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6:20:47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范文篇1

本文作者:李晓霞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开展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大同小异。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开展形式单一。这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讨论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审批、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等等,基本成为组织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内容上一成不变,缺少创新,不生动,不吸引人;在形式上基本是坐在教室开会、或者讨论、或者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党员们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氛围不高,长时间后,这使得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从而认为党组织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性,开展组织生活是浪费时间。组织生活开展次数不多,时间上得不到保障。组织生活的开展时间不能够固定,一学期两次三次,主要是为了讨论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审批、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而召开支部大会,开展组织生活。开展的次数少,开展时的时间少,时间上完全不能保证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教育效果不大,针对性不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开展的组织生活,针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少,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原则上党组织生活应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思想动态、学生身边事、校园热点、社会焦点、形势政策相结合等,但是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大体而言是会议开得多,实践体验得少;大道理谈得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少。由于组织生活缺乏针对性,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党员把其当作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接受,往往是为开会而开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终的效果不得而知。有些高校组织生活愈来愈趋向于娱乐化形式,有损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严肃性。为改观组织生活单调乏味的状况,有些学生支部采用娱乐化的形式开展生活,把体育比赛、文娱表演或外出郊游等同于组织生活,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2]。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非常严肃的政治生活,改变党组织生活原有的初衷,失去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弱化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这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不利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不利于党员的学习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学校党建和其它学生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开展。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并不能简单地将活动泛化、甚至俗化,而应紧紧围绕有助于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来展开[2]。组织生活的好与坏缺少监督和评价机制。目前的高校党组织生活开展的好与坏,缺少正常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评价机制的设立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党组织生活要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增强针对性,强化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改变当前高校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状况,必须在内容上要丰富,要有所创新,同时形式上要多样化,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严肃性。内容方面除了讨论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党的知识教育理论学习以外,还包括学习上级的文件、指示,定期开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是适合党员特点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观看教育意义的视频、讨论国家的时事政治、宣传他人英勇事迹、帮困助学、一对一服务、关注身边的鳏寡老人、关心周围的留守儿童等,也可以把为人民服务融入到学生活动当中,在实践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加强党员们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党员们的积极性和活动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党组织生活开展应规范化,保障时间的充足性和合理性。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形式,支部可以通过多次开展组织生活来加强对各支部成员的管理。因此党组织生活应形成规范,在合理的时间,定期开展。由于学生党支部的建立大都是依托于专业建立,部分是依托于年级建立,在时间上很难统一,因此至少应保障每个月开展一次。充分大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党建”,形成网络阵地。读书、读报式的传统党建工作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目前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且普遍,将现代网络技术大胆地运用到党建工作中,不仅极大地简化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是开展组织生活形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够提高党建工作层次与水平。譬如将各种思想经典著作、政要重要讲话、党建理论研究成果、世界政党动态、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意义视频等资料上网,同时引导学生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动态,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也可开设“热点问题论坛”等,引导学生采用“留言板”、“网上聊天”等形式,发表意见,统一思想等。“网络党建”也便于学生党员之间沟通思想、支部交流经验、师生抒发情感等。[3]网络党建将会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手段。开展党组织生活应制定严格的制度,以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非常严肃的政治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形式,因此为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应制定严格的制度。一是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规定,要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要有针对性,同时以防弱化组织生活的教育和管理功能,以防有损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严肃性;二是规定时间和次数,以保障党组织生活开展的合理性、时间的充足性;三是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用于评价组织生活开展的质量和意义;四是制定信息反馈机制,将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活动氛围等信息反馈回基层组织,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来改善或者制定下一步的组织生活内容,等等。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的质量。作为学校的党务工作者,我们应及时发现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的质量,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搞好学校党建工作,搞好学校学生工作。

生活质量范文篇2

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组织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增进班子团结、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措施。当前,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会议主题不够明确、查摆问题不够较真、整改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往往是汇报工作多、谈思想认识少,摆成绩多、提问题少,讲自己多、谈别人少。通过几次参加乡镇党委民主生活会,笔者深刻体会到,要真正解决基层民主生活会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达到发扬民主、改进作风、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和效果,应当重点把握好主题、态度、查摆和整改四个关键环节。

一、突出主题是重点。每一个阶段的民主生活会主题,都是上级党委(组)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具体的工作状况,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确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次民主生活会都要紧扣这个主题。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此重视不够。有的会前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的对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给班子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不够,会议主题同班子实际结合不紧;有的准备不足,临时动议,开会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发言漫无边际。要解决这些问题,使民主生活会有鲜明的主题,应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抓住主要矛盾,选好主题。根据上级党委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要求各级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段时期的主要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的部署要求,选择本单位、本地区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并按照会议主题进行对照检查,避免因会议主题不明确、不集中,发言随意性太大,把民主生活会开成单纯的工作会、杂谈会。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党委(组)成员在相互之间谈心征求意见的同时,应采取发放征求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充分听取本单位群众的意见,还应广泛听取下级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分类整理并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党委(组)和党委(组)成员个人。班子成员要根据反映的问题撰写发言材料,防止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自我批评时不敢触及实际问题,强调客观因素多、检查主观原因少的倾向。三是做好充分准备,防止跑题。会前,应召开领导班子会,班子成员之间进行充分交换意见,对会议形成共识;对会议的主题、时间、地点、发言内容、需要学习的有关材料进行详细的安排,做好会前的充分准备。切忌主要领导不重视,班子成员不认真,敷衍了事走过场;切忌仓促行事,今天通知,明天开会,大家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最后导致泛泛而谈,离题千里。

二、端正态度是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与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低密切相关。现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民主生活会的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民主生活会过时了;有的认为目前党风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是政策、环境、体制原因造成的,单靠民主生活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有的仅仅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任务去完成,只注重程序和形式,把民主生活会当成了“工作例会”、“庆功会”、“过场会”。为此,我们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和党性观念、大局意识教育,引导他们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民主生活会不同于党内的一般会议,深刻认识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具体来说,重点在四个方面形成共识:第一,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的极好机会。参加民主生活会,反思个人在一个阶段以来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冷静地思考自己哪些做好了,哪些还做得不够好,对自己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可以防止个人行为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第二,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交流思想的极好机会。通过自我剖析,互相提醒,班子成员能够沟通思想,取长补短,融洽感情,增进团结。第三,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向组织汇报思想的极好机会。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定期向组织汇报个人的思想和各方面情况,寻求组织的帮助和教育,民主生活会正是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第四,民主生活会是加强组织管理的极好机会。党组织通过民主生活会,能够及时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及时了解班子成员的思想动态,对班子成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早提醒、早预防,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患于未然,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

三、认真查摆是关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查摆问题,进行积极的思想交锋,是领导班子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检验民主生活会成败的关键。现在,不少单位的民主生活会存在查摆问题不较真、不彻底的问题,经常是以批判的方式体现表扬的意图,用成绩掩盖问题,用共性问题代替个性检讨,这些现象,都是与民主生活会的原则格格不入的,必须认真加以克服。每个领导成员都应以对党的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团结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我批评要态度诚恳。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自我批评,严于剖析检查自己,按照党的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明示和说明。要启发别人敢于进行批评,营造畅所欲言、以诚相见的和谐氛围。每个同志都要严于律己,襟怀坦白,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和廉洁自律情况,认真对照检查,防止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集体不讲个人的现象。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或错误,说老实话,反映真实情况,暴露真实思想,亮出问题,剖析根源,总结教训,明确努力方向。不能就事论事,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文过饰非。相互批评要讲党性、讲原则,克服好人主义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态度,做到坦诚相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批评的同志要欢迎别人批评,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人为善,不掺杂个人恩怨;以理服人,不闹无原则纠纷,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落实整改是根本。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是民主生活会的根本落脚点。问题摆过了,剖析到位了,不能出现“松口气”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把问题的整改落到实处,自觉做到“三个防止”。一是整改措施具体可行,防止解决问题表面化。党委(组)应专门研究整改意见,明确整改重点,制定整改措施。措施的制定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着眼于解决民主生活会上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整改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整改方法和步骤,乃至具体时间表等,都要清清楚楚。二是落实整改责任制,防止解决问题不彻底。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整改工作责任制,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提出具体方案,逐步解决。三是接受群众的监督,防止问题再反复。整改后,及时将整改内容通报给本级党委(组)和下级组织,并就党内外群众提出的意见作必要交代,采取适当的方式,征求干部群众对整改工作的意见,把“尺子”交给群众,接受群众评判和监督,避免问题出现反复。

生活质量范文篇3

一、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扩大移民就业,退休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标准的提高等措施,农村移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88元,比上年增加231元,增长8.4%。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外出用餐的机会多了。2009年农村移民外出用餐支出达268元,比上年增加88元,增长48.8%,占食品消费支出的16.7%。2、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明显增加。2009年农村移民人均用于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为181元,比上年增加29元,增长18.7%。其中,日用品支出80元,增长21.4%;机电设备支出59元,增长20.3%。3、更加注重身体健康。2009年农村移民人均医疗保健用品消费63元,增长21.2%。

二、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移民在各级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大部分住房由原来土坯房、穿逗房变成了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达45平方米,且78%是楼房,比上年增加5个平方米,增长9.7%,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比多9个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房人均为34平方米,比全市农民水平高出21平方米。许多农村移民感叹:如果不是移民搬迁,他们的住房可能还要等几年才能翻新,而且还不一定是这么宽敞、这么牢固的房屋。在调研中我们看到:200-300平方米的移民住房比比皆是。奉节县朱衣镇一苏姓移民,4口人住房面积达390平方米。

三、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过去,大部分农村移民居住环境、道路交通条件比较差,有的移民原来住的地方到集镇采买生产生活资料,得步行半天、甚至一天。翻山越岭、羊肠小道,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十分不便。现在,政府在安置农村移民的时候,一般都选择地段开阔、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移民户出行59%是水泥或柏油路面,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7.8个百分点;饮用自来水的农村移民户占调查总体71.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个百分点;53.3%的移民户使用水冲式厕所,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6.4个百分点。公务员之家:

生活质量范文篇4

一、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对高校学生支部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对精细化管理理念有一个精确地了解。精细化管理要有专业型,这是精细化管理最大的特点和最基本的条件。它要求传统的管理者从侧重操作、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归纳到有专业能力的人身上实施,以系统的方法处理学生支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精细化管理强调“细”,在细中把问题的根本找出来,实施的过程简洁化,以方便管理。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党员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人,其中最关键的是控制过程,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把控,对管理者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如果管理者缺乏专业性,会对整个实施过程把控不到位,满足不了实施的根本性要求。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在支部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任。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或麻烦,导致精细化管理落实不到位。精细化管理需要对这项工作作出一个系统归纳,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好做,如果没有一个系统认知,事情本身难有一个很好地解决途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分散的东西,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大局观意识,从全局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主观思想。任何措施都要有一个全方位把控,这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突出管理效率,以此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任何管理都离不开创新,在精细化管理阶段中,不仅要求管理者要有专业性和系统认知,还需要有创新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创新可以令学校管理保持活力,保持观念的创新很容易被忽略,观念创新要做到不断实施管理理念,要求具有管理的完善性,敢于打破一些老旧的模式,以新的形势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生活质量。

二、高校学生支部中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分析

1.执行精细化管理体系,健全可持续性发展。近年来,在高校中处理好精细化管理,有效运用文化精华,高校支部建设在精细化管理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学生支部生活质量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在学校管理中,创建一些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对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生存有了很大的帮助,学校的管理改革进行很大的改变。从内到外进行发展,对精细化管理进行过渡,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把握好学生生活质量的特性,处理好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建立属于学生精细化管理体系,为学校进行可持续的发展选择。它是一种对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落实,有效贯彻学校精细化规划的方针,贯彻每个环节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整体的重要途径,以此提高学生支部生活质量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合法地贯彻方针,从实际出发达到管理向有效、坚定的路线前进,进行科学管理达到目的。2.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必然性。全面、有效和持续发展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会对学校有一些必要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有贯穿全局的大局观,还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这些都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以学生为本是实施这一规范的根本性条件,维持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培养是对这一方针最好的诠释。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学生支部生活进行安全保障是一种合法的且有效的手段。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实施这项管理规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管理者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怀,对学生支部生活质量进行提升,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样才会营造一种发展的效果,在最基础的管理层面上进行长期细化,使其在创新效果上进行细致分类,从学生学习中渗透管理者的思想,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照顾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支部生活质量。3.更加有利规范学生支部生活质量。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在于精细,精细就是精密细致的意思。精细化不仅要求所有的事情都精益求精,还要对整体有一个很好地把控,在学生管理中进行精密要求。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实施中有很好的典范,如日本丰田汽车就有精益的号召,对汽车进行从质量到外形的规范。不仅企业如此,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生活进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国在教育行业引入精细化管理对于高校管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管理者每天都要对当日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不能对问题视之不理,实现学生的规范和合理性管理,目的是让大家把平常看似简单的问题用心做好,真正地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学生咨询中心,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支部生活质量。

三、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运用

1.尊重学生支部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精细化管理中,明确以学生支部生活质量提升为根本性条件,加强各项规范性条令,在管理中,以党员中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好领导班子,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围绕组织规范、保障学生支部合法权益。党员是学生支部的主要管理重点,是保证鲜活生命必不可缺少的细胞,很多围绕党的主要活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学生支部本身开展的实践活动。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明确以学生支部为建设管理中心,每个学生都拥有应得的权利,保障学生支部的民主性,由学生支部加强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学校学生支部的全面发展。2.注重各方面细节管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注重细节,从根本上杜绝众多影响成效的因素,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学生支部管理等多方面管理层次,严格管理实施过程,全方位把控思想建设,适当引导学生走向正确道路,强化学生支部的管理目标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从小到大地落实方针,注重时代变迁走向,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支部的新思想,制定管理精细化制度,在细节上把控制度落实,由管理者分配任务,落实到位,再好的制度必须有人执行,否则就成为一纸空谈,对于学校支部生活起不到一丝作用。激励学生支部激情,以此增强学校建设速度,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及时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避免出现理解不一样导致事情结果出现两面性的问题。在学生课堂管理中,执行各项规范流程,及时做好学生上课备课等要求,做到有序、有力的讲解,根据学生学习走向及时疏导,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把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支部生活做出一个基本规划和合理执行。课堂方面,做到上课讲解生动有趣,打破传统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老师引入,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保持课堂教学任务有序进行。如果课堂上没有较为精细的过程,没有为学生支部生活建设坚定的基础,那怎么提升学生支部生活质量,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精心设计课堂目标,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思想,激发学生支部学习欲望,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解决,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主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支部生活质量。3.明确学生支部管理职责。学生管理中需要进行合理分块管理,学校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离不开人员的集体运作,通过对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各部门进行有序工作。精细到各个管理层面,体现出规范化,通过分层进行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或个人,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一个归纳总结,使精细化管理符合科学发展。一个规则的建立离不开学生支部本身,由学校制定方针,明确学生支部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学生支部积极性和创造能力,针对各个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管理,激励学生支部在管理中表达自身想法,提高学生整体性效率。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带动学生生活发展,与管理层次相互沟通,了解互相所需,做出合理性法案。

四、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优化学校管理机制,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实现在管理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形成简单有效的管理流程,提高学校管理能力。科学评价学生支部在管理中的成效,结合各方面特点进行合理点评,指出不足并加以修改做到一个提升学生支部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学生支部的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分化,重点突出学生支部管理能力,调动学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支部主观能动性,以此保障学生支部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东华.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7

[2]吴晓亚.执行规章制度,加强有效组织——例谈学校精细化管理[J].丝路视野,2017

生活质量范文篇5

本次调查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考察包括"基本情况","身心健康","消费理财","职场生涯","情感生活","居住环境","社会参与"等七个方面。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回收率97。8%。为提高调查数据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按东中西部比例选取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长沙,成都,大连,哈尔滨,杭州,昆明,兰州,南昌,南京,南宁,宁波,青岛,武汉,西安,郑州等20个大中城市,发放等量样本,在汇总分析时做事后加权。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女性的基本特征如下:

年龄结构在20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婚姻状况70。6%"已婚",18。8%"未婚单身"

家庭结构三成被调查者与父母同住,超过一半(53。9%)的被调查者有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程度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47。9%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职业状况主要为行政管理人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办事人员和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等。

个人月均收入一半以上(56。8%)被调查女性个人月均收入集中于"1000-3000元"

以下为依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年城市女性生活状况的数字解读:

和谐:近七成女性"家庭和谐",大连家庭和谐满意度最高

本次调查显示,68。5%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和谐程度感到"比较满意",仅有6。5%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和谐程度"不太满意"。

分城市来看,大连家庭和谐满意度最高,87。1%被调查女性"比较满意"。按调查结果排序,前10位依次为:大连,上海,青岛,北京,宁波,天津,南宁,郑州,广州,南昌等。这10个城市被调查女性选择"比较满意"的比例均超过七成。

图1:家庭生活和谐满意度

数据显示,家庭收入与家庭和谐满意度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越高,家庭和谐满意度越高。调查显示,影响家庭和谐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生活感情平淡"和"婆媳关系"等。此外,"经济压力","两地分居"和"性格不和"也对女性的家庭和谐满意度产生了影响。

幸福:超过一半的女性感觉"幸福"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本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女性(52。4%)选择了"幸福"。28。8%的女性认为自己的感情生活比较"平淡",另有12。4%的女性不知该如何评价自己的感情生活(n=1915)。

图2:对感情生活的评价

分城市来看,上海女性感情最"幸福",超过七成的被调查女性自我评价"幸福"。按照百分比排序依次为:上海,北京,青岛,宁波和天津,在上述城市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女性都拥有"幸福"的感情生活。

这些感情"幸福"女性,通常处于婚姻(76。7%)中,拥有本科学历(42。9%),职业稳定性较高,如行政管理人员/公务员(27。2%),专业技术人员(12。1%)等职业女性感情"幸福"的比例较高。她们对工作满意的程度也较高,六成以上(61。5%)感情"幸福"女性同时对工作表示满意。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新婚(7。9%)女性感情幸福的比例最高,婚龄与感情"幸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婚龄在8年以下已婚女性感情"幸福"的比例较高。

配偶:"爱家"男性最受青睐

本次调查显示,女性对配偶的期望排名前三位的分布为:"有家庭责任感","体贴人","有生活情趣"等。而"收入高","职业好","外形俊朗"等指标排名比较靠后,分列第五,第八,第十一。

同时,本次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女性(47。0%)对自己性生活感到"比较满意",仅有5。3%的被调查女性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不太满意"。

健康:仅三分之一女性能按时用餐且睡眠较好

本次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女性(54。2%)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但是,仅三分之一女性(35。4%)能够按时用餐;约三分之一女性(33。1%)的睡眠质量较好;仅有11。4%的女性能够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体检:16。6%的女性"从未进行过妇科检查"

本次调查显示,近半数女性(43。3%)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但有16。6%的女性"从未进行过妇科检查",还有8。5%的女性"不记得"自己何时做过妇科检查。

调查显示,"20-30岁"年龄段的女性中,将近三分之一(31。7%)的青年女性从未进行妇科检查。而在"31-40岁年龄段的女性",超过一半(51。9%)的被调查女性能够每年做妇科检查。

在这些"从未"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80。1%个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61。4%为单身女性。

健身:健身会所渐成新宠

本次调查显示,免费健身场所和家中仍是女性健身的主要场所,但在定期健身的人群中已有近四分之一的(23。3%)女性开始到收费的健身会所锻炼身体。与上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

焦虑:16。4%的女性"经常焦虑"

本次调查显示,16。4%的女性"经常有焦虑感",72。1%的女性认为自己"偶尔会有焦虑感"。

分年龄段来看,在"30-50岁"的被调查女性"经常焦虑"的比例最高,平均每五个人里面有一人"经常焦虑",而"51-60岁"的被调查女性几乎没有焦虑感的比例最高(15。6%)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分城市来看,长沙,重庆,南宁女性"经常焦虑"的比例较高,昆明,大连女性"经常焦虑"的比例最低。

调查显示,令女性产生焦虑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

解压:找亲友倾诉

本次调查显示,"倾诉"是女性排遣压力的主要方法,而女性倾诉的对象首选亲友。此外,"逛街购物"也是女性用来派遣压力的常用方法。

我们认为,女性解压的方式首选向亲友倾诉的状况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相应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不足,例如像婚姻家庭指导师这样的职业还比较缺乏,女性难以获得有效便利的心理咨询等服务等。

职场:工作压力和强度增加,满意度下降本次调查显示,89。6%被调查女性感到工作有压力,四成以上(40。3%)的女性感到工作压力"较大"及"很大"。其中31-40岁年龄段女性的工作压力最大。与上年相比,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的比例有所上升。"工资低于期望值","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强度太大"被认为是城市女性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显示,22。9%的女性经常加班,从未加过班的女性比例仅为15。4%。与上年相比,城市女性的工作强度有增加的趋势,每日工作超过八小时的女性比例明显增加。

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女性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2。3%)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十分之一的被调查女性不满足于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上年相比,城市女性对工作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被调查女性对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城市依次为,上海,长沙,大连,成都和宁波等。

公益:七成以上女性想当志愿者

本次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被调查女性对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非常感兴趣,参与公益活动意愿强烈。如图3所示,青岛,南宁,南昌,郑州,天津等城市被调查女性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较高。

图3:不同城市女性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

调查显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被调查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随之增加,初中以下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较弱。这一趋势与上年相同。

生活质量范文篇6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现实基础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主要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有选择性地从上述的两个指标体系中选用部分指标。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测量的三种方法,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反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个方面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代表了当前的需求层次。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相联系,是较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相联系,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不一,这两个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当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人们的需求程度较低,倾向于将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此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上。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高,人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主体间性的范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可、自尊感、亲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这些需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满足。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对生活质量的测量,要同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进行(即上述第三种方法),较低层次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兼顾,只是二者应保持不同的权重。

2农村现实基础及其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的需求与满足程度方面。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基础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理论应该正确反应现实的要求。认识要以现实为基础,理论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农民群体先作大体了解,以确立认识论的合理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至少应在表面效度上适应农民的生活。为此,2004年3月,笔者专门到调查地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建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23.31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以满足日常衣、食、住、行为主,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并不多见。由于调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不高,因此以选用物质方面的客观指标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观指标为辅。客观方面指标选用了个人及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交通情况、居住及住房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同时还调查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突出了家中老人与在校就读成员的数量,以确定家庭经济负担程度。这几个方面以客观的数字描述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观方面的指标选用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观评价、邻里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休闲娱乐、职业、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测量农民的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感受是客观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质量构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础作用的是客观因素。因此,本项研究力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农民生活质量,以物质生活质量为主。这一指标体系的建构也隐含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假设,即由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相当多的农民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劳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与亲戚、邻居交流为主;在娱乐上,寄托于电视、麻将和闲聊……这种状况,决定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如封闭式问卷中提问的方式和答案选项)。因为指标的建构一方面要描述农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劳作上区分农闲与农忙季节的劳动时间,并测量劳动强度对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在交往上,测量农民交际范围(左右几家的邻居、对同村但不同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对象(邻居、亲朋好友等),测量农民获得他人认可、自尊心的满足程度;在娱乐上,描述农民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描述直接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观察。

(3)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上,要着重描述这种状况,并分析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两个相反的方面:①积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②消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分离,在此情况下情感是否会变得淡漠;互动方式(打电话、写信、带口信等),互动频率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还需照顾未成年儿童,这些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会起什么变化。建立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外出务工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收入、住房情况、家庭设施、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方面;第二,设立多项指标,测量外出务工者与在家留守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频率、关系的变化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主观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联系起来。

(4)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仅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而且受农村公共设施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以来,本项研究的调查地点经济发展较快,新建了多项农村公共设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也带动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客车、麻木(客运小三轮摩托车)大量涌现;新修了农田基本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新建了水塔,有线电视入户,电话线也牵到村中。这些新的公共设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新的变化,在调查中不能忽视。为了反映这些变化,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一方面测量农民对这些设施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作纵向对比,以过去为参照标准,测量公共设施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5)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活质量不但要描述目前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有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增加若干预测项是必需的。根据调查地点的状况,本项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三项预测项,分别是家庭订阅报刊的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前两项关注个人的发展,后一项关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时点测量这几个问题,将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从而有助于了解其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判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总之,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标与调查对象相适应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从社会现实基础出发,同时要直接来源于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变量来求证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1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生活质量范文篇7

关键词:4C延续护理;食管癌;焦虑;生活质量

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为患者带来失眠、焦虑、抑郁等强烈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情绪及治疗配合度都带来巨大的影响[]。4C延续护理是近些提出的先进护理模式,现主要应用于各类慢性疾病的护理。现将其应用于食管癌伴焦虑患者的护理中[2],以探究其对食管癌伴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随机选取207年2月-208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食管癌伴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岁-69岁,平均(55.5±3.2)岁;其中,男患者5例,女患者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岁-72岁,平均(57.5±2.9)岁,其中,男患者8例,女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功能锻炼的等方面进行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4C延续护理,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传达给患者,并将临床治疗的成功案例分享给患者,提高其治疗的配合度;在患者疼痛时,给予患者科学的指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改变患者体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指导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使患者家属在出院后也能保持对患者科学的护理方式;对出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并将家居护理的方式传授给患者,以提高其康复指数。1.3指标观察。采用生命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分值越高,证明其生命质量越好;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护理后的焦虑度进行评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的焦虑情绪越弱。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组间经t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进行评估后发现,实验组的生命质量评分均远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度评分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度评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我国作为世界食管癌高发地区,每年约会因其病死近5万人。严酷的病情使得大多数患者都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3]。为此,如何缓解患者的痛苦,如何安抚患者的焦虑情绪成为治疗食管癌患者时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同其他慢性病一样,食管癌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在院期间患者由医护人员全程照管,而出院后的患者护理就成了盲点。由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4C延续护理在逐步填补这一漏洞。通过4C延续护理,患者在正面了解病情的情况下,正视病痛,用科学的方式转化疼痛感,理解治疗进程中的自身改变,放开心结,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自然的融入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护理人员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为患者提供详尽的出院后护理计划并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支持给的4C延续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4C延续护理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度,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苏霖,汪淼芹,谭敏,等.4C延续护理对食管癌伴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9,6():66-69.

[2]李淼,汪淼芹,苏霖,等.食管癌患者应用4C延续护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医学,207,38(4):476-479.

生活质量范文篇8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

(一)今后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以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年粮食总产量在18万吨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标准化框架;农业组织化程度向更高层次发展,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订单农业(农户)”的组织化模式示范点,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力争达到85%;建成使用奶牛养殖基地;基本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健全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一区六基地”和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

(二)加快“一区六基地”建设。“一区”,即:以*特点、*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重点建设以科技领先、效益显著,世外桃源、诗情画意,品牌卓越、人才荟萃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含量高、消耗少、无污染的生态型农业为产业导向,大力发展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生物高科技、蔬菜与花卉、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农业。打造好“六基地”,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高品质西瓜蟠桃等瓜果生产基地、标准化集约型生态养殖基地、种质种源繁育基地和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三)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1)以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规模经营为基础,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2)以银龙蔬菜为依托扩大设施菜田、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蔬菜出口加工产业化。(3)以“皇母”、“施普”品牌为核心,形成蟠桃产业化。(4)以光明乳业为龙头,形成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化。(5)以“唐龙”、“申漕”特种水产为基础,实施白对虾产业化。(6)以“大昌双汇”猪肉制品为重点,扩大肉制品产业化规模。(7)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果林养禽业,形成三黄鸡等禽类产业化。(8)开发资源节粮型的松隐肉山羊项目,形成产加销一体的肉羊产业化。(9)开发“多利升”精品西瓜、优质草莓、葡萄、组培花卉,形成规模产业。(10)开发特色生态大色块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培育基地,打造品牌,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

(四)加大农业政策推动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区、镇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重点在设施粮田建设、设施菜地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农田水利建设、动植物病虫防治和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从依靠资源增长向依靠资源、知识、智力增长的转变;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科教兴农投入力度。区、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四新”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工作和“专业农民”培养。

二、以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两种优势,实行一次就业政府政策支持,二次就业市场导向为主。确保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不少于1万个。对新办企业招收员工,50%由当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服务机构根据劳动力资源状况开展定向推介,50%由企业向市场招收;凡是录用人员,企业均应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企业录用本地员工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结合,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就业。要综合运用市委、市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无业人员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政府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无业人员,提供三项政策扶持:一是创业项目支持。通过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将征集的创业项目免费向创业者推荐;二是专家指导、咨询支持。通过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开业登记、开业策划、项目论证、市场分析、经营管理、投资分析等咨询、指导、策划一揽子服务;三是开业贷款担保支持。对有志开业的无业人员开通开业贷款担保“绿色通道”,帮助开业者解决融资困难。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人员继续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对公益服务类岗位的补贴,开发以社区“四保”服务、社区治安巡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服务、卫生后勤四保服务等“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每年稳定在5000-6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新办或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及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企业实体、社区实体,吸纳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并按本市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给予税收减免。

(七)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和择业竞争能力。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名,其中职业技能等级工培训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5000名。对35周岁以下无业人员,重点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来增强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对35周岁以上无业人员,重点通过上岗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动者对普通工作岗位的熟练程度。根据本区化学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储备性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位未就业人员都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按照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培训人员,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市政府规定半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另一半的培训经费由区、镇(工业区管委会)两级政府按各50%的比例补贴,同时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继续对培训机构实行奖励机制,按照培训的人数、结业率、获得证书人数、推荐就业人数等指标实施奖励。要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新途径。各镇、工业区要及时与落户企业沟通,把就业岗位采集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工单位要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扶持他们上岗。

(八)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延伸就业服务平台。要建立城乡居民就业状况登记制度,建立全区劳动力资源档案,做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就业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愿望等“六个清”;有针对性地为无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就业政策等服务,引导择业人员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观、创业观,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择业观念。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作用,进一步完善区、镇(街道、工业区)、村(居委会)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无业人员就业服务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制度,由区、镇(街道、工业区)就业服务机构统一调配,优先安排无业人员就业。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用工管理,凡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工,必须优先考虑使用本地劳动力。

三、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九)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农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措施,使社会保险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给付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逐年提高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的单位统筹金和个人保险金“两金”缴费水平。二是注重提高农村务农参保人员个人保险金缴纳水平,并采取社会统筹的方法,按照单位统筹金缴费基数的30%比例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务农参保人员缴纳统筹金;同时把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单位统筹金的30%统筹到务农参保人员个人帐户,以确保务农参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三是分三年时间,对农村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实施每月不低于75元的养老金托底补助。

(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规范用工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有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行为。凡是在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中介服务组织从事劳动的人员,一律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用工单位为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市最低工资水平的劳动报酬,并为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城保、镇保、农保、外劳综合保险等)。新办企业在招收录用员工时,必须在录用员工时办理就业登记,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就业员工办理好社会养老保险。

四、以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卫生水平

(十一)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基本统一全区合作医疗制度。20*年,全区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应保尽保”,个人年缴费基数为110元,以后每年按照农民年人均收入2%的比例确定缴费基数。同时,实行社会统筹合作医疗经费。区、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各50%予以配套。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务工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用人单位应当为未参加“城保”、“镇保”、“外劳综合保险”的员工以*市年最低工资标准线的4%缴纳农村合作医疗扶持资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统筹金。支持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保险,自主缴纳个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报销待遇。

(十二)降低区级大病起付线,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20*年起,将区级大病起付线下降至12001元,区级大病封顶线升至3.5万元,同时加大对贫困合作医疗投保者救助力度,最高可救助8-10万元,让更多贫困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

五、以落实最低收入水平为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十三)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努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要继续实施千名干部党员帮万名困难群众的结对帮困工程,定期发放生活补助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目标,开展自主创业等。同时,要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做好*区义务教育阶段帮困助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就读大学进行助学帮困救助的实施意见》,确保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正常就读,完成学业。

六、以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为示范,逐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十四)借鉴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经验,逐步推进农村居民居住集中化。要认真总结廊下镇万春村、枫泾镇新春村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的经验,按照农村居住点规划布局,在降低农民宅基地置换成本和集中居住点配套建设成本的基础上,贯彻“政府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布局,农民自觉响应,梯度递延置换,适当予以补贴”的原则,实行“拆迁给补偿,安置给低价”,使农民宅基地置换房变为“产权房”或“使用权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

(十五)注重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选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一镇一点”推进中,应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布局,首先选择与城镇建设、工业区动迁安置点相邻近的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的建设。充分利用城镇规划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电视网络等公共设施和教育、卫生、商业等资源,节约投入成本,让农民享受城镇化的环境设施,以利于吸引农民入住。其次选择远离镇区、比较偏僻而又适宜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采取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以农民旧宅基地置换新宅基地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集农村居民居住、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民新村。

(十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废弃物、污水粪便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的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发挥好农村河道保洁员、卫生保洁员、道路养护员三支队伍作用,保持河道流畅、水质清澈、道路平坦、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村容整洁。

七、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十七)要巩固和发展“四五”普法成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居民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法治意识,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治保会和农村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的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案措施,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民小组,大事不出村委会,确保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村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生活质量范文篇9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

(一)今后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以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年粮食总产量在18万吨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标准化框架;农业组织化程度向更高层次发展,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订单农业(农户)”的组织化模式示范点,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力争达到85%;建成使用奶牛养殖基地;基本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健全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一区六基地”和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

(二)加快“一区六基地”建设。“一区”,即:以*特点、*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重点建设以科技领先、效益显著,世外桃源、诗情画意,品牌卓越、人才荟萃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含量高、消耗少、无污染的生态型农业为产业导向,大力发展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生物高科技、蔬菜与花卉、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农业。打造好“六基地”,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高品质西瓜蟠桃等瓜果生产基地、标准化集约型生态养殖基地、种质种源繁育基地和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三)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1)以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规模经营为基础,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2)以银龙蔬菜为依托扩大设施菜田、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蔬菜出口加工产业化。(3)以“皇母”、“施普”品牌为核心,形成蟠桃产业化。(4)以光明乳业为龙头,形成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化。(5)以“唐龙”、“申漕”特种水产为基础,实施白对虾产业化。(6)以“大昌双汇”猪肉制品为重点,扩大肉制品产业化规模。(7)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果林养禽业,形成三黄鸡等禽类产业化。(8)开发资源节粮型的松隐肉山羊项目,形成产加销一体的肉羊产业化。(9)开发“多利升”精品西瓜、优质草莓、葡萄、组培花卉,形成规模产业。(10)开发特色生态大色块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培育基地,打造品牌,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

(四)加大农业政策推动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区、镇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重点在设施粮田建设、设施菜地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农田水利建设、动植物病虫防治和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从依靠资源增长向依靠资源、知识、智力增长的转变;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科教兴农投入力度。区、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四新”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工作和“专业农民”培养。

二、以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两种优势,实行一次就业政府政策支持,二次就业市场导向为主。确保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不少于1万个。对新办企业招收员工,50%由当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服务机构根据劳动力资源状况开展定向推介,50%由企业向市场招收;凡是录用人员,企业均应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企业录用本地员工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结合,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就业。要综合运用市委、市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无业人员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政府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无业人员,提供三项政策扶持:一是创业项目支持。通过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将征集的创业项目免费向创业者推荐;二是专家指导、咨询支持。通过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开业登记、开业策划、项目论证、市场分析、经营管理、投资分析等咨询、指导、策划一揽子服务;三是开业贷款担保支持。对有志开业的无业人员开通开业贷款担保“绿色通道”,帮助开业者解决融资困难。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人员继续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对公益服务类岗位的补贴,开发以社区“四保”服务、社区治安巡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服务、卫生后勤四保服务等“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每年稳定在5000-6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新办或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及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企业实体、社区实体,吸纳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并按本市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给予税收减免。

(七)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和择业竞争能力。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名,其中职业技能等级工培训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5000名。对35周岁以下无业人员,重点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来增强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对35周岁以上无业人员,重点通过上岗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动者对普通工作岗位的熟练程度。根据本区化学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储备性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位未就业人员都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按照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培训人员,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市政府规定半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另一半的培训经费由区、镇(工业区管委会)两级政府按各50%的比例补贴,同时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继续对培训机构实行奖励机制,按照培训的人数、结业率、获得证书人数、推荐就业人数等指标实施奖励。要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新途径。各镇、工业区要及时与落户企业沟通,把就业岗位采集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工单位要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扶持他们上岗。

(八)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延伸就业服务平台。要建立城乡居民就业状况登记制度,建立全区劳动力资源档案,做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就业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愿望等“六个清”;有针对性地为无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就业政策等服务,引导择业人员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观、创业观,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择业观念。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作用,进一步完善区、镇(街道、工业区)、村(居委会)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无业人员就业服务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制度,由区、镇(街道、工业区)就业服务机构统一调配,优先安排无业人员就业。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用工管理,凡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工,必须优先考虑使用本地劳动力。

三、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九)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农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措施,使社会保险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给付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逐年提高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的单位统筹金和个人保险金“两金”缴费水平。二是注重提高农村务农参保人员个人保险金缴纳水平,并采取社会统筹的方法,按照单位统筹金缴费基数的30%比例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务农参保人员缴纳统筹金;同时把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单位统筹金的30%统筹到务农参保人员个人帐户,以确保务农参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三是分三年时间,对农村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实施每月不低于75元的养老金托底补助。

(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规范用工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有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行为。凡是在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中介服务组织从事劳动的人员,一律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用工单位为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市最低工资水平的劳动报酬,并为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城保、镇保、农保、外劳综合保险等)。新办企业在招收录用员工时,必须在录用员工时办理就业登记,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就业员工办理好社会养老保险。

四、以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卫生水平

(十一)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基本统一全区合作医疗制度。20*年,全区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应保尽保”,个人年缴费基数为110元,以后每年按照农民年人均收入2%的比例确定缴费基数。同时,实行社会统筹合作医疗经费。区、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各50%予以配套。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务工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用人单位应当为未参加“城保”、“镇保”、“外劳综合保险”的员工以*市年最低工资标准线的4%缴纳农村合作医疗扶持资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统筹金。支持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保险,自主缴纳个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报销待遇。

(十二)降低区级大病起付线,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20*年起,将区级大病起付线下降至12001元,区级大病封顶线升至3.5万元,同时加大对贫困合作医疗投保者救助力度,最高可救助8-10万元,让更多贫困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

五、以落实最低收入水平为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十三)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努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要继续实施千名干部党员帮万名困难群众的结对帮困工程,定期发放生活补助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目标,开展自主创业等。同时,要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做好*区义务教育阶段帮困助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就读大学进行助学帮困救助的实施意见》,确保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正常就读,完成学业。

六、以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为示范,逐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十四)借鉴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经验,逐步推进农村居民居住集中化。要认真总结廊下镇万春村、枫泾镇新春村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的经验,按照农村居住点规划布局,在降低农民宅基地置换成本和集中居住点配套建设成本的基础上,贯彻“政府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布局,农民自觉响应,梯度递延置换,适当予以补贴”的原则,实行“拆迁给补偿,安置给低价”,使农民宅基地置换房变为“产权房”或“使用权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

(十五)注重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选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一镇一点”推进中,应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布局,首先选择与城镇建设、工业区动迁安置点相邻近的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的建设。充分利用城镇规划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电视网络等公共设施和教育、卫生、商业等资源,节约投入成本,让农民享受城镇化的环境设施,以利于吸引农民入住。其次选择远离镇区、比较偏僻而又适宜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采取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以农民旧宅基地置换新宅基地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集农村居民居住、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民新村。

(十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废弃物、污水粪便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的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发挥好农村河道保洁员、卫生保洁员、道路养护员三支队伍作用,保持河道流畅、水质清澈、道路平坦、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村容整洁。

七、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十七)要巩固和发展“四五”普法成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居民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法治意识,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治保会和农村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的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案措施,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民小组,大事不出村委会,确保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村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生活质量范文篇10

一、进一步提高对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重要性的认识

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解决领导班子自身矛盾、加强党内监督、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有利于党组织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有利于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自律,有利于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增强团结、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在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的同时,要认真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经受党内生活的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

二、明确民主生活会的目的要求,充分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

民主生活会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会、总结会,应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增强党性锻炼为重点,按照“三严”“四自”的要求,围绕学习、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的问题汇报思想状况,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把民主生活会开成研究工作的会议,不能回避矛盾,脱离实际空泛议论。根据实际需要每次会议应重点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或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时间、议题,会前应报告上级党组织。

民主生活会前,应委托纪委(纪检组)、组织部或机关党组织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要采取多种形式把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并如实向主要负责同志及每个成员反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上级党委、纪委、组织部门要事先有组织地收集和掌握群众和干部反映,及有关情况。对有关领导成员需要在民主生活会上说明或检查的问题,可在会前同主要领导干部或领导成员本人沟通。参加指导下级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的人员,根据需要可提前到会,同主要领导干部一起研究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有关事项。

民主生活会后,应将会议的基本情况、解决的问题、整改措施,及时报告上级党组织,必要时要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通报。

三、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是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搞好党内监督的关键。每个领导成员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团结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首先要进行自我批评。每个同志都要严以律己,襟怀坦白,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和廉洁自律情况,认真对照检查,防止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集体不讲个人的现象。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或错误,说老实话,反映真实情况,暴露真实思想。对群众意见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必须如实说明,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不能就事论事,不能避重就轻,不能文过饰非。

相互批评要打破情面,讲党性、讲原则,不能迁就照顾。要克服好人主义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态度。做到坦诚相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批评的同志要欢迎别人批评,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压制批评,不能打击报复批评者。相互批评要紧紧抓住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闹无原则纠纷。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交心谈心,经常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和误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对有违纪问题又不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查自纠的班子成员,必须严肃纪律,从重处分;对虽有违纪问题但能自觉检查,主动纠正错误的,可以不予处分或从轻处分。

四、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开好民主生活会的责任

民主生活会开得好不好,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负有主要责任。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是:

(一)会前根据上级党组织和群众反映的意见,同其他领导成员交心通气,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廉洁自律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对领导班子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会上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承担工作中发生失误的领导责任,诚心鼓励大家对自己提批评意见。正确引导其他成员的发言,正确引导成员之间开展相互批评。

(三)会议结束时,对民主生活会情况作出评价和总结,指出不足,提出要求。

在民主生活会上,如果有的班子成员存在违纪问题,本人不自查,主要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又不提出、不批评的,一经发现要追究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

五、抓好整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重要环节。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会上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要一个一个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要明确具体,责任到人,狠抓落实。

每次民主生活会都要检查上次民主生活会后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问题解决得不好或没有解决的,要分清责任,提出批评,限期改正。

六、加大对民主生活会指导和监督的力度

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下级党组织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有效措施。要坚持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切实加强指导,对矛盾较多的要具体帮助。

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应有计划地参加下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负责同志,每年都要参加一些省区市党委和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级党委常委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参加下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不得少于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