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贸易事故影响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8-24 08:09:40

食品贸易事故影响及解决策略

2007年3月份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食品遭遇安全问题。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很大损害。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和中国的国家形象。比如,《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7月16日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该文称:美国媒体揭露的这些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之兴起的严重疑问。政府层面,2007年7月17日,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所(CRS)发表题为《进口自中国的食品和农产品》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为CRS报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国内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应措施。国内对此反响也特别强烈,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6月底政府下令关闭了近180家在食品中使用工业化学原料和添加剂的工厂。7月26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本文试图探讨最近的食品出口事件的种种影响以及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重点在于提出政府在2008年可以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食品贸易事件的经过及其影响

今年三四月间,FDA在中国出口的宠物食品原料小麦蛋白粉中查出三聚氰胺,被怀疑为美国近几个月来上千只宠物猫狗中毒患病或死亡的元凶。之后,两家中国货源工厂被关闭,有关责任人被拘捕。FDA迅速暂停一切中国小麦麸质的进口,并向中国派出调查小组。2007年5月6日,《纽约时报》报道称,一批标识为“TD(替代)甘油”的化学品从中国泰兴市一家私人甘油厂辗转流入巴拿马市场,被加入止咳糖浆中,导致上百人中毒死亡。检测后发现,“TD甘油”中含有二甘醇。5月中旬,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相继查出中国牙膏含有二甘醇,并停止销售。美国随后也迅速对消费者发出警告,要求他们不要使用所有中国产的牙膏。6月28日,FDA进口预警,对来自中国养殖场的五种水产品——鲶鱼、与鲶鱼类似的巴萨鱼、鲮鱼、鳗鱼和虾实行自动扣留,并拒绝其入境;理由是在这些产品中查出孔雀绿、氟喹诺酮、硝基呋喃以及龙胆紫这几种未经批准的兽药残留。相关产品安全问题包括儿童玩具上铅的含量超标,45万杭州产轮胎在美国遭召回。对此,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主要是国内不法商贩利用非法渠道出口的食品所致。而通过正常渠道出口的中国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是安全的,放心的,有保障的。”对其他产品也有消息称我国不是主要过错方。CRS报告承认,FDA进口商品操作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并没有提供中国进口品不如其他国家的安全的答案。虽然如此,但是,随着几件涉及掺杂食物、农产品和药物的事件被广为宣扬,中国已经遭到强烈批评,在国内外已产生广泛影响。

1.国内影响

除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外,此次事件对国内的影响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据第一食品网一篇名为《我国上半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的文章报道,由于事件主要集中在四月底以后,上半年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下半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将面临严峻考验。食品伙伴网上《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粤水海产品出口持续下降》一文称,2007年1~8月,广东省出口水海产品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1%。而且单月出口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8月份出口量仅有1万吨。广东省水海产品主要出口到香港、美国、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其中对美国出口降幅最大,下降了75.5%。当然,诸如产品被召回、扣押等,这些是最直接的影响。

2.国际影响

政府层面,美国国会联合各部门召开数次听证会,2007年5月2日,通过了《FDA复兴法案》修正案,要求FDA建立中枢注册所,用以收集信息和通知公众掺假食品和掺假的人类和动物食物;最重要的是于2007年6月28日,进口警告,要求对以后所有的中国水产品进行“无须物理检查的扣押”。媒体和消费者层面,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食品出口业甚至“中国制造”的形象造成巨大损伤。外国媒体借题发挥,大量篇幅报道相关事件,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产生较大怀疑。举例来说,8月底AssociatedPress-Ipsos的调查显示,57%的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安全性要么感到“不太相信”,要么感到“完全不相信”。65%的受访者称美国政府并未采取足够措施保证进口商品的安全,64%的受访者将“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制造企业。另据中国食品流通网报道,“个别食品不安全的负面报道已经给整个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带来了阴影,我国食品安全正遭遇信用危机……。”

二、中美食口贸易的贸易壁垒之争

国内对美国政府的种种做法持怀疑态度,不少人指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显然,贸易壁垒的成分或多或少的存在。但通过比较美国国会关于食品安全的历年议题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措施确实是有因而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和海产品从1996年的接近0.411百万公吨(MMT)升高到2006年的1.883百万公吨,增幅为346%;若按价值计则增加了375%,从880百万美元升至42亿美元。然而,CRS在2001年9月7日发表的《第107届国会的食品安全议题》,对中国只字未提。事实上,在最近一届(第109届)国会的食品安全议题报告中,也对食品贸易问题只字未提。然而,在2007年9月4日发表的《食品安全:第101届国会议题和法案精选》中,却有很大篇幅论及食品进口安全。该报告称,随着美国进口食品的大幅度增加,关于美国安全措施能否充分地保护公共健康的问题也被提出,因为那些安全措施制定于大部分美国人都在国内获得食品的时代。从字面上看也未提及贸易保护。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国会早想采取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措施,只是一直没找到借口。不过这恰恰说明最近一段时间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了美国把柄,也证明我国完全有能力避开美国的贸易壁垒。二是中国是美国第三大食品进口国,食品在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间被美国拒绝入境的次数排在第三,为720次;在各方面与我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的印度尼西亚作为美国的第六大食品进口国,被美国拒绝入境的次数排在第五,达334次,但美国政府也没有针对印尼采取像这次针对中国的措施。以上较多篇幅讨论贸易壁垒的定性问题,不是为了证明这不是贸易壁垒,而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该从贸易壁垒的角度来考虑美国的相应措施,重要的是如何积极应对。事实上,食品贸易事件发生以后,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各地开展各项质量整治运动,极大的改变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面貌。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1月4日公布的“二○○七年中国产品质量十件大事”可以充分看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进行集体学习。——国务院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任组长。——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国《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食品、玩具召回制度相继出台。——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食品安全法(草案)》。——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以上措施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提高国内食品质量的决心以及保证各国安全消费的诚意,收效显著。

三、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质量,政府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把注意力投向国内市场首先,目前的食品出口面临的问题涉及国外消费者的信心问题,不是依靠技术可以挽救的,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这迫使我们把重点放在国内。其次,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国内市场大有可为。再次,目前我国食品市场面临原料涨价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机会,从规范市场、稳定物价、赢得民心的目的出发,严格整顿国内食品业;立足国内,大力发展食品业。只有集中注意力提高国内食品业质量,赢得国内外消费者信心,不断扩大内需、增加外销,这才是根本出路。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海外市场,政府应该认真研究、借鉴历史上相关国家的做法,逐步返回海外市场。

2.研究学习以往国家的做法历史上很多国家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内食品业和贸易重新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例如英国曾经是疯牛病最严重的国家,但到2002年,英国公众对食品的信心要比欧洲其它地方的都高。英国是如何消除国内民众的疑惑,又是如何如何重新获得国外消费者信心,打开国外市场的,这些都值得研究学习。

3.扶持国内企业自主品牌从以上事件的经过可知,真正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并不多,真正的过错方也存有疑问。虽然如此,但是,国外消费者还是把所有中国产品都拒绝。究其原因,除了外国媒体借机把中国制造与食品安全问题联系起来误导消费者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国往往是根据海外企业的外包要求兴建出口生产基地,“隐姓埋名”地照单生产。所以,当问题出现时,消费者不知道“隐姓埋名”的生产者中究竟还有谁的产品是可靠的,只能全部否决。显然,此时若有知名品牌,则该品牌完全可以不受多大影响,继续在消费者中畅销。中国制造需要自主品牌,而单依靠企业自身建立自主品牌是比较困难的,政府要加大力度引导、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标准,以自主品牌来开拓国外市场。

4.赢取国外消费者信心在国际交往中,不但要通过技术向各国政府证明我国的产品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向各国消费者证明我国食品是值得信赖的。上文花大量篇幅介绍,经过了美国媒体的轮番报道,美国民众对“中国制造”已经失去信心。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食品出口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获得外国消费者的认可吗?不容易!与政府壁垒不同,一个品牌的树立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简单地靠技术手段证明产品的质量就可以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的。在考虑恢复、促进贸易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比如,在疯牛病之后的1998年,有论文指出:“对北爱尔兰的特殊牧群之牛肉的出口禁令的部分解除提供了恢复国际牛肉交易的必要法律框架。然而,牛肉出口商们在重新获得1996年市区的牛肉市场方面可能会经历很大的困难。这有很多相关因素。首先就是尚不知道消费者对英国牛肉的抵制程度,不过至少也有一些抵制,这是应该被预见的。”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如果国外消费者不相信我国的产品,那么,即使得到外国政府的认可,还是没办法真正进入国外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外国媒体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中国政府应该抓住机会,向国外媒体澄清事实,展示我国提高产品质量的决心。使外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