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篇

时间:2022-01-21 10:51:51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

【内容摘要】生活化历史教学体现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理论转化速率。教师施教过程中主动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维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就是指教师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实现历史生活思维的有效对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感知,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的生动体现。历史学科与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建立生活切入点,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体现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尽快建立立体历史认知体系,形成历史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演绎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教学语言,加入时尚元素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男人吸鸦片,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教学资源,体现生活热点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作者:黄爱娟 单位:江苏盐城东台市安丰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摘要: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中蕴含人文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门课程。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本学科中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挖掘出来,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把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要借助揭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同时要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等。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正处在逐渐成熟的时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对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正确定位人文教育的目标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重智轻情”,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最终结果是教学效果比较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但是,人文教育是蕴含着丰富营养的,也是助于推进历史教学的最好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不要只是流于形式,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上面,要确立情感目标的教学目的性。例如,在设计《抗日战争》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等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意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性,既能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要充分把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

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和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及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所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蕴涵着丰厚人文资源的学科。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到农人戴月荷锄归等。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注重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发展,组织学生多学习他们的一些思想、品格及胸怀和境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探究一些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也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诸如詹天佑、李四光等人的爱国情怀。

三、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很多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单一,他们绝大多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课堂上的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邀请美术教师参加课堂的交流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在探究北宋的变法时,教师可以结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能够以先贤作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促进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

四、善待自然,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危害地球生命的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基于此,环境教育也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就需要历史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待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一项神圣的使命。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和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把生态环境的教育观念引入到历史教学当中。此外,历史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和环境教育有关的资料,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进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五、结合时事,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时代的活力

古人有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关心国家大事上面。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又能强化学生的政治思维。此外,教师结合时事进行教学也能为历史课堂带来时代的活力,还能够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当前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了大量丰富且生动的素材,基于此,历史教学要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并且在把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分析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当前中国和日本在钩鱼岛上的摩擦,以及中国和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的时事教学,分析小国为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再结合国际形势加以讲解、分析,有利于把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明确自身肩负着的重大责任,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柳时坚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由于传统的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关系、联想式巧记忆、灵活插入故事、深入浅出解难题四方面提出了改善历史教育现状的创新型思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作者:修文静 单位:包头市回民中学

第四篇:浅谈高中历史学生学习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大家都在积极探讨的。学生学习的评价其策略也是多元的,具体的学情和具体的教情也基本决定着教者所运用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一、努力形成多元性评价的理念

应当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多元评价也不就是什么一两年的事情了,但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有几位老师在运用多元评价去评价学生?我们的任课老师没有去从内心形成多元评价的理念,也是大家多去怕麻烦所致。因此,努力形成教师多元性评价的理念已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平时,笔者注意搜集相关多元性学习评价的资料,研读相关多元性评价的文献,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具体的评价策略。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可以说是心明眼亮。我们再也不能去走那些单一评价的老路了,应当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努力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历史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努力思考在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去进行评价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平时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看到,每当我们注意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学习之过程的气氛活跃方法先进有效,充满着创新创造,更为学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的价值观。平时的评价多元的诸多实践也让我感到:教学的多元评价,虽然起先是比较麻烦一点,但只要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实施起来,磨刀是永远多不会去误砍柴工的,实施好了,师生之间都形成起一定的习惯,反而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的省时和省力,让人感到历史教学是那样的事倍功半。

二、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策略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述评价之具体内容时,尤其为我们提供了多重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策略,应当说都是相当切实可行的。但是,作为课程教学,倘若我们不假思索地死板硬套,肯定是不可能去获取好效果的。虽然其评价策略可以是多多的益善,但也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多益善,有时粗制烂糙地在评价的多元上也是那样的“滥竽充数”,也会去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元评价是必需,科学运用是根本,灵活运用是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比较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家长甚至一些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作为自己则是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组织者、引领者,尤其注意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上做文章,做实和做好文章。譬如,在评价上让学生去做历史学习档案,则获取了一定意义上的促进效果,尤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着比较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当我们比较好地坚持让学生去正常性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档案的建设,那将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平时的学习档案的建立和实施中,笔者还注意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动用自己浑身的解数,利用自己的智慧,给学生学习档案上的建设去注入新的活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努力看到学生闪光处,这所闪出来的光,哪怕时间是那样的短暂,哪怕那光就是那么一点,都去比较有意义地进行褒扬。多元性的评价,教师为学生学习档案注入进一定意义上的活力,还真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效果。

三、努力践行多元性评价的理论

现行历史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分层要求,即有有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必修和选修都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量身裁衣的,作为教学必须教好必修的课程,必须多鼓励过多的学生去选修相关的学习内容,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从一定层面上去说,这也应当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中,比较好地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需要我们去实现呈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譬如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历史习作,让学生用自己的文笔去撰写历史,不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探究性,还完全可以去体现学生历史学习自我评价。一个个学生便通过自己去书写历史,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我们说一个个家庭则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践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照片,如父母亲、爷爷奶奶的不同时期的相片。让学生去了解自身房舍建筑方面的变化,进而真实了解每个家庭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了解到家庭的历史,再去进行一些家庭人物变化的习作,学生则比较好地实现着因小见大地书写着社会变迁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作者:严志锐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前言

高中那个阶段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替身以及学生认知水皮的提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的角度讲,历史是高中和高考的一门不可或缺的科目,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高中教学整体的角度出发,做好历史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的改革,使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同时,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二、新课标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标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活动予以完善。第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高中历史使故事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教师为了更好的保证其教学效果,便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使其从大量的历史材料中抓住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细读。新课标下,教学实际使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为了保证该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且结合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以提升。此外,通过历史阅读的训练,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综合提升。在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时的提问,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以及提问的适时性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其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其进行适时的总结思考,通过这一训练来锻炼学生的概况总结能力,并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标下,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以有多种理解和解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同一历史问题,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以及其思维能力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实现其思维的独创性,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新课标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历史知识。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应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理念,使其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均能得以提升。第三,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为了更好的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便要从多方面出发来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的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来完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其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使其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等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了更好的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将社会调查等活动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其更好的将历史与社会相联系。通过这种社会调研的开展,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历史的规律等相关内容,激发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最终实现其历史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提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历史教学活动进行完善和创新。教学实践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使其能够通过培养和锻炼提升其历史阅读以及思维能力,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其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陈洁 单位:阿荣旗第一中学

第六篇: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活力的设计

【内容摘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让学生介入课堂、参与课堂,直至主导课堂,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青春蓬勃的精气神和热烈度来“炒热”课堂,这是唤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活力;设计策略

由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性,许多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多以单一乏味的知识记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效率。高中历史呼唤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就高中历史如何通过有效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性,唤醒课堂活力”进行探析,我总结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设说史平台,促学生学习历史预热

我们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设置轻松有趣的说史平台,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历史知识的随性交流,以充满趣味的史实轶闻撬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为知识学习预热。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我便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讲坛”的活动。让学生围绕“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通过预习课本,查找资料,沟通了解等方式,整理出一份“历史讲稿”。并参照“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由学生在说史过程中自行总结出三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学生们都会卯足了劲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以便能够在“历史讲坛”上奉献精彩的讲演。通过开展这样的展示活动,有助于讲演的学生提前进行深入学习,有力促进后续教学开展,学生间也可相互取长补短。

二、设合作讨论,促学生理解历史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纯粹地背书,其实不然。背,只能掌握历史的表面;悟,才能深入历史的本质。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挖掘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锻炼出学习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他们之间的思维更贴近,通过合理设计合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能激发学生思想碰撞,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例如在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内容时,我组织了“亮出你的流派”的分组讨论活动。首先,让学生从诸子百家中选择一个流派来代表自己,比如可以选择主张“仁政”的儒家学派,或者选择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学派;然后,让流派相同的学生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小队,小队成员要对自己的学派进行深入剖析,列举出学派的种种优点,并尽力去规避该学派存在的缺点;最后,当各个学派完成自身分析总结后,就开展“百家争鸣”的流派大辩论了,流派不同的小队随机进行“对垒”,阐述自己的主张,碰撞双方的观点。通过这样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学生对于百家思想的基本主张、代表人物等都会有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掌握。

三、设评题大会,促学生应用历史

试题是检测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试题讲解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高。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需要我们大胆地把舞台交给学生,以学生灵动多样的思想点亮历史知识应用的星空,既提升学生课堂角色,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学生知识实践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水平,促进课堂活力和教学效率双提升。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评题。首先,选择了多道与该部分知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在选题时力求知识覆盖面全,题型多样化,考点的重难点突出,并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在评题课上,让学生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基本能自行解决错误率较低的题目。第一阶段结束后,我让学生说出还不能相互解决的题号,并说出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再由其他学生站出来为他讲解释疑,期间学生随时可站出来反对,但需说出理由。另外,我通过题目错误率的统计表,指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让学生讨论展示答案,说出解题的步骤依据等,并及时让学生翻开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内容信息量大,事件之间内在关系复杂,通过这次评题大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总之,打造活力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相长,提升课堂活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仍旧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课堂中做好设计工作,备好试题的选择,备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备好学生的学情。只有教师做好基础教学和课堂引导,才能确保各项教学手段有效发挥。

作者:盛丹星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第七篇: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摘要:从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确定历史教学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改善传统的学习观念;引进现代化教学措施,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新课程理念的出现,带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没有进行理念转变,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确定历史教学的目标

课程标准就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任何学科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课程标准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能力和学问”“教学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挂”这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更加有效率,从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传统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是浅析教学目标的含义,但又害怕被扣上传统教学的高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又融入简单的互动措施,结果让课堂十分活跃,但是其效果却无法让人满意。若要改善这一现状,历史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就必须认真阅读历史课程的标准,并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开展课堂教学。我相信,能够做到这一点,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有一定的提升。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改善传统的学习观念

俗话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对于寻找结果的过程并不进行讨论,那么教学质量势必不高,还不如交给学生一张捕捉知识的“大网”。在传统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过于强调结果的获取和记忆,忽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这么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痛苦不堪。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快速转换教学观念,深入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改变问题的源头,彻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1)比较法。历史学科中的比较法主要是指通过比较一些相似或相异的历史事件,思考并分析影响历史事件的各项因素。只要使用得当,那么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这一章的学习时,教师则可以选取郑和下西洋作为对比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尤其是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观点来解决历史问题。(2)辩论法。辩论法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历史事件,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在学习与孔子相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为辩论的基点,并把学生分为两组开展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还是两者都有。通过辩论会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3)讨论法。讨论法与辩论法有一些相似,特别适用于原因、影响等历史教学问题。在使用讨论法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进行分组讨论,并最终得到了一个综合的结论。这么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看待同一个历史问题,其实际效果十分理想。此外,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实践、讲授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引进现代化教学措施,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

通过实践教学来看,在历史课堂内适当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以形象、直观的教学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转变现有的教学局面,让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焕然一新,从而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彻底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对“百家争鸣”这一段历史进行学习时,教师则可以提前收集诸子百家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一一展现出来,并结合图片人物来介绍此人的历史故事;在进行“经济建设历史发展”学习时,则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上个世纪世界各地的生活状况,然后再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及环境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和改变。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理念,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学生获得历史的母体,其历史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深度,其自身的历史视野广度将会关系到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因此,历史教师作为课堂历史知识传输的主体,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水平,扩展自身的历史视野,在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思考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定期组织历史研讨会议,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历史教学问题放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将面临很大的机遇。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则应该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适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措施,把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

作者:敖敦高娃

第八篇: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量度问题分析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传授现成的历史知识,但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能力,通过教学中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想获取历史信息,单方面从教材中解读历史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因此,需要运用史料对基本的历史史实由表及里达到深刻的认识。本文就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运用的量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量度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量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史料的运用不足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在教学中过度使用史料导致教学目标难以按时完成,下面是对这两种问题的解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不足

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导致在历史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注重于对历史理论的讲解,但是更多的忽略了利用历史史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降低,进而造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度使用史料

为了引导学生对历史充分的进行认识与理解,高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史料的现象,教师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中的人物,因此将史料作为他们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正是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运用史料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惜选择大量的为他们补充更多的课外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难以达到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量度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史料

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教学史料通常是由教师选取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史料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在史料选取前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内容与难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选取史料,有侧重也有取舍。这样可以确保教学选择的史料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之间有着共同的知识与内容,方便学生快速的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以及总的知识体系,从而起到感悟历史的作用。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选取典型的史料,避免出现重复性的史料导致其数量的过度。例如在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该课程的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史料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唐太宗治国的思想,可供选择的史料有《资治通鉴》、《盛唐气象》《贞观政要》等,其中《资治通鉴》中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的话:“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的负担,以至国危君亡,治国就需要以民为本。此外,《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天下大焾,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史料的记载更多的说明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以及经济上出现的各种变化。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通过这些典型的材料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根据史料设置针对性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并且通过比较或者是归纳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历史材料进行思考,同时还能够防止过度运用历史材料造成的教学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世界反法西斯的转折与胜利”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史料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各国的分歧说明了什么?国家之间的分歧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分歧与合作问题,并且达到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知识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史料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充实历史知识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史料使用的意义,把握使用史料的量度,严格遵循使用史料的量度原则,有针对性的运用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把握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作者:林轶 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

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教育系统的日常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注重发现如何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方法,而不是传统应试的死记硬背,因此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更新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调整师生的各自定位,转变过去死板且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这些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尤为突出。本文从新课改的意义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要求下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进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与成果。

一、新课改的意义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1.新课改的意义。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改变过去的只会学不会用的状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却又不失个性的发展。然而,真正涉及到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则是需要学校及教师甚至全社会都要深刻思考和积极参与的事情。作为在新课改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能够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新课改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来讲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不同,它要求学生均衡全面的发展,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这一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尤其重要。高中历史课程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及人物的发展等方面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注重对人文文化的普及,这些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接受起来并不容易。新课程改革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坚持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并注重发掘社会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并主动探索历史原貌和历史发展。

二、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形式单一,学生无学习兴趣。人文学科都有文字多且趣味性小的特点,高中历史也不例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坐在台下被动的灌输,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历史学科作为副科地位得不到重视。传统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原因,大多数师生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大心思在副科上,于是就出现历史教学课时少、学生学习兴趣小、临试前死记硬背等现象,甚至由于教师的不够重视产生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接纳历史知识,不具备认识历史现象及规律,从而塑造自己历史观念的能力。

3.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死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被学生视为高高在上的形象,课堂形式也只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学生大多不敢说、不敢做、甚至不敢想,教学气氛死板且较为压抑,师生关系并不平等,也不和谐,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

4.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大多只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这种形式如果频率过高则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导致有抵触情绪后失去学习热情,但是考试较少又不能达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目的。

三、新课改要求下如何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形式,使教授过程形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历史学作为人类对以往积累的经验及智慧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对人们人文素养的熏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合理安排适量的历史课时,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对师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总结学习什么是正确的。

3.调整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发问和讨论并得出结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4.建立丰富且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所以运用单一的评价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应当重视综合评价。眼光不可拘泥于学习成绩,而是应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日常的发展、阶段性的进步等都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发展的轨迹,从而进行自我评价与改善。总之,新课程的颁布和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了原有的教学标准,形式不再狭隘于单一的课堂。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位置,完善新课改要求下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的目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军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第十篇:“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层面来展开对于很多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这是一种很值得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历史理解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学到的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还原与重现,还能够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教学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能让知识的呈现更加客观,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去了解历史事件的实际情状,进而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一、对于历史认知的历史理解

对于很多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往往会以今人的眼光与认知来进行解读,会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主流价值为依托来展开对于一些历史认知的剖析,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在给学生就很多历史认知进行阐述时,应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解读,教师只有以这种模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于这些内容展开历史理解,进而真正剖析这些内容的实质。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要想让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认知有更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当以历史理解为突破口来展开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如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历史剧,让学生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让他们在课堂上深入和重演历史,让他们阐释治世之道的主张和理由,让学生“遥体人情,悬想事势”,体验儒家的醇厚运用、墨家的谨严、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等思想特点。最后,学生会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领悟出这样的史实认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只有将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并且以历史理解来辅助知识讲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也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于历史规律的历史理解

很多历史规律往往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些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理解的方式来展开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历史规律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解读,也可以结合很多具体的实例以及逻辑佐证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这些历史规律。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一种丰富,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教学知识点。当然,教师可以以某一重大历史史实为立足点,选择纵横相关的典型化的史料,按照唯物史观和认识逻辑规律来对历史规律进行论证。例如,对历史规律“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的历史理解,可以投影到有关工业革命史料辩证的逻辑佐证中,教师可以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料来帮助学生对于这一历史规律展开认知。这不仅是历史理解的一种直观的体现,也会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来对这一历史规律有更好的领会。

三、对于历史评价的历史理解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一事件,这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考查。对于历史评价的方式以及切入点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形式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评价内容。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同样可以结合历史理解展开。如可以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而综合地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更具说服力,也是历史理解的一种非常好的应用形式。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时,可以运用“历史理解”的史料比较法来展开。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分析,客观地去看待不同阶级和时代对孙中山评价的视角,进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尤其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将孙中山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对孙中山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表达对历史人物看法的评价能力,这才是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加以重视的。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历史理解”往往能够为很多内容的教学提供积极的辅助功效。首先,在给学生就很多历史认知进行阐述时,教师应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解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客观而准确的信息。同时,在历史规律的阐述时,教师可以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解读,也可以结合很多具体的实例以及逻辑佐证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这些历史规律。此外,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同样可以结合历史理解展开,这也是历史理解的一种非常好的应用形式。

作者:王卉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