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物理特性变化分析

时间:2022-07-09 04:09:49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物理特性变化分析

随着华南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生活垃圾日产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依据华南某市近11a生活垃圾的跟踪监测数据,分析生活垃圾物理特性变化趋势,是深入开展华南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研究的需要。

1数据来源

本生活垃圾物理特性数据来源于华南地区某市2007-2017年连续11a的抽样调查数据。其采样点均设在垃圾填埋场卸料平台,根据《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CJ/T313-2009)随机抽取混合生活垃圾样品,该垃圾样品属于填埋终端新鲜的混合生活垃圾。

2生活垃圾组分分析

生活垃圾物理组分及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从图1来看,厨余类在城市生活垃圾占比最大,达到51.12%,与纸类、橡塑类,应是生活垃圾减量化以及其他管理的主要对象。

3华南地区生活垃圾物理特性变化

华南地区城市垃圾处理的演进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前)为填埋阶段,第二阶段(2000-2010年)为填埋加焚烧阶段,第三阶段为(2010年后)为垃圾分类处理阶段。现在主要研究第二、三阶段生活垃圾物理特性变化。(1)表1为2007-2017年生活垃圾物理特性主要指标的数据统计分析表。[1](2)垃圾容重(kg/m3)、含水率(%)、发热量(kJ/kg)、可燃物(%)、灰分(%)变化趋势。由2007-2017年生活垃圾变化趋势图2、图3分析,可以看出:①生活垃圾容重平均值281kg/m3,2007-2010年是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比2007年相对增长了33%;从2010年呈现整体波动下降趋势,2017年比2010年相对减少了16%。②生活垃圾含水率平均值53.62%,2007-2011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1年比2007年相对增长了17%;2011-2017年则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比2011年相对降低了6%。③生活垃圾发热量平均值5336kJ/kg,2007-2012年是波动下降趋势,2012年比2007年相对下降了32%;2012-2017年,呈现升高趋势,2017年比2012年相对增长了46%。④生活垃圾湿基可燃物平均值33.3%,2007-2011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比2007年相对下降了18%;2011-2017年,可燃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7年比2011年相对增长了29%。⑤生活垃圾湿基灰分平均值12.85%,2007-2017年是下降趋势,2017年比2007年相对下降了44%。⑥容重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变化,含水率高容重就大;含水率与发热量呈反相关变化,含水率越低发热量越高。⑦生活垃圾容重、含水率、发热量、湿基可燃物的变化明显以垃圾分类处理为节点分了两个趋势,垃圾分类处理阶段后,生活垃圾的容重、含水率下降,湿基低位发热量、湿基可燃物上升,说明华南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后对几个重要的物理特性指标有影响。(3)影响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组分变化趋势①厨余类、橡塑类2007-2017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②橡塑类曲线比较平缓,2007-2017占生活垃圾组分比例变化不大。③纸类2007-2014年,呈现整体波动上长趋势,2014年比2007年上升60%;但是从2014年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比2014年下降了44%,说明2014年后垃圾分类处理的废纸回收利用效果明显。

4华南地区生活垃圾物理特性变化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思考

(1)厨余垃圾占比很大,并且11年的变化不大,这与华南地区的居民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垃圾分类应以减量为目标,将厨余类为重点的“干湿分类”。[2]与我国相比,欧美居民更多通过使用食物生活垃圾处理器,从源头对厨余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3](2)“橡塑类”不仅污染大气、水体、土壤,难以降解,可造成长期、深层次的生态问题。[4]西方在中国2017年底正式宣布不再接收外来垃圾以来,英国2018年年初宣布“在所有的皇室地盘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塑料瓶”。欧盟随后也在5月提案,将在区域内,并推动在2025年之前让塑料瓶回收率达到90%,其治理首要解决目标是“橡塑类”。[5]源头减量是解决“橡塑类”生活垃圾问题的关键,我国曾于2008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橡塑类”源头减量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橡塑类”优先分拣模式更有可行性。(3)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后,垃圾湿基低位热值和可燃物比例提高很多,湿基灰分逐年下降,并且湿基低位热值高于入炉垃圾热值的基本要求5000kJ/kg,[6]更有利于垃圾的焚烧处理。经过焚烧,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被高温分解后一般可减容80%~90%,减容效果好,可节约大量填埋场占地,经分选后的垃圾焚烧效果更好。[7]因此生活垃圾分类后,在垃圾末端处置中,适宜选用焚烧处理作为首要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薄括,邵明.精通Excel数据统计分析,2013,9.

[2]王晓红,阮星,邢霏霏.上海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瓶颈及对策思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1):24-27.

[3]周飞跃,张翱,勾竞懿.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减量化理论与实践,2017,9.

[4]宋海生.“限塑令”政策评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董晓丹.垃圾分类现状剖析及前端分类模式探讨[A].绿色科技,2019(4):122-125.

[6]《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2-2010).

[7]洪凯.生活垃圾处理的广州之路,2017,1.

作者:陈红霞 单位: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