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探讨

时间:2022-08-24 10:50:19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探讨

一、序言

本文梳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的法制内容与特征,掌握实际保护工程上出现的问题,探讨法制上需修补的部分。

二、《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以下相关法制内容及特征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准则》一起公布于“十五时期”,即2001-2005年。规定目的为完善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系统。这两种法制在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史上的实际开端,设定保护相关细则的范围。1990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对这些保护区未有改动。至1999年8月,为良好地保护中国首都历史风貌而定《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规定所内容为编制规定的依据与目的、划定原则、保护区特色、保护层次、保护原则、实施。第三条所阐的对象分布为旧皇城内14街区、旧皇城外7街区、外城4街区。大致是元明清时期的商业区、宫或庙之类的标志性建筑所在地、景观区域,但清后多留为居民地区。以下历史文化保护规定原则为包括街道都含良好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开发区不同的明确的特殊性。但在第四条把保护层次分为两层: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调节历史保护区与城市现代开发区之间发生的冲突。从两层面积比例来看,重点保护区占559公顷,建设控制区占398公顷,1.4:1的比例表示过度空间具有视觉上的保障、空间认识上的稳定性。表1: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在第五条提到“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整治与控制的原则”,只要保持街区整体风貌,能够适当地修缮单体建筑并提高生活环境条件。如第六条所阐,此规定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之下实施,总体来看此规定制定目的为确保北京整个城市规划上的历史保护区范围。至2002年2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制《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下来。基本框架与《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调整人口密度、关注单体建筑质量、交通规划。对于这三点的关注与精细化,由民居面积占全历史保护区的40%、交通道路面积占20%的比例引起。历史保护区由古代院落来组成,此规定从每院落具有的生活特征入手,把人口密度高的院落人口将要迁出。由于需分散的人口比例占人口总数的41%,规定实施前提为公众参与、认同。另外按照历史文化背景、建筑格局、形式、风貌等标准来判断建筑价值并分为五类,还按照建筑质量来分五类。通过这两种评价来看,因为风貌不协调、建筑损害严重而需修建的建筑占接近一半。另外道路方面,按道路宽度来分五类,掌握道路用途及往后变通可能性。参加2000年召开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专家建议,选择一块重点文化保护区而作为保护规划试点,还追求此规定引导文化保护法制化,这意见反映法制坚定初步阶段的需求。

三、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实例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与《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颁布后过了18年,本章通过梳理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建过程与管理现状,探讨规定实施效果及改善点。所举的实例为皇城内的南池子、皇城外的什刹海地区、外城的大栅栏。按《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法初探》一文的定性分类来看,南池子地区属于皇室建筑保护区,什刹海地区属于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大栅栏地区属于传统商业保护区。南池子地区偏于旧皇城内东南角,面积有34.5公顷。北起东华门大街,西侧面临南池子大街,南至长安街,东面临巷、胡同。90个院落内有1447人口,居住用地面积有19.92公顷。此地区评为危改地区,2002年开始改造项目。拆迁面积达到全地区的70%,17710平方米,新建了二层带院落的封闭式住房,还保留31座四合院,修复17座四合院。规划原则以《历史文化保护区危旧房修缮和改建若干规定》为主,准《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试点方案》来做整体保护、合理保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指标。规划原则强调融合性、妥当性,并在功能上追求现代化、旅游地区化。其中显目的部分为对交通方面的关注。交通不仅给居住人民提高生活条件,而且给旅客带来方便,这点对旅游地区化的目标相合。地下停车场入口位于普渡寺门口旁,为施工停车场而覆土,也利于埋设污水管道。南池子区的历史文化重点成为便利设施的交汇点。什刹海地区位于旧皇城的西北角部,地区包括前海、后悔、西海,北侧面钟鼓楼,东南西侧面大街,《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公布的第一批保护对象当中面积最大,即301.57公顷,人口有6.36万人。因为元代什刹海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终点,至今留下桥、寺、楼、闸等的景观建筑。2004年拆除总面积的60%并处理环境整治。2006年进行环湖拆违整治工作,拆除了酒吧等的92栋建筑。2011年对从桥连接的景区进行开发旅游线路。2013年拆除违章建筑241栋,启动“居民住房与环境改善项目”,对296个院落的3567人口进行疏散,同时增设停车场而解决停车难题。此时德胜门治理完成,并对其一带进行历史遗产分类。因历代文献中出现的景点具历史价值、丰厚的人文气味,按文献内容,沿湖边选五个重点而开发为历史风貌区,积极表现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的性格。大栅栏地区西南北侧面临街,东侧接前门大街,呈正方形平面有1.3平方公里,区内有114条街巷。根据《北京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地区分为四个部分: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历史风貌协调区。中北部偏于居住功能,东部为商业功能小区,南部以茶室为主,地区功能多样。居住地区由清代小四合院来组成,商业楼留着清末民初的中西混合形式,具有历史价值。但一半建筑质量较差或属非历史遗产建筑,因此进行修改。大栅栏更新从2010年开始,成立开放工作平台,让各行业专家提出更新建议。对地区人口之35%进行疏散,其外跟居民与商家找出合作改造方式,尽量提高传统商业保护区的性格。地区热管道充足,能够用电力、燃气等方式来供暖。另外由“一纵四横”道路形成,道路窄小不易于安排水管线。因此分道路宽度,在3米宽的道路下安排消防供水管道,比其窄的道路下安排生活用水管道。交通方面跟南池子区一样形成地下停车场,确保开敞空间,增加绿地。

四、结言

上三种实例来看,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由改善居住环境-回复历史风貌-提高商业服务的循序来进行。在这过程当中共同出现了几点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了简洁的外观、生活上的方便、游客增加等的效果。但其背后有不少人民的牺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资产。历史地区也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全老百姓共享的,但历代已成为居住功能地区的情况下,实际上的资产权在居住人手里,且住在历史文化保护地区的人平均住下来已有20多年的,他们在历史地区的生活经验也成为现代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保护工程当中该尽量尊重居住人的意见、习惯等。物质文化由非物质文化产生,传统民居由历代居民建起来的。如保护重点只在于民居建筑上,而忽略居民现象的话,内外分离、错过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规定》里保护原则的基础为整体性,对生活区的保护方面来说,有了对居民的考虑,保护才具完整性。之前在搬迁居民的过程中发生的补贴不足、意见矛盾的问题,需要找善于居民的解决方法。因道路狭窄,施工管道困难。因公共空间面积小或偏,决定供应电、燃气的中央设施的位置困难,如变电室、调压站。以现有的实例为基础,调查消防、供水、供电、供气效率,得提示适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面积对比管道布置标准。为了提高地区经济力、旅游地区化,政府支持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开餐厅、酒吧、手工业商店。北京什刹海地区的后海、南锣鼓巷等的胡同,已瞒着商店。这倾向一开始能给地区带来活跃的气氛、经济收入。但要是地区性质定为商业区的话,随经济利益会有人口出入变动。为了长期保护,选商业类型时需考虑不追时尚、符合历史文化地区性格。因此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商业区规划方面,需调节商业种类比例的法律、推荐适当商业类型的指南。

作者:朴沼衍 姜文卿 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