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10篇

时间:2022-11-27 09:52:53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合作学习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互助互动,小组交流合作,挖掘学生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常常是注重备课讲解,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同学参与课堂教学,提高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原则,创设出更加和谐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和管理模式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倡学生自愿选择组员,并选出一位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组长可根据本组学员的特点,对大家进行职责分工。如可选一名字写得好的同学作记录员,让其负责记录数据和讨论结果等。再选一个口才好,思维敏捷的同学担当本组的首席发言人,负责本组陈述观点与总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组长可以进行角色调换,给每个组员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阐述自己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规律,并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选择

不是每节历史课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选择教学方法。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课题的选择。先让学生进行课题的讨论,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同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分析,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更加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程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恰当的选题,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佳作用。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解决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最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问题的设计和内容的安排上要掌握尺度,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理解能力,既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深奥,这样的问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合作学习要结合内容查找资料、研究资料,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还可以拓展衍生知识面。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偏离了课题研究方向时,教师要及时矫正。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使学生感到愉悦,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老师在讲解唐朝历史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电视剧《武则天传奇》中与史料记载不一样的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时,教师还可以针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让小组成员对历史角色进行串演,因为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历史事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探索、研究,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静态学习方式,为历史学习开创出一条新型教学之路。

四、检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考核办法

(1)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法宝。其中,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是基础评价环节。(1)小组成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评的侧重点是先评价合作态度,再评价合作质量,最后评价创新,循序渐进。如果评价机制不合理,就会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出现学生之间乱哄哄的议论,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出现学生不着边际地乱说,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浪费了宝贵时间。(2)教师要做好监督,在组与组之间走走转转、听听看看,关注学生个体性差异和小组差异,调动各组成员的积极性。各小组长负责把本组的讨论结果收集起来,交给老师定期举办“历史学习小组成果展览”。教师要不断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使小组合作学习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3)目前对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的表现)。教师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制定一份细节考核表(篇幅所限,表略)。其中,准备充分35分、积极参与15分、观点明确15分、论据充分15分、语言表述10分、善于倾听10分。总评分:优100~85分,良85~75分,中75~60分,差60分以下。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指导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从而自我完善,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刘开勋 单位:江苏省丰县欢口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所探索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对处在这种新型教学过程中的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来许多新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不仅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习惯解决在历史学科中诸多问题的能力,还要借用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独自思考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要求学生去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历史这种文科性,往往会偏重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甚至是单纯的对段落的背诵,忽略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换句话说,过于抽象的思想教育目标一旦树立,便会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的理论支撑,一是对于深化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主观学习和“探究学习法”,二是人文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创造性思想;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合作学习和相互沟通学习的理论。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史观分类与发展前景

高中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外向性、阶段性、整体性、统筹型、论证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了历史这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也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了研究性学习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它既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于传统古老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对于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变革。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除了包括制定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之外,还建设性的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历史专题研究”活动和全方面渗透教学理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并分别辅以具体案例的实施。从教育改革的层面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极具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对教授历史学科的高中教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中历史的探究方向大致为四种史观,分别为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化的整体视角去探索世界历史,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研究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考究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由此可见,对于历史这种系统性的学科来讲,必须建立明确的统筹教学模式,将往年历史事件分别从纵向、横向的方面套入四种历史史观中。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漏洞,所以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便显着尤为重要,也势必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研究性学习之路的方式和技巧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看起来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它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同学习,共同积累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以往的知识技能,同时整理共性,总结出经验。它常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很多是以活动课为载体,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没有统一的范围和衡量标准,并且有多种方式可以一起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调用各种校内校外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或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去探求当地的本土的资源和信息。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之路一直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变革,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未来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学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掌握新型教学技巧,而学生应建立积极自主的研究历史学科的观念。总结在教育中改革研究性学习是时展的趋势,并且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待高中历史的学习,而是适应于所有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固然也有很多好的方面值得我们保留,但学会创新和自主思考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能。

作者:陆怀中 单位:甘肃清水县六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互动”教学设计

一、低层面的课堂“互动”教学设计

1.问题质疑,有效互动的起源。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问题的设问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利于学生互动、要因人施问、要考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2.师生对话,有效互动的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合作探究,有效互动的特点。合作前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必不可少,合作中教师的启发、引导、调控是关键,合作后小组的评价、归纳、提升是重点。

二、高层面的课堂“互动”教学设计

我认为高层面的课堂“互动”教学设计更多地应让学生主宰课堂,在学生“体会历史、感悟历史、解惑历史”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一)历史角色扮演———体会历史

我在评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课时,为了打破改革史知识的板块化和枯燥性,我在教学中设计“穿越时空、角色扮演”这一互动环节:(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有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哪些变化?为什么?这一互动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分别掌握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二)表演历史短剧———感悟历史

历史史实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又使历史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打折扣,若教师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

若教师能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前提下,编演历史短剧,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三、总结

一节“互动”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的“互动”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网状“互动”,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来实施有效的“互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才华,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品质和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周国华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建议

1.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1真实再现历史,不片面化,不形式化

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与它的客观真实性有着不可密分的关系。历史记载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是人类用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方法论。正是由于社会历史发展自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历史文化知识的时候,不能用片面、形式化的语言和思维去向学生解释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应该将历史发展的史实作为讲授的依据,使得历史场景获得生动真实的再现,进而使得学生在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观点更加客观正确。只有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去考查历史中人类的活动,历史的真实面貌才能被描绘出来。所以,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从全局上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规律。

1.2坚持唯物史观,传授有效的方法论

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候,要想达到科学和正确的目的,就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解释和评述历史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夸大,不极端。事实就是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精髓,在观察、研究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尽量的全面和客观,历史教师要对历史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通过分析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得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规律得以分析、探索和揭示。这样所把握的历史发展趋势才是更加科学的,进而学生建构而得的历史观也才是更加标准和客观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历史要尽量地客观和真实,要对历史的真相和事实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最终使得自身的思想认识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点把握好历史理论知识的讲解,另外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方法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理论知识的时候,既要涉及认识历史的一般方法,还要讲解解决历史问题的具体方法,同时自身做好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历史教师评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时候,才能有效地避免片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空发议论的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避免,这样历史教师所讲授的历史知识才不会很随意,而是更加地实事求是。

2.追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使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得以促进,进而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敢于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为了更好地达到这样的目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转变学习的方式和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促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参与性,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阵地,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历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讲解史实要生动具体。历史教师在叙述历史事件的时候,要做到形象生动。将历史概念通过故事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得学生认识到的历史人物更加地丰满和形象。通俗的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历史教师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事件叙述出来,学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场面,留下的印象也更加地深刻和具体。(2)设置课堂活动,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而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如:历史教师可以设置谜语竞猜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4结语

总之,要想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努力,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使得教学目的更好地得以实现。

作者:刘绮丽 单位:安远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的具备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程。教师在讲授具体的知识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单一进行知识的陈述会造成学生即便在当时理解了教学内容,过后对其的感触也不会深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积极地展开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不仅是学生教学主体性的直观体现,也是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刻感受。当然,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也会更客观而全面。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和化运动”时,教师可以使用材料研习和问题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可以让学生思考:“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学生首先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来寻找相关答案,随后要对这些答案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答案汇集为:“左”的泛滥导致了工农业生产质量的下降、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当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学生通过有效的独立探究,不仅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学生的问题理解与分析能力也能慢慢得到构建。这些都是很好的收获,不仅是获取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很重要,它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对于相关历史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这方面技能,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创设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好的平台。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与见解。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很可能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这是很好的培养与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灵活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可以设计辩题:1.辛亥革命成功了;2.辛亥革命失败了;3.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后,可在辩论中不时迸发智慧的火花,有学生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学生则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分析这一问题时,得出的观点与看法也各不一样。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不仅充分应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也逐渐感受到看待历史事件应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出发,这样才能够对其有更为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这一感悟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它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学生在对于历史事件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前,很容易将历史问题简单化、单一化,对于问题也缺乏全面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历史的认识自然不够深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多方面知识及具体的背景来分析问题,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有很大帮助。如通过十年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现实写作小论文,谈谈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许多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虽然总体来说成就大于失误,但是其中蕴涵的“左”的错误却不可忽视,并由此将建国后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单一集中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推进,从而导致机制上的僵化集权,终至酿成“”的十年悲剧。学生的这一段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当学生懂得了结合各方面背景知识,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时,其对于问题的剖析也会更加深入。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深化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养成更好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构建,这样才能够让所学的知识充分得到利用与发挥。此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很重要,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分析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结合多方面知识及具体的背景来分析问题,这样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更加全面而透彻。

作者:练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研究

1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很多教师在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常常忽视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没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一味采用以往的教学案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种种局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造成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和积累历史知识,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措施

2.1构建情感教育情境

通过将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怀。情感教育情境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实物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会有很多关于瓷器、画作等物品的教学内容,通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实物,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感染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直观的印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更新。二是音乐渲染。音乐对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将音乐融入情感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融入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符的音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历史生活,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拉近与历史生活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应的图像、视频,对历史生活产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汲取知识,探索科学,破释奥秘,激起求知的好奇心,因此,激发兴趣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最佳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历史“走进”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更加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2.2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学生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构建良好的情感教育情境,教师也可以通过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历史教学效果有着关键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才能够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够正确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情感引导。只有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其次,利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语音、语调来实现情感的渲染。在讲解关于历史革命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快速、激昂的语言进行讲解,当讲解人们的艰苦生活时,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肢体动作,从而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借助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选取典型生动的历史资料,诗歌朗诵,音乐欣赏,等等,创设历史情境,尽可能地再现历史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总结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

作者:仲宏梅 单位:巴彦县兴隆林业局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情境设计的缺陷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一般会采用多媒体技术,这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过于绚丽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容易被忽视,尽管使课堂气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能安静地思考问题,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缺乏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加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老师认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才比较实用,学生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高中历史作为一门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分析,针对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结合的方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情境;情感教育人文学科,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目前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不能充分理解体会过往人文的情感和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方法

1.创造情感教育环境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老师在创造情境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实物,比如,一些艺术画作等,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转成具体的实物,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模型,让学生对我国农耕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有所了解。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打破课堂的束缚,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选择一些慷慨激昂的音乐,例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就可以播放类似的歌曲,从而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激发。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通过感受历史画面,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在高中时期,能够形成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围绕着书本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观看一些爱国的影片,或者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背景知识材料,使学生从课本中脱离出来,通过更加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以情感人,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以情动情的手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情感被激发。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情境的设计,首先,在教学中要投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对那些民族英雄发自内心地赞美,从而在情感上带动学生,唤起学生的爱国心。在老师充满真情实感的讲述中,学生能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话语来感染学生,要把握好语音和语调。例如,在讲授革命事件时,老师可以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在讲授鸦片战争时,老师就可以使用较为沉重的语气,在不同的语调中,学生的感受也不同,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可以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将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高中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性质,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而且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今后的发展中都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为指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感人,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万丽艳 单位:江西省上饶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模式分析

一、传统教育方式弊端

1.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学生却将学习这个学科当成一件痛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要学好这个学科就有了心理障碍。

2.教师没有创新意识

教师从学习教育的时候就只知道传统的办法。而所有人也都是这样做的,这样就让教师想要创新却不敢突破。久而久之,就会安于现状。

3.课堂活跃度极低

死气沉沉的课堂,机械学习的学生,这样的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好处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总是会把自己喜欢的事先做好。所以,实行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喜欢这个学科。为学好这一学科定下前提。

2.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之后,课堂节奏就会慢慢加快,而所有人会慢慢开始契合大多数人的节奏,减少教师为了照顾落后学生所浪费的时间,学习效率将会提高。

三、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执行方法

1.通过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一直被大多数人所喜爱,而历史题材也被很多影视创作者所热衷。所以,把影视元素融入课堂一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用学生有兴趣的东西带动无聊的课堂气氛,当学生能够把对影视剧的热情加注于课堂,课堂就有了活力。

2.通过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来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自己体验历史场景,教师作指导。让学生都能加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学生就一定会对课堂印象深刻。

3.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己学到的东西永远都会比被人硬灌输的死知识印象深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到有关资料来学习。内容并不一定要完全契合课堂,但是触类旁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任何一个基础学科都非常重要,无论是对教育集体,还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而学习者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这一学科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也决定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发挥程度。而体验式学习模式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很有好处,而本文就对它的好处和执行方式做出了探究,愿为广大接受高中教育或参与高中教育的群众作参考。

作者:谢小会 单位:安徽省霍山中学

第九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心合理地选取史料

中华民族历史悠远,留下来的史料资源十分丰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史料的应用上,必须要合理选择、精心筛选,坚持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史料的教学作用。例如,在进行上世纪前半叶的历史教学时,笔者就选择了经典的话剧《茶馆》作为史料,开展相关教学。尽管《茶馆》属于文学作品,描写的是茶馆老板王利发的故事,但这部经典的话剧作品也从侧面折射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通过鲜活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方方面面。文学与历史、时代大环境与生活小细节,彼此交织形成互补,从而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文学场景中,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那段历史。还有,在进行北宋时期社会风俗的讲解时,笔者精心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清明上河图》做史料开展教学。这幅经典之作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艺术瑰宝,全面立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汴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欣赏经典画作的过程中得以窥见了北宋时期都市经济繁荣的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巧妙适当地提问解答

在史料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选取的史料不能简单停留在表层,而是要深入挖掘史料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所以,教师要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巧妙适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此外,在史料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及时解读,帮助学生消除史料背景知识学习与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在进行美国罗斯福新政讲解时,笔者在搜集了该阶段的相关著作、报告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了纪录片《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作为史料。为了提高影片观看的效果,笔者事先设计并提出了如下问题:罗斯福生活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什么叫炉边谈话?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罗斯福新政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观看纪录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持续力,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教学作用。此外,在史料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笔者会适时暂停一下,对相关史料加以解读。比如,纪录片中涉及了黑色星期五、炉边谈话、凯恩斯主义等历史教材上没有出现的知识和概念,笔者就会暂停播放为学生解读,以便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前后的历史概况。

三、多媒体直观展示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史料,高中生由于经历、历史思维和认知能力等因素制约,对历史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开展理论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史料,通过具象的史料补充阐释抽象历史知识,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进行中国封建时代经济结构的讲解时,针对“奴隶制的确立实现了生产力的一次解放”这一知识难点,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有关古代生活场景的史料,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理解历史知识。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使用的粗糙石器、商周时期的精美铜器、殷墟平面图、古巴比伦城、奴隶生产劳动复原图等相关史料图片,这样使原本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象而直观,不仅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而且还让学生在虚拟的历史情境中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及时客观地总结评价

在利用史料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客观的总结与评价也具有关键价值。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总结归纳,有助于完善学生既有的历史知识系统。例如,在进行罗斯福新政讲解时,笔者在学生观看完纪录片并回答了事先提出的问题后,从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加以总结归纳,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文化修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实现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构建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创新、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发展,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心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总而言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精心合理地选取史料,巧妙适当地提问解读,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史料,并进行及时客观的总结与评价,为顺利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张卫卫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探讨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应试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只是接收者和记忆者,属于从属地位,而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拥有者,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历史课堂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学习的主动权不再由教师掌握,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自己的教学角色正确地定位为学习启发者和教学指导者,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学习构建者地位。教师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向学生提出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探索的问题,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渴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好课前预习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将自身不懂的地方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研究,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激情和愉悦等情绪的伴随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会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权威,教师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严格的执行,不敢远离教材半步,这样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进行改革,避免出现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只禁锢在历史教材上的现象。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学会利用更多其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学习历史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今后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是我国的主流教学模式,在不偏离历史教学的内在知识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拓展,跳出教材的限制,整合其他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1.具有色彩的图片资源

图片在历史教学中属于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它涵盖着一些文字不能够表达出来的信息,在现代教科书中,插图占据着非常大的篇幅。教师要在充分利用这些插图的基础上搜集其他的图片,将其引用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去,使历史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更好地迎合高中生的认知过程,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更加理性的认识。

2.具有声像的影视剧资料

影像资料的主要特点就是既有图像资料,又有声音资料辅助,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历史资料中有非常多的影视剧资料,这些资料会为学生提供非常真实的图片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历史中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等,在意识中真正地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学生可以从更加深刻的层次感知到历史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的记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利用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历史知识学习一般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与现实脱节的状态,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提倡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在学习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等训练,实现学与用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学生学到的知识,将学生的视野与认知空间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在想到历史课时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和学习动力。例如,在开展“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史”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时,教师首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发动学生参与进来。高中生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任务的繁重与时间的紧张会让学生分不出时间与精力来做此事,所以教师就需要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扩充,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时间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或者是利用课余空闲时间参与到调查中来。其次,教师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高中生普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实践能力几乎没有,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在指导上多花一些心思,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调查。总而言之,学生的未来在于教育的质量,要想为祖国的未来提供更多人才,首先就要花精力进行教育改革。历史教学要彻底刨除传统教学中的糟粕部分,在精华部分进行改革创新,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打造高效率的高中历史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晓松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