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失地农民再就业研究

时间:2022-05-14 09:42:46

拆迁失地农民再就业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城市边郊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征用产生了大批量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的欠缺,以及一次性获得巨额拆迁款产生的惰性心理,导致大量的拆迁失地农民不愿意再就业或无法再就业。这个时候,相关部门对拆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干预、引导和扶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对拆迁失地农民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思想,其次相关部门要采取系列的措施引导和扶持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或创业活动。

[关键词]失地农民;再就业;可持续生计;引导;扶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不断扩张,大量的城市边郊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征用产生了大批量的失地人口,这些人口由原来的有地所依变成无地所靠,由原来以踏踏实实以田地为生的农民变成了无所事事游走于农村和城市间的游民。据有关学者统计,我国失地农村中完全失地又没有工作的农民约占到失地农民总数的30%。2004年,曲天雄对完全失地又没有工作的农民进行了预测,他说“到2030年,失地农民将达到1.1亿,其中将有5000万人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南宁作为全国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据统计,2003-2015年南宁市本级共安排住宅回建用地和产业用地面积652.84公顷,安置人员数达76915人。邕宁区作为南宁市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片区,这几年接连龙岗片区和八鲤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征地拆迁失地失业农民。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政府承诺将协助拆迁失地农民办好城镇养老保险,从拆迁安置点、居民三产用地、发展预留用地等方面统一统筹考虑,确保失地农民“四有”(有房住,有房出租,有三产铺面经营,有养老保险保障),为了深入了解邕宁区蒲庙镇的被拆迁村落就业现状、就业诉求,以及地区的政府部门采取何种措施去扶持和引导再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本人对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被征地拆迁的多个村落进行了走访调查。

1失地农民的失业情况和生活现状

本人走访了邕宁区蒲庙镇良信村那粒坡安置在林8路上的几个临时安置小区进行走访,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共抽取了每个家庭中年龄到18—60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填写问卷及访谈,共发出问卷232份。共收回162份,有效问卷约130份。在问卷中设置了年龄、受教育水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情况、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调查。1.1失地农民的失业情况。根据访谈和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情况,把失地农民在失地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如下统计:在失地前,90%的农民依靠城郊结合点的地理优势种植西瓜、香瓜、甘蔗、稻谷等农作物带来可观的收入。少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获得较稳定的家庭收入。土地被征收后,60.8%的人处在无业状态,23%的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就近企业打工来保证家庭的稳定收入,16.2%的农民利用手中被征用土地后的补偿款进行创业,创业方向多集中在饮食、美容、便利店、零售等行业。失地后,无业人数占据总人数的60.8%。通过访谈了解,原因主要有以下:第一,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单一或缺乏,无法适应临近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第二,失地农民多为手中掌握了较大数额拆迁补偿款,辛苦了半辈子,觉得应该行乐享受,享受主义严重,缺乏远虑意识;第三,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在等待就业机会中度过;第四,拆迁部门缺乏较全面的就业安置模式,忽略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意识的建立和就业技能训练。徐诗梦说,就业安置模式是一种就业指向性的安置方式,为被拆迁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但因为被拆迁农民年纪偏高、教育水平偏低、职业技能较为单一,用工方能够提供的一般都是环卫、保洁等低层次的岗位,很难吸引每月租金收入不菲的被拆迁农民,所以无法达到提高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用工需求的预期效果。1.2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在诸多的媒体报道中“失地农民变成富翁”“开着宝马当环卫工”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新闻在获足了较多的关注点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当种植的土地被征收,居住的房子被拆迁后,土地和房子所获得的补偿款形成的“一夜暴富”,导致失地农民生活上增加了惰性,不愿再干苦活累活。对一次性获得的大额拆迁补偿款大肆挥霍,使用无度,坐吃山空,进而导致再度返贫。“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通过走访了一下蒲庙镇莫村、梁村、利福村、公曹村、良信村等几个被拆迁的村落,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值得思考。1.2.1部分村坡有集中安置房。在2011年《广西日报》的一个版面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邕宁区:“和谐征拆”奠定“邕宁速度”》,在文章中提到:邕宁区政府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原则,解决被拆迁户的临时居住问题,并规划出拆迁安置点、居民三产用地、发展预留用地,为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实际上,有部分村坡并没有过渡安置房,而直接进入到购买回迁安置房系列环节。有临时过渡安置的村落,心里逐渐能接受被拆迁的事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感激征地拆迁带来的改变。没有临时过渡安置的村落,较多村民心里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觉得自身权利受到极大的损害,带有怨言却不得不接受。1.2.2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对未来的长远生活缺少考虑。大量的补偿款用于购买豪车,吃喝享乐。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每家一辆车,价位多集中在15-25万之间。被拆迁村落的较多年轻小哥喜欢开着家中的轿车,奔往南宁市区中的酒吧、舞厅、酒楼、KTV、大排档等场地就行聚众消费,一晚少则消费几百,多则消费几千上万。被拆迁村落中的男男女女,金银首饰几乎无人不戴,金项链、镯子、耳环成了村中30-50岁女性之间的标配。1.2.3失地农民聚众、买现象严重。一到晚上,部分村落的树根或搭建的临时房子里就聚集了大量无所事事、以此为乐的男人,年龄从18—70均有。每逢节假日,聚众现象尤其严重。据了解,短短几年时间,很多嗜赌严重的男人已经把家中用土地、房子廉价交换来的拆迁款赌得所剩无几。“参加的范围以征地拆迁范围的农民为主。当前邕宁区的农村,主要开设在城镇化建设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范围内的乡村,以因征地拆迁获得补偿费的农民为主”。1.2.4少部分失地农民由土地经营转为个体经营,经营范围多集中在饮食、美容、零售等行业。但很多由于经营不善,辗转多个行业,最终仍是血本未归。“把人员安置、劳动力转移工作放在与征地拆迁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政府应该在政策、措施上做好引导,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并在用工上对当地农民适当倾斜,使更多的失地农民有活干,有事做,有收入”。1.2.5村中有大部分的中年男性处在游手好闲的无业状态,处在无业状态的年轻人开着自家的轿车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或游玩、或约朋友聚会、或漫无目地找其他乐子,甚至轿车只用来早晚买个菜等。这些无业的中年男性,得过且过、漫无目地地打发着每天冗长无聊的日子。1.2.6部分失地农民就近进入附近的工厂流水线,特别是失地女性,年龄多集中在35-55之间。所从事的工种多为基础的流水线可复制重复性工。根据招工启事中显示,月工资多集中在1200-1800之间。这些女性从原来田间劳作变成了流水线的女工,带着自家拆迁补偿款日益减少的担忧,而自家男人也无作为的彷徨进入工厂,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减缓家中消耗的速度。“农民总体上文化程度较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规划,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有不同幅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先高后低”的特征在土地被征之初,对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暂时影响不大,甚至在一次性征地补偿的支撑下,生活水平还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将会因集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个人健康状况和就业发展能力等具体情况,发生变化,许多农民的生活逐步陷入贫困”,拆迁失地农民由于自身原因发展的限制,再加上一次性征地补偿款的影响,相关的部门如不及时在就业上干预引导,将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在突然高涨后逐步跌入低谷,并将一直在低谷的线上挣扎。

2构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思想

2009年,韩志新提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他说“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定义则是:农民在丧失土地资源后,根据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保持其现有生计水平不低于失地前并且改善其长远的生活状态和谋生能力”。但是因失地农民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可持续生计”在拆迁失地农民中较缺乏,为了解决拆迁失地农民对自身家庭长远“可持续生计”的考虑,拆迁机构部门应从思想上引领失地农民进入“可持续生计”,让这些农民能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自身却又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上,能合理管理和利用手中的巨额拆迁补偿款,甚至能自觉提升自身的再就业能力,进入账户“有出有进,收支合理”的状态。2012年,张晖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他说“拆迁收入变量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的作用,与无业相比,拆迁获得的补偿收入及租金收入越高,失地农民越不愿意被雇佣或者自主创业”。在现有拆迁补偿款较大数额,且一个家庭中有回迁商品房几套的情况下,失地农民也将越来越不愿意就业或自主创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不愿意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3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引导和扶持方式

3.1“入村式”的引导培训。原本看天靠地吃饭的农民,因为拆迁一夜暴富,一下从传统淳朴的农村走向浮华的城市,从普通的农民一下跃升为城市的中产阶级。对原本生活较结巴的淳朴农民,这笔巨额财富对被拆迁失地的农民的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进行了巨大的冲击。炫耀性的消费心理逐渐显现,豪车、名表、穿金戴银、山珍海味、出入高档娱乐场所,他们竞相对比,一浪高过一浪。“这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使得暂时性收入不但不能实现财富增值,转化为永久性收入,且挤兑了被拆迁农民的发展性投资。这种消费一旦发生,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棘轮效应,最终他们会过度消费补偿款而失去生活后保障,埋下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巨额的拆迁补偿款不仅对拆失地农民的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打破了失地农民原有的传统的生活空间模式。以传统的依赖土地种植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失业、被雇佣或成为个体经营等方式所代替,他们身份、环境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失地农民在心里层面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传统村落空间中的街巷、小桥、大树等都是失地农民获得较多安全感的景物。传统村落以户为单位,相对独立,房前屋后有自己的场地,他们的交往活动渗透到生产和生活中,田间、街巷、祠堂、小卖部、院落几乎所有户外空间都是交往的场所,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这种随时性、随机性中伴随着领地的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之后,会追求第三种——归属需求,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村口的大树、祠堂、凉亭、池塘等对特定场所有情感依赖和精神诉求,所以失地农民大多不愿意“走出去”,所以相关的政府就业帮扶部门需要采用“走进来”的办法深入到村落中。3.2定期定向开展技能培训,使就业工种多样化。针对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再就业技能较低、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特点,相关的政府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定期定向的“入村式”集中性就业指导。指导内容可结合拆迁区域项目建设、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甚至可具体到较大吸纳失地农民的企业岗位。通过集中培训、订单式岗位培训、操作过程技能指导等多种培训教育形式,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就业适应能力。真正做到将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范围,同时保持失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根据《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蒲庙未来要形成“一心、一带、四轴、六区、两节点”的空间发展结构,成为邕宁区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南宁市的机械与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工业及物流配送为主的综合型城镇。当地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拆迁部门应根据区域企业直接对接,与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对失地农民进行定向的、订单式的培训,开展工艺品辅助制作、车床数控操作、餐饮服务、机器修理、来品加工等一对一的定向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将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实实在在变成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扩大对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范围。3.3自主创业的政策上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成功率密切相关。美国的经验证明,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6年有高达55%~65%的失败率,而接受创业辅导的企业仅有20%的失败率。我国创业服务市场并不健全,在拆迁所在地的城郊地区,这种不健全尤为明显。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不仅从数量上、服务上规模上尚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服务大多集中于盈利性服务领域,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公益性机构很少,相关的部门应逐步健全创业服务市场,设立针对失地农民创业者的机构,并能提供便捷、全面的服务。就业属于个人行为,而创业却是群体性的。失地农民的创业活动,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减轻了政府的安置负担,更大的意义在于能通过创业活动促进产业活动。几乎拆迁地区失地农民都得到了数额不菲的拆迁补偿款,结合其普遍存在资金充足的优势,拆迁地所在政府应积极鼓励其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部分人就业。相关的部门应结合失地农民自身的意愿和特点,以及本地产业优势,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投入少、周期短、风险小的创业项目,鼓励失地农民创办小型的便利、零售、服务等企业。结合南宁园博园等资源优势,鼓励其开展乡村酒店、文化创意、民俗旅游等相关实践平台的创业项目,鼓励其进行文化绿色创业。拆迁所在地政府应积极引入相关的创业项目,鼓励失地农民参与引入项目。同时对进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给予一定的创业补贴,对失地农民创业的盈亏进行适当监控,盈利的情况下减少其纳税额,亏损情况下进行一定的亏损补偿。2017年10月,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被征地农民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办法中规定“被征地农民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享受民营企业优惠政策和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这个《办法》对于失地农民的创业行为缺乏较大幅度的优惠和扶持。在各种税费减免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于失地农民的创业行为,应尽量简化各种申办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建立创业绿色通道。适当降低公司注册资本限额,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降低创业门槛,使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失地农民能顺利进入创业群体,由意愿到参与到收益。3.4“一对一”式精准扶助。拆迁所在地政府部门应把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作为拆迁征地、城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设置的专门的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帮扶部门,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实行“一对一”精准式、定制式帮扶工作。除了指派专业的就业专家定期入村式的就业引导和培训,在引导和培训中结合失地农民的性别、文化水平、个人爱好、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培训内容,提高其就业能力。同时让再就业帮扶部门为失地农民不定时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组建QQ群、网络、村干部传达、信息张贴等形式进行信息渠道畅通。对有创业意向和需求的,采取创业补贴、担保贷款、降低贷款利率、进行创业培训等途径鼓励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3.5树立失地农民创业典型。“树立失地农民创业典型、宣传失地农民创业典型的活动,是最有效的推动失地农民创业工作的方式”。各个典型产生在失地农民中间,因为耳闻目睹,所以他们的事迹是失地农民所熟悉的,并感觉到真实具体,易于学习,是最实在的活教材。他们不仅告诉失地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少走弯路。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被拆迁村落的创业典型,用先进事迹激发失地农民的创业欲望,用典型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创业可形成“可持续生计”的信心。通过培育和树立创业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形成“典型带动创业”的良好氛围局面。

[参考文献]

[1]曲天雄.农民失地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06).

[2]林添福.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09).

[3]陆治业.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犯罪高发的调查报告[J].法制与经济,2011(10).

[4]张晖,温作民,李丰.农村农民农业研究失地农民雇佣就业、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姚梅芳.生存型创业理论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谭波媚 单位:南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