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

时间:2022-05-13 02:50:2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也需要适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鉴于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和财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需求,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部经过调研论证,并借鉴国际惯例和社会各方的专业理论及建议,最终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制度相对比而言,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很大突破和创新。深入领会这些改变,规范落实新制度,及时改进会计实务操作,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家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的变化分析

(一)资产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更加完善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其他各项财政政策改革,现在的制度对原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作出了大量调整,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使用更加具体和完善。新制度中,资产类会计科目由原来的11个增加至17个,除“现金”科目稍作修改为“库存现金”,“材料”、及“产成品”科目换为“存货”外,还创新的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短期投资”、“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和“待处理资产损溢”等会计科目。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科目对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做到真实反映。例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不作摊销,其损耗没有定期做出相应的计量和体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和真实价值不能如实反映,虚增了资产。又如,原制度中没有设置“在建工程”这一科目,使得部分基建工程项目流于会计核算和监督之外,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状况,也不利于对其所有资产的监督和后续管理,而这些新增的会计科目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事业单位合理规范自身的财务会计行为。现在的制度对会计科目的更改也使得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合理、规范。例如,将原制度中的“对外投资”科目按投资年限区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际的业务操作也将按真实情况区分,这样更有利于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将涉及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的内容,统一放在“存货”科目里核算,趋同于企业会计的处理方式,使业务处理更加简洁方便,更能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从制度对资产类会计科目名称和使用的这种改变不难看出,现在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更为严格。这种改变使得会计科目更具实务性,并有助于事业单位对其国有资产和基建项目等进行更合理的管理,同时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也提高了其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会计报告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

财务会计报告是单位经营成果的体现,反映了单位一定时期的运行状况。与原制度相比,现在制度中财务报表体系的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原制度对财务报表的内容没有一定的规范,缺乏相应的管理,而如今制度中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组成,财务报表除了原制度中的内容外,还加入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将收入和支出情况分开列示,对于报告体系附注内容的考察也更为注重,在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格式等方面,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的惯例和企业会计对财务报告的规定,也做了一些改进。结构和格式的改变使报告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利益相关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单位财务状况、收支变动情况等,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更能科学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和实际情况,满足利益相关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另外,财务报告的适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原制度对财务报表的表述,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面向的仅仅是政府,限制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范围,而新制度中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做出了强调,更加严格要求财务报表的编审,信息披露也为此变得更加广泛。

(三)资产会计核算的基础更加规范

在资产会计核算基础方面,新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现在的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以前的事业单位很少涉及经营业务收入,因而原制度下的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资产会计核算基础,这样的核算基础只涉及资金收支问题,仅能反映当时收付款情况即资金流的变化,对事业单位存在少部分的经营性收支业务无法进行准确核算和计量,实际经营情况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变得活跃,会计业务呈现多元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对此,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这样将两者结合起来,按业务性质分开核算,使业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既能真实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经济活动真实、全面,也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目的,加强会计制度体系建设

会计制度强调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制定根本目的在于要得到全面、真实、准确、相关的会计信息,因而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注重加强核算和监督工作,在基础核算、预算执行、风险控制等各方面都应加强管理和规范,确保工作间的协调和有序。另外,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权责,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对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改进工作

事业单位应依据会计制度,对当前的科目体系、业务内容、基建项目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制定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细则,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和细则执行工作,避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制度的落实不单纯是财务部门做好核算工作,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等部门应该共同提高认识,确保新制度的落实。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符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要求,对单位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贯彻落实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能够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又极大地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效率及水平,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需要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执行会计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重视会计制度各方面的管理要求,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健康发展。

作者:邓红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第二篇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分析

1998年颁布的两个财务会计的法律,促进了对于当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了对于财务资金的利用率,对当时会计工作的安全合理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保障。但是对于现今的会计的管理与运行制度来说,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的趋势,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和革新是不必要的。现今的会计的制度在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对于资产的管理与运行的程序不够健全,以及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的核算的原则方面

对于一般的事业单位而言,对于会计的核算原则与标准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其主要是在核算的基础上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而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它会直接的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对信息进行反馈时,其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的财务状况和账务信息不能够如实的进行反应和反馈。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中实行的收付现实制,虽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客观的反应了此单位的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的状况,但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以收付现实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使得其只能其到对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和记录,而对于那些本期已经发生,但是还未进入支付环节或收入环节的交易业务来说,就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计算与核算。这也就使得单位企业的决策者对于本单位的资产使用负债与流出的状况,不能够全方位的进行掌握。对于那些已经收到货物却还未付款的业务来说,如果依照收付实现制的核算的规则,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类的物资不能够按时的计入账务,那么对于企业内部的物资的采购的监督也就不能够顺利的进行,这就会滋生出腐败现。

(二)对于账务的收支项目的不协调

对于事业单位当前的内部会计制度来说,其在发展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支出的项目。例如:一些大型的钢铁企业的原材料的采购,及生产机器器件的采购等,对于这种的资产的采购来说,其一旦进行,就会产生较大的开支,即使不是每年都进行这种大规模的采购,也会给企业内部资金带来一定的影响,最终会引起企业收支的不平衡,且其计算的结余也不是实际上的结余。

(三)当前会计制度运行中会计核算的缺陷

当前,对于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来说,其对于固定资产的总体的价值的核算与计算是由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金和固定资产二者相结合起来所共同反映出的,而且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来说不能够进行折旧处理。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核算来说,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在实际的工作中来说,一般不能够提取折旧,而是通过本单位收入的一定的比例来进行提取修购的资金。这样的核算方法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来说会不断的造成账面价值与其实际净值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最后会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失去其真实价值,这就会产生账目的记录与其实际的价值不相符的问题出现,从而给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后,会出现一定的损耗,随之其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下降,而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还是在其原来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核算,这就造成了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的数目不能够如实的反应出实际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净资产虚增。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来说,要做到对报表编制的账目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的符合。但是对于现阶段来说,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报表体系的改革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会计报表体系的整体的运作上来看,事业单位往往会忽略了现金流量表,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其是以科目余额表为表现形式的,这也就说明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不完整性。对于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来说,其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是对于现今的事业单位来说,其经常忽略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使得事业单位对于现金的收支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反应出来,使得会计信息决策者的决策滞后,最后会导致使用信息的人对企业内部的资产财务状况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事业单位的来说,其不合理的资产列示负债表类目,也是阻碍事业单位新会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上主要是依据收入、支出、负债、资产、净资产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制定的。在列示收支项目反映单位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时,其就会和收入支出表的作用相重合,因此事业单位的负债表类目的列示要根据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改进,以符合基本的使用标准。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中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新会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提升其改革推行的效果,就要运用一些特定的对策来解决新会计改革中的问题。以下针对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

(一)改进会计原则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来说,完善会计原则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是提升会计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对于会计制度原则存在的缺陷,要采用新的会计制度的方式,对于新的会计制度的方式来说,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会计运行的方式。利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核算,尽最大的可能把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融合。

(二)加强基建支出在会计工作中的核算

对于一些工程类的企业来说,基建的支出是其会计工作的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当前的会计制度来说,基建支出在会计工作中的核算是很少见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与企业的建设工作不同步问题的出现,造成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使得会计工作流于形式,其不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作用。

(三)完善财务报表内容和体系的建设

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内容和体系的建设,促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内容与企业实际的情况相符合,以提高对于财务决策与管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账务报表体系的建设,对其内容和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以提高对于账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核算体制的建设

通过制定有关会计工作资产核算的程序和规定,对会计资产核算的过程和步骤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减少核算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同时建立相关的固定资产核算的体质,以提升对于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

作者:赵琳单位:太原职工大学

第三篇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之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有如下改革与创新之处,其一是整改了会计科目体系;其二是完善了财务报告结构与体系;其三是融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理念;其四是强化了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其五是加强了与财政改革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其六是明确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单位会计的账目;其七是整改了财政资金会计核算内容。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科目体系得以全面整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做了全面整理,使其更能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并对其核算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整改和完善,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事业单位科目体系中增设了“事业费用”这个一级的会计科目,对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不在原有“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的各种费用,在新设科目中给予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事业公积”,这一科目用来核算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

(二)财务报告结构与体系得以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进一步满足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要求,有效地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相对于原来的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多了许多内容。体现在新增了财政补助收支表,有效整合各种报表的排列方式、结构以及项目,使得会计报表里的主要项目更加明确,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

(三)无形资产摊销以及“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得以创新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真实体现事业单位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消耗,增加了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其创新性处理方法是,引入了无形资产摊销以及“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模式。即是摊销与折旧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净资产的固定基金。这个办法充分地兼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要求,有助于体现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有利于内部成本核算,很好的推进了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

(四)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得以强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推动事业单位取得的资产快速入账,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进一步强化了对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的计量原则。新的制度,对事业单位那些没有统一标准计量口径的资产,例如收到的社会捐赠、上级、同级单位之间的资产转让等,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对于没有足够的凭据以及没有市场参照价格,不能确定价格的资产,必须严格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且要在附注中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得以增加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与财政改革政策进行有效的结合,推动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实施,新制度中增加了财政拨款结余管理、结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会计核算内容,并整改了事业单位的结余和结转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收支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内容。例如,严格要求事业单位控制基金规模,保证收支平衡,不得存在超规模的支出现象。有效控制了事业单位支出无度的现象,使得事业基金约束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量入为出的前提下进行统筹安排。此外,为了扩大了资产的范围,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并对其核算方法和内容进行科学调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开展,“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被频繁使用。

(六)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事业单位会计的账目得以明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全面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新制度的一大变化就是明确规定基建数据定期并入会计“大账。这一规定使得原来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大账”的基建账数据得到具体的落实,要求对基建数据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将其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七)财政资金会计核算内容得以整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大力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分配与支出行为进行强化,新制度深入整改了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内容,对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界定了,并明确规定以“事业支出”科目为基础,对财政补助支出单独进行明细核算,且增加了财政补助结余、结转等净资产科目。为了实现对财务资金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部门预决算管理的有效实施,新制度还针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及结转和结余,建立了一套合理科学明确的账务处理流程。此外,新制度还严格划分了非财政补助结余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结转的内容,加强了两者的会计核算的规范。并重新设置了经营、事业结余以及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

三、结语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诞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新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可以使事业单位更好的进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推动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赵景媛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