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6-09 10:07:36

高中历史异步教学法研究

一、课前引导

异步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顺利开展,其前提是需要学生事先阅读大量的知识,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一个学习范围,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之前自主的预习。例如,在学习与探究“科举制度的利与弊”这一问题的课前,教师可以问学生当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古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相同吗?学生会很肯定地说不同。那么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呢?学生通过电视、电影、书本中肯定听说过科举,老师继续说:对,科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国家选拔人才制度,那么它始于哪个朝代,终结于何时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利与弊是什么呢?科举制度与教育相关,学生自己正在接受教育,肯定会对这种制度充满好奇。教师先将学生分为一个实力相对较差的学习小组和两个实力较强的学习小组,那个实力较差的小组负责探索科举制度的起止时间、发展进程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实力较强的两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小组负责探讨科举制度的弊,另一个负责探索科举制度的利。小组成员之间又将问题细化,进行分工研究。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讨论总结,一名学生说:“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相似之处,让各州在每次推荐几个人参加考试,考试合格的可以直接做官。之后,让京官五品以上推荐人才,再参加考试。这时期主要以推荐加考试取士。唐朝时期,将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之后增加了武举。常科是每年分期举行,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这个时期,明经、进士是常科主要的科目。明经主要是考帖经、墨义,进士主要考诗赋,唐朝的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这个时期科举取士主要依据知名人士的推荐结合良好的考试成绩。可见,皇帝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在宋朝,科举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个时期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并确立了三年三级考试,州试、省试、殿试。殿试之后才可直接做官。而且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建立了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可见国家对科举的重视程度之高。但是到北宋末年,糊名和誊录流于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政治混乱,君主昏庸,官员腐败造成的。但是从隋朝一直到明朝科举制度一直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到明朝,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主要是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学院成为了科举培养人才的唯一方法。这个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以前,考试成绩主要依据考生的文采,对文章的内容与格式没有过多限制,但是在明朝之后,考生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有科举取士又叫八股取士。八股文有严格的措词、结构、字数、句法限制。清朝的科举同样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文的严格限制可能与君主实行思想控制有关,避免知识分子利用文字发表不利于朝廷的言论。”学生对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了一定的总结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总结进行一定的指导,将学生不足之处指出,这个学生大致将不同时期的科举特点总结出来了,但是对于州试、省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是怎样开展的没有作简要叙述,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合理的安排,让学生以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为练习,进一步拓展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不断地拓展知识,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例如,在科举制度这次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篇八股文章,并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于八股文能够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八股文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异步”教学法,有利于改变传统同步教学法中存在的弊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历史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应用“异步”教学法,在课前,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历史课堂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课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课后作业中,使学生拓展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郁卫高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