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56:38

生活

生活范文篇1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的趋势。

⑵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师大及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九五期间承担省级立项课题“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与教授的指导,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课题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

3、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研究与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支撑性理论: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4、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5、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与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态度、参与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这一子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生活德育目标体系。

生活范文篇2

一、鲜活生活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所有科目的源头,政治课也不例外,生活当中处处充斥着教学资源,现实生活的实例与课本当中的教学相互联系,才能体现出课本内容的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会逐渐被激发。比如,在讲授《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有关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引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明白国家为什么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这种结合时政热点的举例,不仅结合了所学课本的知识点,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的情况下,还掌握了课本的知识。除此之外,在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时事时,也可以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将学生身边的小事与课本当中的相关知识点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并掌握知识。比如,有的学生会出现浪费和炫耀的现象,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问题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我国市场的情况而开展“企业应如何树立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等。

二、情境与教学相融合,纠正学生偏差思想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还都有一些较为幼稚需要成熟的事物。在这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成人意识在确立,独立意识也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自尊心方面更有了较为强烈的要求。但是,由于处于长期的高考压力下,在心理发展方面产生了一些偏差。针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本,创造适当的情境,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偏差思想,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一些自闭、狭隘、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别人的心理偏差,让学生在情境教学当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回归健康的生活,正确地认识身边的生活和自己。比如,在讲授有关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我引用了李小鹏的经历,引导学生探究李小鹏的成功背后的不容易,引导学生探究李小鹏的成功究竟是教练的作用大一些还是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抗挫折能力。

三、生活与思想政治相联系,活用政治知识

生活范文篇3

⑴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②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我校现代生活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1996年始,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现代生活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由于该研究涵盖面广,“九五”期间,我校重点展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这一研究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入研究,为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要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仅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还不够,所以“十五”期间,我校在继续完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同时,将研究的重点向生活德育转移,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

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2、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问题。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与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结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生活德育模式。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的趋势。

⑵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研究与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师大及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九五期间承担省级立项课题“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与教授的指导,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课题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研究与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支撑性理论: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七、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与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态度、参与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这一子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生活德育目标体系。

生活范文篇4

生活的斑斓就如春天里那一片云彩,生活的朝气总在四季的晨曦中辉映。生活,令人寻味似品咖啡般的深沉……

——题记 生活告诉我,友情永远是生命中最耀眼的一缕阳光。它就像一座坚硬的城墙,永不衰败。它使不同肤色,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完成世界和平的梦想。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向往胜利,和平。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工作中,他们相辅相成。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对志向崇高的朋友才造就了伟大的“第一国际”。细细想来,这是一份拯救世界的友情!

生活告诉我,只有从小就有远大目标的人,才能实现梦想。以前,有一个少年,在12岁那年,他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奋力拼搏,成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为了证明他坚定的决心,他在自己的球拍上刻下了两个字——冠军。他刻苦,努力,别人付出多少汗水,他就要付出双倍的汗水。七年过去了,这位19岁的少年终于成了一名了不起的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他就是孔令辉。“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生活告诉我,生命的历程不可能风平浪静。世人皆知的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从小生活就很贫穷,爸爸很早就死了。年少的他很早背着行囊闯天下去了。他想当演员演戏剧,但别人认为他是丑小鸭,不接受他。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受到了许多批评家的抨击与讽刺。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幸福都是自己创造的,机遇却是偶然的。别指望你的人生一帆风顺,生命需要磨练。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太多,它需要人类去探讨,去发现。表面上生活给予人们许多的不均,但我们必须懂得,不平等的生活更有趣,更富有创造力。去感受生活吧,追求你想要的,你会发现,幸福和你只是一步之遥!

生活范文篇5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环保,从我做起。

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而绿色校园中的“绿色”也就不只是一种颜色那么简单。走进我们如今洋溢着书香味的校园,你会被那迷人的风景所吸引。高大现代化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鲜艳夺目、争奇斗艳的花卉。漫步在校园里这一派绿景下,会使你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校园中的绿色风景,对我们同学是极其有益的。不是吗?一节课后,站在走廊上看看校园中的绿,让我们大饱眼福,也使精神达到更高、更好的状态!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又可以在校道上走走,看看周围的景物,不是有置身花园之感吗?由此校园的美好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就应该让校园中的绿色永存。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中学生低碳环保征文演讲稿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自然,人类自我的本真。自然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和能量,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基础。雨果曾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有关环境方面各类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保护地球母亲,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做力所能及的事。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拼搏,生活在都市里,随处可见的住房广告上,总是将居住环境写得极美,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是都市人对优质居住环境的期许!

窗可透光,窗可通风,窗可映影……常常在窗边看夕阳西下,在晚霞瑰丽的时刻,在窗边静静地欣赏落日与云彩绚丽的景象,那景象真让人神往与陶醉,西天的色彩艳丽而浓重,这就遮避了许多无赖与困境。白天,城市的天空往往有些灰暗,苍白,严重的污染使得窗外的远景朦朦胧胧,城市的发展使窗外高楼林立,密密层层,挡住了我眺望远处的视线;夜晚,城市的天空又显得躁动而混乱,霓虹灯,路灯,车灯,探照灯,张扬着强光映进窗来,使人感觉失却了许多夜的宁静。现实中的都市总是高楼林立,人群熙攘,车水马龙,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绿色家园。

生活范文篇6

对生活贫困党员进行关爱和帮扶,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员的生活贫困问题,客观地分析贫困原因、贫困程度,构建党内服务机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大胆地对生活贫困党员进行帮扶和关爱。

一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党员,采取定期补贴方式进行帮扶。各级党组织要研究对策,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贫困问题。红河州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推出了农村无固定收入老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农村60岁以上、党龄在10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党员按照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全州16000多名生活贫困党员的实际困难得到了缓解,全州每年补助资金达到380多万元。

二是对特殊原因突然陷入生活贫困的党员,通过民政、党组织两条途径进行帮扶。农村党员由于疾病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陷入生活贫困的,党组织除按照党内有关规定,从党费中拿出一定经费进行帮助、慰问外,还要帮助党员向民政部门申请困难补助。同时,组织其他党员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劳动力等帮助,促使他们生产生活转入正常,并逐步摆脱贫困。

三是对有劳动能力的生活贫困党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这部分党员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息、资金、技术和劳力,针对以上情况,党组织出面给予项目、资金、技术和劳力等方面的帮扶,增强其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通过健全“造血”功能来解决他们的生活贫困问题。

生活范文篇7

生活告诉我们,在困难和不幸面前,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敢面对人生的大海暗礁和风浪,以大浪淘沙的精神激起美丽的浪花,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乘风破浪,就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学会面对生活,不为工作所困,不为疾病所惧,不为名利所累,不枉自虚度,不轻言放弃,无愧于心,无愧于己,品味生活,欣赏生活。

生活永远都不拒绝强者,有的人只是使劲地划着船,只想拼命地冲向暴风雨与之决斗,有的人只是驾着舟挺着船尖划破大浪,依然前进,有的人只把那份颠簸当作大海带来的乐趣,前进,有的人……他们最终成了胜利者。寻到了梦,成了强者,只因为在生活的大海中,他们勇于面对。

生活告诉我们,勇于面对一切,面对顺境的时候,面对成功的时候,面对生活的时候,要昂首挺胸正视一切,面对成功,坦然接受,再创辉煌。

生活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生活。生活告诉我们,要昂首挺胸,正视一切,面对困难,只有勇于前进才能到达成功的顶点。

生活范文篇8

二是重防范,轻赏识。学校制订几大类几十项便于操作的规章是必要的,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以赏识教育为主,却以防范为主,把重点放在检查和纠正错误行为上,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儿童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虽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培养了奴性的人格。

三是注重大道理的说教,轻视基础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首先要让他们遵守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国外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在回答记者关于“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等等。这些最基础的文明行为习惯成为他成功的起点。

四是以往的德育工作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用同一目标培养儿童,用同一模式教育儿童,用同一标准评价儿童——以大工业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待教育。

新的世纪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挑战,我们的对策是,确立“生活德育”思想,提出学校德育应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德育应走到学生生活中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国外有位教育家说: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接受磨练,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学校德育如何走到儿童生活中去呢?

在观念上,教师要认识到我们手中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生命,每个儿童都是大自然的作品,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富有创新的潜力,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敏感往往超过成人,教师是他们平等的朋友,爱他们是我们的天职。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强迫他们服从,歧视顽皮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对学生权益的侵犯,是对神圣的教育的亵渎。

在行动上,教师要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了解学生鲜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童年时的生活是真正独特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我们认为,一旦我们走进儿童的生活,就会发现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他们的想法是成年人所没有的。例如,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见报后,有一些学生产生困惑:“可惜我遇不到歹徒,成不了英雄。”这时,我们的德育就可与儿童向往英雄、又不全面认识英雄的鲜活思想相沟通,提炼成一个个热点、焦点和是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和辩论,发动一场关于“英雄观”的讨论,明确了只有平时“见难相助”,关键时刻才能“见义勇为”,同时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也要机智应对,量力而行。而那些默默无闻地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人都是无名英雄,也是最可敬的人。

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

1、课堂生活,应重在感悟和体验。

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社会课,要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环境保护的重要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他们朗读和发言,让他们体验成功,寻找自信,缩短差距。

2、课余生活,应重在交往能力、做人准则的培养。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因而,在课堂学习之余,师生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创造师生间交往关系的同时,也创造着生活,体验、内化着生活的要求,从而也建构着自我。另外通过生与生、生与他人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和生活情境中,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3、家庭生活,应重在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物质的贫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弥补了学校德育的软弱。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家庭教育,往往把生活中的困难、劳累和挫折都由家长去代劳,民谚说得好,“勤劳的母亲养了个懒女儿”,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面向未来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社会实践,应重在参与。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我们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这片热土,从看周围的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的大成果。同时,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例如,我们依托红领巾法庭、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法庭听证”、“学农学工”、“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东西部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德育应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生活德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一切德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德育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主张尊重他们,解放他们,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认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德方面的活动和情感方面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

1、注重发扬主体精神。

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品尝成功的快乐。如我校的“小龙人中队值周活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2、注重坚持全体参与。

开展各项活动,班干部和音、体、美等尖子学生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特别多,相反,一般学生大多只充当配角。我们应抛却浅薄的功利观,走出应付中心工作的任务式小圈子,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教师应努力唤醒蕴藏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我校在“雏鹰争章”活动中,教师能洞察儿童心理,成功地在班里设立水长、花长、灯火管理员、师生悄悄话传递员、童画廊廊长等“十佳自我服务岗”,定期评选班级的“卫生功臣”、“作业标兵”,颁发班级大雁奖、新星奖和金苹果奖。不仅所有班级有值日班长,有的班级还有两套班委。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很好弘扬,以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同样表现得生龙活虎。

3、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

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晨会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晨会活动研究,开创了“生活万花筒”、“欢歌一曲”、“一周望”、“知识爆米花”、“实话实说”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栏目,为学生喜闻乐见。班队活动也根据学校、级部、班级特色,开展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天降大雪,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的演习;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一个缺点;开展丰富多采的小龙人龙年系列活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德育应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

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充当着德育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监督者,而受教育者则成为配角甚至看客,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再者,一味强调规范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表现出过分的热情。这种程式德育把全人类的道德真理变成了一些狭隘的日常生活的准则和规则,只有马后炮式的查漏补缺,没有师生的创造性,德育便如一潭死水,何以能育人?

生活范文篇9

近一段时间,我们院青协与生科院青协积极策划及组织了“倡导低碳生活”。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主要是策划及宣传方面的工作。由于此次活动是呼吁人们减少碳的使用量,所以我们几乎没有用宣传纸,以手机短信,通话,口头交流,宣传板等形式把此次活动宣传出去。

小结:不仅在这次活动中,其他大多数活动,都使我获得一个非常深的感触:1宣传工作很难,宣传到位更难。2活动的策划往往很难有新意,而且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有的随时改变原先的计划。比如这次活动,原本打算比如,这次活动原本打算在星期日结束,由于天气方面原因,提前结束,但是打电话捐书或预定资料的人还剩好多,所以我们决定以后定期搞一个活动,希望此次活动能够传承下去,使默写人眼中的垃圾成为另一些人心中的宝贝。

二.活动期间:有几点,我是非常地感动。1这几天温差比较大,中午可以说是比较炎热,但是我们的志愿者还是热情饱满,干劲十足。2每天很早就起床,桌子椅子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一批一批的轮换着去西饼屋买些东西,草草地解决了自己的早餐。而中午却要(!)到将近两点钟才可以轮换着吃到饭(中午捐书换书的人实在太多了),一天下来,累不用说,嗓子哑的人都有出现了。3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能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解释给同学们我们的活动目的,形势,还有一系列的条件,并能及时做好记录。一批累了,另一批能及时换上,有些却主动一直从早上忙到晚上,等食堂一楼关门了,我们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小结:这次活动在某些个方面策划得还是不周全,不如天阳伞没有准备好。

生活范文篇10

2、解决党委成员在思想作风上和工作上的问题,沟通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认识。

3、每次生活会后,向上级党委汇报情况。

重大事项议事制度

1、对镇人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如:工作计划、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资金使用等重大行政措施进行讨论和决定。

2、在经济工作中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如农业生产计划任务,农业基本建设方案、农业开发项目、重大技术措施的推行以及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变更企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等物质文明方面的决策规划的讨论和决定。

3、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如:举办文化活动,创办“四室一中心”抓好教育、卫生、治安工作。

4、讨论和决定需要提交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重大问题,包括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方案等重大工作的安排。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1、镇党政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由镇党委书记决定召开,镇政府办公室负责通知,紧急情况下通知到人,会议一般安排在白天进行,必要时安排在晚上。

2、镇党政联席会议参会人员: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镇人大主席、镇政府正、副镇长、镇长助理,必要时邀请市驻镇工作队正、副队长、镇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3、镇党政联席会议,主要安排近期要推行的日常工作,听取有关会议精神传达,集中学习有关的上级文件。

4、镇党政联席会议,由镇党委书记主持,特殊情况下由书记委托副书记主持,参会人员必须听取有关人员汇报,并作好记录,对提出的方案认真思考,发表建议,最后由党委书记总结。

党委会议制度

1、讨论党的建设工作。

①思想建设。掌握所属党组织成员的思想动态,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深入向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使广大党员都成为自觉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的先锋战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模范。

②政治建设。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党的政治纲领、路线和政策,去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实践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前进的正确方向。

③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干部队伍的素质对于党的路线贯彻、执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四化”干部的方针是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主要是从严治党,把少数腐败分子清除出党,把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不断地吸收到党内来,表彰先进,处置不合格的党员。

④班子建设。调整、配备好基层党组织以及行政企业的领导班子,以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地贯彻执行。

⑤加强对民兵、青年、妇女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2、每季度召开一次议党会议,总结和回顾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情况,制定下一阶段贯彻执行主要措施。

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制度

1、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定于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安排在季初的上旬,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提前或推迟,或可增加召开次数,并于会前三天,由镇党委发出书面通知。

2、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参会人员:全体党委成员、各村支部书记、镇直机关(总支)支部书记,必要时邀请党员副镇长、镇长助理参加。

3、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主要是学习上级有关政策和文件,研究全镇党务工作,进行重大经济决策,研究推行中心工作,研究关于加强对人代会的组织领导工作,研究党员培训和民主评议党员方案。

4、支部书记联席会议,由党委书记主持,特殊情况下由书记委托副书记主持,全体参会人员必需按时参会,认真听取会议发言,并作好记录,对提出的方案认真思考,充分地发表意见,最后由主持作出决策。

5、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形成决定、决议,各支部要根据会议精神召开支部大会,积极推行。

6、召开支部书记联席会议,由镇党委组织委员作好记录,并负责考勤登记。

党内生活制度

一、“”制度:①支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上,要求五分之四以上的党员参会,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有关重大问题;②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分析党员思想状况,研究党务工作;③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近期的工作任务开展学习和讨论;④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党课,以党章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教材。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①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领导成员的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②每次生活会要通报上次会议有关问题的落实情况,并围绕重点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③提前10天通知参会人员和请求上级派人参加,会后一周内将情况上报;④缺席者须交书面发言材料。

三、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底对照党员标准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评选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评议前15天通知全体党员参加,参评充应达到100%。评议结果作为评选表彰优秀党员的依据,记入党员档案。

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一、坚持对党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锻炼,努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三个基本”教育(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实用业务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培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培训。

三、党员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有:①上党课;②过好党的组织生活;③开展专题讨论;④组织党员自学;⑤进行岗位培训和开展岗位技术竞赛;⑥举办党员先进典型报告会;⑦举办轮训班、读书班;⑧利用录音、刀光录像、电视、电影、广播和宣传窗等手段对党员进行广泛教育;⑨组织党员开展党的基本知识竞赛。

四、总支、支部要有一个规范化的党员学习活动室和“四有”电教室,并确定一名电教播放员。每个党支部要保证党员全年观看党教片6场次以上,组织讨论3次以上,党员实际观看率达到90%以上。播放、收看和讨论情况要认真记录在支部学习、生活记录上。

支委成员的主要职责

一、支书的主要职责:①在支委会中处于“班长”地位,对支部工作负有主要责任;②定期主持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议;③深入调查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④检查支部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⑤经常与支委和行政领导保持密切联系,支持他们的工作;⑥抓好支委会的自身建设。

二、副支书的主要职责:协助支书进行工作,支书出缺时,支书工作。

三、组织委员的主要职责:①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绩效,搜集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支委会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②提出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要求,并组织实施;③做好支部发展党员的具体组织和业务工作;④负责日常的党员管理工作。

四、宣传委员的主要职责:①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情况,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拟定和提出学习计划及建议,并组织实施;②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并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五、纪检委员的主要职责:①负责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②负责检查党员的守纪情况,并对违犯党纪的人和事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提出处理意见。

党员管理制度

一、“争、作”活动制度:党支部要组织和领导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争贡献、作表率。年初,党支部和每个党员要结合本单位、本人工作实际,制定“争、作”活动规划。党支部要经常检查督促规划的落实情况,并把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年终民主评议党员和评选先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依据,对“争、作”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

二、党费收交管理制度:①支部要加强对党员缴纳党费重要性的教育,提高党员按照、按规定交纳党费的自觉性;②党员每月按规定标准向支部交纳一次党费,支部每半年向市委组织部上交一次党费,并向党员公布一次党费收交情况;③坚决杜绝截留、贪污、挪用党费现象的发生。

三、勤政廉政制度:党支部和全体党员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要努力做到“五带头”、“五不准”:①带头克己奉公,不准以权谋私;②带头团结协作,不准结党营私;③带头艰苦奋斗,不准贪图享受;④带头秉公尽责,不准玩忽职守;⑤带头遵纪守法,不准徇私枉法。

党支部的主要任务

一、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

二、从严治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工作,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积极支持和协助行政领导保证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按照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

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业务工作,配合行政领导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统战工作。

五、按照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协助行政领导对本单位的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考察和监督,并提出干部任免的意见和建议。

六、领导本单位的群众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

党内工作制度

一、领导班子工作制度:①坚持民主集中制,确立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②党组织与行政领导之间要分清职责,理顺关系,互相配合,促进工作;③领导班子成员要团结共事,遇事多商量、通气,并各负其责,忠于职守,努力完成分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