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4:49:20

生活现状

生活现状范文篇1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如下:

1、失地率较高。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6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27亩,人均失地0.39亩,失地率为5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56人,占总数的24.14%;20-3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30-4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40岁以上的有104人,占总数的44.83%。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08人,占总数的61.36%;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占总数的29.5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人,占总数的9.1%。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人,占总数的18.18%;经商的有36人,占总数的20.45%;务工的有64人,占总数的36.36%;闲赋在家的有44人,占总数的25%。

4、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066.7元,2009年年收入户均22666.67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10599.97元。2009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12.33元,占总数的3.59%;养殖业收入户均506.67元,占总数的2.24%;务工收入户均7880元,占总数的34.76%;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5%;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占总数的15.88%;其它收入户均2466.7元,占总数的10.88%。

开支情况: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866.7元,其中生活性消费支出5733.3元,占总数的58.11%;生产性消费(含学费)支出4133.3元,占总数的41.89%。2009年年支出额户均170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11967元,占总数的70.39%;生产性消费支出5033元,占总数的29.61%。

5、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32人中,购买了养老保险的有20人,占总数的8.62%;享受农村低保的8人,占总数的3.45%;购买了失业保险的4人,占总数的1.72%;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24人,占总数的96.55%。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原因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归纳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和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

1、家庭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在城区从事开商店、搞餐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部分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20%。

2、家庭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则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基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7%。

3、家庭经济贫困型。这部分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部分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3%。

三、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群体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静安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

1、就业难,失业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失地农民闲赋率高达25%。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因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结构偏大,加之过去以种地为生,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年轻失地农民对就业期望较高,希望找份轻闲干净、工资待遇高的工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粗活、重活往往怕吃苦、嫌工资低而不愿干,处于金融危机特殊时期工作更难找,他们索性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再一方面因失地农民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原始资本,加之信息闭塞怕担风险,创业之路困难从从,自主就业难实现。

生活现状范文篇2

一、低保家庭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主要涉及区内斜土、龙华、康健、长桥等街道的低保家庭,总体上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本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低保人员的日常生活现状。

1、家庭构成及年龄结构:在这次抽样调查的低保家庭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里有子女在校就读,另外,还有单亲和残疾人家庭,以及因家中有人长期患重大疾病而因病致贫的家庭。在上述被调查对象中,没有适龄工作者、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等是造成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

就年龄结构来看,低保人员中,18岁以下的占28.6%,18岁至退休年龄的人群占64.3%,占到了低保人员的绝大多数,而退休年龄以上的只占7.14%。这说明,大多数人退休以后都已进入社会统筹,可以领取退休金,有稳定的收入,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如果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至成为低保人员,因此,从年龄结构的角度分析,低保人群中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所占比例是比较小的。而现实生活中,最为困难的是18至退休年龄段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离岗、失业,没有收入,但又未到退休年龄,无法进入社会统筹,这部分人很多都只能靠领取低保金,维持最基本的温饱。如何采取有效救助措施帮助这类人走出困境,是政府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

2、就业结构:年度,抽样调查的低保人员中,已经就业的占16.66%(根据市低保人员就业状况调查统一口径,已就业人员比例=就业人员数/被调查人员总数)与去年的4%相比提高了12.66个百分点;此外,离岗人员占16.66%,与去年的4%相比也提高了12.66个百分点。无业人员占50%,与2005年相比有所上升;协保人员占5.56%,略高于去年4%的比例;退休人员占11.12%,与去年56%的比例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就低保人员中就业情况看,我区已就业的人员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6.66%,与上年度相比上升了12.66个百分点,而全市年的低保人员中就业人数比例为27.76%,比2005年高出10.16个百分点,单从就业比例来看,我区低保人员的就业率要低于全市,但是与2005年相比,我区06年就业比例的上升幅度则要高于全市的上升幅度,这说明我区采取的促进就业政策已显现成效,在帮助低保人群重新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清楚地认识到,年区的离岗、无业人数仍在增长,这表明政府还需采取多的扶持政策,给低保家庭更多帮助。

3、健康状况:健康状况是我们本次对低保家庭调研的一个重要项目,因为从很大程度上说,患有疾病是造成这类家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我区低保户每月平均看病3.1次,高于全市的每户每月2.58次;每次看病支出121.55元(都是使用国产药品),低于全市136.98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患有严重疾病的占3.57%,患慢性病的占21.4%,从与全市的总体情况比较分析,我区低保人员中患大病重病的比例要比全市低6.32个百分点,而患慢性病的比例则要高出全市3.15个百分点。目前,我区已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社区卫生补助、儿童免疫接种全覆盖、老年人医疗救助,基本上构筑起了多层次的医疗救助制度。

4、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就低保群众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来看,我区75%的低保人员都享有社会医疗保险,大大高于2005年48%的比重,同时也高于51.33%的全市平均水平,这说明区在帮助低保人员加入医疗保险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市先进行列之中。其中,我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占总参保人数的47.6%,参加三个互助保障计划的占23.8%,参加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保险的占28.6%。社会医疗保障的实行是切实解决低保家庭普遍存在“就医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区在这一民生问题上已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使大多数低保家庭基本解决了看病就医的困难。

5、居住环境:要使“居者有其屋”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另一个民生问题,这同时也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在,住房问题历来都是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话题,在繁华的区更是如此。那么,生活水准明显较低的低保人员住房状况又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他们的住房条件也做了比较客观的调查。

据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区低保户的人均建筑面积为17.23平方米,明显高于全市低保人均11.57平方米的总体现状。这说明的低保群众住房并不是十分拥挤,基本能解决居住问题。只是,随着国家水、电、煤使用价格的调整,居住成本将会有所提高。

6、文化结构:年我区低保人员中,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4%,远低于全市23.95%的比例;初中文化程度占35.7%,与全市的情况基本相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3.6%,与全市28.9%相比,高出24.7个百分点;大专(含)以上文化程度占3.57%,低于全市的10.65%。由此可见,我区低保人员的文化水平呈现“两头尖、中间宽”的格局,文盲和较高学历的人很少,而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绝大部分。这些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低保人员由于没有大学学历,又缺乏专业技能,他们经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由此,我们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上述人群特点,多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重新上岗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尝试创建更多服务类的岗位,以便于这类人群重新就业。

二、低保家庭收支情况

年8月1日,市再次上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300元调整到320元。但是随着年物价特别是日常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低保人员的生活依然是捉襟见肘。

调查资料显示,年区低保人员每月人均收入是415.28元,比全市的388.78元要高出6.81%,年我区低保人员人均月支出为392.91元,与全市平均人均月支出414.87元相比要低5.29%。可见,我区的低保人员的收入要略高于全市的平均标准,而消费支出的水平与全市则大体相当。

1、收入结构

区低保人员每月人均总收入是415.28元,其中,救济保障金收入127.19元,比全市的87.51元多39.68元,救济保障金收入占总收入的30.6%;失业收入14.29元,比全市的6.15元多8.14元,失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44%;离岗收入75元,比全市的15.88元多59.12元,离岗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8.06%。而我区低保人员的退休收入为72元,要比全市113.15元低41.15元,退休收入占总收入的17.33%;其他收入合计123.05元,比全市的152.49元低29.44元,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9.63%。

按具体的各项收入分析,我区低保人员的救济保障金、失业收入、离岗收入都要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但退休、协保和其他收入则是低于全市平均数的。这说明,我区在充分保障低保群众的救济、失业收入的同时,还应适当考虑提高他们的其他种类的收入。

2、支出结构

年区低保人员人均月总支出额是392.91元,与全市相比低5.29%。而与上一年的494.28元比,下降了20.5%。其中,食品类人均支出140.58元,占总支出的35.77%;衣服及床上用品类人均支出7.36元,占总支出的1.87%;居住类人均支出66.01元,占总支出的16.8%;交通类人均支出14.96元,占总支出的3.8%;通讯类人均支出9.6元,占总支出的2.44%;医疗药品类人均支出71.54元,占总支出的18.2%;文化用品类人均支出6.25元,占总支出的1.59%;教育类人均支出64.95元,占总支出的16.53%;日用杂品及零星开支类人均支出11.66元,占总支出的2.96%。

根据数据分析,我区年的食品类支出占到35.77%,略高于2005年的32.66%;医药类支出占到18.2%,略低于2005年的18.53%;教育类支出占到16.53%,与2005年的16.58%基本持平,这说明,食品、医疗、教育仍然是低保家庭的几大主要开支,低保户的收入有将近百分之七十都用于这三方面。食品类开销的不降反升,说明我区低保人员的生活品质出现了下降的势头。此外,要想改善低保家庭的生活质量,政府还需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民生问题上给予他们适当扶持,以此缓解他们的现实压力。

总而言之,要想切实推进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维护城市低收入者的切身利益,提高其生活水平,我们必须从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低保家庭走出困境。

三、对策及建议

1、适当扩大救助对象和范围。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救助的对象是无业或是无收入的城市居民,但是对于一些虽有收入但是收入较低,家庭负担重的人群,现行的低保政策并没有将他们纳入救助范围。此外,随着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现,大量外地劳动力进入,有些已经并正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外来劳动力的低保、失业救助,特别是那些“无工作、无收入来源”的“新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低保政策也应做些适应社会变化的调整,扩大救助范围,使城市的低保制度能够真正惠及城市中的困难群体,使社会救助政策能够公平的适用于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生活现状范文篇3

一、现行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

近年来,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基本上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等,通过以上活动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知识,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议定党内有关重大事项等。总而言之,机关党组织生活已成为机关党的建设及党内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是坚持“”制度,发挥了学习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机关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以“”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传达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学习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挥了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以民主生活会为载体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分清是非,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从而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增进团结的作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既增进了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密切了上下级关系,又加强了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开展有益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义务劳动来教育党员和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积极为社区服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如:缅怀先烈活动、联谊活动、歌咏比赛等,对党员进行教育,通过开展这些党员喜闻乐见的,既富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机关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机关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组织生活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影响支持率。由于这“三怕”,造成了过组织生活时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支部执行“”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松散的现象,有的以学习会取而代之。

2、联系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不紧,针对性不强。没有用心去谋划好每一次难得的组织生活,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组织生活会大多以学习教育为主,注重宣传大政方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然后泛泛提几点要求,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组织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贴近不紧,针对性不强,对党员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把握不准,释疑解惑的说服力不强,组织生活联系党员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

3、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在现有的机关组织生活模式中,大多数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而且支部所有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支部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80%的组织生活基本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由于机关人员流动性少,而且现有党员比例较高,一些机关基本上全员都是党员,因此发展党员、审批事项等在有的党组织生活中已不存在,这些单位的组织生活内容基本上只剩下了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多元,现有单调的组织生活方式已很难满足党员的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4、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在逐渐淡化。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有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文章在会上应付了事。

5、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较少,监督作用缺失。目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过好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或是被逐渐淡化,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参与组织生活,努力游离于组织之外。除了过好每年一次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外,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则较少参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来自上面,来自下面,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组织生活是一个有效的党内监督途径,尤其对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不能经常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则组织生活的监督功能就很难体现。

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对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党章》的有关规定置之脑后。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单靠组织生活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开展得好不好关系不大。不能真正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把组织生活等同于一般工作会议,仅停留在执行制度的要求上,可有可无的思想比较严重。还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组织生活对党的组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党组织这个机体的生存与发展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等。

二是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存在偏差。更多地把参加组织生活作为义务对待,而不是履行权利。《党章》规定党员必须编入一个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这是党员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通过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可以行使和享受学习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造成这种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党员权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总感到是要我过组织生活,而不是我要过组织生活,把参加组织生活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被动应对;二是一些党组织缺乏党员是党的主体的意识,在组织生活中一味强调义务的多,体现党员权利的少,久而久之,党员的权利意识在以履行义务为主的组织行为中不知不觉被弱化。

三是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思想性不强。有的机关党的组织不注重引导党员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强调党员的先进性,不积极帮助党员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使组织生活达不到党性锻炼的目的。有的组织生活思想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党员的思想困惑,对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有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组织生活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组织生活的原则性较差,怕得罪人的心理在起作用,党内不能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不浓,好人主义之风盛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会的质量。

四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组织生活的重视不够。其根源在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与机关党组织的关系。在党的组织中,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一名普通党员,都应把自己置于所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由于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对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又存在着公务繁忙的因素,造成一些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较少。领导干部不能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机关党组织生活的质量。

三、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主要对策

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党员成效的好坏。要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精心安排。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首先,要对过好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一次再认识,增强主动性。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特征,是我党的性质及其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在思想认识上要上水平,在工作盘子上要有位置,在具体落实上要有制度。这是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要注重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互动性。党内组织生活是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员作为组织生活的主体角色,不只是受教育的客体,还是教育的主体。组织生活的实施只有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组织生活会的安排上,可以让党员事先参与,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支部成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过组织生活的过程中,要突出民主互动性,人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变组织生活传统灌输式、说教式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第三,要紧密联系党员思想工作的实际,增强针对性。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党建。组织生活也应牢牢把握这一导向,突出服务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的主题。在内容上尽可能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应,与当前工作重点相衔接,与广大党员的思想现状相协调。但要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倾向。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立足时效性和针对性。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积极开展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针对办公室以文秘工作为重点的特点,组织公文写作研讨等。力求通过组织生活这一教育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第四,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增强引领性。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自己是行政领导而忽视机关党组织的监督,要积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员中发挥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机关党组织要按照规定,落实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能因其是行政领导而放弃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和通报制度,同时在安排组织生活时尽可能周密部署,充分考虑领导的工作安排,做到“两不误”,为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生活现状范文篇4

家庭是学生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学生最早是向父母学习的。如果父母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学生就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的行为,孩子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此外,家庭和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1.家庭成员应维持家庭的和睦与安宁。家庭的和谐,对于教养子女至关重要。在子女面前,父母绝不要轻易相互责骂,或者怒目相向,甚至出手伤人。有什么问题,最好避开子女,商量解决。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父母在生气时的所作所为,也许自己时过境迁,一转眼就忘记了,但是子女仍会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怀,产生不安或不幸感。许多西方学生呼喊:“上帝啊!不要让爸妈吵得那么厉害。”心中害怕,有一天父母不再爱他,或者有一个会离开他,使得幼小的心灵失去安全感。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所受的影响当然最大。父母必须和睦相处。许多不良青少年,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婚,就是感情不和睦。我们固然不能也不必歧视单身家庭,但是离婚的父母最好设身处地替子女想一想,他们是何等无辜。

2.家庭成员分工协作,父严母慈。家庭、教师、社会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我们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家庭分工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和成长。就目前的家庭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把自己当做神的“神父母”。由于神的法力无边,父母可以任意责罚、鞭打、体罚学生,没有慈爱,不论公正,甚至于不需要合法。凡是听从我的就奖励,凡是反对我的就责罚。一心一意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使得子女认为自己是软弱的,一切听从他人的安排和指示,这样的子女永远长不大。(2)把自己当做鬼的“鬼父母”。动不动就威胁、恐吓,使子女处在恐惧之中,完全服从命令。学生的心里,时时有雷电的预感,而且知道父母的雷电随时都会打下来。部分学生不得已离家出走,或无可奈何地忍受痛苦和折磨,毫无冲破逆境的企图,更谈不上发奋图强。(3)把自己当做人的“人父母”,父严母慈。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父母观念一致,表现态度可以有所不同,以求互补;第二,母亲与孩子相处,通常比父亲花更长时间,母慈有较好的条件;第三,父亲是男性,母亲是女性,互相配合,刚柔并济。

3.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教。笔者有一位老师,家有一男一女,都教育得十分成功。闲聊之余说起很羡慕其子女,问他用何方法。他回答:“家里没什么钱,除了看看书、写写字外没有余钱可以从事其他活动。”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自然幸福,养成一大堆不良习惯,当然不可能幸福。另外,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最好彼此相约,时时注意自律。凡是不期望孩子学的、做的不好的事情,父母都不要做,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

二、社会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都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的阶段。但是有时环境却不断冲击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加上媒介传播有失公允,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更加困难。

1.媒介传播内容片面化。新世纪,传播媒介的种类猛增,媒介传播的方式多样化。媒介传播的内容,连很多成年人都已经不辨是非。对于学生来说,情况更不容乐观。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师生发生冲突的报道,最后的矛头大多指向老师,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教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就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教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而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教师管理过当,学生见此状会不亦乐乎,他们会想:看,这么多人都为我说话,那我肯定就是对的,以后更肆无忌惮。然而老师兼导师的苦,有多少人知道呢?期望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站在教师的立场说说话。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鼓励,只有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才会更用心。

生活现状范文篇5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困难职工及家庭成员生活保障问题,根据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徐爱民同志的指示,近期将对全州国有企业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查范围

全州国有企业和已改制的国有企业职工及其家庭成员。

二、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主要是职工家庭成员为农村户口且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含一年),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980元)的家庭。

三、调查时间

年3月15日至3月25日为各企业职工填表上报阶段。

年3月26日至3月31日为各县和州国资委汇总上报阶段。

年4月上旬为州政府研究室汇总上报阶段。

四、调查要求

(一)调查的企业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二)家庭成员是指与职工同食同住的家庭人员或者直接供养关系人员。

(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家庭中有两人以上在同一企业的,按一人汇总上报;不在同一企业的,由其所在企业分别汇总上报。

(四)表一由企业职工填写,按规定时限上报所在企业。表二由企业填写,按规定时限上报:县属国有企业报县政府办公室,由县政府办公室汇总后报州政府研究室;州属国有企业报州国资委,由州国资委汇总后送州政府研究室;由州政府研究室研究提出实施意见送州政府领导审定。

(五)企业职工要如实填报,不得弄虚作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认真核实,并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公示(3天即可),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企业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方可上报。

五、上报要求

(一)各县政府办公室和州国资委务必于年3月31日前将《国有企业职工及家庭成员生活情况调查汇总表(企业填写)》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州政府研究室。

生活现状范文篇6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11%校系活动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课余学习21%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2.5%勤工助学5%上网、打游戏10%活动4%睡懒觉3%无所事事1%其他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

生活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机关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提高

严格组织生活,是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组织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如何对机关党的组织的健康发展,对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机关党组织生活已成为机关党的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成为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就其组织形式和活动的内容而言,几乎涵盖了党内组织生活的全部,应该说它在机关党的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和必不可少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组织生活的整体成效来看,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与新的形式、新的任务对我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党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党委、政府对机关党建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拟从机关党组织生活的现状入手,就如何提高机关党的组织生活质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机关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

近年来,机关党的组织生活基本上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党员等,通过以上活动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知识,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议定党内有关重大事项等。总而言之,机关党组织生活已成为机关党的建设及党内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是坚持“”制度,发挥了学习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机关各级党组织始终把以“”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党内组织生活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传达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文件精神,学习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挥了党内民主监督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以民主生活会为载体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分清是非,沟通思想,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从而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增进团结的作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既增进了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密切了上下级关系,又加强了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开展有益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及组织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义务劳动来教育党员和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以党员志愿者的身份积极为社区服务。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如:缅怀先烈活动、联谊活动、歌咏比赛等,对党员进行教育,通过开展这些党员喜闻乐见的,既富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组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机关党组织生活的现状看,总体上实现了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机关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组织生活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党内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并没有从实质上突破。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民主气氛不够浓厚,思想放不开,做不到畅所欲言,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影响支持率。由于这“三怕”,造成了过组织生活时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你好我好大家好。有的支部执行“”制度存在着组织随意、管理松散的现象,有的以学习会取而代之。

2、联系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不紧,针对性不强。没有用心去谋划好每一次难得的组织生活,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组织生活会大多以学习教育为主,注重宣传大政方针,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然后泛泛提几点要求,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组织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贴近不紧,针对性不强,对党员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把握不准,释疑解惑的说服力不强,组织生活联系党员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

3、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在现有的机关组织生活模式中,大多数以开会形式过组织生活,而且支部所有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大多数是单向的,主要由支部书记或者是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少互动性。组织生活的内容也主要以学习为主,80%的组织生活基本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由于机关人员流动性少,而且现有党员比例较高,一些机关基本上全员都是党员,因此发展党员、审批事项等在有的党组织生活中已不存在,这些单位的组织生活内容基本上只剩下了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党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多元,现有单调的组织生活方式已很难满足党员的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4、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被动应付,缺乏自觉性。有的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态度,以工作忙等理由推托,表现出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意识在逐渐淡化。有的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陈旧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兴趣;有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一言堂”,缺乏党内民主,参与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有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文章在会上应付了事。

5、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较少,监督作用缺失。目前,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过好组织生活的意识不强或是被逐渐淡化,总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参与组织生活,努力游离于组织之外。除了过好每年一次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外,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则较少参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来自上面,来自下面,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组织生活是一个有效的党内监督途径,尤其对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不能经常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则组织生活的监督功能就很难体现。

以上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对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党章》的有关规定置之脑后。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单靠组织生活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开展得好不好关系不大。不能真正从战略和政治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把组织生活等同于一般工作会议,仅停留在执行制度的要求上,可有可无的思想比较严重。还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组织生活对党的组织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党组织这个机体的生存与发展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等。

二是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存在偏差。更多地把参加组织生活作为义务对待,而不是履行权利。《党章》规定党员必须编入一个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这是党员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通过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可以行使和享受学习权、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造成这种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党员权利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总感到是要我过组织生活,而不是我要过组织生活,把参加组织生活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被动应对;二是一些党组织缺乏党员是党的主体的意识,在组织生活中一味强调义务的多,体现党员权利的少,久而久之,党员的权利意识在以履行义务为主的组织行为中不知不觉被弱化。

三是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思想性不强。有的机关党的组织不注重引导党员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强调党员的先进性,不积极帮助党员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使组织生活达不到党性锻炼的目的。有的组织生活思想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党员的思想困惑,对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有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组织生活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组织生活的原则性较差,怕得罪人的心理在起作用,党内不能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不浓,好人主义之风盛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会的质量。

四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组织生活的重视不够。其根源在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好与机关党组织的关系。在党的组织中,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一名普通党员,都应把自己置于所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由于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对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又存在着公务繁忙的因素,造成一些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较少。领导干部不能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机关党组织生活的质量。

三、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主要对策

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党员成效的好坏。要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就必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精心安排。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首先,要对过好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一次再认识,增强主动性。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特征,是我党的性质及其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各级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过好组织生活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在思想认识上要上水平,在工作盘子上要有位置,在具体落实上要有制度。这是确保组织生活不走过场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要注重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互动性。党内组织生活是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党员作为组织生活的主体角色,不只是受教育的客体,还是教育的主体。组织生活的实施只有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主体地位,才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组织生活会的安排上,可以让党员事先参与,对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共同谋划和设计出生动有效的组织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发支部成员的参与意识,并化作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过组织生活的过程中,要突出民主互动性,人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变组织生活传统灌输式、说教式为融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为一体的民主互动式,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第三,要紧密联系党员思想工作的实际,增强针对性。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党建。组织生活也应牢牢把握这一导向,突出服务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的主题。在内容上尽可能与本单位实际相适应,与当前工作重点相衔接,与广大党员的思想现状相协调。但要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倾向。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立足时效性和针对性。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积极开展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针对办公室以文秘工作为重点的特点,组织公文写作研讨等。力求通过组织生活这一教育途径,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第四,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增强引领性。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自己是行政领导而忽视机关党组织的监督,要积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员中发挥表率作用。另一方面,机关党组织要按照规定,落实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能因其是行政领导而放弃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和通报制度,同时在安排组织生活时尽可能周密部署,充分考虑领导的工作安排,做到“两不误”,为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生活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劳动者;弱势;社会资本;制度变迁

一、目前农业劳动者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土地承包制推至全国,其制度绩效显著,农业连年增收,虽然存在城乡“剪刀差”,但农村人的生存状况较改革之前还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农村温饱问题。改革初期,由于各方面原因,农村人的主要精力用于如何把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其主要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上,收入差距不大,农村内部的社会分化不明显。但随着改革深化,把农户推到市场上,各个农户作为市场竞争的个体而存在,由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很快造成农村社区内部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正如陆学艺先生所述,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已形成八大阶层,在其中,农业劳动者仍占多数,而且无论在经济地位还是在政治地位上,他们都处在农村社会结构的最低层。

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农业劳动者的状况

关于制度概念,至今尚未统一。诺思(DouglassNorth)认为,制度应该被当作是博弈的规则。[1]那么制度变迁可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参与者或主体间的博弈或利益分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就是就是如此,各个利益主体,如城市与农村,农村中的强势与弱势的利益分配。城市通过剪刀差掠夺农村;受宗族势力等社会资本的影响,农村内部形成强势和弱势,而相对于强势来说,弱势权益更易受侵犯,因为强势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获得保护的能力更强,而弱势群体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且现阶段强势群体已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结盟关系。[2]调查中发现在九十年代中期,在农村各个阶层中,农业劳动者是收入增长最慢的阶层。

而德姆塞兹(H.Demsetz)认为:“制度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那么制度变迁就意味着,对各种利益所拥有权利的重新界定。在重新界定过程中,必然导致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正如郑杭生所言,社会结构的调整,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特别是农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农民负担过重,这些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利益重新界定的结果。这样,就需要对利益受损的制度主体做出相应的补偿,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如取消农业税就是其措施的体现。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此措施并没有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为这点补偿仅仅是杯水车薪。

三、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角度分析农业劳动者的处境

何谓社会排斥?欧盟统计署所给出的定义是:社会排斥是个人或团体被制度性地全部或部分排斥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之外的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社会排斥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与文化排斥。……某些劣势导致社会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的剥夺劣势。而农业劳动者目前就处于经济排斥的困境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农业劳动者所面临的的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或者是地区性的市场,这种地区性使得农业劳动者对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变动较为熟悉,而且是卖方市场,他们可以可以就此调节生产。这样,农户在市场中所面临的风险较小。在此期间,一个农户只要勤劳,挣得钱除了供其子女读书和全家日常开销之外,还会有一定结余的。然而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行市场体制改革,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市场已经不是地区性的,而是具有全球性。此时农业劳动者,无论是资金、市场信息,还是产品质量方面,在市场竞争中都会处于劣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被排斥在市场的边缘,其结果是农业劳动者收入连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仅靠农业收入难以维持生存,正如孟德拉斯所言:农户之所以离开农场,是由于农场刚刚维持他们父母的生活,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生存的希望。[4]近年来,大批农业劳动者外出务工,出现民工潮,原因就在于此。而且这时期在外流人口中,很少人能够学会一门职业的,即使进入城市,也难以改变自己被边缘化的地位。

四、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农业劳动者的地位

研究农业劳动者目前处境的形成,不从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角度去分析,是难以想象的。正如舒尔茨(Theodore﹒Schultz)所言:“研究经济增长而无视人力资本,就等于想不用马克思主义就能解释苏联的意思形态。”[5]舒尔茨在另一篇文章中,将人力资本界定为“人们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6]而结合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人力资本”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肢解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能力和农民所拥有的宗族势力。

舒尔茨强调,“改进穷国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在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知识水平。”[7]学者白菊红也在其作品中说,“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收入的增加受惠于农村政策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农民的收入的变化更多的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相关。”[8]可见,知识这个东西,无论对谁来说,是国家,还是个体,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农村教育程度的状况令人担忧,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调查显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10.3﹪,中专及以上文化素质只占3.4﹪,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9]也就是说留在农村中农业劳动者文化程度大都较低或者是文盲。文化素质低成为农业劳动者发展农业的主要瓶颈之一,同时也是造成他们目前处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文·费雪(Irving.fisher,1867—1947)从抽象的和数学的侧面考察,指出人无疑是资本。对农业劳动者而言,在某种角度来说,是指他的宗族势力。根据杜赞奇(PrasenjitDuara)的看法,尽管没有庞大的共同的财产,宗族在村落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族人在社会和经济事务方面存在大量协作,在生命周期仪式、市场小额贷款以及土地买卖方面尤为明显。[10]费老先生同样提到家族对农业劳动者(他那时称为农民)的经济上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11]因此,农业劳动者在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之所以没能改变其身份,从某种角度上看,与自己及其宗族势力有很直接的关系。一旦宗族中有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将会对其宗族中其他起激励、示范和帮助作用。

五、小结

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进入市场,这将必然导致他们在其中处于弱势。随着农业分工和专业性生产的推动,农业劳动者应该借助宗族等农村特有的网络组建相应的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自治性的组织,以集体行动的力量改善其二元市场中的地位,以提高市场谈判和博弈能力。

教育资本的缺乏是农业劳动者乃至整个农村贫穷的根本原因。农业劳动者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心声。然而当前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严重地挫伤了农业劳动者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为此,政府需要用“看得见的手”为出现的这种状况而做点什么,为农业劳动者的子女们提供更理想的就业岗位。

注释: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契约与组织》(美),经济科学出版(下转134页)

(上接133页)社。2003年版第38页

[2]何清莲:“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美)2002年3期

[3]郑杭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4]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5]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6]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温州与苏州比较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8]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6年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第14页。

生活现状范文篇9

基于国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今年的社会实践内容定位于农村人口收入来源和生活状况方面。今年社会实践的地点,我们选择在。位于最北部,全镇总面积89.7平方公里,总人口28000人,有16个村,3个社区。全镇注重发展工农业,现有市级工业园区2个:后英钢铁工业园区和海华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有企业75家,主要以钢铁选矿、石油化工、机械加工、镁砂工业、服装加工为主。农业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主,已形成南果梨、红提葡萄、保鲜贮藏三大支柱产业。

我们选择当地一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顾刚餐饮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商场饭店。该公司规模比较大,我们在其旗下的商场饭店考察时发现,该饭店饭菜精致,上档次,同时菜价不贵,普通人可以接受,而且属于一家老招牌的饭店。在当地,村民家有喜事,如结婚,得子等,都会在这里举行庆典。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从进出饭店的客人中轻易的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调查。而调查的时间我也选择在客人点完菜,等待上菜的间隙,不会给被调查人员造成麻烦。通过和老板沟通,老板答应配合我们的社会实践工作。另外,还选择了当地一家服装厂——盛朋制衣厂,通过沟通,老板同意配合我们的社会实践任务,并答应给予我们一定的帮助。

一、农村人口的收入来源

(一)居民的收入多元化

现在的农村居民,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他们不但有农业、牧业、副业的收入,更加懂得充分利用时间,获得更大收益。在,大部分青年人不会呆在家里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而这些农业生产大都是有他们的父辈们完成的。当地的年轻人一般会选择本地的一些公司,工厂、饭店、商场等地上班,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来养活自己。我们通过这些天的调查走访与细心观察发现,无论在服务业,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方面都有很不错的发展。如我们选择的社会实践单位——顾刚餐饮有限公司,就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典型代表,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的另一个社会实践基地——盛朋制衣厂,盛朋制衣厂每年能容纳员工25-30人,虽然工厂的工人不多,但是还有很多这样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茁长成长带动相当程度的劳动力就业;像上文中提到的后英工业园,便属于重工业的典型代表,在海城纳税50强中排名第一,工业园更是为当地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胜朋制衣厂厂长,我们得知,在该服装厂上班的工人大部分是工厂附近的居民,其中以家庭妇女为主。平时,她们正常的上班下班。农忙时,她们便需要请几天假,去播种、收割、粘花、卸梨……帮助家里完成农业生产。这样,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

(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一直处于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这些政策落实到,便是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从减少到免除农业税,提高余量收购价,给农民补贴……我们采访了当地一家农户的女主人--张大姐,她说国家的这些政策大大小小的加在一起平均每年可以减少她家1000元的支出。在农村,少花钱就相当于赚到钱。这些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剩余。我们再来看看上班者们的收入情况。在的盛朋制衣厂的车间墙上,我们看到在2010年六月份的一张工人工资表,这张工资表类似于我们的成绩单,是按赚钱多少排序的。在第一位的是一位刘姓女士,工资1809元,第二位是一位李姓女士,工资1656元,第三位是一位王姓女士,工资1500元……工厂一共三十余名工人,由于是计件工资,按时上班下班的工人工资都可以达到1200元。服装厂老板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张2008年6月份的工资表,08年的工资表上,赚钱最多的依然是上面提到的刘姓女士,但是工资只有1500元。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工人的工资有相当程度的提高。据服装厂老板介绍,工人工资上升,一是因为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工厂提高工人工资待遇。他还介绍说:09年工人工资是最初建厂02年的1.8倍多,10年的工资较09年也有相当程度的涨幅。在盛朋制衣厂常年上班的女工,年收入在13000元到8000元之间。顾刚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刚先生也介绍说,商场饭店上班的服务员月工资为1000元到700元,厨师为2000元到1000元。饭店工作人员的工资正在逐年上涨。在当地的生活水平下,这样的工资负担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是足够的。同时,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使得农民获得更大收益。的农贸市场发达,有集的时候当地居民可以选择把自家院子里的蔬菜,水果拿到集上去卖,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收入。

二、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

(一)农村居民生活富足

我们在商场饭店调查期间,客流不断,有一家三口出来吃晚饭的,有朋友聚会的,有情侣约会的,有商务会谈的……今天的的农民兄弟们,已不再为吃饭而发愁,因为他们早已实现了小康这一初级目标。并且,在居民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用电器基本已经普及。大型家用电器的普及,一是靠当地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使生活水平上升,可以负担得起这些电器的费用;二是靠国家对农村,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家电下乡,着实为农民买家用电器省下了一笔费用。我们看到当地一家海尔专卖店就挂着横幅:买世界名牌牌冰箱享受政府补贴13%。据镇长林兆玉介绍,当地每100户家庭中,拥有彩电的家庭达到89户,拥有冰箱的家庭达到81户,拥有洗衣机的家庭达到68户。更有少数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购买了小汽车。

(二)农村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在09年和今年上半年,新开业两家歌厅,这说明的居民已经把文娱生活提升了一个层次。在闲暇时候,年轻的朋友们可以三五成群的去KTV唱歌,老人们多选择下象棋。也有不少人选择有时间的时候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上文中提到的的盛朋制衣厂今年就率先带领30余名员工到大连进行一次短途游,在五月24,25日,他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星海公园,星海广场,老虎滩,滨海路,动物园这些大连的景点。工人反响非常好,看来盛朋制衣厂对员工的福利还是很不错的,证明盛朋服装长工人的生活条件至少可以达到温饱之上,也证明的农民对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农村居民生活的消费

从调查中得知,居民家庭生活资料消费支出和生产资料消费支出并重。农民的一部分钱要用于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购买生活必需品,一部分钱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农药,化肥,种子等。大部分居民家里有就学子女或学龄前子女,子女教育费用是这些农民居民家庭的重要支出项目,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现在国家虽然已经免除中小学的义务教育费用,但是对一些要升入高中,却需要交纳择校费和升入大学需要交纳学费的家庭来说,这项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海城地区,择校费可分为大自费和小自费,大自费一次性缴纳30000元,小自费为9000元,对于那些不想读普通高中又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有选择缴纳这笔费用。另外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读普通高中也要缴纳5000元左右。而这笔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般来说,在当地夫妻都上班每月可以共同收入3500元左右,一年就是40000元左右。当然这是比较好的家庭,如果家里有个病人,收入便远远达不到这些。从这不难看出,农村居民对教育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他们希望子女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可以通过学习这个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一个鲤鱼跳龙门式的蜕变。

(四)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中国自古是一个养儿防老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无法像城市里的工人,领导干部那样,有养老保险,所以他们只能在年老时依靠子女赡养,现在国家正在普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则已经普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缴纳养老保险可以在60岁以后定期领取养老金;在非持有当地户口的居民可以回原籍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则是当地居民每年缴纳10元钱,在患重大疾病时可以得到80%的报销额。农村医疗保险对的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地普通的农民很少能够支付得起昂贵的医疗费用,有些人患病时为了省钱只好放弃治疗。农村医疗保险,给的农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也为和谐社会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小部分的贫困家庭

我们所在的社会实践地——,是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当地,贫困家庭大多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者,遇突发事故的家庭及一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对前三类人群,政府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帮助,如政府按时发放最低社会保障款,在节日来临时,为孤寡老人送米送面送温暖,介绍一些简单的工作为这些贫困家庭……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并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而对于后一类人,政府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教育。紧密关注他们的动态,保障良好的社会治安,当地的一位姜叔叔对我说:“现在的,社会治安是非常不错的,政府让老百姓放心!”

三、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这些天的调查了解中,我们总结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建议:

(一)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镇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扶持一批绿色,污染小,经济价值高的企业,大量解决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不能放松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

(二)当地的年轻人占当地人口比重一大部分,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村民的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抓当地学生的升学率,培养高级人才,将来让这些家乡培养出来的人才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科教兴农,并不是一句空话,当代社会比的是人才,是技术,是科学。

生活现状范文篇10

调查对象是环翠区和文登市城区3个办事处和好中差3个基层镇中的27个村,问卷重点调查300人,其中女性177人,男性123人;55—59岁准老年人33人,60—69岁的181人,70岁以上的86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1%,60.3%,28.7%;文化程度高中以上62人,初中78人,小学83人,小学以下77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0.6%,26%,27.7%,25.7%。

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及参与情况

1、书报学习类。能经常读书阅报的老年人1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能经常看电视的289人,占96.3%,平均每天占用的时间约1.5小时。老年人关注的内容依次为:新闻、保健健身、法律和文化生活。在新闻类节目中老年人对军事、政治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并对历史人物和革命战争片十分感兴趣。老人们认为通过这类活动获取了新知识,增加了生活乐趣,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表露出老年人较高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及其怀旧情结。同时,老年人认为目前存在着有组织的活动少、阅读的书目来源少、相应之间的交流少的“三少”问题。

2、娱乐活动类。经常参与等以娱乐为主活动的有107人,占35.6%,日均占用时间约2小时。

3、健身活动类。能经常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119人,占39.7%;日均占用的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喜欢的项目与其需要的运动量、技巧、性别、年龄相关,依次为太极类(包括太极拳、剑、扇)、操类、木兰类、舞类、球类。各类项目中,65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偏好太极类且练习的时间长;木兰类、舞类以女性老年人为主,年龄结构低龄化;操类因简单易学有自由性,且动作要求不严见效快,为大众性健身项目,为初学者、刚刚加入健身队伍的准老年人及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喜欢。

4、老年旅游。被调查老年人群中,有外出旅游经历的123人,占41%,累计外出旅游453人次,其中外游3次以上的62人,占有旅游经历的50.4%。组织形式:集体组织的258人次,子女携助的116人次,老年人独自的79人次,分别占57%,25.6%,17.4%。资金来源:集体资助为主的217人次,子女资助为主的112人次,老年个人为主的124人次,分别占47.9%,24.7%,27.4%。可以看出由子女携助与老年人独自旅游的人次较集体组织的低14个百分点,而资金方面老年人个人和子女资助高于集体资助的4.2个百分点。组织方面集体占优势,资金方面个人有潜力。

5、文艺类。所调查的单位共建立老年同乐处5处,并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自发组织为主,43%的老年人认为应加强老年戏剧组织建设。

问卷调查的人群中,已参加老年大学(学校)的23人,占7.6%,要求强化老年教育或强烈要求上老年大学的139人,占46%,认为参加有困难或不知道有老年大学(学校)的28人,占9.3%。53%的老年人认为所在单位组织老年人学习不经常,但9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能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教育活动。老年人想学习的科目有法律、国内国际形势、卫生保舰实用技术、绘画书法等。

二、显著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城乡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增长较快,并呈现较显著的三大特点。

1、老年人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84%的老年人认为,精神生活充实、心情愉快是提高生活情趣,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2、精神生活需求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外出旅游成为新热点。问卷调查的300名老年人普遍认为外出旅游是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的一个新领域,并将有大的发展。二是老年人有较强的参与老年大学(学校),接受再学习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欲望。

3、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与所在单位老龄工作开展的好坏、增强老年人抵制迷信邪教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作用。调查的10个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搞的好的村,均为全市(市、区)全镇(办事处)老龄工作的先进单位,老年人均无参与“”邪教组织,并且大部分是“倡导科学,反对邪教”的积极分子。

(二)城乡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在精神生活的层次、丰富程度、覆盖面和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城乡差别大。农村老年人仍以麻将、扑克等娱乐类活动为主,部分老年人将日常体力劳动与健身活动等同起来,部分老年人在参与活动时存有“不好意思”等思想障碍。读书看报、健身活动、外出旅游、参与老年大学等方面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率明显低于城区。

2、现有组织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市及各市区老年体协与老龄工作部门相互独立,两个组织的配合及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两个部门对这一工作的认识与相互间的联系,缺乏统一的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等,工作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理想,老年人活动场所、器材等硬件建设成为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这次调查较客观地反映出当前我市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突出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在老龄工作的位置。首先,要提高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领域、层次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是老龄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六个老有”的总体工作目标中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说“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都涉及到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内容。比如说老有所为,虽然在形式上是老年人自身知识技能体能的继续开发,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相关,但就老年人自身而言,老年人参与的主要目的和收获是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是精神生活享受的高层境界。因此,要建立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大概念、大框架,拓宽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领域和涉及面。其次,要增强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具有推动老龄工作巨大作用的再认识。当前,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由于受生理、心理、居住分散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组织观念差、参与意识弱的特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健身和老年文艺活动,把分散的老年人吸引到一起,使老年人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强化老年人集体协作精神;通过组织老年人共同读书阅报和学习,既使老年人增加了知识,又为老年人相互谈心和感情交流提供了机会;通过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等活动,既使老年人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开阔了眼界,又调节了老年人的情绪,增加了生活情趣。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成为激发老年群体活力,培养活跃的老年群体,为开展老龄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的一个有效的启动点;成为提高老年人思想境界、增加抵制迷信邪教等不健康思想侵蚀能力和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载体。因此,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工作方针,在开展基层老龄工作中,当前要把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强化组织网络建设,形成齐抓共管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强大合力。健全的组织是做好工作的基矗针对老龄及老年体协组织在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工作中,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且两者与老年群体的要求相比,组织力量较弱的现状,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好老龄与老年体协相结合的文章,探索新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大老龄”的工作格局,使两股细绳拧成一根大绳,使加强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的指导思想更鲜明,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措施更得力,构筑起一个坚实的组织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