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3-01 03:38:32

历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要: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古城西安,不仅古代文化辉煌灿烂,还拥有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刻内涵、教育价值,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西安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民族国家认同、社会道德培育和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整合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发挥“教科书”、“营养剂”作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的和发展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活动和优秀历史文化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资源,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烈士陵园、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和杰出人物等。运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使内心深处为之震撼,油然而生的是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和近距离的“亲切感”。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以其独具魅力的文化优势,为高校思政课增添新的活力。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说教式”、“教条化”、“知行脱节”等倾向。相比之下,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则更加生动鲜活,甚至有些革命故事是作为旅游景点来讲述的,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教学吸引力。

(二)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理论来源于实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素质。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性,不能靠既定结论的灌输,而应按照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实地参观,与革命前辈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先辈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将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使学生对科学理论由感知到认同再到内化为自身素质,自觉将革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践行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把科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实现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工程的目标诉求。

(三)有利于本地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就加强高校教材建设和课堂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手抓综合改革,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因此,高校办学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要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将理论教学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除心中的疑惑,增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西安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古城西安,不仅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近代历史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其成为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更是通往革命胜利的“红色桥梁”,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一)西安拥有众多革命历史文化遗存

西安城内的革命公园,是为纪念1926年因反抗军阀刘镇华发动“西安围城”事件中牺牲的军民而建造。这次事件中,陕西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领军民顽强抵抗,最终取得胜利,人称“二虎守长安”,这是大革命时期发生在西安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同一时期还有中共西安特别支部建立遗址、西安共青团地委遗址、中共陕西“九二六”会议旧址等。土地革命时期,西安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西安市蓝田县),它是关中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遗址主要由葛牌红二十五军革命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组成。这一时期还有中共陕西省委福盛楼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丰裕口会议旧址;1930年蓝桥暴动旧址;中共陕西省委蓝田县巩村小学第五次扩大会议旧址等。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有西安事变旧址,包括十里铺张学良向爱国学生讲话纪念碑;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事变爆发的前一天晚上,张学良于此召集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宣布次日凌晨发动“兵谏”;杨虎城新城公馆,张,杨联合坐镇指挥西安兵谏的历史地点;五间厅(临潼),来陕居住之地;兵谏亭,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此将抓获;高桂滋公馆,在此国共两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六项协议,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西京招待所,是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拘禁跟随前往西安的十几位军政大员的地方;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西安事变前后,杨虎城曾在止园接待过王世英、王炳南等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除了上述文化旧址外,西安还有许多建国后的著名建筑,如西安人民剧院、陕建集团大楼、西安新华书店钟楼店旧址、西安邮政局大楼、西安和平电影院、西安报话大楼、大华纱厂旧址、西安人民大厦、陕西省纺织供销公司办公楼、西北印旧址等。这些历史建筑,作为1957年西安第一次城市规划的内容,是西安古城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

(二)西安是中国近现代革命中的“红色桥梁”

“红色桥梁”的称号,主要是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现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和红军联络处,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成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历经十年之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于1936年初建立,位于西安市七贤庄一号院,刚开始时只是一个秘密联络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便于国共两党商讨抗日事宜,在此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9月,该地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博古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等也在此居住过。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抗日救亡运动,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设立的合法机关,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后,办事处奉命从西安撤回延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在西安革命旧址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不容小觑,更是西安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中“红色桥梁”的重要支柱。

(三)西安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知名人士

西安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爱国人士,主要有:于右任,早期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杨虎城,民国陕军成就最高的将领,因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而被囚十二年;刘天章,是陕西第一位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领导人之一;关麟征,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参加台儿庄战役,重创敌军;郑伯奇,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解放后,担任西北大学教授、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这些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西安人民热血奋战和保家卫国的见证,更是西安革命精神、西安文化的最好诠释,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的教科书。尤其是革命公园、西安事变旧址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拥有巨大的教育潜能,可以生动地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对策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将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与外在实践有机结合,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对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刻内涵、教育价值,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一)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感染力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编,全国所有高校学生都使用一样的教材。毋庸置疑,这些教材都是教育部严格把关、层层审核,极具权威性和系统性,但仍然无法顾及到地域差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地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教材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感受历史的魅力所在,深刻理解教材中那些感人肺腑的革命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当讲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时,可以结合当时的西安爱国人士魏野畴和李天章等人的事迹。为响应的号召,他们在创办的《共进》半月刊上传播马列主义,从而开始了西安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探索国家救亡图存的道路。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纪念馆,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教学,现场的震撼感远远比课堂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在讲授红军长征过西安时,可以以红军二十五军纪念馆为代表,讲述国民党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大部队出发向西转移,扎根蓝田县,建立第一个关中地区红色政权蓝田县葛牌镇苏维埃政权。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杨虎城烈士陵园、张学良公馆等,让学生深刻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这些基地以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博物馆、纪念馆与烈士陵园为载体,与学校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思政课教学的广度,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生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与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第二课堂,但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认真引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定期与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带领学生参观“党史教育基地”,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组织学生到革命公园担任义务讲解员,既增进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传播了西安的革命历史文化,让革命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虚拟教学法”与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增强教学活力

“虚拟教学法”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人为的表演、历史影像、制作视频、历史独白等方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以达到渗透式教学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激情、勇于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将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同学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协作能力。学生也可以用制作视频、上讲台演讲、或者随机采访的方式。如讲授西安事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的剪辑加之现场人物表演对历史进行虚拟还原,让学生根据历史场景自己设计一段独白,在独白与影像资料、表演的过程中体验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与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一些高校受路径、经费、安全等条件限制,教师可以把一些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制作成视频后放在网上,便于学生学习。“虚拟教学”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具有知识手段传播的新颖性、趣味性的特点,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将其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既是对革命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推动了红色文化发展,更是改进思政课教学、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活力,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11).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李琪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