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源动力分析

时间:2022-11-05 03:10:05

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源动力分析

摘要:当前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教育,通过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促使农民离开土地走入城市,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动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城镇化;源动力

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源动力。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教育发展还始终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城市发展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程度高低,取决于市民素质的高低。

1当前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的困境

1.1城镇化健康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支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目前多数城镇的产业发展缺少自己的拳头产业,缺乏产业竞争力,城镇发展的后劲不足。1.2城镇化健康发展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保障。由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不完善,就业出路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远不如大中城市,不但引进不来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导致小城镇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1.3城镇化健康发展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由市场行为自发形成的城镇扩张造成了城镇发展的无序化,表现在城镇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等,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的持久健康发展。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多是在原来乡镇基础上进行的,数量多、规模小且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很不完善。1.4城镇化健康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安全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失地农民的补偿、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大量人口在城市中快速聚集所带来的就业、住房、教育、保障等社会压力和明显的贫富差距,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社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教育是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关键,人的素质的转变则是保证就业、适应城市生活的最重要条件,教育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持续注入新鲜活力。2.1教育使农民拥有了走出土地的勇气和能力。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城镇化。农民欲离开土地进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行。通过各种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了工作和生活的新技能、新本领,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拓宽了农民的视野,改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使农民掌握了在城市中就业谋生的本领,更增添了农民走出土地、奔向新生活的勇气。2.2教育使工农业生产有了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城镇化过程中,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服务业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集中使用的土地同样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适应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立足于市场需求和本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将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2.3教育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市民。文明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包括市民的举止文明。一些农民文明素质不高,随地吐痰、丢弃杂物、倾倒脏水脏物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通过教育的教化作用逐步提高进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改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道德、行为的知行合一,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促进城镇文明和谐发展。2.4教育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文化的不足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不仅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辖制了农民的就业范围。教育帮助农民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思想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教育使农民知书达礼、懂法守法,使进城农民具备了在城市中生存的技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了保障;留在农村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改变了生产方式,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其结果是人心思稳,社会环境稳定。

3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镇化的品质

3.1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公平教育的前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破除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二元思维的影响,消除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教育的思维方式,建立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价值取向。其次把城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实行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体化,合理配备城乡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要素合理流动,以达到消除城乡教育隔阂的目的。3.2政府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由于几十年来政府将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城市和高等教育,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由于缺少教育资源而发展缓慢。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借此契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资源配备,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上向农村地区倾斜,并用法律制度来保障这一政策的长久稳定实施。3.3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和内容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耕地逐渐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使用,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逐渐兴起。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的横向结构进行调整。农村职业教育需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和内容,以满足城镇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人才需求。3.4提升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育对城镇化的助推作用不仅体现在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上,更重要的是教育为社会塑造出合格的、有创造力的公民,为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学华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