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1:45:32

生活中

生活中范文篇1

我们知道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纸在木板上靠砂纸和木板产生的摩擦力将木板打磨平滑的;汽车发动机靠与皮带的摩擦力将动能传给发电机发电;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洗衣时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都会产生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当自行车车胎气不足的时候,骑起来更费力一些。

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如何增大摩擦力和减少摩擦力

1.物体的接解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比如鞋底和轮胎的花纹。汽车在路面行驶时,轮胎与粗糙的柏油路面接触,这样摩擦力就能增大。汽车行驶在雪、水的路面,摩擦力就会减小。所以雨、雪天就要注意安全。

2.减小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风扇转轴要做得很光滑。钟表加油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走时更准确。滑冰场上,工作人员经常打扫冰面使它平整,可减少摩擦,加快滑冰的速度。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生活中范文篇2

要避免树敌,你首先得养成这么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要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象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要记住,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即使是对下属的失职,指责也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你得想想,这种不满不仅不会为对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树了一个敌;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为什么不去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应当为目的服务,唯于不良的动机,才会采用不良的手段,而后树敌。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只在于他们从不指摘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D?D显得自己高明。面对可以指摘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摘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其次,对于他人明显的谬误,你最好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会好象故意要显得你高明,因而又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记,凡是非原则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已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了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既然你愿意是为了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何必让伤人的举动来“逞能“。

微笑、眼色、语调、手势都能表达你的意见,唯独不要直接说“你说得不对“、“其实是这样的“等等,因为这等于在告诉并要求对方承认:“我比你高明,我一说你就能改变你自己的观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挑衅。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定会使对方心???服地改变自己的失误,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树敌。要知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等,人们一般都不愿改变自己的意??。他们若有错误,往往情愿自己改变。如果别人策略地加以指出,则其也会欣然接受并为自己的坦率和求实精神而自豪?D?D问题是,你得让他们有这种感受和体验。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今后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种“发泄“,与其待别人的“回泄“自来,不知何时飞出一支暗箭,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历史剧一直在演。廉?H自恃积功过人,多次故意见辱于后来居上的蔺相如,而后者见状忍让,不与为敌,不愿去争,直至后来廉?H负荆请罪

生活中范文篇3

一、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所谓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在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来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活动。

(一)“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旨,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关注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儿童教育以生命意义为改革的要旨。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有效的。”[1]

生活世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的少儿艺术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替代儿童真切的生活体验;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艺术感受能力和兴趣逐渐丧失;功利性的追求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少儿舞蹈作为少儿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上述问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少儿艺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近些年来最热切的呼声。因此,我们强烈呼唤: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让枯竭冷漠的艺术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突出它的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有的权利。

(二)“生活世界”是儿童的游戏乐园,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源头活水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儿童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的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物关注最多、兴趣最浓、体验最深,因此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舞蹈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

少儿舞蹈和任何艺术一样,都是以生活作为基础,哪种想象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内容如果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儿童无法解读,也就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选择贴进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引起儿童情绪反映和情感共鸣,使之产生向往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的音乐和舞蹈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淮南市夺取“蒲公英”这一最高政府奖金奖第一名的少儿舞蹈《我真棒》,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挑食现象而创编的。编者根据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挑食现象和举杠铃比赛的游戏情节融入舞蹈中。由于孩子们对舞蹈应表达的思想都有亲身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舞蹈应表现的内涵把握得比较到位,表演得非常投入,该舞蹈的成功与它的取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应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尽可能从与儿童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儿童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挖掘并选择合适的舞蹈内容,而非舍近求远、求新猎奇。

二、“回归生活”视野下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由知识技能本位向感知体验本位转变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艺术感知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的状态,它诉诸人的情感是即时的、真实的、独特的。长期以来,少儿舞蹈总是处在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停留在舞蹈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儿童只是靠单纯的模仿跳几段舞而已,没有把舞蹈本质特点和儿童身心特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无法唤起孩子们的感知体验。

脱离生活、虚假体验、以“知识技能为中心”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致命伤。当前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要求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感知体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他的气质、性格、禀赋和生活史。同样的事物或作品,会激活不同儿童独有的鲜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以不同的语言——形象的、声音的、肢体动作的来加以表达,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都具有宝贵的发展和享有价值。

要将知识技能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变成感知体验本位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就要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儿童生活中最喜爱、最感兴趣的环节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学习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孩子们在学习舞蹈《你们好》时,由于他们对生气时的眼神、表情、体态,重归于好时高兴的情绪情感等都有深刻的体验,故而在乐曲的感受、节奏的把握、动作的表现等方面都能够深刻领会。从孩子的舞蹈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这样,儿童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舞蹈,在舞蹈学习中表现生活、展现自我,借助舞蹈的表现手段,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可见,只有注重儿童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才能激发儿童用舞蹈来表现生活、表达自我、勇于创新的热情。

(二)将少儿舞蹈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热爱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少儿舞蹈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游戏是儿童最热爱的生活方式,让舞蹈学习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是由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状态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因为,生动活泼的具有游戏性质的舞蹈更加接近儿童的天性,使儿童能够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走进“舞蹈的天地”,和“舞蹈成为朋友”。

舞蹈与游戏,在儿童生命初期,本来就是一体的,最初的生活律动就蕴涵着舞蹈的萌芽。孩子们喜欢扭动身体、转换体态,模仿、学习、体验各种表情、姿势,创造自己喜欢的舞蹈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游戏精神是对一种无功利、自由愉悦状态的追求,可使孩子们把舞蹈学习视为一种轻松、快乐、自由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其人性得到真诚的流露,并在游戏中体验艺术的真谛和自由。因此,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可以用舞蹈来表现的生活内容,选择以游戏的方式来设计和组织舞蹈活动,鼓励儿童将在生活中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自由轻松表现出来,进而在舞蹈中得到快乐和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一个走向。

有“中国少儿舞蹈之乡”美誉的淮南市之所以在少儿舞蹈方面取得令人嘱目的成绩,离不开一大批刻苦敬业、求实创新的少儿文艺工作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悉心揣摩孩子的心理、认真观察孩子的生活、细心了解孩子的心态、反复体验孩子的情感,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融入到舞蹈教育中去,因而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舞蹈《数高楼》、《跟我学followme》、《向前冲》以及《ABC》等获得全国、全省大奖的作品无不诠释着这一理念。

(三)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是由本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积淀和传递的文化体系,它是本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土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内涵来分析,大至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小至一个地区的乡土文化都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风俗民情都会对人产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趋向于同质,另一方面随着以欧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蚕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本土文化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性,因而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越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的本土化舞蹈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呼唤本土文化,力求从生活中去挖掘、获取本土资源,成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取向。

生活中范文篇4

一、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

1.寓多元文化教育于环境创设。陈鹤琴先生说过:“教育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创设适宜的环境必须树立开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注重环境创设的过程教育。”我们幼儿园的多元环境建设,注重让幼儿参与,积极展示幼儿多元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充分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1)建构多元与开放的幼儿园大环境。我园四周有几尊具有闽南风情的惠安女石雕,而外墙则是极富现代感的红、黄、绿色块组合。幼儿园三块大操场亦以红、黄、绿为主色调,黄色操场以幼儿园logo为背景,红色操场以土耳其国旗图标为背景,绿色草场以印第安人头像为背景。一进幼儿园大厅就能看到分别体现北京时间、东京时间、纽约时间和巴黎时间的四面挂钟;下面摆放着幼儿用废旧材料自制的鼓浪屿万国建筑和厦门市树“凤凰树”。一层走廊为角色游戏一条街,用于进行多元主题角色游戏;二层走廊为表演游戏一条街,用于进行各国童话故事的表演游戏;三层走廊为艺术长廊,里面有独具闽南特色的漆线雕区、闽南珠绣区、惠安影雕区、闽南剪纸屋,也有多元艺术风格的沙雕区、手工区、玩泥区、绘画区和贝壳坊,每天都有不同班级幼儿轮流在“艺术长廊”里享受多元艺术的盛宴。幼儿园大环境从色彩、图案、风格和内容上均体现出多元文化与闽南文化的融合,努力建构了一个相互融合、和谐,能够反映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幼儿园多元文化环境。

(2)建构多元与创新的班级环境。营造多元的班级环境,让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和文化的幼儿,了解、感受世界多元文化,从而学会理解、尊重本土以外的文化。多元主题内容、多元材料、多元表现手法建构了多元的班级主题环境。如,在主题活动“多彩服饰”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收集的废旧材料(服装、布料、广告纸、光碟、多种材质包装袋和包装盒等)、自然材料(树叶、果核、果壳、贝壳等)和一些幼儿园常用的美术材料,通过线描、水粉、拼贴、版画、水墨画、写生、剪纸、艺术创想、创意手工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多国家、多民族服饰。班级区域活动环境也跟随班级主题活动环境进行创设。如,在主题活动“茶”中,班级特色区“茶室”里既有闽南功夫茶区,也有日本抹茶区和英式下午茶区,幼儿在小小茶室中不仅欣赏了不同国家的茶具艺术美,还通过亲自制茶、泡茶、品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茶文化,使班级区域在环境、材料和操作中全方位地体现多元的茶文化。

2.寓多元文化教育于课程实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基于幼儿生活经验,我在世界多元文化当中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内容,以游戏体验式学习为主,寓多元文化教育于幼儿课程之中。

(1)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我通过创设不同地域风格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借助多元服装、材料扮演不同角色,创造性地再现社会多元生活情境。如在“角色游戏一条街”里,餐饮主题中有闽南古厝式的“闽南小吃馆”和欧美风格的“娃娃西餐厅”;购物主题中有厦门海滨城市特色的“海鲜坊”和外来文化的“DIY创意坊”;娃娃家主题中有现代风的“卡通之家”、英国风的“英国小家”和古厝风的“闽南人家”。多元环境背景引导幼儿开展了多元主题的角色游戏。在表演游戏中,我借助各国经典童话、民间故事,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文学作品内容。如,在“表演游戏一条街”里,有用闽南语表演的木偶戏《孙悟空打妖怪》,有中国经典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还有国外经典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幼儿在表演游戏的同时体验到不同国家童话故事风格,感受不同地域语言魅力,并自主创造多元表演道具及背景,将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与多国儿童文学作品在游戏中相融合。在结构游戏中,我提供多元建构材料,引导幼儿欣赏、了解多国建筑特色,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多元化建构,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我与幼儿共同商讨制订了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南古厝”“土楼人家”等建构主题,具有厦门新城新风尚的“美丽的环岛路”“厦门的桥”等建构主题,具有多元特色的“鼓浪屿多国建筑”“汽车展览馆”“中山路步行街”等建构主题。通过提供多元风格、材质的辅助材料和建构材料,将多元生活情景融于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在建构中充分感受多元建筑风格,开拓幼儿视野,让幼儿知道除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世界还很大。

(2)主题活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能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文化,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同时,能以尊重、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其初步的文化认知感与判断力。依据本土特色和多元化要求,我们生成了“蓝色的大海”“漫步鼓浪屿”“万石植物园探秘”“小小爱乐团”“茶”“小戏迷”“快乐节日”“美食吃透透”“多彩服饰”“小小建筑师”“我是中国人”“独特的我”等多元主题活动。同时,结合主题活动,我们还开展了相对应的劳作活动。通过提供各色食材,鼓励幼儿自制闽南的海蛎煎、冬至圆、面线糊、烧肉粽以及国外的意大利披萨、英式下午茶、美式三明治、日本寿司、韩式水饺汤等多种美食。

(3)节日活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节日,节日中所渗透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利用丰富的节日资源,挖掘一些节日中隐含的文化,是幼儿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除了按照闽南习俗开展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节日活动外,还开展了常见的民俗节日和国家法定节日活动,如元宵节、腊八节、教师节、妇女节、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加深了幼儿对祖国节日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我们放眼世界,开展一些西方节日活动。如,圣诞节、万圣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通过开展更多世界性节日活动,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艺术等内容,让幼儿感知、体验世界节日文化的丰富和差异性,达到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

(4)生活活动。我们树立一日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将多元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如,春季每周组织幼儿包春卷,端午节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包粽子,元宵节组织亲子元宵乐活动,中秋节组织亲子博饼乐活动,“六一”儿童节组织幼儿吃西式自助餐等。同时,幼儿园的早、午点除了提供闽南小吃,还提供蛋糕、面包、寿司卷、罗宋汤、披萨饼、新疆馕饼等多元美食,帮助幼儿体验多元饮食文化。

(5)资源利用。合理利用幼儿园以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当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多元文化教育时,我非常重视社区和家长资源的利用。我们打破幼儿园环境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开放,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多元化,使幼儿能尽情探索、尽兴活动。如,走进超市,体验购物的乐趣;走进茶馆,了解各种茶文化;走进漆线雕专卖店,了解闽南古老的漆线雕艺术,并动手学做漆线雕;走进中华名小吃闽南老店,体验深受祖辈喜爱的地道闽南美食;走进西餐厅,品尝西餐美食,了解西餐餐具使用方法,学习西餐礼仪,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家庭的多元化带来了多元的家长文化。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到教育中,不仅拓宽教师思路、丰富教学内容,也让家长角色从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转变成了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如,我们邀请厦门爱乐乐团的家长为幼儿演奏,邀请闽南歌仔戏团的家长教幼儿表演歌仔戏,邀请南音剧团的家长教唱南音,邀请曾在新疆任教的家长向幼儿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教幼儿制作新疆美食。以家长进课堂的形式,进一步深化幼儿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在主题活动“小小爱乐团”中,家长们将南音乐器和西洋乐器一同搬上舞台,为幼儿展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在主题活动“美食吃透透”中,家长和幼儿一同制作各国小吃,光“粽子”就体现出南粽、北粽、越南粽、日本粽、菲律宾粽等多种风味。

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体会

1.多元文化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遵循由近及远的教育原则。课程来自于幼儿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幼儿的生活经验离不开“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八个字,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出发,依据多元化核心理念以及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服饰、建筑、节日、饮食、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和民间游戏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

2.多元文化教育增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从小对幼儿进行世界文化启蒙教育,引导、帮助幼儿全方位体验和感受本土闽南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萌发幼儿学会包容、适应、认同、合作,增进幼儿自尊心及对社会其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生活中范文篇5

一、家庭生活,识字的摇篮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便开始了永无止境的学习。从认识父母,缠着大人讲故事,到自己识字,读故事,无一不体现出学习的过程。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许父母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指读,孩子就在无意间认识了不少汉字。而且父母在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校园生活,识字的源泉

新生入学后,笔者带着学生们参观校园,一边指导他们认识校园,一边引导他们认读护绿标语、人生格言。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了学校,亲近了校园,同时又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班级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同学还都是不认识的。学生们一定想尽快的认识彼此,成为朋友。

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之初就组织学生进行认名字比赛,看谁最先认识同学的名字。最先认识同学名字的奖励是帮老师发作业。就这样把识字寓于认名字比赛中,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当学生从老师手中接过一本本崭新的课本时,心中会感到无比的高兴。这一本本新书叫什么名字?每天上什么课?这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字,认读课本的名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继认名字比赛之后,又组织学生认读书名,认读课程表。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的认读出来。

在随后的拼音教学中,将拼音教学和学生的名字结合起来加深了印象。比如在学到音节的拼读时,在黑板上写出学生的名字,学生们会立刻喊出同伴的名字,被写名字的学生也感到非常的自豪。接下来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要求,指定同学名字中的一个字给加上音节。学生们会很快拼出音节,这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加的音节再加上调号,拼音和汉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三、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而今天的学生又生活在一个个文字符号的海洋中,日渐变化和改善了的环境已经为学生们早期的识字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生活中范文篇6

一、参与家务实践,积累素材

人们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呢?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点滴,寻找自己的写作材料。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家务活入手,让学生周末在家帮母亲做家务活,比如:洗衣服、扫地、做饭等,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做好记录:①准备事项;②操作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心情有什么变化);③实践心得。然后,按照提纲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或日记。我曾经有过样的经历,有一次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___》的作文,结果他们都呱呱叫,说“老师,我们不懂写。”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我灵机一动,不懂写,那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叫他们在这个周末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比如:洗衣服、煮饭、拖地板、扫地、洗碗等),做完后要把做的步骤一一记下来。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很兴奋,在讨论着自己要做什么,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娇生惯养的学生皱着眉头告诉我:“老师,我什么都不懂做。”于是我鼓励他们叫妈妈教。周一回校,我跟他们开展了一个体验交流会,让他们在浓厚的氛围中汇报交流各自的生活体验。这时,我发现他们的体验是那么的多样性,有的写做饭、有的写炒菜、有的写拖地板等等。经过交流,学生在无形中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听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汇报及看了他们的作文之后,他们的真情实感令我很感动。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接触自然,积累素材

自然乃万物之所,那是一个充满神奇、幻想的世界,如何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为写作积累重要的素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指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动植物中搜集素材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动植物着手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1)指导观察植物。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引导学生仔细察看它的茎、枝、叶、花,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味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2)指导观察动物。在观察之前强调学生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观察对象,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家禽”(比如: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等)着手。首先指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比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强调学生记录动物的外貌特色,不能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进行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这样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的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促使学生留意生活,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

2、在领略家乡的自然景观中收集写作素材

我们海南四季如春,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及旅游景点,这些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在平时的写景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观中收集写作的材料。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优秀范文,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它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房前屋后以及人们的生活情趣,写一写自己的《乡下人家》。再如要写校园风采这类习作前,可以带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指导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特点,这样既让学生学会观察,又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无论是天上云卷云叙,还是自然界风霜雨雪,天空阴晴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在意却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写作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拓展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平时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重要的教学任务。最有特色的是田野风光,农村的田野风光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这是学生写景题材的好资源。田野里的农作物(水稻、青菜、豆角、青瓜……),它们形状、颜色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作为乡村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写作素材。

三、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生活中范文篇7

关键词:物理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物理学家同学们身边科学意识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生活中范文篇8

物理历史悠久,作为自然科学土壤的重要领域,对历史的演变,社会的推进,文化的衍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到牛顿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动力守恒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欧姆定律等学说,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生活中处处验证着物理学的知识[1]。然而,现在学生从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再到模拟卷,无时无刻不深陷在着应试教育的泥潭。传统教学,只会培养出做题小能手,只是专注于做题答卷,不会在生活中,体会物理知识的奇妙,不在生活中验证自然科学的定律,这种学习态度,满足不了真正的学习初衷。我们知道物理属于研究科学规律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前社会研究的一项热门问题便是如何确保物理知识回归实际生活。

2高中物理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1在教学时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

前文已经提及,物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认识,教师必须注重引入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实例。例如,在进行静电场这一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穿毛衣或者梳头发时的感受,或者让学生撕一堆小纸片,以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静电的力量[2]。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能够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更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行走、轮船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启动等。再如,讲解电路这一章节时,特别是电路故障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中的某项电器举例……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喜闻乐见的例子,通过教师的引入,以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以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例子,能够快速联想到所学物理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2.2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长久以来,受到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高中学生一直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导致物理课堂教学围绕着考试而展开,教学模式单一,而且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而且更不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无法做到学好物理甚至学以致用,运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我们必须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作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和物理相关的小故事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效率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一些和现实生活相关的场景,引入实际案例,通过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注意到物理学科属于和实验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中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例如,在讲解电路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电路组装的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全面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学生不仅能应用课本中的理论指导实践,在以后的电路图绘制中,由于自己具备亲自动手操作的经验,其出错率也会大幅降低。此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学校外部社会中寻找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物理问题。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物理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完成教学,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物理问题,能够灵活应对。

2.3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此处我们讲的物理能力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学生解决物理习题的能力,还包含了学生的物理意识、创新以及操作能力、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等等。一位优秀的物理人才,必须要具备以上的物理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物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及时教师不说,学生也能够领会的程度。在对学生创新及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心态的放松,从而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去探究知识,出现错误及时改正[3]。而在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当遇到靠自身的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加强和他人的合作,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以切实可行的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以上各项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只有学生的物理知识量足够丰富时,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的情况才可以灵活运用各物理知识点解决问题。

2.4通过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最终为生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和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培养出使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功与功率》这一章的教学讲解时,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即相同质量的物体分别由不同的人搬运到同样高度的楼层时,不同的人所花费的运输时间不一,路线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所做的功是相同的。这一例子充分体现了公路的概念,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功与功率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此一来,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学生能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范围形成准确清晰的定位,在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主动联系到物理知识,不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学生的物理能力也得以提升。

3结语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培养出的人才更像是一部考试机器,能够真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只占到少数。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必须提升学生利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南宫琛佳 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生活中范文篇9

关键词:国家生活;重大事项;决定权;决策

现代政府的决策活动都是多系统、多层次的,中国政府亦是如此。在当代中国,广义的政府决策过程,包括国家的立法程序、《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程序、国家机关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政府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程序、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程序等诸多方面。从法源上讲,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地方^,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为行使好这一职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何界定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保证对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更加科学和民主,具体分析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确保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的充分行使,仍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关于对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的界定

如何正确界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这是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先决条件。对重大事项的范围不好界定,对什么是重大事项,怎样确定重大事项,法律没有明确的界定。彭真同志曾提出重大事项是事关“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但这“三性”运用于实践仍不好操作,从这“三性”的角度进行立法,也很难通过法律规定把重大事项的具体内容完全列举出来。

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的职权。也就是说,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宪法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共15款;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职权共21款。根据宪法原则,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一般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行政区划事宜。重大改革措施,战争与和平,重要的授权事宜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没有出台关于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规,至于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仅仅是—个原则性的提法,实际上涉及问题很多。

如果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项目看作是国家重大事项的活动,以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为例,具体报告从数量上看:1998年4件,1999年10件,2000年10件,2001年8件,2002年8件;从内容上看,既有常规专题_T作报告,如中央预算执行情况,也有当年的或一定时期的国家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从实践上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总结实践经验,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重大事项”作出了界定和规范。这些规定通常把“重大事项”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人大常委会讨论,作出相应决议、决定的事项;第二类,是由人大常委会讨论,但不作出决议、决定或必要时才作出决议、决定的事项;第三类,是只要求“一府两院”报告或备案,人大常委会不进行讨论、更不作出决定的事项。在重大事项内容上既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又属于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总起来说是比较全面可行的。理论界有的同志提出,人大决定权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决策机制,因此,不可能也无必要对重大事项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但更多人认为,长期以来,恰恰是对“重大事项”不作界定,影响了人大决定权及其他职权的有效行使。因此。地方人大用列举的方式把“重大事项”具体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建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总结各地人大的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对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规定,出台关于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规。

笔者认为,在现实情况下,全国人大很有必要对“重大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只有从质和量两方面细化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才能够使此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一般都是根本的、长远的、重大的事项,所以应由全国人大划分国家重大事项的界限。同时在划分时应注意到有些事项需要量化,比如财政性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多大规模的建设项目须经全国人大的讨论和认可?有些则不能量化,比如地方人大在立法实践中,在甲省被列为重大事项,而在乙省就未被列入重大事项。重大事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不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立法属于动态性立法,范围划分宜粗,具体规定宜细。同时,出台该法规也为正确处理好全国人大决定权与中央决策权、国务院行政权和两院司法权的关系提供法律依据和标准,从而增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及决定权分析

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酝酿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以“三峡工程”这一国家重大事项的论证、决策为例,三峡工程经历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策动议过程(1950-1986年);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家论证过程(1986-1989年);国务院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1990-1992年);提交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决定过程(1992年4月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由此可见,重大事项决策过程经历了很多的环节,并且,在不同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国家政治中枢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具体作用也不完全一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最后审议和决策过程只是这个决策过程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履行了绝对必要的法律手续。

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治中枢对重大事项决策酝酿工作的一般特点是:其一,这个过程是由中共中央领导。与党在一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及其方针、政策相一致,并以中共中央对各方面意见的综合为基础。其二,决策酝酿工作大多是由国务院具体组织实施的,但吸收各方面专家、官员参加;国务院提供决策工作所需的费用,并对全国人大负责。其三,全国政协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等也配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必要的决策咨询、参谋和协调服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决策权”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及国家政治中枢中其他与某一个特定问题相关的组成部分,要协同进行大量决策前的准备工作或系统内的初步决策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作出正式的全局性决策之后,负责组织实施重大决策的国家机关也依然有组织、指挥工作要做,这其中包括一系列局部的、具体的决策工作。因此,当代中国对重大事项问题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由两个前后衔接的阶段所构成。

重大事项决定权涉及到不同国家机关的权力分工,因此,全国人大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注意处理好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关系。依笔者之见,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关键需要提高三种认识:

一是要认识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是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途径,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根本原则。因为,“既然政治机构保证公共空间,即保证在某个既定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利关系,因而,它协调与指挥集体事务的角色,就只有在获得了全体人民赞同的条件下,才能够具有法律的特性,这是符合逻辑的。”

二是要认识到通过全国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有利于分担党和政府的决策风险与责任,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是要认识到决定权是全国人大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力。它较之监督权、任免权更富有刚性,如果能充分行使,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首先,处理好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行使监督权的关系。我们通常说的人大四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等的。从国家宪政的角度讲,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可概括成两方面的权力:一是代表人民行使议决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等,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二是监督权,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这体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制约。

人大四权之间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配合行使的关系。应当说。前三权属于同—性质,我们称之为议决权。所有议案,不论是法案、重大事项案、人事任免案,都需要以会议的形式集体进行审议,经过表决方能通过,并具有一定法律效力。议决权的行使又同监督权的行使互为表里。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部分变更、调整国家计划或预算,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都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这些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既是行使决定权,也是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人大决定权和监督权两权的配合行使。我们在研究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性质时,不应从概念和定义出发,更不宜把四权截然分开。应当说,人大制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主要是为了保障和规范决定权的行使,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监督工作,有利于两权的配合行使。

其次,要处理好全国人大行使决议权与国务院行使行政管理决定权的关系。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上,全国人大具有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务院具有执行权和行政管理决定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国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国务院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关系。对重大事项,人大可以讨论、决定。政府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也可以讨论、决定。但人大行使决定权同政府行使决定权在性质、地位、作用、法律效力上都不相同。从执行程序的角度上看,全国人大对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定,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国务院对自己的行政决策所组织的实施,则没有这种普遍约束力。

最后,要处理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常务委员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关系。哪些重大事项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哪些应由人大常委会来决定,这给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操作难题。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对其负责。这种政权组织体制的设计模式和我国现阶段的国力水平都决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可能经常召开会议,造成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事实上的有限性。虽然法律没有明确划分二者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但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认为二者还是应当有所区别的。所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对国家生活中特别重大事项行使决定权,而其他国家生活中大量的重大事项应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

三、对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几点建议

一是选准议题,公开决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确定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议题,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改革方案或重大措施”确定议题。如财政性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磁悬浮列车、青藏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等,都应列入重大项目。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分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议题,这些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不是教育部或者卫生部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都应列入国家重大事项中。同时要像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那样,反复酝酿、讨论、修改、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过程公开有利于决策的科学与民主。由于我们的舆论工作习惯于宣传和通告决策的最后“结果”,因此导致整个决策过程一般不为人们所了解。如何把正常的决策过程及时公开化,使人们有知情权、参与权、意见表达权,以增强人们对政府决策过程和有关决策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党和政府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是规范程序,依法决策。全国人大在审议、决定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问题时应当特别重视具体程序方面的问题,比如,议案的提出、议案的审议、议案的表决、决议或决定的公布、对决议作出后如何贯彻实施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同时,程序的规范性需要由法律提供保障,要对其法律效力作出刚性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人大作出的决议或决定,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就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实际上有些重大问题只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才更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应当总结经验,进一步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重大事项的单项法规。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在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方面,作了许多制度性的创新。《监督法》从保证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出发,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为了保证各级人大常委会能够及时了解重大问题,并对“一府两院”在重大问题上作出的决定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监督,《监督法》创设了在人大闭会期间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的制度。这一制度增加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监督的主动性和经常性,保证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这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决定权问题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

生活中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活中地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1教师要疏通教材,建立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2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地理学习搭建平台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3把握当代中学生关注的社会视角

作为地理教师,需从学生关注的焦点入手,积极寻找契机。例如,经了解,学生们现在普遍都在玩“微博”,“微信”,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笔者也“跟风”注册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但关注的视角和学生不一样,主要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和团体,包括旅行、自然风光拍摄、中国地震台网、城市新闻晚报等等,从中搜集有利于笔者教学的资源。在讲选修6“水污染及其危害”一节时,我跟学生说:“我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几张有趣的图片,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此时,学生听到微博两个字立刻精神了两分,听说我也玩微博时,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看到憨态可掬的企鹅穿着色彩缤纷的毛衣时更欢乐,接下来我说:“看到这么萌的企鹅,是不是心都融化了?难道现在的企鹅也走时尚路线了,还是企鹅也被当成宠物了?”学生开始进入猜测,大多数学生说企鹅穿毛衣是为了御寒。当我将真实的原因(石油泄漏,海水受到污染,企鹅的羽毛由于粘上石油后失去了保暖功能)告诉学生时,学生仿佛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了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纷纷表示要保护生物,爱护环境。经课后了解,好多学生也开始关注环保类用户,在班级时常分享他们的见闻。分享微博这项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以达到培养其主体人格的目的。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作者:曹雪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继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3):90.

[2]祁建军.“生活化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4):25.

[3]罗立红.生活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04):8.

[4]孔海燕.论杜威的教育及其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