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状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9:31:57

生活状况

生活状况范文篇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就要激发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干劲和热情,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是*市妇联开展《*妇女思想生活状况调查》滚动调研的第三年。本次调查,通过了解*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进程中的思想动态、生活理念及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掌握*妇女现实生活中最关心和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以便准确地把握*妇女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脉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县6个区县等距抽取的18个街道、乡镇中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女性中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问卷有效率100%。

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49个问题: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劳动及生活自理情况、在业状况、月及年收入情况等;二是调查对象的思想状况,包括*妇女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一些重大事件的认知与关注程度,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首都未来发展的看法,对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发展的认识;三是调查对象的文化生活状况,包括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态度和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

第二部分调查摘要

一、调查对象的信念和世界观情况

1.调查对象对社会制度的认识上,有60.3%的人同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斗争是长期的",有32.9%的人同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较之2005年分别上升0.2和1.6个百分点。

2.调查对象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及"党和政府的信任"等问题的态度上,均以90%以上的比例保持很高的坚定性和信心,与2005年相比有2.1-4.0个百分点的升幅。

3.调查对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表示认同,90.2%的人赞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76.6%的人关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调查对象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前景的态度,表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均超过86%,比去年略有提高。

5.调查对象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和发展理念的认识,认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占38.6%,与去年提高4.7个百分点;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表面发展很快,实际效益很差"及"形势严峻,面临危机"的分别占40.7%、12.2%和2.9%,同比下降了1.1-3.1个百分点。

二、调查对象对政府工作和社会事务的关注与认同

1.调查对象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关注程度。对全国和*市人大、政协会议表示"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占81.8%和81.2%;对*市"*"规划和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10"活动表示"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占81.1%、82.3%和73.6%。对于《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通过并颁布实施,有78.1%的人认为"深受鼓舞",表示"很支持"。

2.调查对象对"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关注度。其满意度分别为89.7%、82.8%、62%、57.2%,较之去年没有明显变化。

3.调查对象对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看法。"腐败问题"仍以61.5%的最高比例成为影响稳定的首选因素,但比例比去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

4.调查对象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仍集中于"养老"、"医疗改革"、"农民增收"、"失业"、"社会治安"、"教育收费"等,比例分别为68.3%、53.5%、31.0%、29.5%、27.6%、21.8%。与去年比,比例升幅最大的是"医疗改革",上升了7.4个百分点;降幅最大的是"房屋拆迁",下降了7.3个百分点;而对"购房、买车"的关注度则持续升温,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5.调查对象对政府主要工作的评价。"公共交通"、"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以69.4%、67.9%和66.1%的较高满意度继续排在前三位。不满意率排在前四位的是:公共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的监管、拆迁安置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分别占48.5%、44.7%、39.9%和38%,但比2005年下降了0.3-9.2个百分点。

6.调查对象对*今后发展的前景。70%以上的人表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其中对能够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信心选择率达到95.8%。

三、调查对象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看法

1.调查对象对思想教育方式效果的认识。83%以上的人认为电视、书籍报刊和广播是效果好和比较好的思想教育方式。

2.调查对象对"个人相信什么"的看法。选择"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高居首位,占46.7%,比上一年增加4.5个百分点。

3.调查对象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选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比例为51.8%,比200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4.调查对象认为,女人一生中重要的是"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身体健康无疾病"和"拥有一份顺心的工作",分别占92.3%、90.7%和57.3%。选择"不断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只要有钱就什么都有了"的分别仅占0.9%和0.5%。

四、调查对象的社会参与和就业状况

1.调查对象对女性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和能力的理解。认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正直、善良"的依然排前两位,分别占83.7%和65.6%,"乐观豁达"排第三位,占47.1%。而2004和2005两年均排在第三位的"勤俭持家"下降了14.1个百分点。

2.调查对象对就业问题的态度。关于女性从业的重要条件,48.1%的人将年龄作为首选,位居第二的是"学历",占46.1%,排在第三位的是"技术专长",占44.1%。关于影响女性再就业的主要原因,居前三位的是"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和"文化程度较低",分别占77.3%、65.4%和65.2%。

3.调查对象对影响自身发展问题的看法。"家务负担重"居首位,占66.2%。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安于现状"和"性别歧视",比例占47.0%和35.4%,2005年排在第二位的"妇女自身素质低"此次排在了第四位,但与第三位的"性别歧视"仅相差0.8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安于现状"的增幅最大,达到7.2个百分点。

4.调查对象对目前工作满意度的认同。表示"比较满意"的占42.4%,与去年基本持平。"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10.9%和12.7%,较2005年降低了3.0和6.4个百分点。

5.调查对象拥有保险的情况。与前两年调查数据对比,女性拥有保险的情况没有大的改观,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比例较去年升幅3.5个百分点,医疗保险降低6.4个百分点。

五、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状况

1.调查对象获取信息的途径。列于前两位的是电视和报纸、杂志,分别占90.5%和55.4%。排在末位的是网络,占15.3%。

2.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调查者中,有上网经历的超过五成,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用手机收发短信和持卡消费的分别占65.8%、49.3%,比上年高出11.1和20个百分点。关于"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显示,查找资料的占74.4%,浏览新闻的占59.3%、休闲娱乐的占22.9%,收发邮件的占21.2%。

3.调查对象对业余时间从事活动等问题的看法。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看电视"的占82.3%;"做家务"的占78.9%;"阅读书籍报刊"的占48.1%。从调查对象的学习内容看,时事政治类居于首位,其后依次为生活类、实用技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艺术类、人物传记类、言情类、其他、武侠类,与上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六、调查对象对家庭生活若干问题的态度

1.调查对象最关注的家庭生活问题依次为:家人身心健康、子女教育、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就业、老人赡养、住房问题、娱乐健身及其他。其中关注"家人身心健康"和"子女教育"的分别占82.9%和44.3%,比上年提高了1.0和2.7个百分点。降幅最大的是住房问题,比去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

2.调查对象对子女的教育依重要程度排列为"思想道德教育""智力开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分别占70.9%、9.4%和7.8%。

3.调查对象在赡养老人的方式上,表示"与老人(或子女)同住"的占70.6%;与"老人结伴互助"的占28.4%;"请家庭服务员"的占27.6%;赞成"老人独立生活"的占25.4%;"养老院"(21.7%)、"社区居家照顾"(16.5%)"托老所"(5.7%)"其他"(4.3%),与上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4.调查对象对恋爱、婚姻家庭的认识和看法。对"结婚不要孩子"、"搭帮过日子"和"独身"持"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的分别占16.5%、15%和9.5%,对"非婚同居"、"未婚先孕"、"网恋"和"同性恋"的赞同率均不超过4%。

5.调查对象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满意度最高的是婚姻质量,最低的是收入状况。而78.9%的人认为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6.调查对象对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担忧是子女升学、收入太低、职业得不到保障和子女就业,分别为22.5%、18.5%、16.1%和14.5%。与去年相比,对子女升学问题的担忧增长了5.6个百分点,对收入低的担忧减少了6.5个百分点,其他选项比率基本持平。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一、调查对象的思想状况

(一)调查对象的信念和世界观情况

1.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认识。表1集中反映了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

与2004、2005年比较(见表2):总体上看,对于各项观点的看法,无论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说不清",三年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是长期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行"、"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三种观点的认同率始终很高,保持在60%左右。而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走向问题--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这一观点上,选择"同意"、"不同意"、"说不清"的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3,这说明当代女性群体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

2.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等有关"四信"问题的态度继续保持很高的坚定性和信心,均占90%以上,比2004、2005年略有增幅(见表3)。从文化程度分组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对"坚定"、"充满信心"、"信任"的选择率均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组5-10个百分点,可见高学历女性对"四信"问题的态度更为坚定。

3.调查对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执政水平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表示赞同的占90.2%,比去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对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表示关注的占76.6%,其中30.9%的关注者认为它"重塑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比去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见表4)。在选择"不关注"的调查对象中,48.4%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教育走过场"。值得注意的是,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注程度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关注度越高(见图1)。

4.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前景的认识,"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较高(见表5、图2)。与2005年调查相比,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前景选择"充满信心"的比例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增长了7-9个百分点。而从职业状况分类来看(见图2),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前景的信心均低于其他职业群体。

5.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看法反差很大。从表7、图3可见,认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比例较之前两年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和"形势严峻、面临危机"的比例有所降低。认为"表面发展很快,实际效益很差"的人占12.2%,比去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达到三年以来的最高点,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对该项的选择率较其他人

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理念的认识,是本次调查的新增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调查对象对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有较高的认同率。对于几种观点的认同率与调查对象的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认同率随着调查对象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见图3(1)、(2))。这说明高学历的年轻女性更能充分理解和接受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

表6: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理念的认识(%)

同意不同意说不清

现阶段发展经济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是可以避免的57.919.822.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89.02.28.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88.32.79.0

(二)调查对象对政府工作和社会事务的关注与认同情况

1.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关注程度。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有:同志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市及各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年规划出台、*市"*"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颁布、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活动("*+10")在*成功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案)通过并颁布实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等等。

首先,对全国"两会"和*市"两会"表示"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较之2005年略有下降(见表8)。其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者、离退休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全国和*市"两会"的关注率普遍高于其他人群。

其次,对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70.4%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有27.2%的人认为"提法非常好,但实行很难"(见图4),有2.4%的人对此表示"无所谓"。

第三,对出台和颁布的本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年规划和"*"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分别有81.8%和82.3%的人表示"关注"和"比较关注",也有4.4%和4.7%的人选择"不知道"(见表8)。

表8:对"*"规划出台的关注度比较表(%)

关注比较关注不太关注不关注不知道

*市及本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年规划的出台47.234.611.72.14.4

"*"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出台49.133.210.72.24.7

第四,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于2005年8月在*举行,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各国促进妇女发展、实现性别平等的经验和做法,并通过了《*+10宣言》,在加强全球团结合作,实现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调查数据显示(见图5),有超过七成(72.6%)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关注"和"比较关注"。也有7.1%的人表示"不知道"。

第五,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的通过并颁布实施,分别有35.6%和42.5%的人表示"深受鼓舞"、"很支持",认为该法律将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见表9)。同时,有13.1%的人持观望态度,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有法可依,还有8.8%的人表示"该法不会发生太大作用"。可见,《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案)还没有深入人心。

表9: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案)通过并颁布实施的看法(%)

百分比

深受鼓舞,此部法律将为切实保障妇女权益发挥作用35.6

很支持,此法为保障妇女权益提供了法理依据42.5

该法不会发生太大作用,现实中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8.8

要看是否有法可依13.1

第六,对2005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这一重大事件,分别有52.1%和35.9%的人表示"长中华民族志气,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展示了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有9.8%和2.2%的人认为"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为了自身的繁荣稳定"、"应把发展尖端科技的资金用于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表10:对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看法(%)

百分比

长中华民族志气,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52.1

展示了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35.9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为了自身的繁荣稳定9.8

应把发展尖端科技的资金用于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2.2

2.对基本国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满意度。认为"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四项国策落实情况好的人分别占89.7%、82.8%、62.0%、57.2%,与2005年的调查排序一致。其中对"保护资源"的满意度,比上年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见表11、图6)。尽管如此,对其认同度仍低于其他国策6-30个百分点。

3.对影响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看法。"腐败问题"仍以61.5%的最高比例成为影响稳定的首选因素,但比之去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见表11);"贫富差距问题"以29.1%仍占据第二位,且比例也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将其作为首选因素的比例却上升了3.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问题"以32.8%仍居于第三位,比例上升了4.7个百分点,且将其作为首选项的比例也上升了1.5个百分点。如果仅从各因素占首选项的比例来看,前三位依次为腐败问题,占61.5%、贫富差距问题,占14.1%、失业问题,占9.3%,这与做三项合计时的排序是一致的,与2005年的调查大体相同。另外,从年龄分组、职业分类与文化程度分类所做的相关分析结果看,均与上年无太大差异。

4.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而言,调查对象关注的热点仍集中于"养老"、"医疗改革"、"农民增收""失业"、"社会治安",比例分别为68.3%、53.5%、31.0%、29.5%、27.6%。但在局部也有细微变化。从三项合计来看,对于医疗改革问题的关注度比之2005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而农民增收、失业、教育收费等问题则分别下降了2-4个百分点。此外,对房屋拆迁问题的关注度下降最为明显,直降了7.3个百分点,达到3年以来的最低线;对购房、买车的关注度依然处于升温阶段,继2005年猛涨了6.4个百分点后,今年又有了近3个百分点的涨幅,本科以上学历者及30岁以下人群对该问题的关注度较其他人群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可见,尽管在一些关系全民利益(如养老、医疗改革)的热点问题上,受访者的关注度比较一致,但由于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受访者的关注点也日趋多元和分散。

5.对政府主要工作的评价。从对政府工作满意率的排序上,基本保持了去年的调查格局(见表13),对"社会治安"、"拆迁安置"、"金融服务"、"水电气等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均有较大程度增幅,比去均提高了5个以上的百分点。从不满意率的角度看,公共医疗服务、对物业管理的监管、社会治安管理、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几项依然是"老大难"问题,尽管不满意率均有下降,但仍然有4成以上的选择率。可见,要让百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感到舒适、便利、快捷,并不是一件易事。

注:将"满意"和"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进行了合并。

6.对*今后发展的信心。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4),调查对象对首都社会的稳定、市民公德意识的教育、妇女参政和流动人口的管理这几项工作的信心有显著提高,比2005年增加了5-8个百分点,其他各项均没有明显变化。

对*三步走战略目标认同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5),"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均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对"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城市"这两个项,"充满信心"的比例分别为39.2%和40.1%,比2005年提高了4.6和6.6个百分点。随着*市及各个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年规划的出台,*三步走战略目标有了更为具体、有针对性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市民对实现三步走的信心。

本年度增加了对*"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同度的调查(见表16),选择"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86.2%和83.4%。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受访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选择"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达到95%。

(三)调查对象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看法

此方面调查内容包括:对思想教育方式效果的认识、个人相信什么、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女性一生中重要的是什么。

1.对思想教育方式效果的认识。表16显示,被调查对象最看重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电视"、"书籍报刊"和"广播",且"书籍报刊"尽管在2005年的调查中比例有所下降,今年却有了近4个百分点的涨幅,一跃排在"效果好"的第二位。此外认为"教育基地"、"联谊活动"、"互动式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效果好"比例也有了一定程度增长,这说明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在受访者心目中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另外,网络作为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日益受到被访者的关注。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网络"的认同度比2004年有8.4个百分点的涨幅,今年虽然没有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它作为现代化大众传媒方式的重要力量。

2.对"个人相信什么"的看法。本次调查沿用了2005年的内容选项,包括"自由、平等、博爱"、"命"、"忠孝仁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都不信"、"说不清"、"其他"共七项。结果显示(见图9),选"自由、平等、博爱"的高居首位,占46.7%,比上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什么都不信"、"命"、"忠孝仁义"则分别居于第二、三、四、五位。

从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组来看,选择"自由、平等、博爱"的比例随受访者年龄的增大而降低,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命"的变化趋势则恰恰与此相反。这表明,被调查女性中的高学历者和年轻人大多认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

3.对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的态度。图10-11、表18显示,选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比例为51.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选择"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比率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依然排在第二、三位。选择"先为自己,后为他人"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比例仍然较低,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4.对"女人一生中重要的是什么"的看法。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和一份顺心的工作依然是受访女性的首选(见表19)。此外,"拥有广博的知识"、"活得潇洒、无拘无束"、"成就一番事业"在女性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同时也带有区别于男性的显著特点。

(四)调查对象的社会参与和就业状况

1.关于"女性应具备哪些重要品质和能力"。"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正直、善良"、"乐观、豁达"依次列在前三位(见表20),分别占83.7%、65.5%和47.1%。而2004年、2005年列于第三位的"勤俭持家"直降了14.1个百分点,但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分组来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群体、农林牧渔行业工作者选择"勤俭持家"的比例依旧超过50%,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这说明女性要逐渐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与之相关的能力和品质的提高。

2.关于女性就业问题。年龄、学历、技术专长和工作经验被认为是女性从业的重要条件(见表21、图10)。2005年调查中排在第二位的"年龄"本次以48.1%的比例列在首位,超出"学历"1.6个百分点,对"技术专长"的选择比例也有一定增幅,上升了1.4个百分点。而对"影响女性再就业主要原因"的调查显示,"年龄偏大"三年来一直以高于77.3%的比例排在第一位(见表22、图11),有65%以上的人认为"文化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也是阻碍女性再就业的主要原因,这说明,社会总体就业趋势的低龄化给女性就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开始认识到拥有相应的学历和一定的技术专长才能使自身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此外,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上,阅历和经验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所看重,成为女性求职的重要砝码。这在本年度的调查中也有所反映,选择"工作经验"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

3.关于女性自身发展问题。问卷以"阻碍妇女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考察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以打破束缚妇女发展的障碍,使女性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获得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2、13,表23、24),阻碍妇女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家务负担重",占66.2%,这表明家务负担过重依然是目前制约女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安于现状"和"性别歧视",分别占47.0%和35.4%,比上年提高了7.2个和4个百分点。而2005年排在第二位的"妇女自身素质偏低"在本次调查中下降了10个百分点排在了第四位,这也说明,女性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仅需要正视自身的弱点和局限,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倡导两性平等、重视女性价值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4.对目前工作满意度的认同。调查中,四成以上的人对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持"比较满意"态度(见表25,图14),比2005年上升了4.6个百分点。真正"满意"者最少,仅为10.2%,仍然比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13.6%的"不满意"率较之上年减少了进7个百分点。

若从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在业等特征加以考察发现,受访者对工作的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而增长。待岗失业者、农林牧渔行业工作者的不满意率(为"不太满意"与"不满意"的合计数)最高,分别达到46.6%和32.8%,尽管如此,较去年也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

5.调查对象拥有保险的情况。三年的数据对比可见(见表25),女性拥有保险的情况没有大的改观,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除失业保险的比例略有升幅(增3.5个百分点),其他与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医疗保险减少了6.4个百分点。从职业分类来看,农村妇女拥有保险的情况有所改观,与上年相比,养老和失业保险有较大涨幅,分别增加了15.2个和7.1个百分点,尽管与同期的其他人群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但这毕竟显示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渐进步和完善。

二、调查对象的文化生活状况

(一)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状况

对受访者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调查,包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态度与采取的行为等问题。

1.关于获取信息的途径与生活方式。本次调查延续2005年的问题,遴选出6种目前较为普遍的、大众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6),82.1%的女性还是从电视媒体中获得信息,位列第二、第三位的依然是报纸、杂志(9.9%)和网络(3.8%),且比之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手段与她们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听其他人讲的方式在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组所占比例较高,而采取网络这一方式的则主要集中在低年龄组和高文化程度组。同时,离退休人员(3.4%)、农林牧渔工作者(4.2%)选择网络作为信息获取手段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人群。可见,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物质条件的限制,女性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依然占主流,而网络这种最为高速、便捷的传媒与大部分女性的生活方式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受访者对"是否采取的生活方式"的回答中也得以印证。

本年度调查中有上网经历的受访者在一半以上(见表27、图21),比上一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经常"上网的人也有所增加,占21.9%,但仍有32.2%的人是"偶尔"为之。上网的目的也主要是查找资料和浏览新闻(见表28),购物、聊天等网络休闲方式在大部分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另外,用手机收发短信和持卡消费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分别为65.8%、39.3%,比上年均超出10百分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外出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本年度的调查也显示,七成的受访者有过外出旅游以及看电影、听音乐会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女性选择任何一项的比例都低于其他人群,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女性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还存在较大距离;尽管如此,本年度的比例较2005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变化趋势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距离正在不断拉近。

2.关于业余时间从事的活动等问题。从合计比例看(见图18、表29),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看电视"(82.3%)、"做家务"(78.9%)、"阅读书籍报刊"(48.1%),其他各项也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购物、逛街"这一选项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可见,女性业余时间依然是在传统的看电视、做家务等休闲、放松的状态下度过的。

从受访者学习的内容看(见表30、图19),尽管时事政治类比去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但依然以70.7%的高比例在本次调查中列于首位,其后依次为生活类、实用技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人物传记类、言情类、其他、武侠类。与上一年相比排位上没有任何变化。从职业分类看,学习时事政治的比例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最高,为82.2%;而实用技术类则在农林牧渔行业女性中占有较高比例,为60.8%。可见,女性所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内容与她们的行业性质有密切关系。此外,社会科学类内容在30岁以下的低年龄群体和大学本科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中所占比例较高,变化趋势并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从总体看,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仍普遍偏少(见图21),仅有3成左右的人学习时间可以保证在1个小时以上,这样短的学习时间很难保证效果。结合"受访者家庭成员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这一问题来看,女性基本上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她们一方面要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一方面又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为自己充电;所以说,女性要获得自身的发展,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女性也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学习和完善的意识,不懈努力,积极进取,这样才能使女性群体的整体素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真正达到两性的和谐发展。

(二)调查对象对家庭生活若干问题的态度

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受访者最关注的家庭生活问题、对目前一些婚恋方式的看法、子女教育、赡养方式、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担忧、夫妻离异的原因等。

最关注的家庭生活问题(见图22、表31)。按合计数据依次为:家人身心健康、子女教育、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就业、老人赡养、住房问题、娱乐健身、其他。与上一年相比,对住房问题的关注率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他各项比例均无明显变化。

*

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排在所有各项中的第二位,比例为44.3%,且三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下面我们将通过"您对对子女的教育比较注重什么"这一问题进一步了解受访者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侧重点。依照第一位的选择,本年度的排序分别为思想道德教育、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强健体魄、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2005年相比,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2.2个百分点,强健体魄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他各项均无明显变化,三项合计的结果也与去年的调查基本一致。

表32:*年受访者对子女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

第一第二第三三项合计

思想品德教育70.94.72.678.1

智力开发9.422.65.637.5

良好行为习惯7.834.219.361.3

生活自理能力4.616.314.135.1

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1.78.718.228.6

与人交往的能力1.46.023.230.5

强健体魄4.27.515.827.5

关于赡养老人的方式和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3-34、图23),上一年调查排于首位的"与老人(或子女)同住"继续以64.6%的中选率遥遥领先。从三项合计的结果来看,排序依次为与老人(或子女)同住、老人结伴互助、家庭服务员、老人独立生活、养老院、托老所、社区居家照顾、其他。从职业分类来看,超过八成的农林牧渔人员选择"与老人(或子女)同住"这一比较传统的赡养方式,这可能更多地与乡村养老情理、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此外,在本次调查中,选择家庭服务员、社区居家照顾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总体上来看,更多的女性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依然比较保守,她们所选择的赡养方式集中在非正式照顾和居家照顾上,而对于养老院、托老所等院舍照顾的形式,认同度比较低。这主观上是由于受到"故土难离""子女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客观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并不能让人满意。

*

对恋爱、婚姻家庭的认识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5),对"结婚不要孩子"、"搭帮过日子"和"独身"表示"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分别占16.5%、15%和8.5%。对"未婚先孕"、"同性恋"的赞同率不足1%。从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组来看,各项的赞同率都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绝大多数女性恪守着单一而传统的婚恋观,而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群体,婚恋观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开放和多元化。

*

关于夫妻离异主要原因的调查。认为感情不和、婚外情、缺乏家庭责任感、生活琐事、缺乏物质基础等是构成夫妻离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夫妻感情不和、婚外情、缺乏家庭责任感的比例均在65%以上,排序和比例均与上一年的调查结果一致。

*

关于女性选择释放心理烦恼的对象和方式,45.9%的人将倾诉的对象选择朝夕相处的丈夫,其次是朋友,占29.4%,其余各项选择率均低于10%(见表37、图26)。可见,女性选择倾诉对象时考虑第一因素就是信任,其次是方便。而从年龄分组数据中可以发现,选择"丈夫"和"邻居"的比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的比例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

表37:受访者感觉烦恼时倾诉的对象(%)

关于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对婚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满意度最高,均超过84%,对收入状况的满意度最低,占49.2%。这一结果与2004、2005年调查相比变化不大(见表38)。*

对家庭生活最大的担忧。列于前四位的是,"子女升学"占22.5%,"收入太低"占18.5%,"职业得不到保障"占16.1%,"子女就业"占14.5%(见表39、图29)。与去年相比,对收入低的担忧减少了6.5个百分点,而对子女升学问题、子女就业问题的担心则分别提高了5.6和3个百分点,前者更一跃成为本年度受访者生活中忧虑的首位问题。

*

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女性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走向存在模糊认识,应该进一步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年来,受访女性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是长期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行"、"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三种观点的认同率始终很高;而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走向问题--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这一观点上,部分女性持肯定态度或是含混不清。这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当代女性群体更加看重的是"国富民强"的结果,而对于何种社会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认识。然而我们今天所为之努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应该始终牢记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绝不能堕入实用主义的圈子。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妇女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澄清她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坚定"四信"理念,培育"四自"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努力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为促进首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贡献。

第二,不同女性群体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理念的认识存在差异,应该进一步解决现实生活中关系妇女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与2005年调查结果相比,今年受访者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前景选择"充满信心"的比例比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有12.2%的人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表面发展很快,实际效益很差",这一数字比去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达到了三年以来的最高点,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对该项的选择率较其他人群高出5-8个百分点。下岗失业女性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最早形成的、规模最大的弱势群体,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反感。对于这一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持续予以关注,一方面要密切体察下岗失业者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她们足够的生活保障以及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要为她们创造更多的培训、就业机会和创业优惠条件,帮助她们走上再就业甚至是自我创业的道路。

第三,妇女对能源问题给予了持续关注,应该进一步调动妇女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状况的满意度上,受访者对"保护资源"的满意度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政府在2005年提出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以及此后出台一系列节能措施,对广大市民尤其是作为家庭生活核心人物的女性群体产生了良性影响,节能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尽管如此,对该项国策落实情况的认同度依然低于其他各项6-3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有关部门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加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及时推出更多更具时效性的措施,切实下大气力抓紧抓好这项工作。特别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环保、家庭节能方面的特殊作用,调动她们的创造热情,全民齐动员,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惠泽当下,造福后世。

第四,妇女对政府主要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部分"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受访对象对多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幅,但仍然有4成以上的被访者对公共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的监管、社会治安管理、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几项"老大难"问题表示"不满意",这些都是包括女性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就要让百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感到舒适、便利、快捷,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这些"老大难"问题,应迅速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疗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顽疾",并下大力度狠抓落实,使我们的首都*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迎接2008年奥运会。

第五,妇女对*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农村妇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信心。本年度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于首都社会稳定、市民公德教育、妇女参政和流动人口管理几项工作的信心有显著提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女性选择"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比例达到了95%。近年来,在国家和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京郊农村依靠"京郊游"等创新形式带动了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得到了实惠的农村妇女进一步放开思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开拓创业,搞活了经济,过富了日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首都*更应该切实做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逐步把京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六,妇女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与看法和她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情况密切相关。在"个人信什么"的问题上,"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为受访女性中的高学历者和年轻人所信仰,而带有强烈宿命论和因果报应色彩的理念还依然停留在高龄、低文化程度人群的脑海中。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她们身上的现代性要素。可见,要让更多女性理解现代社会赋予女性的应有地位和女性自身的生存价值,必须以提高女性文化素质为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交往范围小的女性群体中,更应该大力倡导民主、进步、文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生活状况范文篇2

调研显示,目前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状况,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有喜有忧”、“差别较大”。喜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大乡镇干部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风貌,努力转变观念,谋求发展,为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主流。忧的是,乡镇干部身处基层,处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上,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还有许多困惑和不适应的地方。“差别较大”是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乡镇干部无论从思想解放、工作创新、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上,还是从办公条件、生活福利待遇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一、乡镇干部队伍的积极变化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乡镇工作普遍比较重视,广大乡镇干部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一是由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干部转变。乡镇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已经从“催粮要款,刮宫流产”的传统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连接农民群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群众走向市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二是由“经验”型干部向“创新”型干部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乡镇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工作的状况,直接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措施,从而使一些棘手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由命令型干部向亲和型干部转变。今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相应地,对于直接从事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县区实施了形式各异的“素质工程”,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有了很大转变。四是由单一型干部向复合型干部转变。近些年来乡镇干部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改善,1716名被调查对象中,大专以上学历1079人,占62.9%,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这一比例达到70%以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普遍增强。同时,各县(市、区)委也十分重视乡镇干部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使乡镇干部能够不断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

二、乡镇干部工作上面临的困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如何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乡镇干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1.权力有限与责任无限。调查显示,目前乡镇机关中,除政协、统战部门没有单独设立外,其余各部门都与市、县机构一一对应,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群众也把乡镇视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权组织,事无大小,全部“一股脑”地找乡镇。乡镇干部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方面,乡镇工作繁杂,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乡镇的权力呈现逐渐萎缩和弱化的趋势,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全部条条管理,甚至有些地方就连广播、民政等部门的人权、财权也上划到县(市区),而工作任务却要由乡镇来完成,使乡镇成了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工作部”。

2.面对改革,无所适从。调研中发现,不少乡镇干部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显得有些茫然。突出表现是:在发展上,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取消,乡镇财政将会更加紧张,兴办公益事业有心无力;思想畏难,“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由于一些现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全适应农村工作的实际,乡镇干部方法不多,造成一些政策、法律难以落实,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发生。如个别村民强占宅基地、超生问题,本来有法可依,但实际上法院根本管不过来,乡镇干部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对其进行罚款了事。

3.债务负担沉重。所调研的51个乡镇负债总额5.9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接近1172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乡镇平均负债450万元)。从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债务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创办农村基金会时欠个人的钱;“普九”达标欠下的债务;创办乡镇企业的银行贷款;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形成的债务。一些同志反映,在基层每搞一项硬性工程,乡镇就要“抵押”掉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乡镇负债不但没有减轻的迹象,而且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一位乡镇干部分析了负债增加的两个原因:一是财政体制没有变。税费改革,对县级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财政影响很大,可现行的财政体制并没有改变,每年乡镇实际收到的税与上级所定的税收任务有较大缺口,这个缺口乡镇必须用自己的钱来垫付;二是乡镇人员并没有减少。这些年来,除个别选调生进入到乡镇公务员序列外,几乎所有乡镇都未补充招考过公务员,可包括约占20%左右的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都需由乡镇来供养。改革后,县财政供养人员是少了,但乡镇的供养包袱却加重了。

4.信访压力很大。调研中,乡镇干部认为,目前上访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理有序,二是有理无序,三是无理无序。其中“无理无序”的比较普遍,也最让乡镇干部感到头疼。一到重大节日或中央、省市重大活动的时候,乡镇就特别紧张,为做好一个“钉子户”的工作,不得不出动多名乡镇干部昼夜“陪同”。一些乡镇干部无奈地说:“上访就是一个火球,即使被烫死,也要紧紧地攥在手里。”

5.一票否决名目繁多。一位乡党委书记细数了林林总总的“一票否决”: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普九”达标……。过多过乱的“一票否决”,最终导致三种结果:一是乡镇干部过多地关注那些“硬任务”、“硬指标”,谁逼得紧,就先抓谁的,从而影响了乡镇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账多不愁,虱多不咬”。满头“紧箍”与不戴“紧箍”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三是一旦一项工作被否,即使其他工作干得再好,也评优无望,破罐子破摔。

6.村级组织弱化,乡镇工作难度加大。调查中发现,部分村干部的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乡镇,久而久之,一些村级组织的一线控制能力呈现弱化趋势,农民有了事情不是找村干部解决,而是直接到乡镇反映。村委会直选后,村“两委”关系不和谐问题有增无减,乡镇在协调“两委”关系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三、乡镇干部生活状况

1.办公条件。在办公用车上,一般乡镇都有2部办公用车,条件好的能够达到5部,条件差的乡镇也至少有1部。在办公用房上,条件都不错,好的乡镇基本是楼房。条件一般的乡镇大多是平房、旧房,也收拾得比较整洁、干净。在办公设施上,平原、沿海、两路(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等地的乡镇多数都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办公用品,有些地方还能上网。但是在坝上、山区以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部分乡镇,还普遍存在办公经费紧缺、办公用房紧张、办公设备简陋等情况。

2.收入情况。几年来,乡镇干部的工资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且全部纳入县(市区)级财政,统一发放,有了可靠的保证。但因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工资水平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能够全额发放,有些地方只能发“前六项”,“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之间相差最多的每月达到300元。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乡镇干部的家庭收入是工资性收入,而且比较低。问卷调查显示,乡镇干部家庭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87%;乡镇干部年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的占54.2%。此外,分配到乡镇由乡镇供养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的生活状况应引起注意。他们的月工资好的在4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100多元。虽然收入低,却承担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工作量,有些人甚至还是乡镇工作的骨干。

3.福利待遇情况。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与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相关,越困难的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越差,住房公积金、医疗养老保险、误餐费等基本没有,有些地方甚至连取暖费、防暑降温费这样最基本的福利也保证不了。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乡镇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党务干部待遇偏低。如农业、纪检、人武、政法、信访、计生等岗位都有岗位津贴,组织、宣传等党务工作岗位却没有;有着几十年工龄的老干部不如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税务干部收入高。乡镇干部形容这是“中央军地方军,苦乐不均”。

4.住、行、餐情况。乡镇干部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在1716名问卷调查对象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以上的有1211人,占70.6%。房产来源基本上是按市场价自行购买或自建,只有小部分的城中镇干部享受过“福利分房”政策。乡镇干部上下班和工作使用的交通工具基本是摩托车,个别乡镇配备了通勤班车。少数乡镇按照“乡镇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原则,给乡镇干部办理了人身保险。调查的所有乡镇都建有小食堂,好的乡镇每餐能保持2至4种主食和菜,个别偏远乡镇则长年实行“两餐制”。

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乡镇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工作和乡镇干部关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加强乡镇工作,关心乡镇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在我们问及村干部、村民代表“如果没有乡镇,你们感觉怎么样”时,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回答“绝对不行,如果没有乡镇,我们就没有了主心骨。”**市副书记曹英忠同志说,这些年来,乡镇在稳定发展中承受了重负,没有他们,“非典”怎么防?怎么治?经济怎么搞?市场怎么闯?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要撤销乡镇,这是不了解中国农村实际的想法。

2.规范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确定和规范乡镇职能是乡镇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应进一步强化乡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促进发展的职能。要转变工作方式,从计划管理,转变到总体谋划、铺路架桥、引导服务上,在市场和农民之间架起桥梁,解决农民与市场的衔接问题。二是维护稳定的职能。包括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必须贯彻到村镇;完善信访考核方式,及时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打击车匪路霸、偷盗扒窃,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安全生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组织村民排查矛盾,及时解决民间纠纷。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职能。特别是要提高乡村干部和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的依法行政素质,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四是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文化素质;根据条件,加强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环境条件。五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职能。要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党组织。

生活状况范文篇3

调研显示,目前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状况,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有喜有忧”、“差别较大”。喜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大乡镇干部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风貌,努力转变观念,谋求发展,为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主流。忧的是,乡镇干部身处基层,处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上,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还有许多困惑和不适应的地方。“差别较大”是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乡镇干部无论从思想解放、工作创新、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上,还是从办公条件、生活福利待遇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一、乡镇干部队伍的积极变化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乡镇工作普遍比较重视,广大乡镇干部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一是由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干部转变。乡镇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已经从“催粮要款,刮宫流产”的传统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连接农民群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群众走向市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二是由“经验”型干部向“创新”型干部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乡镇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工作的状况,直接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措施,从而使一些棘手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由命令型干部向亲和型干部转变。今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相应地,对于直接从事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县区实施了形式各异的“素质工程”,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有了很大转变。四是由单一型干部向复合型干部转变。近些年来乡镇干部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改善,1716名被调查对象中,大专以上学历1079人,占62.9%,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这一比例达到70%以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普遍增强。同时,各县(市、区)委也十分重视乡镇干部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使乡镇干部能够不断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

二、乡镇干部工作上面临的困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如何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乡镇干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1.权力有限与责任无限。调查显示,目前乡镇机关中,除政协、统战部门没有单独设立外,其余各部门都与市、县机构一一对应,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群众也把乡镇视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权组织,事无大小,全部“一股脑”地找乡镇。乡镇干部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方面,乡镇工作繁杂,责任重大;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乡镇的权力呈现逐渐萎缩和弱化的趋势,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全部条条管理,甚至有些地方就连广播、民政等部门的人权、财权也上划到县(市区),而工作任务却要由乡镇来完成,使乡镇成了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工作部”。

2.面对改革,无所适从。调研中发现,不少乡镇干部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显得有些茫然。突出表现是:在发展上,随着农业税的逐步取消,乡镇财政将会更加紧张,兴办公益事业有心无力;思想畏难,“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由于一些现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全适应农村工作的实际,乡镇干部方法不多,造成一些政策、法律难以落实,违法违纪现象不断发生。如个别村民强占宅基地、超生问题,本来有法可依,但实际上法院根本管不过来,乡镇干部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对其进行罚款了事。

3.债务负担沉重。所调研的51个乡镇负债总额5.9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接近1172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乡镇平均负债450万元)。从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债务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创办农村基金会时欠个人的钱;“普九”达标欠下的债务;创办乡镇企业的银行贷款;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形成的债务。一些同志反映,在基层每搞一项硬性工程,乡镇就要“抵押”掉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乡镇负债不但没有减轻的迹象,而且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一位乡镇干部分析了负债增加的两个原因:一是财政体制没有变。税费改革,对县级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财政影响很大,可现行的财政体制并没有改变,每年乡镇实际收到的税与上级所定的税收任务有较大缺口,这个缺口乡镇必须用自己的钱来垫付;二是乡镇人员并没有减少。这些年来,除个别选调生进入到乡镇公务员序列外,几乎所有乡镇都未补充招考过公务员,可包括约占20%左右的复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这些人都需由乡镇来供养。改革后,县财政供养人员是少了,但乡镇的供养包袱却加重了。

4.信访压力很大。调研中,乡镇干部认为,目前上访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理有序,二是有理无序,三是无理无序。其中“无理无序”的比较普遍,也最让乡镇干部感到头疼。一到重大节日或中央、省市重大活动的时候,乡镇就特别紧张,为做好一个“钉子户”的工作,不得不出动多名乡镇干部昼夜“陪同”。一些乡镇干部无奈地说:“上访就是一个火球,即使被烫死,也要紧紧地攥在手里。”

5.一票否决名目繁多。一位乡党委书记细数了林林总总的“一票否决”: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普九”达标……。过多过乱的“一票否决”,最终导致三种结果:一是乡镇干部过多地关注那些“硬任务”、“硬指标”,谁逼得紧,就先抓谁的,从而影响了乡镇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账多不愁,虱多不咬”。满头“紧箍”与不戴“紧箍”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三是一旦一项工作被否,即使其他工作干得再好,也评优无望,破罐子破摔。

6.村级组织弱化,乡镇工作难度加大。调查中发现,部分村干部的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乡镇,久而久之,一些村级组织的一线控制能力呈现弱化趋势,农民有了事情不是找村干部解决,而是直接到乡镇反映。村委会直选后,村“两委”关系不和谐问题有增无减,乡镇在协调“两委”关系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三、乡镇干部生活状况

1.办公条件。在办公用车上,一般乡镇都有2部办公用车,条件好的能够达到5部,条件差的乡镇也至少有1部。在办公用房上,条件都不错,好的乡镇基本是楼房。条件一般的乡镇大多是平房、旧房,也收拾得比较整洁、干净。在办公设施上,平原、沿海、两路(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等地的乡镇多数都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办公用品,有些地方还能上网。但是在坝上、山区以及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部分乡镇,还普遍存在办公经费紧缺、办公用房紧张、办公设备简陋等情况。

2.收入情况。几年来,乡镇干部的工资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且全部纳入县(市区)级财政,统一发放,有了可靠的保证。但因经济条件不同,各地工资水平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能够全额发放,有些地方只能发“前六项”,“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之间相差最多的每月达到300元。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乡镇干部的家庭收入是工资性收入,而且比较低。问卷调查显示,乡镇干部家庭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87%;乡镇干部年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的占54.2%。此外,分配到乡镇由乡镇供养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的生活状况应引起注意。他们的月工资好的在400元左右,最低的只有100多元。虽然收入低,却承担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工作量,有些人甚至还是乡镇工作的骨干。

3.福利待遇情况。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与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紧密相关,越困难的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越差,住房公积金、医疗养老保险、误餐费等基本没有,有些地方甚至连取暖费、防暑降温费这样最基本的福利也保证不了。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乡镇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党务干部待遇偏低。如农业、纪检、人武、政法、信访、计生等岗位都有岗位津贴,组织、宣传等党务工作岗位却没有;有着几十年工龄的老干部不如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税务干部收入高。乡镇干部形容这是“中央军地方军,苦乐不均”。

4.住、行、餐情况。乡镇干部的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在1716名问卷调查对象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以上的有1211人,占70.6%。房产来源基本上是按市场价自行购买或自建,只有小部分的城中镇干部享受过“福利分房”政策。乡镇干部上下班和工作使用的交通工具基本是摩托车,个别乡镇配备了通勤班车。少数乡镇按照“乡镇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原则,给乡镇干部办理了人身保险。调查的所有乡镇都建有小食堂,好的乡镇每餐能保持2至4种主食和菜,个别偏远乡镇则长年实行“两餐制”。

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乡镇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工作和乡镇干部关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加强乡镇工作,关心乡镇干部,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在我们问及村干部、村民代表“如果没有乡镇,你们感觉怎么样”时,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回答“绝对不行,如果没有乡镇,我们就没有了主心骨。”张家口市副书记曹英忠同志说,这些年来,乡镇在稳定发展中承受了重负,没有他们,“非典”怎么防?怎么治?经济怎么搞?市场怎么闯?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要撤销乡镇,这是不了解中国农村实际的想法。

2.规范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确定和规范乡镇职能是乡镇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应进一步强化乡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促进发展的职能。要转变工作方式,从计划管理,转变到总体谋划、铺路架桥、引导服务上,在市场和农民之间架起桥梁,解决农民与市场的衔接问题。二是维护稳定的职能。包括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必须贯彻到村镇;完善信访考核方式,及时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打击车匪路霸、偷盗扒窃,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安全生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组织村民排查矛盾,及时解决民间纠纷。三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职能。特别是要提高乡村干部和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的依法行政素质,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四是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文化素质;根据条件,加强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环境条件。五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职能。要积极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党组织。

生活状况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3、因子女上学致贫。我区教育费用高,上学负担依然较重,上高中(技校),特别是大学费用更高,据测算,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费用在4万元以上,这对于城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农村不足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全区因子女上学而产生贫困的266户,占总户数的7.8%,其中城镇65户,农渔村201户。。

4、因缺少就业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想发展和就业,但缺少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难度大。全区缺少生产资金的有249户,占低收入家庭的7.3%;要求参加各类就业培训的有659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9.3%,其中城镇170户、农渔村489户;要求介绍就业或外出打工的有688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20.1%。

5、因不愿参加劳动致贫。这类人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个别对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光用光,如一旦纳入低保、“五保”或“三无”供养对象,其不良影响较大,群众意见大。

(二)我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工作情况

1、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998年起,我区推行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出台了《定海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尤其是200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定政发[2005]27号)、《关于印发区扶持残疾人实施办法的通知》(定政发[2005]40号)、《舟山市定海区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定政发[2006]6号)、《舟山市定海区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定政发[20*]47号)等规范性文件,落实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落实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措施。一是提高了低保标准。全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按“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的要求,扩大城镇和农渔村低保面,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到目前,全区纳入低保2713户4211人,10年来,6次提高低保标准,低保金农村从85元/月.人到170元/月,城镇提高到280元/月.人。二是加强了五保供养工作。全区共有五保对象324人,其中入院供养284人,户院挂钩29人,分散供养11人,集中供养率96.7%,同时,大力改善敬老院基础硬件设施,累计完成敬老院改、扩建15所。三是开展了专项救助工作。助医。20*年我区共安排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等贫困群体医疗救助资金98万元。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全区共有1065人次得到救助,救助金额103.7343万元。2008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到人均6元的标准,共200万元。助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助学制度,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专院校学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或2500元的补助,20*年,对25名低保家庭的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6名低保边缘家庭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2500元,合计救助金额14万元。救灾及临时救济。对虽不符合五保“三无”供养和低保条件、因病、因灾、因求学或特发性灾难等意外伤亡影响的困难群体,主要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以保障受灾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年,全区发放春夏救济款40万元。危房改造。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改造对象从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家庭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四年来,累计完成942户。集中医治重症精神病患者。2004年到20*年全区集中医治精神病患者累计125人(次),通过救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和对社会的危害。机关干部结对帮扶。2004年以来,我区建立了机关干部与农渔村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处级领导一帮一”、“科级领导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进行帮扶,全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589户(次),其中20*年结对帮扶困难户1168户;经过帮扶,已累计脱贫191户。此外,还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各种社会救助、慈善和慰问、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和解决了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

3、增加了公共财政对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投入。这几年,我区以“暖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体系,落实新型社区老年人“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奖励保障金等措施,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从2004年7680万元增长到20*年1.47亿元(大口径),年平均增长30%。

4、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帮扶长效机制的探索。把培训就业作为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探索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渔民,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300元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600元。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的人员,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800元的补贴。用人单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农渔村劳动力,并与其在公益性岗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的就业补贴,其中就困难人员每人600元。农渔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实际经营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

二、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收入群体脱贫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性大。有较多低收入家庭,其家庭成员属于年老病残人员,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他的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在获得政府、社会救助后,在生活上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脱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不要白不要”的不正确观念,有个别低保家庭把“低保”当“劳保”,甚至出现个别困难群众见政府送彩电后,还要求为其解决电费和视听费的怪现象。

二是低保制度设计与鼓励就业存在矛盾。目前的低保制度条款在执行过程中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家庭就业积极性。低保制度规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为标准确定对象,并采用差额补助形式,最低补助不低于低保标准的40%,即:城市不少于115元、农渔村不少于70元。以低保户三人之家为例,无就业的城镇低保户每月可全额获得840元的补助、农渔村为510元。有就业的低保户补助额应扣除就业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力型工作,工资收入较低,为此,有低保户认为参加劳动反而减少“低保”收入,还不如在家闲着,产生一些低保对象不愿参加劳动脱贫,也有的为享受低保政策故意隐瞒家庭财产和收入,强行挤入低保行列。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484人占28%,通过劳动就业脱贫具有相当潜力。

三是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收入来源单一。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988人,占总人数的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7人仅占2%。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低收入群众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慢,就业竞争能力差,致富渠道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恋土守家”观念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区农渔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16户占总户数55%的低收入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和打临工。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投入标准较低,享受水平也较低,最高的每月仅为几百元,最低的仅有二、三十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由于大多数被征地农渔民不愿缴纳保费,每个月仅享受由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80元/人;城镇低保每人每月28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均低于每年5000元和3000元的低收入标准。另外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门诊报销虽从2006年的10%提高到今年的15%(2年以上为18%),但仍然偏低,住院补偿率仅为16.53%,水平相对较低。

五是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的政府资金大幅增加,由于市与区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上乡镇大多是“吃饭”财政,因此,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编制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按此总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帮扶低收入群众致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坚持帮扶规划与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认真分析低收入群体的个体特点,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一重点。根据各个社区(村)的自然禀赋、区位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生态农渔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并根据低收入群众的自身条件和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分类制定规划,引导不同人群按自身条件走开店经商、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等多渠道的致富之路。明确帮扶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科学量化和细化,在与区域总体规划大框架相协调的前提下,根据我区的财力、物力和低收入农渔民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投入、稳步推进。主要规划目标为:

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重大疾病、重大残疾、精神病重症患者和年老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要“应保尽保”。城乡“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0%。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12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危房改造救助全面覆盖,其中住房困难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住上廉租住房或买上经济适用住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100%达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城镇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年当地“低保”标准的4倍,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要把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深化“暖促”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的一大主要任务和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区乡两级要成立低收入群体奔小康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任务目标的完成。要将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纳入乡镇(街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改善民生和深化“暖促”工程的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和有关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要强化措施,形成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区、乡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工作新机制,机关干部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社区(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是要积极引导,树立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城镇和农村居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救助观,特别是要鼓励困难群众自强、自立、战胜困难。

(三)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并加快完善符合我区城乡低收入群体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识;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帮扶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渔民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体系。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贫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系统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确保解决其温饱问题。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渔村低收入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保证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三是全面构建贫困群众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巩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低收入群体养老、医疗救助、农渔村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成效,使农渔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渔村低收入群众的参与率,着力解决农渔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贫困农民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五是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六是要使低收入家庭有房住,解决住房困难,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对象由低保户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并切实把好资格确认关。

生活状况范文篇5

2007年7月17日到21日,我们组来到成都市安靖镇方桥村针对当地妇女的生活状况做调查研究。该村地处安靖镇北面,南面以府河为界,西面与团结镇双桂村、白马村接壤,面积1.5平方公里。村子旁边有成都市绕城公路,西南有沙西线为依托,府南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属于水源保护区,有200米工业限制区不能发展工业。下辖11个生产社,777户,总人口2694人。村上的收入主要是社上(二社即村委办公室所在地形成的小街道)铺面出租的租金和私人企业在村上搞生态园林租用村民土地的租金,人年均收入4621元,经济条件在安靖来说算是中等水平。由于工业限制区的生态环境和离周围大学较远的地理位置的局限,使得方桥村不能像林湾村那样依靠校园服务产业和大量的出租房搞活经济,所以本村的经济主要靠的是本村土地的出租方式获得。对次,村上也在努力沟通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开发本村沙西线周围和西南交通大学靠近的土地,发展类似林湾村的模式,以解决本村多余劳动力,同时开发服务产业,增加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以土地租金是不可能带动村民治富,原始的林园种植只能吸纳非常有限的闲散劳动力,这样必然使得年轻劳动力外流,给村上留下许多留守儿童和老人,同时家庭为了赚钱也必然有着或多或少的分离,对当地居家妇女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也是很大的冲击。

(一)妇女的基本物质生活情况

年轻的妇女生活基本能自足,在此我主要调查了老年妇女的生活情况。

基本上来说该村老年妇女生活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的子女供养,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和自己的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并承担部分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等。而且因为方桥村离成都市区不远,所以大部分老人的子女都去打工,经济收入较从事农活要高很多,就能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给他们零花钱。二是土地或房屋的租金收入,由于该村的处于成都城郊,有许多厂商在该村投资设厂,当地的村民将大量的土地出租给外来企业,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用于种植花卉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或者是开设农家乐、生态园等。仅保留部分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和蔬菜用于家里日常食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还建起了厂房和住房用于出租。其中老年人的那份土地的收益基本归老年人自己支配。

但是在我们走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以为奶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没有儿女抚养同时土地租金很少的情况下艰难的生活。

我们沿着二社的公路来到路口遇到这位叫付成珍的71岁老奶奶,说明我们只是来跟她们聊聊天,随便说说话,她把我们领到了院子门口坐下,然后自己就开始忙着把堆在膝下的一大堆碎布一丝丝的扯开,变成一缕一缕的纱,老奶奶形象地把这个叫“扯纱”。问付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她忽然低头不说话了。我们奇怪地望着旁边的另一位奶奶,她悄悄地说付奶奶很可怜,生活很艰难。原来付奶奶有3个儿女,小儿子进了监狱;二女儿嫁了出去,不在本地,只是逢年过节才回来看望一下老人;而在身边的大儿子却不认她。原来老人的丈夫早年过逝,几年前,付奶奶认识一位镇上的老爷爷,两人本以为找到了晚年老伴,奶奶也不顾大儿子反对想改嫁,结果爷爷的儿女也不同意,奶奶就搬过去和爷爷一起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爷爷终于还是忍受不住儿女的反对,付奶奶也被迫搬回来住。破屋还遭连夜雨,付奶奶搬回来的生活更让她伤心,认为付奶奶这种行为丢脸而且不忠的大儿子不愿认他,也不再供养她,甚至还把老人赶出屋,不让她再住回来,最后连老人在公社上能得到的一点补助也被大儿子强行领走。而付奶奶手上在不断扯的纱就是她赖以生存的东西。那个碎布是从附近纱厂领的,就这样起早摸黑的扯,奶奶说如果布好扯的话,一天能扯到十几斤,也就是说最多能买个5块钱。另外奶奶还能从自己的5分地得到一年650块钱的租金。我们不得不好奇为什么村委会没有对奶奶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奶奶说到他的儿子很凶悍,村委们也不能制止他的行为。再问奶奶为什么不一纸诉状把大儿子不供养老人的行为告上法庭,奶奶低头说到自己再怎么样也不能告自己的儿子,更何况自己也没有钱付。到此,我们也实在没有能更好解决奶奶生活问题的办法。对与奶奶如今生活的窘迫,我们看到的是儿子保守封建的思想,还有奶奶没能认识到法制的开化。而付奶奶饱经风霜的手上被纱勒出的沟壑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二)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1)农村女性的时尚追求

今天我们来到5社一栋别致的楼房下,一位衣着时髦的中年妇女走出门来。一头波浪卷发,白底红格运动T恤,黑色短裙,“这身衣服太漂亮了,在哪买的?”“女儿陪我去买的,就在春熙路。”答话的王阿姨笑意盈盈。

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家妇女与城市女性一样大方谈论衣着已经不是新鲜事。

王立萍今年39岁,一对儿女都在读高中。她与丈夫1988年结婚,刚结婚的时候可没有现在时髦。谈起衣着,王阿姨感慨良多,“以前经济条件不好,交通又不方便,每年用于穿着的花销很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省吃俭用给孩子添几件新衣服,我们两口子很少添新衣服,孩子的衣服也都是在周边缝纫店缝制的,根本没有追求品牌和时髦的想法。”现在一家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品牌,王阿姨喜欢一些休闲品牌服饰,质量好,款式又很大方,儿子和女儿喜欢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丈夫则偏爱杉杉西服等品牌。一家四口每个季度都会添新衣服,平均每人每年服装消费1200多元,全家人每年的服装消费支出在5000元左右。

村民们说,现在生活富裕起来了,也舍得在穿着上投入。王阿姨说:“我们这里进城消费很普遍,特别是年轻人,西装、领带、皮鞋是必不可少的行头,在家或外出都穿得很体面,去年的衣服今年大多都不爱穿了。连老年人都讲究穿衣品位了,我隔壁54岁的王大妈比我们还时尚呢,什么流行她就穿什么!”看着自己衣柜里的衣服隔一段时间就满了,王阿姨还主动赠送给一些偏远地区的亲戚。夏末秋初,她们也像城里女性一样关注商家的打折信息,可以乘机淘一批心仪的衣服。

从没有钱花,不敢花钱,到挑选自己真正喜爱的衣服,不经意间,农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开始穿得越来越时尚了。像她这样的村民在他们村还有不少,他们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她们算是富裕户,大多数村民服装消费约在500—800元/年,重品牌、求质量已成了村民购衣时的共同理念。

如今,农民对时尚的把握越来越敏锐,那些款式陈旧、做工粗糙的低档服装渐渐淡出了农村消费市场,农民们开阔了求新、求美的视野。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现在不少年轻农民开始追求服装的样式和品牌,但周边集镇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进城消费已经成为不要部分。

(2)农村妇女的工作状况

在村上,部分长年妇女会留在家里,这部分主要是老年妇女,儿女工作或外出打工,自己就在家里打扫一些卫生、煮饭、或照顾小孩。另外,村上组织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的主要作用是组织老年人进行有益身体的文体活动,该协会在每周的周四和周六都会组织老人排演秧歌、腰鼓、龙灯、川剧等等。平常老奶奶们最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玩一下午下来,就1块钱的牌钱,输赢也不大,却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也有许多妇女靠自己劳动挣钱,一部分人随着老公出外打工,一部分在家养副业,还有很多应征到交大来做清洁女工,还有一些做南门前打扫公路的工作。经询问,阿姨们对这些工作都很满意,也非常乐意来学校工作。

(3)妇女的教育和认识状况

提到妇女的认识和教育,我不由得想起我们遇到的这位阿姨。这位阿姨在我们进行访问的时候自己出来先以很不友善的说像我们读书应该去搞推销才能赚钱。这使得我们很惊讶这位阿姨的这样的认识.接下来阿姨说的话更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她总是说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对一件事情观点极其的决断。比如她坚决的说我们应该去信基督教,并说明自己很虔诚,可是当我们再继续询问她对基督教教义认识,及她是否每周去教堂祷告的时候,她又答不上来了。让我们困惑的是她似乎对某些事件有很独特的观点,但往往说不清楚原因,只有一个决断的观念。在她走后,旁边的其他阿姨告诉我们,原来这个阿姨曾经搞了传销,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阿姨看似“博学”背后竟然是受到这样的教育冲击。这样也不得不让我们担心文化水平本来薄弱的妇女们受到一些伪科学、伪真理的利诱。

(三)妇女的家庭生活状况

婚姻在妇女生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农村妇女,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工作,只是在家生活,所以对于她们来说,家庭就是她们的全部。在方桥村,离婚率不是很高,据村支书说,因为本村还是生态园林经济,村民也不是很开放,所以闹离婚的以外出打工的居多,另外,在村里如果有人闹离婚,村上妇女主任及村委会主动上门调节,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值得一提的是方桥村有不少“上门女婿”,这些来自山区的男人入赘到村里,也是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有一个相对更好的起点,而且据介绍,这些上门女婿对父母都很孝顺,对家庭也很忠诚,使得村上的这些家庭都十分和睦。

在外出打工的家庭里,我们碰到这样的一个离婚妇女。她结婚并有一个女儿,丈夫在外打工,她觉得无聊就到镇上工作去,然后认识了另外一位男人,两人情投意合,就悄悄在一起了。这时,得知消息的丈夫气冲冲赶回家,没有通知她,而是直接跑到镇上把那个男人五花大绑的拖回了村上,让他跪在祠堂里,然后对那个男人实施了严重的暴力行为。那个女的赶到祠堂又被拖了回家。经过这趟风波以后,女人也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她和丈夫离了婚,最后跟她喜欢的男人在一起了。

生活状况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低收入群体现状和产生原因

近几年我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农渔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还占相当比重。据调查,全区共有低收入3409户5799人,其中城镇有519户1021人,农渔村有2890户4778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0.6%,农渔村分别占总户数的4.15%和总人口数的2.63%。经分析,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因自身经济状况不好,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的事例增多,陷入小病苦自己、大病累全家的困苦中,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低收入有1303户占总户数的38.2%,其中农渔村1131户,重大疾病(重大残疾)有711户,经医疗机构鉴定精神病残疾603人(全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2000人左右)。

2、因缺少劳动力致贫。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我区有较多数量的低收入家庭是因缺少劳动力造成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老有所养问题得不到全面落实,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了经济收入来源而导致贫困。据调查,全区低收入家庭年老体弱、孤儿等无劳动能力的有1045户占低收入群体总户数的30.6%。,其中城镇282户,农渔村763户。

3、因子女上学致贫。我区教育费用高,上学负担依然较重,上高中(技校),特别是大学费用更高,据测算,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费用在4万元以上,这对于城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农村不足3000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全区因子女上学而产生贫困的266户,占总户数的7.8%,其中城镇65户,农渔村201户。。

4、因缺少就业致贫。一些低收入家庭也想发展和就业,但缺少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难度大。全区缺少生产资金的有249户,占低收入家庭的7.3%;要求参加各类就业培训的有659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19.3%,其中城镇170户、农渔村489户;要求介绍就业或外出打工的有688户占低收入总户数的20.1%。

5、因不愿参加劳动致贫。这类人员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个别对象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光用光,如一旦纳入低保、“五保”或“三无”供养对象,其不良影响较大,群众意见大。

(二)我区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工作情况

1、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998年起,我区推行农渔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出台了《*区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尤其是20*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定政发[20*]27号)、《关于印发区扶持残疾人实施办法的通知》(定政发[20*]40号)、《舟山市*区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试行)》(定政发[20*]6号)、《舟山市*区贫困群体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定政发[20*]47号)等规范性文件,落实了一系列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措施,初步建立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2、落实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措施。一是提高了低保标准。全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按“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的要求,扩大城镇和农渔村低保面,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到目前,全区纳入低保2713户4211人,10年来,6次提高低保标准,低保金农村从85元/月.人到170元/月,城镇提高到280元/月.人。二是加强了五保供养工作。全区共有五保对象324人,其中入院供养284人,户院挂钩29人,分散供养11人,集中供养率96.7%,同时,大力改善敬老院基础硬件设施,累计完成敬老院改、扩建15所。三是开展了专项救助工作。助医。20*年我区共安排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等贫困群体医疗救助资金98万元。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全区共有1*5人次得到救助,救助金额103.7343万元。2008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提高到人均6元的标准,共200万元。助学。从2003年开始实施助学制度,对低保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专院校学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或2500元的补助,20*年,对25名低保家庭的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对6名低保边缘家庭子女考上大专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补助2500元,合计救助金额14万元。救灾及临时救济。对虽不符合五保“三无”供养和低保条件、因病、因灾、因求学或特发性灾难等意外伤亡影响的困难群体,主要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以保障受灾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年,全区发放春夏救济款40万元。危房改造。以实施“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为载体,推进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改造对象从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家庭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四年来,累计完成942户。集中医治重症精神病患者。2004年到20*年全区集中医治精神病患者累计125人(次),通过救助,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和对社会的危害。机关干部结对帮扶。2004年以来,我区建立了机关干部与农渔村低收入家庭结对帮扶机制,按“处级领导一帮一”、“科级领导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进行帮扶,全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589户(次),其中20*年结对帮扶困难户1168户;经过帮扶,已累计脱贫191户。此外,还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各种社会救助、慈善和慰问、献爱心等活动,帮助和解决了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

3、增加了公共财政对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投入。这几年,我区以“暖促”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体系,落实新型社区老年人“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奖励保障金等措施,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从2004年7680万元增长到20*年1.47亿元(大口径),年平均增长30%。

4、加强了对低收入群体帮扶长效机制的探索。把培训就业作为低收入群体帮扶机制探索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渔民,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300元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600元。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的人员,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800元的补贴。用人单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新增岗位新招用农渔村劳动力,并与其在公益性岗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的就业补贴,其中就困难人员每人600元。农渔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行业外),实际经营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

二、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收入群体脱贫主体意识不强,依赖性大。有较多低收入家庭,其家庭成员属于年老病残人员,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他的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在获得政府、社会救助后,在生活上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脱贫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着“不要白不要”的不正确观念,有个别低保家庭把“低保”当“劳保”,甚至出现个别困难群众见政府送彩电后,还要求为其解决电费和视听费的怪现象。

二是低保制度设计与鼓励就业存在矛盾。目前的低保制度条款在执行过程中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家庭就业积极性。低保制度规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为标准确定对象,并采用差额补助形式,最低补助不低于低保标准的40%,即:城市不少于115元、农渔村不少于70元。以低保户三人之家为例,无就业的城镇低保户每月可全额获得840元的补助、农渔村为510元。有就业的低保户补助额应扣除就业收入,由于低收入家庭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力型工作,工资收入较低,为此,有低保户认为参加劳动反而减少“低保”收入,还不如在家闲着,产生一些低保对象不愿参加劳动脱贫,也有的为享受低保政策故意隐瞒家庭财产和收入,强行挤入低保行列。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有1484人占28%,通过劳动就业脱贫具有相当潜力。

三是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收入来源单一。据统计,在农渔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988人,占总人数的7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7人仅占2%。受劳动力素质的限制,低收入群众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市场需求信息反应慢,就业竞争能力差,致富渠道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模式,“恋土守家”观念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区农渔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16户占总户数55%的低收入家庭仍从事第一产业,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和打临工。

四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投入标准较低,享受水平也较低,最高的每月仅为几百元,最低的仅有二、三十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由于大多数被征地农渔民不愿缴纳保费,每个月仅享受由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80元/人;城镇低保每人每月28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均低于每年5000元和3000元的低收入标准。另外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门诊报销虽从20*年的10%提高到今年的15%(2年以上为18%),但仍然偏低,住院补偿率仅为16.53%,水平相对较低。

五是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的政府资金大幅增加,由于市与区特殊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上乡镇大多是“吃饭”财政,因此,区、乡镇两级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编制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按此总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将帮扶低收入群众致富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整体规划,坚持帮扶规划与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发展等规划相衔接,认真分析低收入群体的个体特点,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一重点。根据各个社区(村)的自然禀赋、区位特点,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生态农渔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并根据低收入群众的自身条件和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分类制定规划,引导不同人群按自身条件走开店经商、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等多渠道的致富之路。明确帮扶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科学量化和细化,在与区域总体规划大框架相协调的前提下,根据我区的财力、物力和低收入农渔民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每个年度、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投入、稳步推进。主要规划目标为:

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重大疾病、重大残疾、精神病重症患者和年老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家庭要“应保尽保”。城乡“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的60%。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2012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低收入家庭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危房改造救助全面覆盖,其中住房困难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基本住上廉租住房或买上经济适用住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100%达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城镇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除外)70%以上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年当地“低保”标准的4倍,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首先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要把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深化“暖促”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的一大主要任务和执政为民、解决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责,区乡两级要成立低收入群体奔小康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任务目标的完成。要将改善我区低收入群众生活工作纳入乡镇(街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渔村建设、改善民生和深化“暖促”工程的考核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和有关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要强化措施,形成帮扶低收入群体的强大合力。要深化区、乡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建立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工作新机制,机关干部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落实领导定点帮扶、部门驻社区(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措施。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是要积极引导,树立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贫困城镇和农村居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救助观,特别是要鼓励困难群众自强、自立、战胜困难。

(三)完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并加快完善符合我区城乡低收入群体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识;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帮扶工作统一起来,鼓励每一位农渔民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体系。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和弱智、低能的贫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系统的分层分类救助机制,确保解决其温饱问题。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渔村低收入群众,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给予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对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保证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三是全面构建贫困群众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巩固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五保户”集中供养、低收入群体养老、医疗救助、农渔村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成效,使农渔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渔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渔村低收入群众的参与率,着力解决农渔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贫困农民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五是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使我地低保标准与我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六是要使低收入家庭有房住,解决住房困难,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渔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对象由低保户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并切实把好资格确认关。

生活状况范文篇7

作为少儿节目的编导,首先要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少儿节目是给孩子们看的,它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在创作少儿节目的过程中,孩子永远都是我们拍摄的主题。

当前我们有不少关于儿童问题的节目,常常是从成人的视角、心态来看待发生在儿童中的种种事情。如开学、作业过多过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儿童营养不良等等,都是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来正确对待、教育、关心儿童的问题,是成人们应该关心、解决的事情,而不是儿童本身所能解决的,当然也就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更得不到他们的喜爱。幼儿类节目——《天线宝宝》,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抓住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节目里面的每一个内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

游戏——玩中长智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最热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他们不可能真正参与成人社会,而游戏正是帮助孩子实现愿望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拍摄制作少儿节目的过程中,编导可以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个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譬如上海台的“欢乐蹦蹦跳”,就是一档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类节目。其中的“蹦蹦跳跳”不仅是单纯的做操,节奏轻松的现代音乐把孩子带到一个可以随意活动肢体的境界,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你问我答”是智力游戏类的小版块,在这里,孩子之间,孩子和家长之间互相即兴提问,创造一种平等交流的平台。“玩玩闹闹”中的游戏则基本为自创游戏,让孩子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从玩乐中获得知识,建立实际的劳动概念;让孩子们更勇敢、更富协作精神。

细节——激发兴趣

作为少儿节目的编导,还应该在节目中充分运用编导技巧,设立能抓住儿童注意力的兴奋点。如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拍摄的“玉米人农庄”系列剧中,小猪“丢丢”的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孩子都能准确地模仿出“丢丢”的特有动作。这些吸引孩子们的动作都是编导们根据人物性格和孩子们的喜好专门设计的,其实许多都是直接来源于少年儿童,自然令他们特别难忘。

儿童电视节目形式上要丰富多彩,新奇有趣,能激发少年儿童参与节目的兴趣。这也是少儿节目编导在创作儿童电视节目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湖北电视台的儿童电视节目“快乐森林”,就比较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主持人的设置上,加入了小动物、儿童、木偶、大姐姐、大哥哥等多角色的串联,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有着和儿童相似的性格和习惯,在节目的精心安排下会产生许多有趣的矛盾和冲突,将许多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情商教育融入其中。

动画卡通剧可以说早已成为最适合少年儿童欣赏的艺术形式,如果在少儿节目的编导过程中,巧妙地采用这一形式,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第二届华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的台湾儿童节目“大自然教室·猫鼻头”,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技巧。编导们在节目中设计了一个动画的猴子“毛毛”,取其调皮、活泼可爱的个性,通过它与珊瑚对话,把景物、事物拟人化,无形中把小观众深深地吸引到节目中来。

生活状况范文篇8

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而煤炭资源丰富,土地比较瘠薄,所以一度将煤炭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农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矿务局,阳泉矿务局,汾西矿务局等国有产业的三巨头,下设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窑,收罗了附近大量的农民就业,从事煤炭的采挖和运输,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决农业过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前期开采计划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窑的滥采滥挖,煤炭资源日益匮乏,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原煤的销售量便直线下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项目、企业还没有建立,因此煤炭业的发展严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岗,临时工、合同工返家务农,农民的队伍便这样扩大了。然而土地的状况没有很大改观,人口过剩的问题又重新严重起来。

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形势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平遥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灾,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来形容我们晋中地区(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遥、祁县、太谷、榆次等地)一点都不为过。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平遥县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尤其是今年,我县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区遭受冰雹袭击。严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杆,较轻的地区,果实也遭受"创伤"。8月初,冰雹再次来袭,农民损失更加严重。

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调查情况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状况:

家庭类型调查项目成员均为农民成员中有教师、工人、农民等成员中有农民和经商者有外债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

净余-14.4元170元190元

所占比例5.2%91.7%3.1%95%

其中支出项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经费,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负债的原因。之一。

生活状况范文篇9

一、在创新举措中帮扶农村留人群的做法

农村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连云港市妇联便把其作为一项为农村留守人群办实事、做好事的“重点工程”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责任、联动、协作三项工作机制,推进三大行动:

一是以“五大链接”为抓手,全力实施让留守妇女增收的“金手链”创业致富行动。一是抓好培训致富。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等培训班1000余期,培训农村妇女达1万余人;争取省政府农村妇女培训券30万元,直接帮助1500名妇女掌握一门务工技能并成功就业。二是抓好能人带领致富。深化“百名能人带百村”工程,已组织100名“金手链”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村妇代会结对,直接帮助10万多名农村妇女增收。三是抓好项目推动致富。举办家庭创业报告会,编辑、推广了百个“巾帼创业致富金点子”,发放创业项目手册。四是抓好就业促进致富。以“春风送岗位”活动为主线,组织各类女性专场招聘活动。五是抓好城乡统筹致富。开展“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送教育、送卫生”五送活动,组织“巾帼文明岗”和女企业家等与村妇代会结对。

二是以“三项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母爱零距离”行动。一是帮助“留守儿童”多享母爱。发放《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开展了“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感恩母亲短信大赛等,积极推进“四个一”举措落实,即:妇代会每年一次座谈、每月一次家访,“留守儿童”每月一封书信,每周一次电话(给父母),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组织编写留守儿童监护人读本,共10讲6万多字;邀请专家、学者分赴各县区,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报告会,倡导科学监护;在全省率先成功申请了爱德基金会“关爱明天--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三是深化“社会妈妈”工程。动员组织各界妇女,特别是“留守儿童”身边的女干部、女能手、女教师、女邻居等,奉献爱心,充当“留守儿童”的“社会妈妈”,给“留守儿童”亲情关爱。

三是以“七件实事”为依托,积极推动形成浓厚关爱氛围的“幸福留守”行动。一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在市网上家长学校开营。二是组织“幸福快车”留守儿童苏州亲子行动,组织留守儿童看望在苏州打工的父母,开展了孩子给父母送去了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共游苏州乐园等活动。三是做好国际助养项目。积极加强与省儿基会和爱德基金会联系合作,积极建立春蕾班;积极争取省爱德基金会国际助养项目在我市的落户,帮助更多的农村孤残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培树典型。建立完善了12个市级示范留守儿童家长学校,12个村级留守儿童示范指导服务站,评选出30名优秀留守儿童。五是深入实施“恒爱行动”。“恒爱行动”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恒源祥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去年共落实500件毛衣的制作和5000多件8成新毛衣的募捐、赠送工作。六是开展妇女健康检查活动。在深入实施“母婴安康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体检活动,为43725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七是开展送温暖行动。在全市发起了“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募集捐赠棉衣30000余件、棉被1000多床。

二、在深化认识中看到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在苏北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现状:1、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其中有50%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忙不过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2、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留守妇女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另外,“留守妇女”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沟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而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大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在一些地方养老和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一些情况问题:一是虐待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二是子女的教育培养状况呈下滑趋势。4、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5、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一方面,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农户男劳力外出后,家庭中的女劳力由于很少懂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农妇缺乏农业技术。由于留守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无暇接受新技术,许多农活是能省事的省事,使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重复生产的特征。

(二)留守儿童现状:1、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被委托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l%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年龄大、文化低,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2、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据调查,有的父母外出打工半月或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不少外出打工者一年甚至几年才返家一次,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厌学,明显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有的孩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3、教育重视和沟通不够影响学习发展。在苏北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功能也未能有效发挥。4、家庭和社会教育对接不力影响安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力量弱,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中,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留守老人现状:一是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特别是农忙季节,更加劳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吃不消,太累。二是经济状况差。子女外出务工的确挣了一些钱,但主要用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给父母的支持实际很少,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在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中没有养老积蓄的占85%以上。三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在外的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调查发现,只有18%留守老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有78%的生了病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4%的连药都吃不起。39%的留守老人由自己承担医药费,31%的由子女承担医药费,25%的与子女分担医药费,5%的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解决。四是权益受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权益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子女虽然在外打工,但有的却挣不到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的确无力赡养;有的子女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互相计较,导致老人得不到赡养费;有的因为婆媳关系不好而不赡养老人。

三、在加大力度中关爱农村留守人群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农村关爱工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民心工程”,为妇联工作创新开展提供了新载体,也为农村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下一步,各级妇联组织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履职尽责,务实创新,努力使关爱农村留守人群工作到边到底到位。

(一)提高认识,推动关爱氛围再升温。对农村留守人群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是妇联职责所系,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强化领导,全面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机制,确保在关爱行动中妇联系统有作为、有影响、有特色、有成效。要针对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状况开展调研活动,进一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出对策,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广泛宣传“农村关爱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积极营造“共同关注、真情关爱、真心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积极培树妇联系统实施关爱工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培树农村留守人群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培树留守家庭先进典型,倡扬美德,弘扬新风,共建和谐家园。

生活状况范文篇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体是我国人口最大的群体,而农村老年人也是我国人口最大的老年人群体。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工大潮涌入城市,虽然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将大规模的老年人孤独地留在了农村,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关注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不可以回避、一定要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对**镇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医疗保障情况、养老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等,为求调研做到准确而全面,调研采用随机访问的方式,以面对面的访谈为主。

一、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许多老年人都经历过战争、三年自然灾害等情况,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他们对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发家致富的政策感到满意,大部分老年人对当今这个大环境充满了希望,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政策,赞成党的改革。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等现象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二、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状况

由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数农村老人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时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需要,与子女沟通较少,但与子女关系很糟糕的情况几乎没有。大多数老年人和子女同吃同住。也有些老人不愿意给子女的生活添麻烦,所以选择和老伴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同时,青年人对老年人还是比较尊重的,与老年人吵架的情况很少见,在**镇没有老年人因赡养纠纷打官司的情况发生。在重大问题上有的家庭甚至还是老年人说了算。

三、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

由于老年人年老体衰,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衰退,对一些小病小痛比较重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很关心,生病之后,通常的选择是去村医疗室或镇卫生院去看病。即便生了大病,由于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医药费得到部分报销,剩余的部分由子女来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老年人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风险的能力,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一些家庭困难,有病无力治疗的老人,会去找到村、镇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帮忙解决。通过调研,我发现大多数农村老人对健康预防的知识了解得并不多,对一些突发疾病的急救措施知道得就更少了。

四、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平时开支主要依靠子女给的零花钱(据我调查,农村老人一般每月只有几十元零花钱)。只要年龄不是太大,身体还可以的老年人都会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很多老年人都自己种田,自己做饭,自给自足。只要不生大病,过着和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安度晚年了,别的什么也不求了。

五、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老年人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各村都有老年协会(不止一处),村里大半的老人会选择到那里去打发时间。喝茶免费,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配有麻将、扑克桥等老年人喜爱的、力所能及的娱乐项目。同时,还有部分老年人以小卖铺为中心,或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大树底下)聊天。

很少的老人会去订报纸、买书看,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有少部分老年人会经常到村委会去看报纸杂志;另一方面,目前的农村老年人中识字的并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为年老眼花,已经无法看清楚书上的字。

在**集镇上的老年人娱乐活动相对的就多了一点,他们自发组织了夕阳红老年舞蹈队和老顽童乐队,并经常组织活动,自编自演的节目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六、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分析,我认为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紧紧地围绕“经济”这条主线来进行。

第二,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镇这几年大力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已经初显成效。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要加大力度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充分发挥区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积极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加强村卫生室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村医的整体技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