忽略了不同产业的组织状况、企业规模或地理区域大小等的差异,容易造成跨产业比较的误差。对此,Ellision和Glaeser [14]引入一个总体地理集中度指数G:

G=∑i(si-xi)2(3)

其中si代表某产业i地区就业占该产业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xi代表i地区全部就业占全国总就业的比例,在此基础上,EG为:

EG=∑i(si-xi)2/(1-∑ix2i)-HE1-HE(4)

式中,HE代表市场集中度指数,HE=∑jZ2j(5)

式中,Zj代表j企业就业占所在产业总就业的比例,HE等于1,则意味着该产业就业集中在一个企业,等于0,则意味该产业有无数个规模相似的企业,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EG指数弥补了区域基尼系数缺陷,适合跨产业比较,但它对数据要求较高,在国内尚缺乏系统数据的背景下,运用受到了限制。

CR指数:这一指数用来粗略评价产业集聚度,是指某一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产业的份额。公式为:

CR=∑ni=1xi/∑Ni=1xi(6)

其中,xi代表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职工人数等,N代表产业的企业总数。

2.1.2 产业集聚度评价指数设定

我国学者在进行产业集聚度评价时,结合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取性对以上指数作相应的改正与完善,或组合多种指数借以更全面地衡量产业集聚水平[23-25]。本文从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地理集中、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期望通过相关指数的测度,能够反映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的地理集聚水平和经济集聚水平;同时,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被评价产业均为矿产资源产业且均位处西部地区。因而,本文选取区位熵指数来测量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程度;同时,为了从区域和经济两个层面更全面地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组合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和经济集聚程度对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程度进行较全面的测量。区域集聚程度采用产业企业数量区位熵NQ来表征,公式为:

NQ=(Nij/Ni)/(Nj/N)=(Nij/Nj)/(Ni/N)(7)

其中,N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企业数量,Ni表示i地区企业总数,Nj表示j产业全国企业总数,N表示全国企业总数;经济集聚水平用产业产值区位熵PQ来表征,公式为:

PQ=(Pij/Pi)/(Pj/P)=(Pij/Pj)/(Pi/P)(8)

其中,P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工业产值,Pi表示i地区工业总产值,Pj表示j产业全国工业总产值,P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

2.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的设定

根据研究角度或集聚产业所在区域的不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如同一产业不同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可选择市场占率或市场集中度,同一区域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则考察产业贡献和产业成长状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被评价产业均位于西部,选取产业产值利润率反映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

3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的衡量

3.1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的衡量

本文依照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概念,包括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2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被评价的矿产资源产业从我国国民经济最新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

中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产业。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和获全性,衡量年份定为2006年,统计数据来自于国研网的工业统计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

3.1.1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的企业数量区位熵

据查得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区位熵(见表1),借以反映这9个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

由表1可以看出,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区位熵均大于1,按照Luxem[26]的观点,区位熵大于1.12就表明产业在某区域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即具有集聚现象,那么,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从企业数量区位熵来看,均具有集聚现象。按企业数量区位熵大小排序,前5位的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2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1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20)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它们的企业数量区位熵度均大于2。

3.1.2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的产业产值区位熵

据查得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值区位熵(见表2),借以反映这9个产业的经济集聚程度。由表2可以看出,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值区位熵除了非金属矿制品业小于1,其余均大于1,但相比于企业数量区位熵,除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区位熵(2.13)较明显地大于企业数量区位熵(1.70)外,其余的接近(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两个产业)或小于企业数量区位熵,这表明从产业产值区位熵来看,8个产业也存在经济集聚现象,但没有区域集聚现象明显。按产值区位熵大小,排列前三位的产业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6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3),它们的产值区位熵均大于2。

资料来源:工业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国研网;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高校财经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3.2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的衡量

据查得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值利润率,借以反映这9个产业的竞争力程度(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个产业的产值利润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49%。尽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产值利润率稍逊色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位居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首位;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产值利润率均高达35%以上,这与陕西、新疆、青海、四川4个省富集油气资源和秦岭中西段地区、东天山北祁连为有色贵金属资源集中区直接相关。4个加工业中,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利润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3个均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加工成本偏高。

4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

产业集聚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进而提升区域竞争力,但它们之间并非同步进行,经济集聚效应

资料来源:工业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国研网;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7,高校财经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往往滞后于空间集聚效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当集群企业超过一定限度,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价格上

涨,从而制约集聚企业进一步发展;波特在《簇群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也指出在企业集聚动态演化过程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内部僵

化等而失去竞争力。由此可见,空间集聚度达到一定程

度,会产生集聚负效应,从而降低经济集聚效应和产业、区域竞争力。为了定量反映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西部矿产资源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对两者作相关分析。

令自变量x表示区位熵,因变量Y表示产值利润率,根据表1和表3可得出企业数量区位熵x1与产业产值利润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

Y=-12.921+12.411×x1 (R2=0.363,调整后的R2=0.272,相关系数R为0.603)

根据表2和表3可得出产业产值区位熵x2与产业产值利润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

Y=-24.122+21.649×x2 (R2=0.763,调整后的R2=0.730,相关系数R为0.874)

以上两个方程表明产业产值利润率和企业数量区位熵和产值区位熵均为正相关,并且企业数量区位熵x1和产值区位熵x2提高一个单位,产值利润率Y分别增加12.411%、21.649%,这表明产值区位熵对产业竞争力的带动作用比企业数量区位熵强,由此可以得出,增加x2即增加产业经济集聚度对提高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效益和产业发展更有意义。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我国西部大部分矿产资源产业仍停留于企业“扎堆”的区域集聚,经济集聚不足

据表1和表2数据可以得到西部9个矿产资源产业的企业数量区位和产值区位熵的直观比较图(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值区位熵较明显地大于企业数量区位熵、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略稍大于企业数量区位熵外,其余6个产业的产值区位熵均小于企业数量区位熵,表明这些产业仍停留于企业“扎堆”的区域集聚,经济集聚不足,产业附加值难以充分实现。

5.1.2 产业产值区位熵低的产业获利能力也偏低

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产业产值区位熵最低的3个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它们的产值利润率也是最低的,甚至是负值,同时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3个

图1 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2006年的企业数量区位熵和产值区位熵的比较

Fig.1 Comparison between numberbased location quotient and incomebased location quotient in western region in 2006

注: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非金属矿制品业;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J*3/5][HT9.5SS]

产业均为加工业,因而,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下游加工业经济集聚度低,发展不足,从而导致上、下游之间固有的互补性和网络性所带来的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导致加工成本偏高,利润率偏低。

5.1.3 产业集聚程度与产业竞争力正相关,经济集聚对产业竞争力的推动性更强

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无论是企业数量区位熵还是产业产值区位熵与产值利润率均呈正相关,表明两类区位熵指数的增加会带来产值利润率的增加,即产业集聚会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产业产值区位熵与产值利润率的相关系数大于企业数量区位熵与产值利润率的相关系数,表明产业经济集聚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性更强。

5.2 建议

针对西部大部分矿产资源产业仍停留于企业“扎堆”的区域集聚,经济集聚发展不足,尤其是下游发展不足的局面,建议今后加强下游加工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加强上、下游之间的产业联系,以充分发挥集聚互补性和网络特征所带来的外部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产业产值利润率。此外,鉴于产业集聚程度与产业竞争力正相关,经济集聚对产业竞争力的推动性更强的相关性特点,建议西部矿产资源产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继续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同时,提高产业集聚度尤其是经济集聚度,以更有效地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产业竞争力衡量采用单一的指标,今后在统计资料获全性增强的情况下,可采用衡量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加以更客观地衡量;另外,本文截取2006年数据,今后可在获取连续多年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动态比较研究,以得出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产业集聚度的纵向变化及其对西部矿产资源产业竞争力作用的动态信息,以期对产业政策制定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莲芳,严良,陈晓红.青海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式开发利用分析[J].中国矿业, 2008,17(07):19-23.[Chen Lianfang, Yan Liang.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Qinghais Mineral Resource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8,17(07):19-23.]

[2]胡健,吴文洁,董春诗等.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42.[Hu Jian, Wu Wenjie, Dong Chuangshi et al. Strategy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Oilgas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Western Region[M].Beijing:Science Press, 2007:37-42.]

[3]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47-52.[Xu Guangrui.China s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Based 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n Five Industries[J].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0,(8):47-52.]

[4]邹鲜红,杨涛.基于产业集聚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07):65-69.[Zou Xianhong,Yang Tao. Study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View of Accumulative Effect[J].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26(07):65-69.]

[5]李莎,刘思峰.江苏省IT产业集聚对竞争力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10):96-98.[Li Sha, Liu Sifeng.The effect of I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6,(10):96-98.]

[6]刘彬,陈圻,王志华.江苏省IT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3):88-89.[Liu Bin, Chen Qi, Wang Zhihua. An Empirical Study on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Efficiency of IT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J].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6,25(3):88-89.]

[7]徐盈之, 朱依曦.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区域化还是城市化?――基于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5):719-726.[Xu Yingzhi, Zhu Yixi. The Study about Agglomeration Economy either Localization or Urbanization:Based on China Spaceflight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28(5):719-726.]

[8]王珍珍, 陈功玉.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28(5):719-726.[Wang Zhenzhen, Chen Gongyu.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Logistics Industrial Cluster on Industrial Added Value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28(5):719-726.]

[9]张,闫逢柱.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32-37.[Zhang Tao, Han Fongzhu.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09,(12):32-37.]

[10]王崇锋,张吉鹏. 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的定量研――基于CR4指数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4):140-144.[Wang Chongfeng, Zhang Jipe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City Construc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ing on CR4 Index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4):140-144.]

[11]杜凯,周勤.集聚经济、行业特性与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视角[J].经济学家,2008,(2):39-46.[Du Kai, Zhou Qin. Agglomeration Economy,Industry Fe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Perspective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Economist, 2008,(2):39-46.]

[12]张蓉.江苏省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Zhang Rong.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 Province [D].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7.]

[13]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C].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5-83.[Wang Na, Xu Xiangming, Fang Zhigeng. Analysis on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Zhejiang, Jiangsu, Guangdong, Shanghai Province [C]. Proceedings of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75-83.]

[14]Ellison G, Glaeser 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 899-927.

[15]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8,(06):68-83.[Chen Jianjun, Hu Changuang.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ory and Emp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inor Region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J]. Management World, 2008,(06):68-83.]

[16]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Macmillan,1990.

[17]刘明菲,孙君军.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8,30(6):8-11. [Liu Mingfen, Suan Junjun. Coo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Regional Economy [J]. 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 2008,30(6):8-11.]

[18]吴歆,方志耕,阮爱清.基于灰色关联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26(2):40-43.[Wu Jun, Fang Zhigeng, Niu Anqing.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Gray Correlation[J].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7,26(2):40-43.]

[19]Fan C, Scott A.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2003,(79):295-319.

[20]Fujita M, Thisse J F.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1]胡健,焦兵.中国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1);19-22.[Hu Jian, Jiao B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easure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Level of Petroleumgas Industry in Western China [J].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07,22(1);19-22.]

[22]张伟.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0):107-109.[Wang Wei.Analysis on Clusterbas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Industries in Western Region [J].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8,(20):107-109.]

[23]仇怡,吴建军. 国际贸易、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28(9):1347-1353.[Qiu Yi, Wu Jianjun. International Trade,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a s Hightech Industries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28(9):1347-1353.]

[24]焦兵.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研究――基于陕西实例[J].经济问题, 2010,(11):28-32.[Jiao Bing.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Oil&Ga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 Measurement:A Case Study on ShaanXi[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0,(11):28-32.]

[25]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Wang Zilong, Tan Qingmei, Xu Xiaodi.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Agglomeration Level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3):109-116.]

[26]Luxem B.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J]. 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2003,(5):5-6.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Degree of Mine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EN Lianfang YAN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mineral resource agglomer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indust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so the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can provide strategies to promoting competitiveness in the region. The degree of mine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an effect on miner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economy caused by mine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chooses location quotient to represent the degree of mine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r concretely, to choose numberbased location quotient to represent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output valuebased location quotient to indicate the degree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chooses ratio of output value to profit to show mineral industrai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ratio of output value to profit of nine mineral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most mineral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re still in spatial agglomeration but lack adequate degree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particularly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ownstream chain, which has resulted in some difficulties in bringing agglomeration effect into play, accompanied by low ratio of output value to profit. Further more, the relevanc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mine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reg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has greater effect on miner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an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us, it is neccessary to raise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special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besides developing downstream chain for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ly promoting miner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estern region.

西部矿产篇2

[关键词]富集程度高 分布集中 品位高 规模大 矿种配套性好 资源潜力大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68-2

一些专业地质学家 ,以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为基础, 在系统收集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基础上,从地层与岩相建造、地质构造、岩浆岩、矿产、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遥感等方面断定: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为--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根据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岩浆侵入岩体、矿床点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成矿作用,划分并总结了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的成矿带、成矿系列特征,建立了成矿系列的概念性区域成矿模式。从地质角度对找矿预测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定性圈定了45个评价矿种成矿有利地段,其中32个为出露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13个为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

从地质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很大,学者对于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很高,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比较深入。

1从统筹学方面说:深入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还需要从开始入手

(1)即世界范围跟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相关的矿产经济、政治价值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变化;(2)即中国范围跟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相关的人力、物力等相关生产资料、生活消费的现状。(3)即从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相关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等内因分析这些。

为何这样说?(1)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从现实方面是为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的经济发展作贡献。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民情、民意以及地方政府、地方文化等都有估计。否则,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取得的社会效益会俩极分化,达不到应有的效益。(2)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作贡献,国家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决定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变现的轻重缓急。符合中国一盘棋的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才符合国家利益。(3)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跟在世界范围与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相关的矿产经济、政治价值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它们决定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政治地位。不尊重这三点,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成本加大,利润降低,达不到最佳、最大的效益。

云南已发现矿种158种,已发现矿产地3500余处,已有E级以上储量矿产地1500余处,已有大中型矿床180余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矿种数51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5位矿种数32种,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矿种数11种(镍、钴、铂、钯、铱、铑、锇、钌、硒、铸型粘土、饰面用蛇纹岩)。有色金属矿产是优势矿产,其种类较多,探明和保有储量、产量等在全国都占有极为重要地位。贵金属、黑色金属、稀有稀散金属、非金属等矿产也有较大潜力。 镍钴矿:拥有储量占世界第三位的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伴生钴、铂族、硒、碲等十几种有益矿产,金川是全国最主要的镍钴原料供应基地。在云南地区有众多的超基性岩体,目前已发现一些重要找矿线索,显示该区有找铜镍矿及其伴生矿产的潜力。

在世界范围与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相关的矿产资源勘探储量增加很大。它们的市场发展远远没有很大发展。所以造成这些矿产经济价值的下滑和市场效益不佳。更由于世界政治矛盾的深刻化,矿产进出口变作一个世界市场交易的政治价值砝码。这阻碍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世界经济、政治价值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更由于矿产资源不可再生,这就与矿产资源自身长远开发息息相关。谨慎看待世界矿产资源的未来,在良好的世界氛围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所有矿产资源开发公司期盼的。目前的世界氛围如何?取决于各位对待世界不同实践总结的‘世界观’。

2在中国范围跟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相关的人力、物力等相关生产资料、生活消费的现状取决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最大潜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人力、物力大大加强。同时,人力费用、物力成本也达到一个新高。生产资料众多,可选择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比比皆是。生活消费十分理性。收入大于开支一直是中国人生存、生产、生活、消费的特色。国家发展策略、人民经济生活模式都是有序的。对于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的国家认识以及国家开发计划都注重大利益、大效益。而这些,建立在高效益、大利润之前。没有相关的国家经济计划需求,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这些潜力就不会看到!如何分析判断国家计划和相关的人力、物力、生产资料等发展变化是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的第一基础课题。

云南已发现矿产16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151种。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104种、水气矿产3种。中国有3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钨、锡、铋、锑、钒、钛等10余种;居世界前五位的有铁、煤、铅、锌、汞等20余种。

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从现实方面是为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的经济发展作贡献。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民情、民意以及地方政府、地方文化等都有估计。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民族特性强,地域特色突出,地理位置极佳,具有良好的旅游价值。旅游以及其他产业已经变作 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极佳的经济产业。这里强调: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的自然资源是世界最重要的!它是三江源保护地。针对它的自然资源保护是世界级的。任何改变或破坏它的行为都将来此世界范围的关注和谴责。在此从事自然资源开发都慎之又慎。从事云南三江地区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则一定要立足环保!一定要考虑这些和云南三江地区西北矿产资源潜力的正反作用?再说,云南三江地区西北旅游经济发展极具规模!这一环保的旅游资源开发很符合国家以及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并回报很大的经济效益。任何和云南三江地区西北旅游产业相冲突的项目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说。比如: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民族特性强,地域特色突出。云南三江地区西北新的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还需要占用该地的人力、物力等,造成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体,势必有利有害。如何趋利辟害?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在社会注重环保的时下,这些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上述,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需要统筹地质、社会人文、交通、基础电力....等国家和社会部门、学者、民众。尊重他们的学识和见解,全方面、立体三维使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能进能退。

不只是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注重在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地质研究内部寻求潜力,给予评价、而且,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重视社会环境。重视来此小范围、国家层面、世界趋势的各种因素。这就为新的、其他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提供参照物。要内外兼修。不仅要好矿产,还有卖好价钱。做到矿产资源效益最大化、矿产资源负面作用的最小化。

3结语

总之,任何潜力评价研究要做到立足哲学层面,研究报告要求:“面面俱到‘,要深度广度俩手。学术研究要内外兼顾,正反俩面,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评价要客观公正、有的放矢。不可唯心、唯利是图。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潜力‘。他们的出场顺序要排练罗列。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验证。这样的世界观、方法论才使研究成果人人可看到’色彩斑斓‘,人人都闻到’香气‘,人人可品味到这个大餐盛宴。这’色、香。味‘俱全的’研究成果‘怎不得到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西部矿产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态势黑色金属矿产勘查 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1、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我国西部地区系指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区),面积687万m2,占我国总面积的72%;人口3.5531亿,占我国总人口的27.45%;矿产资源(A+B+C+D级)潜在总值620 165亿元,占全国勘查资源潜在总值的63%;人均17.45万元,高于全国人均总值约一倍;平均902. 71万元/ km2,足见西部矿产资源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部地区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放以来的勘查成果证明了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石油天然气、煤炭、膏盐类及一些沉积型矿产的产地;祁连山地区是重要的镍、铜、铁、铅锌、钨矿产地;阿尔泰地区是铜、镍、金、铁矿产地;三江地区是铜、锡、锌、锑、汞、金铁、铬矿产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提斯一喜玛拉雅成矿域(包括三江地区),具世界级规模的成矿地区,但该区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甚至有大片的地质工作空白区。尽管如此,西部地区已探明矿种116种,其中新疆67种、青海56种、甘肃52种、陕西58种、宁夏17种、26种、四川和重庆82种、云南74种、贵州59种,广西82种,内蒙古72种。中国西部地区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总值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分别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4倍和1.22倍。西部地区拥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几乎等于中部和东部之和。

我国西部地区矿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布局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以矿业为依托的工业城市在昔日荒无人烟的穷乡僻壤拔地而起,如:四川的攀枝花、甘肃的白银、金昌、嘉峪关、玉门,青海的格尔木、新疆的克拉玛依。矿产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矿业的勘查.

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以青海省为例,在青海省区域现在己知矿产有120多种,其中己经探明了存量的己经有100多种之多,其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尤为丰富,各种黑色金属矿产资源蕴含量在全国的矿产资源当中有着很大的比重。

2、目前矿业呈现衰减的态势

2. 1世界矿业资源态势

纵观现阶段全球的矿业现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矿业总共经历了两次兴衰的变化。在1984至1987年期间在黄金矿热潮的推动下,全球的矿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3以后,西方经济的复苏以及东南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矿产项目带来了新的活力,整体呈现回升趋势,一直至2000年后漫漫地进入回落时期。

目前矿业态势呈现衰减的现象,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1)现阶段的矿产物增长缓慢。(2)矿产勘查以及矿业开发的投资呈现减缓的趋势。(3)在矿产的勘查以及开发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中小型的矿业公司融资困难,因为很多中小型的矿业企业纷纷转型,向别的行业发展投资。

2. 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态势以及找矿勘查的动向

西部地区蕴含的矿种齐全,配套程度也很好。但是在一些黑色金属如铁矿、锰矿以及铬矿等方面的矿产勘查开采上质量较差,因此需要在地质勘查以及地勘投入等方面加强。

下表是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现状。

西部地区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水平却很低,每单位平方公里的矿业产值只有东部矿产开发的1 /6,相当于中部的1 /4,造成这种矿产资源态势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外因条件所致,在地质研究矿产勘查方面的研究工作没能跟上。在勘查投资力度方面,西部的投资远远比不上中部以及东部地区,为了改变这种劣势吸引开发资金,使西部得到真正的开发,对黑色金属矿产勘查的规划建设尤其重要。

3、我国矿产资源态势

我国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153种,是世界上探明矿种最多的国家,其中能源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国有矿山89 991座,非国有小型矿山(点)、乡镇集体和小矿山22.13万个;1996年全国矿石总产量42亿t.

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齐全,配套程度较好,是我国资源的特点。根据我国储量居世界的位次和占有世界储量基础的比例两个指标分析,我国矿产在世界上的地位结论如下。

1)有优势的矿产(居世界第3位及以上位次,占世界储量基础15%以上):稀土矿、钮矿、妮矿、钻矿、钒矿、钨矿、锡矿、铝矿、锑矿、被矿、铿矿、煤矿、芒硝、镁矿、重晶石、膨润土、耐火粘土、石棉、萤石、滑石、石膏、石墨共22种。

2)保有储量较多资源较丰富的矿产(储量位次和比例居中):铁矿、铝土矿、铅矿、锌矿、汞矿、硫矿、硼矿、高岭土、珍珠矿、磷矿10种。

3)资源有潜力,但保有储量不足的矿产:石油、天然气、铜矿、金矿、银矿、锰矿、镍矿7种。

4)短线矿产(储量位次和比例偏低):铬铁矿、铂族金属、钾盐、天然碱、金刚石共5种。

4、关于西部地区黑色金属矿产勘查的规划建议

西部地区褐色金属矿产主要是铁矿、锰矿及铬矿,这三种矿产资源是在钢铁工业生产当中所必要的矿物原料,因此对西部地区黑色金属矿产进行合理的勘查规划是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4.1铁矿

根据矿产资源态势分析,对于铁矿的开发应该保持一定规模的地质勘查力量,逐渐扩大对铁矿勘查开发的投入。

我国西部地区,有7个预测区,占我国铁矿预测区(16个预测区)的44%,预测铁矿石资源量288.4亿t。这些地区工作程度较低或极低,有发现新的富铁矿床和扩大已知矿床资源量的条件。如三江地区估算铁矿远景资源量达70亿t以上。祁连山、北疆、南疆也均在数亿吨或数十亿吨,其中富铁矿约占一半。应尽早安排地质工作,同时保持和稳定有一定规模的有经验的地质勘查力量。建议获取富铁矿资源量(333 +334 )20亿t。

4.2锰矿

对于西部黑色金属矿产中锰矿的勘查规划应该加强其找矿和勘查工作,从地质分析的角度上入手,抓好新疆西天山以及甘新交界等锰矿有利地区的勘查找矿工作,并对勘查工作进行合理的调差评价工作。重视在矿山找矿,提高大型矿床的勘查程度。

建议今后10年安排获取资源量(333 + 334)10 000万t,其中优质锰矿2000万t.

4.3铬矿

我国铬矿的开发前景资源前景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在勘查规划开发上不宜投入太多的资金以及勘查的工作量。根据预测在藏南、藏北以及北疆一带可以适量地开展对铬矿的勘查工作。

5、勘查规划的对策建议

5.1对西部地区的黑色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勘查。

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计划,对预测矿产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研究建立合理的勘查思路,能够有效地减少矿产勘查的风险,为整体的黑色金属矿产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5.2建立科学合理的西部地区黑色金属矿产开采利用规划,具体规划其“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等,确保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黑色金属矿产合理开发。

5.3在对西部地区黑色金属矿产勘查规划上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资料管理,并将这些资料整理开放到矿业企业,工业企业实现资料共享的模式,吸引企业对勘查开发西部黑色金属资源的投资。

5.4在勘查规划上对西部地区的黑色金属资源勘查开发实行政策倾斜措施,其中包括一些资源补偿费以及减免税赋的政策等等,鼓励矿业企业进行风险勘探,吸引企业对西部黑色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进行投资。

5.5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要兼顾环境保护的原则,在西部地区进行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注意在开发的同时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冶金局行业管理司编,黑色冶金矿山统计年报[R] , 1998.

西部矿产篇4

[关键词]金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98-1

1区域地质概况

三洋坝金矿床位于西和县西成铅锌西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海西褶皱带东段。西成铅锌矿田属秦岭铁―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延部分。区域上有三华咀三洋坝小沟里安家岔、小东沟等金矿床,呈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为主。

2矿区地质特征

三洋坝矿区西部为尖崖沟―三洋坝倒转背斜构造,位于尖崖沟―三洋坝―小沟里铅锌金矿成矿带中部。

2.1地层

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中统的安家岔组

2.2构造

三洋坝金矿区的褶皱构造基本骨架为广金坝复式背斜。北翼地层发生倒转,总体走向80°。区内断裂构造近东西向,产状近于岩层产状。三洋坝金矿赋存于走向近东西向的层间断裂中。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多为花岗斑岩脉和蚀变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分布于矿区的中南部,断续出露1500余米。岩脉侵入时间早于金矿成矿时间,在空间位置岩脉与金矿(化)体上关系密切,金矿体多产于岩脉的上下盘或附近围岩中。故斑岩岩脉可作为本区金矿找矿的标志之一。

2.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该区变质作用不强,围岩蚀变较弱,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是硅化、黄铁矿化和方解石化。

3矿床地质特征

金矿体规模中等,矿区共圈出金矿体16条,有4个矿体规模较大。矿体以似层状、脉状为主,产状基本与围岩产状一致或略有斜切,厚度、品位变化较大。

金矿体产出于矿区北部和南部, 1#矿体长800米沿走向方向较为稳定,位于矿区北部。2#、3#、4#矿于矿区南部,产于两套花岗斑岩脉附近。

3.1矿体特征

3.2矿石质量

3.2.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呈现自形-它形细粒结构 、自形粒状、柱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是细网脉状构造。

3.2.2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变化小且组成简单,金属矿物以黄铁矿、毒砂为主,其次是辉钼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金为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有少量绢云母、钠长石和绿泥石。

3.2.3金的赋存状态

该金矿自然金主要赋存于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其中金属硫化物含量不高。自然金以三种赋存状态出现:粒间金、包裹金和裂隙金,以粒间金为主,包裹金和裂隙金偶见,自然金分布很不均匀。工作中对黄铁矿、毒砂、金红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进行了电子探针能谱分析,分析成果显示没有分散金银。

4矿床成因

三洋坝金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

矿区内泥盆统西汉水组碳酸盐岩地层中金平均含量为高出正常地层中金克拉克值2倍,表明该组地层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层。海西期的构造运动,使该区地层区域变质和区域叠加,热液活动使金进一步富集、迁移,形成矿源层。印支运动使矿区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岩浆后热液以及大气降水和变质水共同构成强有力的成矿热液,从矿源层萃取大量成矿物质,沿层间裂隙迁移至构造减压带迅速充填成矿,在石英脉及脉旁围岩中发生矿化。

5找矿标志

5.1地层标志

矿体产于D2x2-3层中,绢云母千枚岩,方解石千枚岩,粉砂质板岩,变粉砂岩及薄层粉晶灰岩是矿化的有利层位。

5.2岩浆岩标志

该区花岗斑岩脉往往位于金矿体底部下层,花岗斑岩脉虽不含金但成为本区最直观的找矿标志。

5.3围岩蚀变标志

本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褪色化。石英―碳酸盐岩网脉沿节理、层间裂隙充填,呈红褐色、烟灰色石英―方解石网脉发育地段金矿化较为发育,斑状绢云母千枚岩与石英脉产出部位及其相接触部位金矿化往往较好。

5.4地球化学异常标志

水系沉积物金异常区及次生晕异常区均有不同规模的金矿(化)体出现。

6找矿前景及方向

(1)在矿区东段应继续扩大找矿范围,对比邻近的矿体,寻找新矿体。

(2)在矿区西段宋家沟,根据异常规模、强度、特征及民采矿点布置探矿工程,寻找新矿体扩大资源量。

西部矿产篇5

关键词: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体围岩蚀变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区域地质概况

双坝矿区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城南约6.5公里处,属崇义县长龙镇管辖。

矿区处于华南褶皱系赣中南地背斜的西南段,崇余犹隆断束(带)中部,古亭~亦土东西向断裂带中段南侧,铅厂~姜家洞晚古生代断陷盆地中部的东缘。

二 矿区地质概况

(一)地层

矿区内广泛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基底浅变质岩系,主要为类复理石火山碎屑沉积和炭~硅质沉积,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主要为海陆交替~滨浅海相碎屑沉积及碳酸盐沉积,新生代山间河溪地带堆积第四纪冲击层。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矿区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组成北东东~北东向短轴背斜构造,与区域近南北向复式褶皱组成局部横跨现象。矿区处于背斜核部,地层由震旦系老虎塘组组成,两翼由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组成,核部老虎塘组与北西翼牛角河群呈断层接触,两翼地层倾向:北西翼倾向300°~355°,南东翼倾向130°~160°。地表地层产状变化较大,表皮褶皱发育。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次之。

北东向断裂组横贯整个矿区,是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主要有F1、F2、F3、F7、F9、F10、F15七条,其中F1规模较大。

F1断裂:横亘矿区中部,是矿区的主要含矿断裂。断裂呈舒缓波状延伸,区内长度大于3200米,矿17至48米,控制延深大于425米。中部出露最宽,向北东、南西西端逐渐变窄。断裂整体走向50°~60°,从南西往北东方向,断裂走向有:北北东向北东向北东东向的变化趋势,倾向变化较大,北东、南西段倾向分别为320°―345°、305°―330°,中段地表倾向150°―170°,1991年普查时有钻孔验证,往深部倾向转向北西,东段、中段、西段倾角分别为56°―85°45°―56°43°―80°。该断裂具有多期多力学性质活动特征,显示复合型结构面,不同期具有不同变形机制。糜棱岩―碎裂岩―角砾岩组合,在同一构造域内从应变中心往外呈现分带。

银铅矿化带(或硫化物矿化带)主要集中在韧性变形的碎裂(糜棱)岩中。V2A、V2B矿体矿体赋存于F1断裂带的中段。

3、岩浆岩

区域内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较强烈,东部天门山花岗质复式岩体呈岩株产出,其形态为东西向橄榄形,由三期侵入岩体组成。矿区处于天门山花岗质复式岩体接触带外约4公里处。矿区内沿北东向韧性断裂带有正长斑岩、斜长斑岩、闪长玢岩及辉绿岩脉产出。此外,矿区西部出露二条石英斑岩脉,矿区北部出露一花岗斑岩脉(瘤)。

三矿体特征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区内具工业价值的矿化带主要分布I号断裂破碎带的中段,编号为I2,赋存于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及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变质岩两者接合部位中。矿段长 912m,宽2-20米走向近北东向,地表出露于515标高至700米标高,倾向延深到405米标高,总体沿倾向延深约220米,是本矿区的主要矿化带。带内共产出V2A及V2B号两条具工业价值的矿体,V2A号为铅矿体,V2B号为银矿体,属同体共生矿体,均产于F1断裂带中,严格所F1控制。

(1)铅(Pb)矿体V2A

V2A号铅矿体矿体规模较大,平均厚度2.60米,平均品位:Pb:5.61%,是矿区内主要铅矿体矿体,矿体呈透镜状和大脉状,膨大缩小、尖灭侧现、分支现象常见,矿体产状与矿化带产状基本一致。480中段揭露矿体沿走向延伸长770米,432中段揭露矿体沿走向延伸长680米;地表出露于515标高至700米标高,倾向延深到405米标高,总体沿倾向延深约220米。

(2)银(Ag)矿体V2B

V2B号银矿体平均厚度1.51米,平均品位:Ag:213.53g/t。480中段揭露Ag矿体走向延伸长度730米,432中段揭露Ag矿体走向延伸长度600米,倾向延深与V2A号铅矿体相同。

四 矿体围岩蚀变情况

(一)矿体围岩蚀变

矿区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次为绿帘石化(黝帘石化)、云英岩化、滑石化、蛇纹石化等。其中以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较为普遍。

(二)成矿地质条件

(1)地层

V2A、V2B矿体赋存在寒武系下统牛角河地层中,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主要为青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变余中细粒岩屑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绢云母板岩不等厚互层,夹中~薄层状黑色炭质板岩、含炭硅质板岩。

根据1991年岩石定量光谱分析,区内出露的寒武系变质岩中Ag、Pb、Au、Zn等成矿元素含量较高,为银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质来源。

表10矿区地层主要成矿元素含量表

岩石 成矿元素(PPm) 备注

Ag Pb Au(PPb) Zn

杂砂岩 1.28 127.3 3.65 49.25 4个样品

板岩 0.079 47.75 0.78 154.75 2个样品

硅化砂岩 0.060 158.0 1.2 51.0 1个样品

硅化砂板岩 0.060 64.0 1.9 20.4 1个样品

角岩化砂岩 0.078 26.0 0.62 50.5 1个样品

杂砂岩、板岩组合 0.063 57.67 0.86 67.4 3个样品

该成矿元素含量表源自1991年普查报告

(2)岩浆岩

区域内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较强烈,矿区东部约4公里为天门山花岗质复式岩体,其形态为东西向橄榄形,由三期侵入岩体组成。矿体产于外接触带,与岩浆活动成矿密切相关。据区域资料反映,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的银、铅、金、铜、锌、钨等元素含量较高,成矿物质丰富,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物源。区域内三期次岩浆活动的作用与矿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3)构造

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与矿床产出密切相关。区内的主要断裂(F1)是沟通岩浆及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通道,为本区V2A、V2B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构造前提。

(三)成因

在矿区同时代地层中,成矿元素含量都比较低,在矿化带附近略有增高,这表明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存在迁移。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为有利含矿层位,其中的成矿元素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伴随构造活动侵入的燕山早期岩浆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在漫长而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多其次)-成矿作用过程中,最初是地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动转移,得以初步富集,随着构造-岩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热动力和热流体改变着围岩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环境,含矿热液不断从围岩中萃取成矿物质,加上岩浆从深部带入的部分成矿物质,两者的叠加,使含矿热液中的成矿元素进一步浓集。这些含矿热液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和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富集成矿。故,本矿床为中-低温热液交代-蚀变构造岩型Ag、Pb矿床。

五找矿标志

1、直接找矿标志

地表矿化露头,在碎裂岩中可见到少量的方铅矿、黄铁矿或毒砂矿化,氧化后含褐铁矿、黄钾铁矾、白铅矿等,既是找银、铅矿体的标志。

2、间接找矿标志

构造标志:在震旦系和寒武系的短轴复式背斜(或向斜)构造轴部,发育北东向韧-脆性断裂带(F1)是矿体的重要控矿、容矿构造,是找矿的良好标志。

3、主要找矿标志

蚀变标志:呈带状展布的蚀变带,具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和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黝帘石化、蛇纹石化等蚀变带,是找矿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西部矿产篇6

【关键词】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 区域地质背景

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属上扬子地块的组成部分,系扬子板块西南缘构造活动性相对较强广义的造山带,显示了从陆块至造山带大地构造的过渡性质;隶属黔北台隆之六盘水断陷的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该区上地壳结构很不均一,不仅地层组成差别大,且厚度变化巨大,从而形成了该区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的特殊背景条件。

1.1 地层

该区泥盆系、、石炭系地层较发育,石炭系地层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硅质碎屑岩组合,其特点是:

1)由南西向北东由厚变薄。

2)由南西向北东超覆和缺失普遍,许多组段由台地相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相的灰岩相变为局限台地相白云岩)相变为陆源碎屑岩,最后至尖灭;该区相位变动频繁,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指状交叉、交互产出为特征,垂向上亦具明显旋回性。

3)由于这种古陆边缘控制的地层横向发育,从而控制了垭都深大控矿、容矿断裂的发育。

1.2 构造

该区北东向构造带由榨子厂断层及与之大致平行的北东向短轴褶皱、小断层组成,横跨于北西向构造带上。交接、复合处常出现一些北东向短轴背、向斜及构造盆地,强化了这些部位的应变强度,控制了钼、铅、锌等矿产的产出和分布。

1.3 岩浆岩

该区区域内岩浆岩发育,为广泛分布的晚二叠纪大陆溢流相拉斑玄武岩及同源浅成辉绿岩岩床(岩墙)。它们是由板内离散构造背景非造山环境有关的帽源基性岩浆喷溢―侵入活动的产物,化学成分表明属高铁(钛)、低镁、碱性度偏高的碱钙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区域上玄武岩层位稳定,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与中二叠统茅口组之间,与上下地层均呈假整合接触,系东吴运动的产物。辉绿岩零星出露于儿马冲附近及五里平矿床南东小营盘一带,侵位于石炭系地层中,属海西期产物(据天桥详查报告同位素年龄值为2.46-2.830亿年)。

1.4 区域矿产

区内主要矿产为铅锌和银(铜)矿点。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石炭系,另于沟谷中有第四系沉积物。

2.2 构造

矿区位于被西向江子山背斜北东翼,总体上为单斜层,有不同方向断层发育,局部地段有次级褶曲。

岩层总体为北西-南东展布,倾向由310°渐变为340°,倾角10°-30°。WT44线中段发育有次级北北西小背斜,其核部为上司组地层,长约100m,核部上隆,部份被剥蚀。断层主要有北西向F3、F18、F42及北东向F40等。

F3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斜贯矿区,长1200m,走向330°-320°,倾向30°-40°,倾角在WLD8及WLD10老硐中测得为75°,上盘斜落,下盘上升,为正断层,垂直断距在WT42线西100m至WT46线东80m间为25-30m,在此地段两端由于F18断层“反复合”,使断距变小为15-20m。在WLD8老硐中见其破碎带宽20m,由两盘岩层破碎后的角砾(砾径0.5-10cm)等组成。

F18断层:位于矿区中部F3以南,作北西向延伸,长600m。在WT42线西100m及WT46线东80m以外两端与F3复合,在WT42线西100m与WT46线东82m之间与F3分离,平面上二者呈“棱状”。倾向360-50°,倾角60-65°。上盘上升,下盘斜落;为逆断层,垂直断距10-15m。

F42断层:位于矿区中部(矿床北东部),斜贯矿区,区内长1400m,走向340-320°,倾向20-40°,倾角在30-75°,上盘斜落,下盘上升,为正断层。断距30-50m。

F40断层:位于矿区南东,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660m,走向30-50°,倾向340-320°,倾角在60°,上盘斜落,下盘上升,为正断层。

2.3 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仅有小营盘附近侵位于上司组中、上部的浅层辉绿岩侵入体,呈岩床产状,出露面积0.003km2。风化面呈浅灰色,新鲜面灰黑色,块状细晶,其主要矿物为板条状长石(15-60%)及柱状、板条状辉石(20-30%),假象结构。岩体多已产生次生蚀变。在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均可见大量星散状立方晶形黄铁矿,外带之泥质岩常蚀变为角砾岩且褪色。

3 矿体地质

3.1 矿体特征

五里平钼多金属矿床产于江子山背斜NE翼石炭系地层上司组(C1s)和摆佐组(C1b)下部,地表及浅部见Ⅰ、Ⅱ、Ⅲ三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倾角15-45°左右。

Ⅰ.矿体

该矿体产于摆佐组(C1b)下部,分布于矿区之南部,沿F18正断层次级裂隙呈透镜状产出,倾角45°,由ZK4302钻孔工程所控制,分布标高2090-2120m,埋深20-30m,矿体平均厚度3.20 m,平均品位铅2.14%、锌1.16%;矿石类型为氧化矿石。经化验测试未检测出钼含量。

Ⅱ.矿体

该钼(铅锌)矿体产于上司组第四段底部和第三段(C1s3)上中部,分布于F18断层次级构造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上距Ⅰ矿体15m。顶板为上司组第四段灰色角砾状硅化灰岩,底板为上司组第三段顶部深灰、灰黑色、页岩或灰岩,间接底板为含白云质灰岩。现有WLD4、WLD6、WLD7、WLD8、WLD16、WLD7-1、WLD1-1老硐,WXJ1、WXJ2、WXJ3、WXJ4、WXJ5斜井及ZK4202、ZK4302、ZK4304、ZK4402钻孔共16个工程的22个采样点控制,平面上矿体分布于WT42-WT48线间,呈南东-北西向的长条形,走向20-90°,倾向290-360°,倾角15-40°,由浅至深产状由缓变陡。控制规模东西长400m,南北宽310m,大致呈北西-南东向长条状展布。资源量估算面积0.0573km2。受F3、F18、断层切割破坏而被分成二个块段,①块段铅锌矿体平均厚度3.10m,铅平均品位3.58%,锌平均品位7.40%,钼矿体厚2.51m,平均品位0.24%。②块段铅锌矿体平均厚度3.23m,铅平均品位8.01%,锌平均品位,6.92%。钼矿体厚3.35m,平均品位2.01%。分布标高为1960m至2120m,埋深9.5-160m,矿石有灰黑色角砾状、团块状(粒径5-30Cm)两种;钼、铅锌矿物与白色重晶石呈揉搓状杂乱散布于黑色页岩中,分布密集,达60-80%。矿体横向变化小,较为稳定。

Ⅲ.矿体

该矿体产于上司组三段(C1s3)中下部,沿F18断层次级构造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顶底板均为灰色厚层中粗晶白云岩。由WLD1-1、WLD35、WLD7-1老硐,ZK4202、ZK4302钻孔五个采样点控制。平面上矿体分布于WT42及WT43线两侧。东西长200m,其南西边被F3切断,北东侧自然尖灭,倾向290-360°,倾角20-45°。矿体平均厚度2.23m,铅平均品位2.34%,锌平均品位7.18%;分布标高1910―2105m,埋深20―130m;上距Ⅱ矿体10―25m。均为铅锌硫化矿石。

3.2 矿石质量及类型

3.2.1 矿石物质成分

据肉眼及镜下观察,矿石矿物主要为钼铅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为菱锌矿、水锌矿、白铅矿、黄铜矿、褐铁矿等。

矿石化学组分主要有Mo 、Pb、Zn等。伴生元素硫、锗、银含量均较高,可达综合利用要求。

3.2.2 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

根据各种主要金属矿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晶程度等可划分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应力结构、碎裂结构等矿石结构类型。

2)矿石构造

区内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此外,还见土状、皮壳状、蜂窝状、胶状、斑杂状等构造。。

3.2.3 矿石类型

据矿石矿物组合及其组构特征,可分为:块状钼(铅锌)矿石、土状钼(铅锌)矿石及角砾状钼(铅锌)矿石三种类型。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该钼多金属矿床属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矿体的的形成可能与岩性、岩相有关及受层间剥离构造空间的控制。其成因初步认为属“沉积改造型”矿床,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后生氧化期三个阶段。

(1)沉积成岩期:主要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产出,微细粒状,粒径

(2)构造热液成矿期:分为主要成矿阶段和次要成矿阶段。

主要成矿阶段:由于强烈构造作用,使岩石破碎成角砾,然后在导矿热液(重晶石热液)作用下,生成第一世代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浅色粗晶重晶石-少量石英组合。从镜下观察可见:黄铁矿晶粒被闪锌矿、方铅矿包围,或方铅矿、闪锌矿溶蚀黄铁矿;方铅矿溶蚀、交代、刺入闪锌矿;大量重晶石分布于前述金属矿物裂隙间并切穿金属矿物;局部少量石英微粒分布于重晶石颗粒边缘或裂隙中。说明该世代矿物生成顺序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重晶石石英,数量亦由多变少,且该成矿阶段以重晶石化为主,显示了重晶石与矿化的密切成因联系。

在主要成矿阶段之后,又有1次以上次要构造热液成矿阶段,生成少量第二世代矿物组合:次生铅矿物―少量灰色条纹状重晶石―少量石英。在次要成矿阶段中,由于构造作用使第一世代的矿物及角砾岩发生明显破碎、碎裂等作用。

(3)后生氧化期:原生矿物由于破碎,在该期发生较彻底氧化,生成钼铅矿(目前镜下未观察到辉钼矿等硫化钼矿存在,因只控制了氧化较强的浅部及地表,故对钼的一、二期矿物特征有待进一步工作研究)、白铅矿、菱锌矿、褐铁矿等。

4.2 找矿标志

据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本矿床的找矿标志为:

(1)地层:在下石炭统摆佐组底部、上司组顶部及有角砾状硅化灰岩的存在;

(2)构造:北西向构造变形带之背斜与北东向构造表带之重叠复合部位附近系有利成矿地段;

(3)有强烈重晶石化的存在;

(4)有黄铁矿(或褐铁矿)化带存在;

(5)有古采、冶遗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698.

西部矿产篇7

关键词:矿业开发 水资源 对策

1 西北矿产资源优势

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有90%以上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其中,陕西已发现137种,甘肃145种,新疆138种。西北五省(区)人均潜在矿产资源价值达38.7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倍,其中,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和甘肃分别位居全国第1、第4、第5、第6和第13位。

西北五省(区)能源矿产储量丰富。在已探明储量中,煤、陆上石油和陆上天然气分别占全国的29.9%、22.7%和58.5%。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0.5%, 预测储量占全国的51.8%。尤其以陕西和新疆两省区资源丰富,它们集中了全国煤炭资源中保有储量的25.5%,还有22.2%的石油储量集中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塔里木和柴达木五大盆地,近43.3%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颚尔多斯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内。陕西榆神府矿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 339亿t, 而且是号称“三高一低”的“环保煤”。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是西北五省(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铜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4%、铅占18.3%、锌占14.8%、镍占76.7%、铂族金属占58.1%、金矿储量占14.2%、银矿占10.9%,仅甘肃就集中了全国61.8%的镍和57.0%的铂族金属储量。黑色金属中铬铁矿保有储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其中新疆占15.9%。西北五省(区)还是全国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全国97.1%的钾盐、80.9%的钠盐均分布在该区。另外,硫铁矿占1.8%、磷矿占9%、水泥石灰岩占16.0%。

此外,西北地区比较有前景的成矿区(带)尚有:鄂尔多斯能源富集区、陕甘川接壤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区、塔里木油气富集区和阿尔泰有色金属富集区等。若能加大西北地区的地质勘查力度,西北地区还具有发现新矿种、寻找与评价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的良好前景。但迄今为止,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很低,已占用资源量仅占西北地区探明储量的14.6%,约相当于西北总资源量的1.7%。因此,西北地区具有进行矿业大开发的资源优势和远景保障。

2 西北水资源劣势

西北五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3,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的8%(约2 254亿m3)。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也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典型表现有三: 1)沙漠众多且继续扩展。西北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单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沙漠总面积约250万km2,占我国沙地总面积的96%。目前,沙漠化面积还在以每年2 460 km2速度继续扩展。若这一速度得不到遏制,预计400年后,整个西北地区将全部变成茫茫大漠。 2)湖泊萎缩,冰川退缩。近几年的卫星遥感调查表明,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破坏的重灾区:青藏高原大量的湖泊萎缩已使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新疆全区湖泊面积比50年代缩小了近 5 000km2;储有大量淡水资源的冰川1979—1988年缩小了1.1%;祁连山冰川1956—1976年平均退缩速度为16.8 m/a;我国最大的内陆河——达里木河已成为永久性断流河。由此造成,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每年入海断流天数已达330 d,接近成为内陆河。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如新疆西北部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分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在时间分布上,需水量大的春季降水只占全年降水的20%。 3 尖锐的矿业开发与水资源矛盾

通过西北大开发,改善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山川秀美工程,这不仅是西北人民,也是中华民族整体的共同家园理想。西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了矿业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独特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矿业应该是西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最具优势的工业项目,是西北经济腾飞的最主要资源。然而,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与宏观调控机制来看,矿业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改善是相悖的。

首先,矿业开发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损耗。矿区的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河流、池塘、水库)和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为主。采矿对水资源的损耗在于两个阶段:其一为开采之前,为保证安全采矿,需要预先进行矿井排水,包括对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重力作用下地下水可在其中运动的储水岩层)、岩溶水等进行人工疏干;其二为开采过程中,采动沉陷影响及采动裂隙带会对上覆含水层产生自然疏干。因此,矿业开发需要损耗大量的水资源,据统计,全国平均采煤耗水比为10 m3水/吨煤。事实上,一方面西北地区严重短缺的水资源本身难以保证矿业大开发的大规模用水需求(如准格尔、神府、东胜、河保偏兴及榆林矿区均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十分珍贵的含水层(如毛乌素沙漠前沿的陕北榆、神、府地区煤系地层上覆第四系的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又会因地下开采而遭受严重损耗和污染,两者矛盾十分尖锐。例如:神府东胜矿区范围内虽有4个长期的水源地,开采量为6.9万m3/d,但实际上该矿区水资源缺口近8万m3/d;准格尔矿区已查明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2.2万m3/d,若按10 m3水/吨煤计,日产原煤能力为1.22万t,相当于年产原煤445万t,离设计能力2 000 t/年相差甚远。可以预见,西北矿业开发势比与西北农业发展和其它工业项目开发争水,若整体规划不妥,极有可能造成西北大开发过程中顾此失彼。

其次,矿业开发会加快土地荒漠化趋势。理论上讲,水环境是处在不断运动交替过程中,可以从大气降水、地表径流等得到平衡和补给。但违背客观规律的超强度疏降和破坏,尤其是由于矿山露天开挖和井工开采沉陷,会引起含水层水位下降、地表喀斯特塌陷和井泉干涸,进而改变地表土壤的灌溉性、持水性和水土平衡,致使表土疏松、裸岩面积扩大,加剧矿区水土流失,使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近年的卫星遥感资料查明,受矿业开发影响,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前缘的榆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植被覆盖率减少、起沙风速显著降低、土地风蚀率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目前,该地区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进向东南扩展。尤其令人焦虑的是:该矿区煤系上部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水量丰富,矿化度小于0.5g/L,是陕北沙漠草滩地前缘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业优质用水水源,也是矿区唯一的含水层;但由于煤层顶板基岩一般较薄,随着矿区大规模开发,采动裂隙带将直接影响和波及到该含水层,造成水源地的直接破坏,并导致原来接受该含水层补给的井泉、河流和水库干涸,区域生态环境将面临严重危险。

此外,矿业开发还会对矿区及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矿区水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外排的酸性矿井水、洗(选)矿水、炸药厂废水、焦化厂废水和矿区生活污水。由于矿井污水处理费用很高,所以大部分矿井污水未加处理就直接被就近排掉。进而导致地表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并富含有毒有害元素。如陕北榆林地区的11条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神木、府谷等6县的饮用水源的水质已严重超标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各主要河流的上游和发源地,是中华传统与自然地理中的“上风上水”地区。因此西北地区水污染的源头效应还将贻害下游,给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西北矿产资源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水资源为代价,必须施行宏观调控、严格管制,决不能出现滥采、滥挖现象。否则,不仅将造成西北矿产资源的极大破坏,而且将给西北乃至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土地环境和水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和深远影响。

4 对策与建议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西北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矿业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西北的支柱产业;而西北的水资源条件又必须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矿业的发展。一方面,若因水资源制约,西北矿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西北的矿产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经济大发展必将受阻;另一方面,西北作为中国的上风上水地区,其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宏伟计划的实现,而且也将间接影响到东、中部地区的生态质量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矿产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是西北大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

水资源作为西北地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环境容量乃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矿业开发过程中必须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协同进化”。笔者认为,可以在西北大开发过程中,围绕矿产资源大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采取以下对策:

(1)要将矿井水视同矿产资源,从政策上要求实现矿井水的资源化,提高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而不能仅仅作为矿井水害、水灾、污染水加以防治和任意排放。

(2)要大力推进矿区水污染的治理,对一些不重视环境、严重污染流域水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对一些大型缺水矿区,应在政策上予以引导、支持其对矿井水污染的治理和有效利用。

(3)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矿区要坚持以保水为主、采矿为辅的原则安排采掘计划,如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矿开采时就要不惜留设保水煤柱,在不破坏关键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矿山资源的适度开发。

(4)要加强矿山开采沉陷控制新理论、新技术和“绿色采矿”工艺的研究力度,以新型采矿理论、技术和工艺来开发西北的矿产资源,同时又保护好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

为此建议: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财政拨专款、立专项,组织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矿业部门联合,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科技攻关:1) 西北五省(区)环境容量和矿区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2) 采矿对矿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影响及其联合调度;3) 矿井水处理、弥散控制及其资源化利用;4)保水采煤技术研究及其工业性试验;5)采矿与生态的互惠研究和生态矿山设计;6)选择若干代表性的矿区实施“绿色矿区”示范工程, 探索中国特色的“绿色矿区”模式。

5 结语

综上分析,认为:1)西北大开发应理解为西北经济大开发加西北环境大改良;2)西北大开发应以不超出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西北环境容量为前提;3)要以"绿色矿区"模式发展西北采矿工业,合理、适度地发挥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使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入良性循环;4)西北的矿业开发切不可自由泛滥,国家要施行宏观控制,从流域着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进行,方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使西北乃至整个中国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 训. 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矿业,2000,9(1):1-6.

[2] 刘培哲.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 地学前沿,1996,3(1-2):1-9.

[3] 王淑玲. 我国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2000,9(2):1-3.

[4] 张云飞.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83-177.

[5] 汤万金,吴 刚.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J].应用生态学报, 2000,11(4):637-640.

[6] 吴立新,洪开榆,程海峰,等. 论我国煤矿区的水资源状况及科学保护[J]. 煤矿环境保护,1998,(2):16-18.

西部矿产篇8

关键词:拉陵灶火;金矿体;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1概况

工作区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开木棋陡里格地区,行政区归属青海省格尔木市管辖。矿区为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2007-2010年进行勘查工作,通过化探、槽探、钻探等勘查工程,AS03北矿带共提交金矿资源量为276.16Kg。

2地质特征

拉陵灶火金体床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Ⅰ),东昆仑造山带(Ⅰ2)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Ⅰ28)中西部,以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为特点。成矿区带划分属东昆仑成矿省(Ⅱ2),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Ⅲ13)中西段。

2.1 地层

2.1.1 元古界万保沟群

为一套低级区域变质的碎屑岩、火山岩及碳酸盐岩。其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构造块体出露。可分为三个岩性组,即碎屑岩组(Pt3wna)、火山岩组(Pt3wnb)和碳酸盐岩组(Pt3wnc)。

2.1.2 奥陶系上统纳赤台群(O3nc)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长石砂岩、石英质长石砂岩,夹千枚岩、板岩、灰岩、及少量火山岩。近东西向延伸,并严格受断裂控制,其北界及南界分别与元古界金水口群、万保沟群、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及岩体呈断层接触。

2.2构造

2.2.1褶皱

拉陵灶火沟脑向斜:发育于测区中部的拉陵灶火河沟脑,走向近东西。东西长2.5km,南北最大宽度2km。西延与纳赤台群呈断层接触。南北两翼均受走向断裂切割,构造形态不完整,两翼基本对称,倾角40°。由闹仓坚沟组成,核部出露下部砂砾岩段(T2n1a);两翼为其上部粉砂岩灰岩段(T2n1b)。

2.2.2断裂

(1)F1断裂

该断裂为区内控矿、控岩断裂。断裂位于测区南部昆仑山主脊北侧。区域上呈北西西向延伸,规模宏伟、切割深、活动期长、连续性好、断层标志明显。区内为近东西向,西起拉陵灶火河上游,向东横贯全区。东、西两端分别外延出图,区内长约18km。沿断裂岩石异常破碎,形成宽约数十米—百余米的挤压破碎带。带内常见碎裂岩、压碎岩、糜棱岩化岩石及断层泥。总体北倾,倾角60—82°不等。

(2)F2断裂

区域上该断裂为走向北西西向的逆断层,倾向北,倾角42°,长度约17km,卫片线性形迹清楚,两侧地貌反差明显,破碎带宽10—50m,碎裂岩、压碎岩、断层角砾岩发育,并见断层泥及花岗岩脉、石英脉。

(3)F3断裂

该断裂位于拉陵灶火沟脑昆仑山主脊一带。为总体走向北西西的逆断层,西端延入邻幅,东端被第四系掩盖。区内属该断裂的东段,倾向北,倾角60°,破碎带宽10—50m,碎裂岩、压碎岩发育,并见断层泥及花岗斑岩脉、石英脉。

(4)F4断裂

区内为北东向呈一向南东微凸的弧形,表露5.5km。沿断裂负地形发育,线性形迹夺目。形成宽约5~80m不等的破裂带,具较深铁质渲染。带内碎裂花岗岩、糜棱岩、断层泥比比皆是,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常见,局部见挤压片理、构造透镜体。断面平直光滑,局部见近于水平的断层擦痕,擦痕角20°左右。另见石英正长岩脉、细粒花岗斑岩脉及方解石脉沿断裂贯入。

(5)F5断裂

走向东西,局部被第四系掩盖,而断续出露18km左右,沿断裂负地形发育,航片线性反映清楚,受断裂影响岩石破碎。

2.2.3岩浆岩

(1)侵入岩

华力西期侵入岩(γδ4b):广布于勘查区的北部地区,为大山岩体在区内的出露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花岗闪长岩。

(2)火山岩

近东西向分布于工区中部地区,为纳赤台群(O3nc)火山岩,其喷发类型以基性熔岩的海底裂隙式喷溢为主,厚度变化大,岩性以基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石普遍发生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次闪石化蚀变;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

(3)岩脉

区内岩脉较发育,主要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等,以花岗斑岩脉和石英脉为主,规模较小,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3矿体特征

M2矿体赋存于纳赤台群的浅黄色碎裂岩化、碎斑岩化、褐铁矿化长石石英砂岩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如下图所示。

图2 北矿带采样平面图

M2矿体产出于北矿(化)带的AP1异常内,长约516 m,厚6.30m,金平均品位1.64×10-6,矿体向北倾,倾角30°~57°。其形态为脉状,展布方向为北西西向, 与围岩界线不甚清楚。含矿岩性主要为破碎蚀变长石石英砂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粘土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含矿岩石碎裂岩化程度较高。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3.82%,品位变化系数78.43%。由三个地表工程和3个深部工程控制,分别为08TC7、09TC1、09TC2、ZK001、ZK201、ZK601。

4矿石质量

目前矿体深部控制工程中仅ZK701、ZK201见金矿化体,容矿岩石为黄褐色—红褐色硅化蚀变长石石英砂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粘土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较为强烈,后期石英脉主要呈细脉状和团块状产出,极少见到原生的硫化矿物—黄铁矿等,与地表的含矿岩石类型及特征基本吻合。因而,矿石类型可大致按地表矿体的类型划分。根据矿石中极少见到硫化物的事实和自然环境判断,矿区地表金矿石类型应为氧化矿石类型

4.1矿石矿物组成

金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由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金属矿物以褐铁矿为主,多在1%左右,局部可达1~2%,其他矿物少见;脉石矿物含量大于99%,主要为石英60~65%,长石20~30%,绢云母5%,方解石和其他矿物少量。

矿石中有益元素为Au,含量在1~9.90×10~6,伴生有益元素为银,含量在3.22~18.01×10-6。

4.2围岩蚀变

A、硅化:特征极为明显,表现为石英脉呈脉状、细脉状、局部网脉状或团块状沿岩石的裂隙和微节理分布,规模多在1~5mm×50~300mm间,密度为1~2条/dm2,密集段可达3~4条/dm2。

B、碳酸盐化:特征极较为明显,多分布于石英脉体的周边,局部可见其切穿石英脉,规模多在1~2mm×10~150mm间,密度多为1条/dm2。

C、褐铁矿化:呈细脉状、脉状分布于石英脉的周边。局部可见稀疏星点状分布,以立方体为主,粒径多在1~2mm,部分为3~5mm;在岩石的裂隙或微节理面及其周围多形成氧化薄膜。

5 矿体成因初探

目前已知的金矿(化)体均赋存在纳赤台群的碎裂岩化、碎斑岩化长石石英砂岩,矿(化)体产状大多与岩层产状一致,矿石除金含量高、蚀变较强烈外,其结构构造和物质成分均与含矿母岩相同。无论就矿体的产出部位和走向延伸及矿(化)体的分布特征而言均如此。矿(化)体受构造控制明显,驻金沟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矿体多赋存在近北西向层间断裂的下盘,因而,其空间产出状态受矿区北西向断裂的制约明显。含金或金矿化岩石一般具粘土化、褐铁矿化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一般发生在构造破碎带中,其余地段上述特征不明显。综上所述,区内金矿体的成矿类型可能属破碎带蚀变岩型。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及找矿靶区预测》[D].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2]《格尔木开木棋陡里格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D].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85.

西部矿产篇9

[关键字]开心岭铁矿 找矿 潜力

[中图分类号] P57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6-1

1 矿区区域地质背景

开心岭铁矿区处“三江”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属欧亚大陆南缘,东坝—澜沧江缝合带北侧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其北以西金乌兰—玉树晚古生代缝合带为界,北侧为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晚印支造山带(可可西里—甘孜残留洋),南侧为羌塘陆块,项目工区即位于两者之间的开心岭—乌丽岛弧带内。普查区属沱沱河—杂多成矿带,乌丽—囊谦华力西期、喜山期铜、钼、铅、锌、银成矿亚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二叠系下统开心岭群诺日巴尕日保组和二叠系上统乌丽群,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开心岭群诺日巴尕日保组岩性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该岩组区内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沉积。该岩组中的火山岩与铁、锌矿关系密切,是成矿、控矿的重要因素。

二叠系上统乌丽群岩性主要为细晶灰岩、炭质板岩夹煤层、砂岩、砂砾岩、砾岩,在矿区北部大面积出露,为一套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地层除局部受构造影响而产状紊乱外,总体体比较完整稳定。

2.2 构造

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区内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较发育。

(1)断裂构造。由于区内覆盖强烈,断裂构造地表形迹不明显。根据地质修测及槽探揭露情况,区内断裂构造按其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北西向两组,以北西向断裂为主。

(2)褶皱构造。褶皱构造在区内不发育,典型的褶皱构造主要见有一个向斜构造。向斜构造位于Fe2矿段西北800m处。褶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1.6km,核部及两翼地层均为二叠系上统乌丽群细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砂岩,南翼小面积出露二叠系下统开心岭群中碎屑岩组火山岩。该向斜两翼基本对称,北东翼产状220°∠50°,南西翼产状46°∠60°。向斜南东部被F4断裂切割。

2.3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侵入岩规模相对较小,火山岩呈夹层出现。

(1)侵入岩。区内仅见少量闪长岩体出露,呈椭圆状、条带状零星分布。岩体规模小,均属浅成、超浅成小岩株、岩枝和岩墙。(2)火山岩。区内火山岩仅见于下二叠统开心岭群中部碎屑岩组中。在开心岭群碎屑岩组中呈夹层产出,上、下岩层均为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产状比较稳定,岩石类型简单,主要为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该套火山岩是区内铁矿赋矿层位,也是主要控矿因素之一。

2.4 矿体特征

(1)Fe1矿段矿体。位于普查区西北部。由3条小矿体组成,编号分别为Fe1-1、Fe1-2、Fe1-3矿体。

Fe1-1矿体: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南东向,产状35°∠48°。矿体长130m,最大厚度8.47m、平均5.90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39.08×10-2、平均品位29.89×10-2。矿石类型以镜铁矿为主(70-75%),次为赤铁矿(10-20%),并含有5-10%的钙质胶结物。矿体为2005年度工作所发现,由05TC21、05TC22探槽控制。

Fe1-2矿体: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南东向,产状38°∠50°。矿体长约150m,最大厚度5.68m、平均厚度4.34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25.59×10-2、平均品位23.93×10-2。矿石以镜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该矿体为本次工作新发现,矿体由07TC05、07探槽控制。

Fe1-3矿体:矿体呈脉状,矿体走向北东—南西向,产状110°∠50°。长约230m,最大厚度5.70m、平均厚度5.38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30.45×10-2、平均品位27.46×10-2。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偶见赤铁矿。

(2)Fe2矿段矿体。位于普查区中部,为区内最具规模矿段。由4条铁矿体组成。

Fe2-1矿体: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南东向,产状32°∠43°。矿体长约100m,厚约4.57m, TFe平均品位32.45×10-2。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Fe2-2矿体: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南东向,总体产状32°∠47°。矿体全长1040m,最大厚度12.56m、平均厚度5.85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48.93×10-2、平均品位34.45×10-2。矿石类型主要为赤铁矿,次为镜铁矿。该矿体为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铁矿体,并在该矿体中发现黄铜矿在安山岩中呈星点状分布。

Fe2-3矿体:为隐伏矿体,呈脉状,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约45°。矿体长约200m,最大厚度4.48m、平均厚度2.60m,斜深约200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27.60×10-2、平均品位25.79×10-2。矿石类型为赤铁矿。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3)Fe4矿段铁锌矿体。位于普查区东南部,由1条铁矿体和4条锌矿体组成,编号为Fe4-1。

Fe4-1铁矿体:呈透镜状,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约40°。矿体长约260m,最大斜深约180m;最大厚度19.02m,平均厚度8.69m,厚度变化系数183%;单工程TFe最高品位39.96×10-2,平均品位26.95×10-2,变化系数36%。矿石类型为赤铁矿。矿体顶、底板围岩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

Fe4-1铁矿体:分别编号为Zn1、Zn2、Zn3、Zn4。初步了解了其延深、厚度、品位变化情况及赋矿层位等特征,基本控制了矿体在北西延伸向上的规模。隐伏锌矿化带走向近东西,长约600m、厚75—150m、延深200—300m,平均品位1.42×10-2。带内初步估算锌资源量2.91万吨。

(4)CZ299-1-2异常矿段。该矿段圈定磁铁矿体1条。矿体地表出露长约100m,最大厚度16.72m、平均厚度9.95m,斜深约40m,单工程TFe最高品位40.94×10-2、平均品位38.88×10-2。矿石类型地表以磁铁矿为主,偶见赤铁矿;深部以赤铁矿为主。

3 找矿远景评价

根据区内矿体赋存分布特征、矿石特征分析,矿体成因为岛弧带火山喷流沉积型,该类型有利于在深部还原环境下形成厚大的块状硫化物矿体。根据“喷流沉积型”成矿理论,以喷溢口为中心,矿产由远到近的分布规律为:赤铁矿—多金属氧化矿—多金属硫化矿。而目前在区内发现的铁、锌矿体及矿化线索分布特征与这一规律基本相符。但目前在区内发现的矿体,控制深度均较小,为浅部氧化环境的产物,但在区内个别钻孔中已发现了闪锌矿及黄铜矿化,为在区内深部找到多金属硫化物矿体提供了佐证。

综上所述,区内今后的找矿工作应以发现的锌矿体为依托,主攻岛弧带火山喷流沉积型锌多金属矿,深部找矿,发现厚大硫化物矿体,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西部矿产篇10

我国钨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约占全世界的40%。但我国钨矿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华南区占全国钨矿储量的58.2%,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区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我国钨矿床中总体呈现富矿少、贫矿多、品位低的特征,开发利用以黑钨矿为主,白钨矿品位低、粒度低、选矿成本高,与国外相比,质量处于劣势。因此,寻找优质的钨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20世纪90年现毛藏寺、朱岔钨矿(点)床找矿前景区以来,很多人对该区带的找钨潜力进行了分析。该文结合朱岔钨矿的地质特征及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对朱岔钨矿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背景

祁连山系地跨我国甘、青两省,是巨大中亚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七西北接阿尔金山与塔里木地块,北邻华北板块,东南端隔渭水与秦岭相望,西南为柴达木地块。有学者研究认为,祁连山地区钨矿成矿与祁连褶皱系中的老地块关系密切[1-3]。

朱岔钨矿区即位于祁连褶皱带东段,区域上属仙密大山褶皱带东南端。区内褶皱、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铜、钨、金矿(点)床及其异常分布,构成了祁连重要的铜、钨、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前长城系马衔山群、震旦系中统花石山群、寒武系中统花石峡群、奥陶系下统阴沟群、志留系下统旱峡群、石炭系中统羊虎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其次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重要的含矿层主要有前长城系马衔山群、震旦系中统花石山群、寒武系中统花石峡群、奥陶系下统阴沟群、志留系下统马营沟群、侏罗系下统窑街群等。其主要岩性分别描述如下。

前长城系马衔山群:主要分布于金砂峡至远坡南沟一带;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岩性混合岩化强烈,形成混合片麻岩,条带状及眼球状混合岩;为区内重要的含矿地层,在该地层中产有朱岔钨矿点及药水沟褐铁矿点等。

震旦系中统花石山群:岩性为灰色结晶灰岩、粉砂质板岩、灰黑色阳起黑云片岩,产有铜、铅、锌、铁等矿点。

寒武系中统花石峡群:主要分布在花石峡一带;其上组为板岩,下组为大理岩、结晶灰岩、二云片岩、角闪片岩、安山玢岩夹板岩,产有花石峡钨钼矿点。

奥陶系下统阴沟群:该套地层以硅质岩、安山玄武岩为主,产有磷和铁等矿。

志留系下统马营沟群:主要分布于雪公山、毛毛山、老虎山、马雅雪山一带,呈断续带状分布,自下而上呈现完整的海退相沉积,由碎屑岩和夹有石膏层的火山岩组成,火山岩中的基性熔岩具有大陆玄武岩的特点。

侏罗系下统窑街群:上、下部为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中部煤层、油页岩、页岩、泥岩、页岩含植物化石为主,产有炭山岭煤矿(见图1)。

1.3 构造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祁连山东段,位于华北板块西南边缘。根据祁连褶皱系的北界龙首山深大断裂,北祁连北缘深大断裂、中祁连北缘深大断裂、南祁连北缘深大断裂将本区由北至南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走廊过渡带、北祁连陆间裂谷-沟、弧、盆系、中祁连微古陆、南祁连陆间裂谷。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西向。区域磁场特征复杂,正负异常频繁交错,基性火山岩显示正磁异常,酸性火山岩显示负异常,异常走向以北西、北西西向带状分布及北东向串珠状排列,与区域重力场特征一致,具有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构造线的显示(据西北所,1989),也进一步说明了区内除北西西向构造之外,还发育一组隐伏的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基底构造,即金强河-朱岔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基底构造,松山村-中堡北北东向基底构造、景泰-大横路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等(姜福芝等,1991)。上述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往往控制着区内火山喷发中心、侵入岩体的分布及矿床的产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

矿区内地层为第四系、白垩系、中下侏罗统、前长城系马衔山群,地层特征与区域地层相似。矿区内主要的钨矿赋矿地层为前长城系马衔山群上组,为一套中-深变质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和变质火山岩硅质岩建造[4]。其中主要的赋矿岩层为矽卡岩,花岗片麻岩为成矿母岩,其主要特征如下。

矽卡岩:灰绿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符山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石榴子石、角闪石、辉石等,次要成分为绿泥石等,石榴子石粒径相差较大,0.5~2 mm不等。岩石较为致密坚硬,产出部位总是伴随角闪(云母)石英片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出现。普遍发育有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局部地段有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白钨矿化特征;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晰,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产状与接触带、构造相关,受其产出部位的控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矽卡岩赋存钨矿符合矽卡岩型矿化的特征[1,2,4,5]。

花岗片麻岩:灰白-肉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石英,次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和其它少量暗色矿物。其中,钾长石为肉红色,有眼球状和细条带状两种分布形态,其眼球大小相差较为悬殊,大者可达5 cm,小者只有0.5 cm,眼球其长轴方向基本定向排列;细条带宽约0.5 cm,不完整,断续产出。化探剖面显示,花岗片麻岩岩层钨元素背景值是该区(除矽卡岩外)所有岩层中最高的,应视为该区的成矿母岩。

2.2 构造特征

矿区区域上位于北西西向构造和北北东向朱岔-金强河基底构造的交汇部位,炭山岭断陷盆地的南西边缘。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两组:一组为北西西向;另一组为近南北向。北西西向规模较大,占主导地位,断层内岩石较为破碎,以碎裂岩、断层泥、断层角砾岩等形式产出,具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高岭土化等。断层倾角较陡,在70°~80°之间,只有个别断层倾角约40°左右。近南北向断层在该矿区多被掩盖,表现不明显,局部揭露宽度达20 m,处于片麻岩与片岩接触带上,与矽卡岩矿带产出部位及走向一致,因此,认为矿区矽卡岩带主要受此接触带发育的断层带控制。另外区内还分布一组近东西向的断层,断层多沿东西向冲沟分布,将近南北走向的矽卡岩矿带切断或发生横向位移。

断裂构造派生的小褶曲,次级裂隙等发育,在构造交汇部位岩石发生黄钾铁矾化、高岭土化等。

2.3 岩浆活动

矿区区域上火山活动以奥陶纪为主,寒武纪次之。矿区南部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出露,北部有花岗闪长岩出露;在矿区内可见云英岩脉、碳酸盐岩脉出露。

矿区内火山岩主要为变安山岩,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等,杏仁状构造,杏仁成分为钙质、硅质,粒径约1~3 mm,岩石发生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岩石中裂隙发育,个别裂隙中可见薄膜状孔雀石化。

2.4 蚀变特征

矿区赋矿岩石主要经历了岩浆晚期自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而热液变质作用的发育程度是钨矿化和矿化强度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矽卡岩化:沿外接触带发育,原岩以黑云母石英片岩、绿泥角闪石片岩及钙质变砂岩为主。有用金属矿物为钨矿,呈浸染状、细脉状产于矽卡岩中。矽卡岩类型以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含矿较好,符山石矽卡岩较差。

(2)云英岩化:见于内接触带之间的花岗片麻岩中,长石被石英、白云母代替,蚀变强烈处在接触面附近,常为绢云石英片岩。该蚀变带与钨矿化无直接关系。

2.5 矿化特征

矿区内矿带可分为两个:即位于北区的朱岔峡-贼娃沟铜钨矿带;以及位于南区的铬铁沟-墩台沟钨矿带,两矿带相距4km左右,赋矿地层均为前震旦系马衔山群上组一套老变质岩地层。该文叙述主要以南区的铬铁沟-墩台沟钨矿带为主。

(1)铬铁沟矽卡岩钨矿(化)带。

位于矿带北部的铬铁沟一带,断续出露长800 m。与钨矿(化)关系紧密的矽卡岩产于角闪云母石英片岩、灰绿色钙质变砂岩与花岗片麻岩的接触带内,矽卡岩近南北向延深,内接触面呈舒缓波状,其北部西倾;南部东倾,倾角在60°~88°之间;外接触面与围岩界线不十分清晰,局部与片岩或砂岩为过渡关系,倾角似乎近于直立。矽卡岩普遍具白钨矿(化),内接触带矿化较好,外接触带矿化较弱。白钨矿多呈细粒状、散点状分布,局部为稀疏浸染状,在两组近东西或近南北向沿裂隙充填的石英方解石细脉、或脉旁矿化分布较集中。

(2)墩台沟矿化矽卡岩

位于铬铁沟矿带南约1 km的墩台沟内,断续出露长约1000 m。矽卡岩产于角闪云母石英片岩、灰绿色钙质变砂岩与花岗片麻岩的接触带,呈北北东向延伸,北西倾,倾角75°~85°出露长约80 m,宽度在5~22 m之间。与铬铁沟矽卡岩对比,墩台沟矽卡岩矿化较弱,且矿化极不均匀。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自铬铁沟至墩台沟地表共圈出钨矿体7条,其中铬铁沟3条,包括①、②、③号矿体;墩台沟4条,包括④、⑤、⑥、⑦号矿体。矿体特征见表1所示。

3.2 矿石类型

朱岔钨矿属矽卡岩型钨矿石类型,矿石全为原生矿石,主要为稀疏浸染状白钨矿矿石、浸染状白钨矿矿石,次为团块状白钨矿矿石和细脉状白钨矿矿石。

3.3 矿石结构、构造

朱岔钨矿矿石结构,主要以它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团粒状集合体、短脉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细脉状构造,团块状构造。

3.4 矿石成份、伴生组份

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中有用元素主要为钨,此外含锡、银、铜、锌、铅、铋、钼等,钨是矿石中主要回收对象,而伴生组份锡、银等具有一定综合利用价值,可以考虑综合回收。

矿石矿物成分: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符山石、石榴石、黝帘石、石英、角闪石、方解石、萤石、次要为白云母、黑云母、透闪石、磷灰石、榍石等。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次为方铅矿、锡石、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白铁矿等。

总之,朱岔钨矿化富集主要呈现以下规律。

(1)钨矿化均产于片麻岩与其它高钙片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但片麻岩与大理岩6处接触带中仅发现一处含矿,其余5处均未见矿化,大理岩本身不含矿。

(2)矿化多产于两组或两组以上断裂的边部,断裂交叉部位矿化相对集中。

(3)云英岩化与矽卡岩化是寻找该类矿床的重要标志。

4 矿床成因初探

一个矿床的形成与其地质背景是紧密相联的,矿区属祁连造山带东段,结合谭文娟等[6]对北祁连成矿带成矿系列的研究,以及徐克勤等[1-3]对祁连山钨矿成矿构造和区域背景及规律的研究,该区域有钨矿的成矿背景。矿区区域上在元古代裂谷形成,接受巨厚的海洋沉积,同时地幔上涌,频繁的火山活动携带成矿物质,形成矿源层。到震旦纪末期仙密运动使元古代地层褶皱变形,深侵位岩浆活动频繁,造成含矿气液沿层间裂隙及构造薄弱带上涌与高钙岩系接触交代,形成了含浸染状钨矿石的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充填构造裂隙解理,形成细脉状钨矿石。之后的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为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一定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该矿床应属接触交代与后期构造叠加以及区域变质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矿床。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