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10篇

时间:2022-12-01 11:05:04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整体观与课堂取舍策略

一、以再现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立意

以历史知识目标立意课堂,多体现在历史学科的复习课中,教学的目标在于巩固复习单元的基础知识。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再现式学习,也就是通过一定课堂情境的刺激,引导学生不断再现所掌握的知识。课堂情境是载体,基础知识是着力点。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单元复习中,我以歌曲《走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示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袁隆平、奥运会奖牌数等素材为载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确立”、“怎样建设”和“取得了哪些成就”为线索,引导学生复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整个单元20多个知识点。课堂提问的落脚点都直指单元基础知识,突出初中历史学习中人物、事件、内容等核心史实,而课堂中运用到的音频分析、读图能力等方法只做辅助。此类课堂,学生只要能够顺利地再现单元所学即完成学习任务,是初中历史学科实现整体性教学中要求最低的一种形式。

二、以操练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立意

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多角度陈述历史、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等要求,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要逐步掌握的基本能力。对这些相对外显的能力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典型的史实,开发设计操练某种学习能力的情境,在强化能力训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同步掌握基础知识。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两课中,各政权存在的时空和关系都比较复杂,对初一年学生来说,不易区分,更谈不上对“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时代特征的理解。为此,我大胆取舍,重新整合两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教材,特别是在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年轴上做阅读归纳。重新整合后的两宋政治军事史部分,虽说无法全面涉及教材中提及的所有知识点,但阅读、识图、归纳陈述、规划布局等能力得到渗透和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时空和关系复杂”的实际问题。再通过两宋时期多个政权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直观史实,得出“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结论,又适时训练了学生史论结合,这一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以能力目标立意的课堂,适当弱化知识的讲解,重点落在能力操练上,不仅可以有利地化解个别课时的难点,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思维目标立意

学科思维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指标。以思维目标立意课堂,要先化思维目标为具体的方法目标,再设计以方法为内涵的情境载体,使课堂充斥着积极思维的光芒。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思维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时序思维、分析思维、领悟思维、阐释思维、简单的思辨思维、简单的研究思维、简单局部有条件的决策思维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思维的培养又不能是孤立的,不同思维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以思维目标为主体的课堂应成体系地进行设计。学生思维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探究式学习。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中,我设计了一组透视课堂思维的追问(部分摘录如下):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史实?用了哪些对应的学习方法?(评价古代帝王的方法)2.采用历史人物学习法,了解一下武则天、唐玄宗的基本情况。(1)武则天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哪个措施体现了统治者的局限性?(分析思维)(2)如何评价武则天统治的效果?(阐释思维)(3)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如何理解“贞观遗风”?(简单的研究思维)3.按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唐初的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怎样?各举例了哪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阐释思维)4.阅读P17“唐疆域图”,用读图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文的规范文字,概括唐朝的疆域。(简单局部有条件的决策思维)通过一组渗透不同思维品质的设问做主线,再依据师生交流生成的新情境,如“唐朝丝织业的蓬勃发展会对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产生哪些新的影响?”等问题,进一步渗透时序、领悟等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迁移品质。

四、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立意

育人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很强调学生的领悟思维。所谓领悟思维,就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知识进行情感迁移体验,进而得出自己的事理认识和启发,可分为“认识”、“教训”、“经验”三种不同体验。此类课堂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设计出发点,课堂活动过程倡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设计时,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将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观察,并充分关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素材衔接点、情感铺垫点和情绪的鼓动点,树立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正确认识和时代身份的迁移。知识、能力、思维、素养,是学科课堂教学应努力达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达成四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有效地整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在课时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内容的有效取舍,才能够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从素养到育人的整体要求,践行学科整体观思想。

作者:郭泉源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一、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影响因素

1.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

历史学科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初中生一般认为认为历史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来说是次要的学科,因此,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教学表现得较为消极,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不浓,学习的热情不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教学效率相对低下,难以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

2.教学的方式相对陈旧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沿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机械讲述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气氛压抑沉闷,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种相对陈旧的教学方式是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缺乏对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不是学生欢迎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反,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良好教学情境(如以带领同学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促进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2.以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实现高效课堂,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怎样的,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缺少必要的教学能力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就难以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对促进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低效的问题,因此,面对低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王淑丽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七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及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再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1.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的历史老师都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教学内容的传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按照教科书原封不动将知识给学生梳理了一遍,没有体现出教学的新颖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在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知识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采用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历史教学的低效化。

2.教学模式不当。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考试的标准,完全按照大纲的标准进行教学,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学习完教科书中的内容以后,就采取题海战术来对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这种枯燥无味、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初三历史第11课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时,教师就会明确几点内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根本原因、开始标志、领导人物等。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教学改革引起的问题

教学的不断改革,促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但是一部分教师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管学生对活动内容与方式是否感兴趣,是否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现状。因为这种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以老师的安排和组织进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因而导致了历史教学的低效化。

三、改变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的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变,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其次,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及时进行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运用故事性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

在现阶段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课程本身的枯燥和烦琐导致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在历史课堂中经常开小差,心不在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课时,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用故事教学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讲述成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故事,这样就会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掌握了知识。例如,针对苏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教师不能只注重其目的与时间的讲解,可以给学生具体讲述这一历史故事的发生原因以及经过,从而就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六、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我国教学中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部分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仅仅将教材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呈现在多媒体上,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媒体的其他功能。在当代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有趣的插图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其次,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给学生观看相应的历史视频或者历史电影来引起学生兴趣,因为学生对图像或者图片的记忆比文字记忆更深刻、更持久。综上所述,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改革等因素影响,导致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在当今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与先进观念来提高自身教学,从而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

作者:周怀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当破除四种弊端

一、破除“课堂包揽一切”的弊端,让历史学习环节有效前延

走进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可以发现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学生在课前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前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简而言之,学生缺乏对历史教材的深入钻研,没有搜集相关的信息,就无法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与教师的互动也会非常机械,无法达到畅所欲言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鼓励学生课前开展充分预习,对历史教学环节进行拓展延伸,不再简单地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增强教学有效性。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翻阅课外书、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整理出有关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等方面的素材信息。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搜集到许多过草地、翻雪山缺衣少食、饱受饥寒这样的生动案例,有数据资料,有图片资料,也有一些老红军战士的口述内容。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相互交流,一起回顾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课堂内的氛围非常融洽。因为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信息容量极大地提升,整个教学工作达到了灵活自如的效果。

二、破除“口干舌燥讲解”的弊端,让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

有些历史教师习惯于通过自己的口头讲解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无论教师设计得多么周密,也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有些内容因为学生缺乏直观感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借助于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师可以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感知印象,也可以营造浓厚的氛围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整个课堂显得更加活跃。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教学中,众所周知,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的澳门回归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对于当今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生或者尚处年幼,没有直观的印象。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港澳回归时的震撼场景,让他们重温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正式接管香港防务,紫金花旗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空的时候,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都是无比激动、无比振奋的,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的心理受到了强大的震撼,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以让他们明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与军事国防的同步发展,是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在浓厚的氛围中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再比如《钢铁长城》一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对比图片,从建国初期的落后军事装备,到国庆阅兵式上展示的各种新型武器,再到当前国人备受关注的辽宁号航母、激光制导武器、各种新型战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支高度现代化、以高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破除“教师自说自话”的弊端,让师生互动探究成为主流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成为主体,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要他们学”变成“他们要学”,借助于这一契机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地学习,更加有效地互动,这也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力抓手。笔者在这一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教师自说自话式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模式,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在课堂上针对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本质上是一场什么样的改革,为什么一开始就注定了将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场变法中仍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从这一事件的基本要素到揭示其内部规律、深刻道理,笔者引导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分析研究,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深刻性和有效性,大家对的要素、本质、揭示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效率比起教师直接灌输、学生机械记忆答案的模式明显有效得多。再比如《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中,笔者将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所搜集到的有关科学技术成就方面的资料。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颖,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搜集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点拨引导,通过角色的转变和与之相配套的师生互动,历史教学课堂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破除“缺乏活动支撑”的弊端,让专题拓展发挥更大作用

历史学科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对过去发展情况的书面记载和文字再现,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历史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缺乏空间拓展理念,未能着眼于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寻找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导致学生历史学习缺乏深度,没有拓展性,影响了理解与把握的效果。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一定要注重突破教学空间的制约,更好地发挥专题拓展活动的作用。例如《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家庭生活、周边熟悉人群生活方式变化入手,了解不同时间节点人们生活方式有了哪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从中又揭示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例如,从家庭生活中出行方式、通信方式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进步、群众生活条件的提高,这些表象的背后可以揭示出更深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拓展活动的运用,拓展活动运用首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使其发挥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延伸作用。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生活感知的联系,尽可能选取与他们生活结合更紧密的内容,从生活感知入手提高学习理解效果。同时也要借助于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理解的能力,兼顾到思想与情感教育。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拓展,以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将其有效贯彻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

作者:施雪辉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

一、一般导入的作用与几种多媒体课堂导入的分类

一般课堂导入就是教师运用简单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既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般课堂导入基本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引出学习内容,进入学习主题;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创造动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因其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使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从应用不同计算机信息素材的角度来看,一般可以将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导入方式划分为:文字式导入、图片式导入、音频式导入、混合式导入等。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对整堂课至关重要,却又难以把握。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初中历史课堂亦不例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的较佳方式。

二、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文字式导入的弊端

文字在语言学中指书面语的视觉形式,是一种视觉符号形式,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文字式导入在多媒体设备上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内容或交代事情,或陈述史实,或提出问题,或歌词诗句,或剧本对话等等。就多媒体所展示来讲,内容抽象、概括性强,指向明确。抽象的文字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后才能吸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概括性强常常会使一些本需要探究的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会以历史结论的方式呈现,从而忽略了历史探究过程。导入指向过于明确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新鲜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一开始便有可能被抑制,因此在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上使用文字式导入应细加斟酌,避免不当运用给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造成负面效应。

三、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音频方式导入局限

音频式导入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播放的形式呈现,内容既可以是人的一段对话,也可以是一段音乐,同样也可以是乐器声等。它的信息受体是人的耳朵,刺激的是人的听觉。有实验数据表明在人类的全部感觉信息量中,视觉与听觉占了绝大部分。音频式导入相对文字式导入是一个动态的播放过程,在课堂正式播放前,老师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调试,音量大小进行预先设置。在音频播放过程中,不能重复回顾信息,所以对学生的注意强度要求较高。音频相比文字式导入而言,里面包含人的声音传递过程中的情感情绪,是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音频史料量远不及文字与图片史料,在录音技术成熟以后,人类才开始有了可供学习与研究的音频史料。在历史课程具体落实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音频式导入所供选择的素材是不多的。

四、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优势所在

图片式导入是指运用可见的、静态的图画方式呈现,内容可以是画像、照片、漫画或简易地图(不包含抽象图表和复杂地图)。图片式导入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信息量丰富。信息的受体是人的眼睛,刺激的是人的视觉。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图片的方式导入带给学生大脑的震撼力比单文字方式导入与音频式导入更加直观,更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史料发展的角度看,图片史料比文字史料,音频史料拥有更久的历史,在人类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图片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其中最典型当属《周易》中的八卦图。同时在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片史料。据相关资料统计,相比较文字史料而言,图片史料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把他们带入相应的意境和对课程的探索。另外、图片式导入也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历史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图片式导入中所使用的图片本身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同时图片还蕴含了大量的信息。既直观且丰富的信息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在形象思维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等高级思维模式。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图片式导入只在一放一收之间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其他导入方式所不能具备的。综上所述,图片式导入是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的较佳选择。

作者:徐梅 单位:如东县实验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一、初中历史脱离生活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学中,教师困囿于教材,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将学生禁锢于教科书中,难以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

1.过于异化的历史功能。在“教育以分数为本”的今天,教师对考分过于迷崇,历史学科沦为升学工具,过于强调政治教育的功能,使人文气息缺失,题海战术成为“巩固”,死记硬背被当作“强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2.僵化灌输的历史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学生知识、情感的任务,但由于教师局限于书本,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背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奴隶,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气氛沉闷。

3.注重叙事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宏大叙事,缺乏灵魂的血肉,教师也只注重知识点的罗列,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不能切合时展,教师只是“用教材教”,让学生产生距离感。

4.极为狭小的教学空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在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让学生在“真空”的环境中接受书本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等还原历史,再现生动场景。

5.倾斜扭曲的教学评价。“考分至上”的价值观令众多教师迷失方向,他们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发展,学生如同一台被动学习的机器。

二、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不可塑造的,教师应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挖掘生活化资源,将历史教学生活化,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接受式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缺少发展的空间。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看、听、做等感官体验过程中感受生活、主动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活化教学能将学生从狭小的空间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绽放个性,在互补、扬弃、重塑中健全人格。

三、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1.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超越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如在《秦王扫六合》教学中,教者展示材料内容: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分别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行使主权;2015年5月4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上海出席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后,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来京,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问题1:我国目前实现了完全统一吗?问题2:结合所学内容,你能预测出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及最终结局,并说说你的理由。教者在学生了解秦统一原因、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而在不远的将来,台湾一定会与我们快乐地团聚的。

2.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的内容往往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删减、重组,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欧美、英国海上输华总值,以及中国输出总值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为扭转入超的困局,向中国走私鸦片,再以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让学生对鸦片走私及危害产生直观的感受,知道鸦片的“为害甚巨”,伤及了清王朝之根本。

3.服务于现实生活。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将大千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制,而要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对生命质量的关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熏陶。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2)》教学中,教者以“史学双璧”引入北宋著名史学家编制《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20岁考中进士,花了19年时间,翻阅资料300多种,耗费毕生精力编撰此书。”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总之,传统的历史教学缺乏“生活味”,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具备新的课程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朱建国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七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

一、把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进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事物,探究事物,主动去寻求真理。如果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创造性的想法。所以,历史教师要把历史故事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特点,把历史过程和情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史实趣味化、故事化,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成为了发展的核心,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提出问题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怀疑,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科学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讲解“意大利统一”这一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革命马上就要成功了,在关键时候,加里波第为什么把政权交给了伊曼纽尔,这不是前功尽弃吗?历史还有什么理由肯定他呢?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偏颇,加里波第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所做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他在统一中的功劳是看得见的。虽然撒丁国王获取了政权,但是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这不能说革命完全是失败的,可惜的是还留有不少封建残余罢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史实的科学性,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来源于问题的发现和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探究未知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创新,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标新立异,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初中生的自制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历史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进而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利用教材中旁注,能不但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教师无法用语言为学生讲解清楚的内容,如果利用历史地图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虽然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会感觉困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学生不但要记忆历史基础知识,还要真正地理解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它不但能为学生展示文字,还能为学生呈现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资料,使抽象的历史知识鲜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的难度,生动、直观的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和疲惫。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转换师生角色。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当老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讲解结束以后,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大胆想象,积极发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更加深刻和牢固。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传授和安排,教师居高临下,以长者的身份自居,只有学生无条件服从才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教师从来不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觉得自己不可能和学生平起平坐,更不会敞开心扉和学生去交流,导致教师教育没有爱心,只是以一种机械的、僵硬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学习环境,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往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在师生互动中焕发生机和活力。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创新教材,精心备课,充分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历史教学过程变成多向交流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要做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领路人,做学生知识建构的督促者,学生良好品格的培育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能把获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者:张燕 单位:山东省青岛胶州市第八中学

第八篇: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传统观念

对课程而言,轻视历史教学的滞后思想严重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对教师而言,在培养人才和教学态度上,放松了要求,以应试为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积极性,形成了历史学习的困境———教师教学缺乏热情。

2.教学主体

对历史教师而言,很多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专业素养有些欠缺,使自身素质的提升空间很小,途径很窄,势必制约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对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只为考试,学习历史就是对知识做笔记,死记硬背事件、原因、意义等即可,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而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训练、价值观的培养等认识肤浅。

3.教学模式

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仍沿用照本宣科,按照“复习—讲新课—画重点”这种三步走教学模式,这使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种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4.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只以讲授为主,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二、应对策略

1.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方面首先,教师应以历史教育的本质为切入点。通过学习历史使自己明史励志,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发展。其次,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无论哪门学科,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融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尤其要帮助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因此,教师要注意举止言行,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感召力。最后,重视生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问题学生,善于分析和发现优缺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和同学友好来往的机会,使他们独特的才能有表现的机会,提高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自信心。(2)学生方面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首先“,读史使人明鉴、明智、明理”,学习历史,可从古人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使人明智。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何学历史,知道学习历史不是考试的需要,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次,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因此,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只有对历史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最后,一定要抓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突出教学主体

教师要重“导”,真诚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且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要重“问”。如,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这段历史感情色彩浓郁,可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发动机。

3.更新教学模式

(1)设置疑问,创新记忆方法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教师要标新立异,创新记忆方法,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例如,简化记忆法,将某个历史知识简化为一个或几个字或者数字;关键词记忆法,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学会联想,抽取重要关键词,记忆可大大简化;谐音记忆法,利用谐音,将枯燥无味的数字转化为生动的词语,方便记忆;顺口溜记忆法,将某些历史事件编为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历史朝代歌;故事记忆法,将严肃的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方便记忆……(2)立新创意,知识归纳学完每个单元,让学生列大事年表,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3)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结合所学知识举办“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历史资源丰富,只要广大教师认真挖掘,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作者:何绍达 单位:云南省弥渡县弥城一中

第九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一、对话设疑,触动学生参与欲望

新课改强调,教学应当是一种能够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合作活动,唯有实现彼此间的对话和合作,在对话中巧妙设疑,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解疑,才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例如,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变生存状态的关键”这个知识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原始人跟动物一样,也靠野外采集食物为生,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农耕生活呢?”本来,学生只会盲目地接受知识,不会自己问农耕文明背后的“为什么”,当教师设下这个问题情境后,学生如梦初醒,也意识到了寻找这个疑问背后原因的必要性,从而触动了学生参与思考、搜集和总结答案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以“野外采集食物所面临的困难”为视角来分析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以“获取固定食物的好处”为主要原因与同学作了典型交流,还有的同学以“人类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等等,大家齐心协力,在一番争辩中通透了这个问题背后的脉络。

二、环节设疑,鼓动学生自学热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且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而非各个环节的简单堆积。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环节来设疑,一方面是基于学生原有环节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帮助学生体验解答历史疑难的快乐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弥补缺失的环节,锻炼学生认知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教学《武王伐纣》,在讲解这个历史过程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个历史知识,在教学伊始环节,教师巧妙地结合了名著和电视剧《封神榜》,以“老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喜欢看《封神榜》,那老师不知道同学们看完以后,到底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活泼、有效的学习环节。结果,有的学生从正义和明君的角度直言了一番,将自己完全放到了这个神话故事中;有的学生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一回又一回的故事,弄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而有的同学则干脆组团表演了起来……整个课堂在开始环节就进入了高效的运转中,可谓精彩连连。而当开始环节即将进行完毕之际,教师又巧妙地以“看来神话故事已将《武王伐纣》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那真实的历史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当一个探索者,返回千年之前,一睹武王的风采”来总结并引领下一教学环节的展开。

三、课外设疑,调动学生探究意识

人的一生也就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但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千万个春秋,我们无法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搬进课程,更无法帮助每一个学生学完所有的历史知识,更何况,课堂的时间更是少之甚少。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只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关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真正的历史学习时空还在于学生的课外努力。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外进行巧妙设疑,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历史,延续课堂教学活动,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引导学生客观认识“长征”的历史过程时,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在课前就巧妙设疑,调动了学生对长征的探究意识,如:“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在这二万五千里当中,红军到底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呢?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下一节课上课时为大家献出你的想法。”结果,同学们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思考和探究,以画地图讲解、放宣传片、推荐书目、口头讲演等多彩的形式进行了“演出”。而在课后,为了使得精彩的课堂教学获得延伸,教师又设置了几个“疑”,如“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一直在讲的‘长征精神’到底说的是什么,希望下节课同学们能告诉老师”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和精神。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而通过巧妙地设疑,正是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范式的鲜活体现,能够给学生制造有益的认知冲突,激发出初中生体内巨大的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参与历史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和信心,满足他们对历史课程的需要,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和探索中的全面发展。

作者:秦季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第十篇: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整合内容,清晰框架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为课本上繁多的铅字所苦,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把历史知识放入框架中去记,最终会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把课程的框架理清,把历史的脉络,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以简洁易懂的框架作为依托,把主要内容以简洁的语言制作到PPT上面,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在了解了主要的框架之后,学生可以依据框架来记忆,便会不容易错记、漏记,起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华师大版教材“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时,教师要注意建立起一个简明易懂的时间轴,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都整理到框架内,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互相影响都整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易理解。

二、资料丰富,立体化历史事件

教材是历史知识的浓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教材,只根据教材上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要深入到真正的历史事件中去,通过大量的详实生动的资料,把历史展现给同学们。历史老师在课下也要广泛涉猎,了解更渊博的历史知识,了解前沿的历史研究,通过多媒体,把真实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故事等等,放到PPT上面,让同学们观看,通过大量的史实资料,学生能够自行理解历史的发生,同时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也要多寻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幽默形象的语言教给学生们,也许只是很小的知识点,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牵肠挂肚,进而进行自行的探索知识,开始了历史的探究之旅。如进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课的学习时,老师可以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选取令人印象深刻的材料。在这一课上面,历史资料是相当详实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质量高的材料,给学生们学习,如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录片等。

三、多样化表现手法,吸引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师只在讲台上讲,这种方法的效果很一般,除非历史教师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听历史,当然大多数历史教师并不具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更新,一旦学生习惯了这种低效的教学,那么他们将会对历史的学习束缚到死记硬背上面,从而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历史学习。多媒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多资多彩的表现出资料,如影片、歌曲、图片等等,被这些丰富的资料感染下,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的事件,并产生深刻的印象,把时空的遥远距离缩短。比如说,在了解南京屠杀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PPT上面播放大屠杀时我国人民的惨状与敌人的变态可恨,同时播放一些电影片断以及一些爱国歌曲,最终引导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与对敌人的愤怒之心。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那么理解并记住历史知识易如反掌。

四、课下资料扩展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人们的物质水平急剧上升,因此,电脑成了学生们家中的常用家电。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个线上的交流平台,每堂课进行反馈,并且把当堂的PPT以及所有相关资料包括影片图片书籍等等,上传供同学们下载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给学生们提供学习历史的条件与便利,从而使他们更容易一些的扩展自己的兴趣,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五、师生角色互换,丰富课堂体验教师作为教师的角色,已经被学生们习惯,不过,如果师生角色互换,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备课,并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教师角色的感受,加深两人的关系。因此,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活动较有意义。可以结合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面学习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在课下准备一节PPT的授课,通过收集资料与分析教材,学生能够对教材上的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在课堂上,学生将上台,把他们的备好的历史课讲出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并使他们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影响。初中历史的知识点较多,是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时候,这个时候建立起兴趣来,对之后的学习更有利。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利用手头上的优势资源,把多媒体利用起来,不断总结之前,并加以改进。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对历史感兴趣,从历史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作者:储召华 单位:陕西省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