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构建

时间:2022-02-22 10:24:51

休闲农业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构建

摘要:新时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挑战,为了适应旅游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休闲农业提出的新要求,休闲农业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文章选取天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剖析,从新理念、新农人、新产品、新模式四个方面构建了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并将创新理念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相结合,以期带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空间四维度;农业产业

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挑战。目前,休闲农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旅游消费升级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全国各地的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休闲产品同质、休闲项目雷同、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导致客源分流、竞争力降低、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带领我国休闲农业突破发展瓶颈,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1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休闲农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历经10余年[1],此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休闲农业市场发出强大的需求信号。1.1资源优势日趋显现,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津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北有蓟州山区,中有宝坻、宁河湿地及武清、西青等平原地貌,南部滨海、静海水资源丰富。形成北山脉、中平原、南临海的农业生态系统,休闲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创新基地等遍布津郊。目前,天津休闲农业可以归纳成四大板块。依据空间区位可划分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州山区休闲农业区[1]。截至2018年年底,天津市休闲农业已打造精品线路9条、中国美丽休闲农业乡村16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15个。自主认定15家天津最佳休闲农庄、243个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和22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2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天津休闲农业形成了业态丰富、特色突出、服务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规模逐年壮大,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率。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了生产销售等产业的发展,间接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农副产品就地生产销售,使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现金收入(见表1)。1.3经营模式多元创新,功能业态丰富多样。天津休闲农业在发展模式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如蓟州区郭家沟;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如东丽区华泰星期六美式农场;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为主的休闲农业园,如静海区多兴庄园、生宝谷物种植农业园区;以自然教育功能为主题的休闲庄园,如融入自然教育的武清区一芳田北辰乡居童乐园;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民宿,如蓟州区和滨海新区农(渔)家乐;以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的城郊综合现代农业园区,如水高庄园、津溪桃园、龙顺庄园等。天津休闲农业的功能业态不断丰富,包括自然风光赏游、休闲养生游、农(渔)家乐游、现代农业科普游、民俗文化节庆游等。其中,自然风光赏游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多围绕相对成熟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开展,如蓟州区的盘山风景名胜区带动周边民宿经济快速发展;休闲养生游依托较完善的休闲设施,多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开展,如宁河区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渔)家乐游,主要提供农(渔)家饭、农(渔)事体验等,进入门槛低,津郊普通农户参与众多[2];现代农业科普游,是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新业态,如宝坻区葫芦博物馆;民俗文化节庆游,已经从农民自发、以需求为导向的散乱式发展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规范、农民有序参与的规范式发展,如武清区的竹马会。1.4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品牌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天津休闲农业产品不再局限于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采摘、垂钓、农家乐,而是结合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综合发挥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功能,推出富有创意、类型多样、风格独特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3],如依托景区打造的郭家沟乡村民宿、龙达都市农业公园;围绕特色农产品打造的武清区津溪桃园、滨海新区崔庄皇家枣园;利用农业基础设施打造的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市民小菜园、宝坻区黄庄DIY生态水稻公社;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打造的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静海区牛顿庄园;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功能打造的静海区西双塘康养小镇、宝坻区云杉热带植物园;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的津南区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宁河区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形成了合理的休闲农业产品结构。品质是休闲农业的生命[4],以品质塑品牌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津休闲农业培育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信誉好、受欢迎的特色品牌,打造了蓟州山乡清凉游、滨海渔业休闲游、浪漫武清风情游、宝坻大田湿地观光游等一批特色产品,塑造了“津味乡田,乐活休闲”的整体形象。1.5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行业协会作用显著。2007年,天津市启动“百千万工程”,构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2008年,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指导行业规范发展;2011年,制订《天津市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规划引领”的发展理念;2013年,启动休闲农业“9123”发展计划,加快提升休闲农业项目品质与档次;2017年,《天津休闲农业“十三五”规划》将其发展融入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天津市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2]。天津市通过一系列的政府引导行为,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发展体系。作为联结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休闲农业协会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2013年11月,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实现行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发展。其功能主要有:宣传天津地区休闲农庄、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星级评定以及从业人员培训。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如《天津市郊区县农(渔)家乐发展导则》、《天津市休闲农业示范村(点)认定管理办法》;组织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参加全国五星企业评选,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向规范化、星级化方向发展;组织从业人员培训,组建休闲农业专家讲师团,取得良好效果。

2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理念亟待拓展。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对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往往更新较慢。缺乏顶层设计的投资者忽视了休闲农业与品牌农业、文化农业、循环农业之间的有机融合[5],在市场利好信息的诱导下盲目跟风、硬上项目,加上缺乏“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6],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加大,造成大量休闲农业园区违规用地、项目重复。2018年,开始进行“大棚房”治理工作,天津休闲农业进入寒冬期。目前,天津市共排查清理问题“大棚房”4965个,合计占地约215hm2。“大棚房”的清除迫使经营者不得不转变发展理念、开阔视野,增强主动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休闲农业产业整合发展。同时,京津冀休闲农业虽然已经形成“四大功能区、多节点、多聚集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但主管农业的相关部门缺乏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壁垒的融合发展理念,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布局并未实现优势互补,缺乏区域融合的创新发展思路。2.2产业融合亟待深化。天津虽然创建了一些休闲农业品牌和重点示范村,但大多数仍以观光、垂钓和采摘为主要模式,或者直接将休闲农业项目进行“非农化”开发,将休闲农业园区建成城市游乐园[7],产品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产业链延伸不足,缺乏可参与性活动。休闲农业发展中三产融合的能力薄弱,休闲农业产品仍停留在原始的农副产品销售领域。虽然有些园区进行了产品包装设计,但产品本身缺乏深度加工,所销售的农副产品附加值偏低。一些休闲农业园区虽然借鉴了台湾、日本等地的精致农业理念,但自有产品、活动的创意开发不足,缺乏特色支撑和文化融合。2.3综合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休闲农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其发展虽然以农业为核心,但活动涉及吃住行娱游购,因此,需要有餐饮、住宿、交通、活动策划组织以及特色农产品研发销售等相关行业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在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天津地区休闲农业整体上在道路修建维护、公共厕所卫生、导览设施配套、水电供应等方面达不到规范要求。同时,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农(渔)家乐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聘用人员多数是当地村民,由于缺乏有效培训,从业者未能实现职业农民的角色转换,导致经营管理松散、服务意识欠缺、接待能力低下。2.4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皮普尔曾表示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在中国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8],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支撑。虽然天津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但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却存在过度依赖农业自然资源,忽视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人文资源深度挖掘的问题[9],导致依托本地特色乡土文化、优秀民俗文化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特色不突出,农业节庆活动未体现独有的天津特色。农业生产生活与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之间没有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依靠三产发展助推农业农村文化传承的功能未能实现。2.5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决定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但整体上天津地区的休闲农业管理队伍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高,缺少既懂旅游经济又懂农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对休闲农业发展拥有决定权的从业人员,其职业素养不仅关系个人发展,更影响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近几年,为满足休闲农业行业规模扩大对人才的需求,天津市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以多种形式联合举办了数量众多的短期培训,但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受众范围过于宽泛,参训学员在学习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培训个体接受培训内容的能力不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促进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在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中,体现出了政府、企业、人才、产品之间相互作用的交融关系,并将创新理念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相结合,以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文章选择天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见图1)。3.1政府引导——新理念。众多国际经验表明,当休闲活动成为大众工作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政府必然扮演总指挥的角色[10]。休闲农业的资源开发和休闲农业的行业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密切支持和宏观调控。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区域分隔,从休闲农业行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产品研发等角度出发,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投入机制[11]。同时,加大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建立专业性强、稳定性强的公益性质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鼓励相关院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学科,培养既熟悉休闲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又能研发策划主题产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引导休闲农业行业将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本土化,集中优势资源和有限的资金,打造一批既有特色又有精品的休闲农业品牌。3.2人才振兴——新农人。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的,有效促进了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原住民、新居民、旅游者成为新农人,新农人将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思想、新动力。同时,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受政府、企业、师资、学员、游客、媒体等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因此,休闲农业人才培养需要根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水平,建立一个合理的新农人人才培养机制,以乡村人才振兴驱动休闲农业创新发展[12]。3.3需求引导——新产品。休闲农业的未来在于其发展中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3]。目前,我国新中产阶层正在崛起,他们渴求产品升级和消费升级。因此,休闲农业的新产品设计,不应该再片面强调自身资源条件,而应将需求市场作为设计出发点,综合考量政府、企业、内外部消费者的需求,树立多维度的市场观,结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层次、不同的细分市场,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特色农产品设计出高品质的基础产品、再加工的增值产品和高体验的文化服务产品,实现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升级。3.4产业融合——新模式。随着休闲农业消费更趋深度化、体验化和品质化,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跨界”发展现象也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应以创新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1+1>2”的效应,通过原有产业资源的再开发,与金融、地产、养老等产业相融合,实现从低水平、重复化的数量扩张转为共享平台新农庄、农业主题创意观光工厂、线上线下农超结合的复合型商业业态等新模式的多元化、高品质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涉及政府、企业、人才、产品四个维度。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指导企业发展新模式,通过行业标准制定严把新产品质量关,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助力新农人培养;企业以上缴税款的形式保证政府推进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人才引进的形式推动新产品创新开发;新农人从发展模式、产品研发等方面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智囊团的形式为政府新发展理念献计献策;最终,生产出侧重地区差异、立足资源整合、实现全产业链融合的新产品[13],惠及政府、企业、民众。

作者:董霞 史佳林 张蕾 单位: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