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运用论文

时间:2022-05-02 05:31:00

高中历史新课运用论文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危害,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在课堂实践中加以解决,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因素中学生心理特点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具体能力的发挥和体现,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对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运用。从而导致我们的理想教学目标与现实相差甚远。随着单亲家庭子女的增多,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对观察到的学生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有哪些心理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了一些问题:妒忌心特别强,当别的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好的时候,心理就很不舒服,甚至会认为人家的成绩不是真的;以个人为中心,事事为自己着想,和别的同学闹矛盾,只看到人家的不是,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听不见别人的批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不但难以接受,还会记仇;特别好强,什么事都要走在前面,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不服输,希望老师在别的同学面前表扬自己;依赖心理较强,习惯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离开了老师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学的能力较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外界的刺激,应激性较为明显,别人的言行举止对自己的影响较大,也许别人的言行举止不是针对自己的,但自己会认为人家是针对自己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农村的,什么都不如人,一次成绩考差了,就认为自己不行,然后就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封固自己,“与世隔绝”,导致性格孤僻;看问题的武断,因为某件事会对人和事全盘否定,也会对某事和人绝对肯定,看问题不全面,很片面;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存在矛盾心理,不是自己作答时,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认为很简单,自己答会比人家好,当是自己作答时,就会很紧张,答不出来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要解决好,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输送转递、学生吸收储存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既是教与学适应的过程,又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教与学是否适应。所以,教师不仅要钻研历史教材,而且还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那么中学生历史学习有哪些心理特点?

二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操作,通过在纵、横两个系统中比较,以便来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纵向比较,是年龄心理的比较,即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历史学习心理进行比较。将中学生与小学生、成人作如下的比较:

(1)在“前结构”及其作用方面,儿童的“前结构”很不完备,作用以顺应为主;成人“前结构”完备,同化作用较强;中学生“前结构”已相当完备,顺应虽然仍很明显,但同化在逐渐增强。就拿三国来说吧,以前听过三国故事或看过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三国已有了一定了解,儿童由于“前结构”不完备,对老师的讲解易于接受,而改变自己以前的看法,表现为顺应。成人会在教师的讲授和“前结构”进行比较,过滤,筛选,同化作用明显。中学生会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既易于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自我对知识进行选择。

(2)在内容接受方面,儿童习惯接受口头内容,成人易于接受书面内容,中学生则两者兼顾,即老师的讲述与自己的阅读并重。

(3)在思维能力方面,儿童接受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成人则多以抽象思维为主,中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但形象思维没有儿童细致,抽象思维不及成人深刻。

(4)在依赖性方面,儿童的依赖性较强,成人学习历史基本上是独立的,不依赖别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中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老师的指导,处于“半独立”状态。

(5)在学习历史的目的方面,儿童多是因为好奇,有趣;成人学应试需要外,多是因为兴趣;中学生在这方面较为复杂,其目的具有多样性,这直接影响了其历史的效果。

(二)横向比较,是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心理进行比较

(1)认识对象的过去性或者间接性。这种以现实的客观世界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中学生不能接触真正的历史。

(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其他学科时,学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明确,单一。学习历史的动机则较为复杂:有的是为了听故事,有的是为了开阔视野,也有不少人甚至更为模糊。这也正是中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原因之一。

(3)认知能力运用的特殊性。比如在观察方面,学习历史主要是间接观察;在想象方面,主要是再造想象;在记忆方面,时间、人物、地点等的机械记忆十分重要。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运用明显地不同于其他学科。

(4)认知结果的模糊性。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前人记载和考古发掘等去认识过去,这就使历史学习带上了间接性。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就会有距离,有距离就会有模糊。

(5)认知影响的综合性。诚然,每一门学科对学生主体心理的影响都不是单打一的,但由于历史包括消逝的一切,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历史学习对学生主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德育、智育、美育均蕴涵其中,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以上我们浅析了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那么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特点,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呢?如何具体操作呢?下面我们就以一堂课为例:(45分一堂课)

三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读书思考:上课开始用5~8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老师指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使其顺应继续延伸,同化作用进一步加强。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走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在前面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用20~23分钟的时间,抓住课文重点,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联系起来,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在过程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板书。关于历史的基本线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材中划出或标识,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以加深记忆。在这一阶段,学生从熟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这时教师应注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讲解带有规律性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三)展开讨论:用4~7分钟,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回顾新课的内容后,想问题,提问题。由于学生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及总结概括能力又有所不同,能力发展也不一样,凡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课堂的氛围就会被充分调动,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踊跃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

当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提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及时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议论阶段,既是提示法和演示法相结合的巩固性教学,又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使师生共同增长兴奋感和幸福感。比如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平时学生不是很认真,开始是,在历史课上不守纪律,要么讲话,要么看课外书,甚至上课睡觉,各科成绩都不行,怎么办?我并没有急于找他谈话,给他严厉的批评,因为我知道,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会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反成为心理因素的障碍,引起其逆反心理。在后来的课堂讨论时,有意识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隋朝有哪些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凿运河、修筑驰道)对这些建设你的看法?(一分为二)这些建设与隋灭亡的关系?一次又一次有目的引导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渐对学习特别是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期末联考中成绩进步非常明显,特别是历史,考了110分的高分。

(四)巩固练习:用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教师准备好的相关练习题(历年的高考题更佳)。练习要紧扣教材,少而精,以基础知识为主,但针对高三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密切关注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探讨优化教学方法。教书和育人的结合,就在于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理想的心理环境,使历史教学真正走在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发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