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1-11 05:42:52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株洲农村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农民职业教育当前的主要问题有:“农民荒”导致农民职业教育难以为继;农民大多学习动机不足,无力承担教育费用;农民职业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农民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结合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监管机制,明晰责任,提升基层干部素养;优化顶层设计,打造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凝聚多方合力,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湖南株洲;渌口区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主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200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7年仍然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首要目标。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46号),明确了工作目标。2014年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进行整市整县推进试点,2015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开展。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2]。总体来看,“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而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却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对于破解“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以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南阳桥村、湾塘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阳桥村和湾塘村的农民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其问卷是基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而成,具体包括3个部分,即个人基本信息、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农民职业教育的参与度。除特殊标记的部分题目外,均采用单选题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舍弃不符合答题要求的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达95.8%。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调查数据效度和信度较高。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龄、职业和生活条件的调查对象对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本文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整理。1.1.1年龄分布。此次调查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但分布均衡,其中20~30岁占21.7%,30~40岁占19.1%,40~50岁占20%,50~60岁占25.2%。1.1.2目前的从业情况。农民目前从事的职业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高达42.6%的受访者属于“完全非农”,而“单纯从事农业”的仅13%。这充分体现了当前部分农民放弃务农生活,离开土地转向城市自谋生计的现象,即“农民不务农”的潮流。1.1.3农民的闲暇活动。农民业余时间主要从事的休闲活动如图1所示,“读书、看报”的只有20%;“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手机等其他”“打牌”这类休闲娱乐活动花费了近3/4的时间。不难得出大部分农民主要的业余时间用于消遣等娱乐方式,也可以大胆推测乡镇等地方机构没有积极组织或动员农民参与健康文娱活动和培训工作。1.2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1.2.1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对于“如果时间允许并且不收费用,您是否愿意参加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一题中,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倾向于愿意。其中,2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2.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27.8%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表示“无所谓”,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愿意”。由此看出,只有在政府予以经济支持和自身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农民对接受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才有迫切的需求与期望。1.2.2农民实际承担教育费用的能力。在个人接受职业教育方面,调查结果如表2显示,只有20%的农民实际每年为自己继续教育(接受培训、购买书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费用;农民在继续教育方面零支出的比例高达39.1%。这充分表明大部分农民没有闲钱和时间投资教育,对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或文化素质等感到无能为力。1.2.3农民职业教育的期望。农民职业教育效果不仅受制于农民的学习意愿,还与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一是农民喜欢的教师类型。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与期望方面,对“培训教师的期望”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高达54.8%的调研对象选择“贴近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其次是“乡村能人”,占34.8%。由此可见,农民喜欢注重实践、擅长操作型的教师。二是农民喜欢的授课方式。对“授课方式的期望”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农民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语言通俗易懂”与“理论联系实际”,分别占比49.2%和46.5%。此数据充分表明,农民在接受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期望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简单明了的授课方式进行,而非高深莫测的“忽悠”。1.3农民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度方面,本调研结果显示,仅有5.2%的人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94.8%的人没有参加过,调查群体的农民职业教育参与度低。在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的群体中,高达67%的人表示“培训效果一般”,仅10.3%的人表示“培训效果良好”。22.6%的调查对象在“您觉得政府是否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来因时因地安排培训”选项中选择了“是”,77.3%选择了“否”。这两组数据表明,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的职业教育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亟待提高。在没有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的群体中,本文针对“制约其接受农民技术培训的多重因素”展开调查(本题可多选),其结果如图2所示。高达61.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缺少培训机构”,37.6%的人则认为“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乡镇地区缺乏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或教学资源等条件成为阻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民荒”导致农民职业教育难以为继。对农民目前的从业情况调查发现,单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仅占13%,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2015年株洲获批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相比往年,株洲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2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达到67.87%;户籍城镇人口增长了0.54个百分点,达到46.11%,两项指标均已经超过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目标要求[3]。这两组数据表明城镇化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且株洲“农民荒”的问题会越发严重。这使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况,农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生源短缺等问题。2.2农民大多学习动机不足,无力承担教育费用。本文调研发现,农民闲暇活动大多以打牌、看电视等消遣娱乐为主。数据反映出2个问题:一是农民对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缺乏热情,对接受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等发展性的教育与培训缺乏主动追求的精神,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觉性亟待提高。二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缺少认知与主动的思考,未能正视业余时间的利用价值,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因而业余时间大多享乐荒废。此外,据以上调查结果,仅20%的农民愿意每年为自己继续教育(接受培训、购买书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费用;若可以免费接受教育,却有超过60%的农民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这充分说明经济是影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3农民职业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从参与度方面的调查可明显看出,大部分受访者没有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且未参与的原因与教育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有关。这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农民职业教育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部门的基层干部宣传解读不到位,农民对职业教育等惠民项目缺乏深入了解,没能及时响应;二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硬件设施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民职业教育推行的成效。2.4农民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在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的群体中,高达67%的人表示培训效果一般,77.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因时因地安排培训。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当地的农民职业教育没有切实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以及农民教育的规律来制定符合当地农民的教育教学规划,没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安排对应的培养方案;反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灌输普遍理论知识,以致农民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应用性,农民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失去吸引力。

3影响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因素分析

3.1农村经济欠发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面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乡村经济基础与农民的低收益是横跨在农民与农民教育之间的“一座大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经济无力支撑农民“再教育”。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物价的抬高、教育投资的成本不断增长,培训的学费以及学杂费也大幅上涨。大部分农村家庭只能基本实现温饱问题,即使部分农民对提升自我素质抱有很大热情,但因缺乏足够的资金,他们只能花费更多的时间赚钱以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因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济能力进行教育投资。二是城市就业的收入高于乡村务农。尽管农业科技与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湖南省地级市、县的农村偏远地区仍以手工农业等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受挫。相反,在城市打拼的新生代农民工每个月能得到更高的工资收入来满足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需求[4],因而他们不愿接受农民职业教育留乡务农。三是城乡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在不发达的农村,优质的教学资源、设备、教师等条件极度匮乏,学校缺乏足够的办学资金,农民只能被迫接受区别于城市教育的不平等教育。因此,农民职业教育会出现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地缺少培训机构等教育问题。3.2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监督机制亟待完善。基层干部缺乏执行力,从而导致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尽管早在2009年3月株洲市就出台了《百万农民教育培训工程计划》,计划指出,2009—2020年,将分阶段、按步骤开展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培训教育,培训总人数不少于100万人次,每年不少于10万人次[5]。然而,根据本文深入农村基层的调研统计,真正有效地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政府和单位寥寥无几,农民职业教育的参与比例不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监管与督察是农民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能直接影响最终实施效果。虽然政府的监管机制与监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执行监管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上级领导与下级干部、各部门之间、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督察管理,从而使农民培养计划与政策的执行浮于表面、敷衍了事。二是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实施细则与奖惩条例不完善。具体的规定与工作细则不明确,绩效评定的衡量标准难以界定,农民的培训工作在实施中责权不明晰。因此,基层干部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推行无所适从,甚至推诿责任,使教育或培训工作草草了事而流于形式。三是乡镇政府部门在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基层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培育时代新农民和发展农村新理念的认识,并且相关的业务管理能力不强,因而基层干部对农民职业培训不够重视,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目标,再加上督察审核力度不够,农民职业培训工作易半途而废,相关扶农政策难以真正落实。3.3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社会地位亟需提升。株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工业重镇,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了株洲电厂、国营三三一厂等工业项目的建设。21世纪后,株洲的工业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多元的工业体系也逐步形成[6]。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农民涌向城市的速度大幅提升,城镇化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作为一座工业特色的城市,政府在制造业、重工业等企业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人力、政策和扶持。因长期受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影响,株洲农业的社会地位持续偏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成本远低于工业投入,工、农业教育资源也存在不平衡。例如,株洲市拥有一所“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南工业大学,同时株洲拥有一批以工科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如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等。但目前株洲市管辖的“五区”范围内没有农业类的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性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农业教育资源分配上,无论对学校、企业机构、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对农业专业知识技能、经营管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都远低于工业教育资源。因此,农民难以享有最优质的农民职业教育。3.4农民综合素质文化程度偏低,对农民职业教育响应不足。现代教育日益呈现出自我化、自主化的趋势[7],使农民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然而,农民作为受教育的特殊群体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职业教育的推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农村集体氛围的辐射影响,以及历代家庭中传统务农观念的制约,农民易滋生不思进取的惰性以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满足感。二是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思想狭隘,意识不到农业科技革命与农民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仅仅致力于解决眼前的短期目标而忽略知识技术带来的长期效益,这也导致农民主动求学的动力和意愿不足。三是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缺乏对系统理论知识的渴望。农民的智慧结晶产生于对“生活世界”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积累,他们对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有其独特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且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足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8]。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效率较低,同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民对学习缺乏耐心与兴趣。因此,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的社会响应程度不足[9]。

4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的策略

4.1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4.1.1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和农民富裕的关键问题。一是国家应大力发展国内农业产业,给予国内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一定的政策倾斜,不依赖进口的农业原材料和农副产品,鼓励农民积极务农。这将极大地提高农民务农的生产积极性,培植农民“爱农业”的职业道德情感与农民对乡村故土的依恋[10],有助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向新型职业农民迈进。二是国家应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结构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并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鼓励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坚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以实现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的需求,以此拉动内需,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农业生产力、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在经济效益刺激下,农民将对农民职业教育获得全新的学习内驱力。4.1.2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直接因素。国家可提供免费培训以满足农民的职业培训诉求。一是选拔“农民职业教育免费生”。可参考《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施行办法》(苏教〔2019〕9号文)的措施,提供系统全免的全日制农民职业教育。根据农民对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等不同类型的需求、现有的教育优势资源以及当地农业产业未来的前景,合理制定免费接受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员数量、标准等具体培养方案[11]。政府可结合村委会推荐、相关职业背景的鉴定、农民自主报名等方式筛选生源,为农村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能人。二是投入适当比例的农民职业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扩大受教育人群。一方面,政府建立和完善补贴制度,与农民各自承担部分教育成本。政府负责基本的学费,农民自行购买职业教育所需的农机具等。此外,政府要对参与培训取得农民职业教育证书后并从事农业产业相关的农民给予补贴奖励,例如每个月奖励200元,连续奖励1年等措施;对占据农民生产劳作的时间应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从而鼓励农民为乡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为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低息信贷,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支持农民教育事业。相关企业单位制定一套农民教育培训方案,上级部门严格监督审核培训过程,对于取得杰出培训效果的农村经合组织等单位予以信贷优惠和税收减免[12]。4.2完善监管机制,明晰责任,提升基层干部素养。4.2.1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创新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一是改进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团队间的沟通,提高分工协作能力。二是在保护农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农民教育的第三方“信息反馈平台”,政府可通过热线电话、微博、微信公众号留言等方式,及时获取农民对教育与管理的最新需求与建议。三是领导不定期到基层各部门暗查暗访、突击检查,以督促工作的有效落实。深入调查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真实情况,掌握农民职业教育的最新实施动态,以保障教育工作稳步推进。4.2.2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目标考核机制,科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一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性质、环境等实际条件,制定不同特点的工作具体内容和考评标准[13]。坚持责任到人,让每一位执行者职责分明、各尽其责、各尽所能,从而形成工作内容彼此知悉理解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考核需限期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将农民职业培训效果纳入政府有关责任人的政绩考核和年度综合考评范畴,对达到或超出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的部门与相关负责人可酌情增发40%~60%年终奖。这将有效刺激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提高农民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与工作效率。4.2.3整体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农民职业教育是一项漫长、艰巨的育人过程,坚持持续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与落实农民培育工作需要一批优秀基层干部的带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刻不容缓。一是提高基层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前,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开设相关的培训班并规定考核标准。干部可通过参与培训、潜心自学等方式培养理论素养,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深刻理解。最终通过农民职业教育各项政策和理论知识考核的基层干部,方可接管相关工作。二是提升基层干部的技能水平和沟通能力。基层干部应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历练中丰富经验。一方面,干部可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会,与农民群众促膝交谈,在沟通中了解农民职业教育实施的工作动态和不足,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策略,同时积极为农民职业教育宣讲宣传,让更多农民投身于这场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应每周向领导汇报农民职业教育的进展,并向领导、同事以及同行专家学习经验。只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并满怀工作热情,基层官员才能科学地引导和落实这场持久的农民职业教育,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富裕作出贡献。4.3优化顶层设计,打造特色农村职业教育。4.3.1打造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尽管种种因素限制了农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但是通过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仍能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一是加强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政策倾斜,为农民接受再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落实农民职业教育的补贴保障政策。二是鼓励社会对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援。农业产业等相关企业可与农民职业教育进行合作,企业为农村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与教育援助,为农民实地学习提供实训场地和经验指导等,农民也能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原材料等,形成产业链互惠双赢。三是为农村引进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在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前做好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农民对培训内容、形式、时长等方面的真实诉求,针对性地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具体培训方案。让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让一线经验丰富同时理论素养颇深的教师来教学。利用科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用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培训当地农民。例如,兴办农民田间学校来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合作高校函授或网络教学”等,联合一线农技人员与资深教授编写本土化的教材,形成不同于城市教育的、颇具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4.3.2以工业制造为主的株洲应该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以及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地位。农村的城镇化趋势为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利用株洲茶陵县的红茶、攸县的豆腐香干等当地优质农副产品,以及城乡市场、管理、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扩大农村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强农项目,形成本土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与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地位,实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特色与需求,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投资农村教育,产教结合,吸引当地农民“亦工亦读”,形成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14]。“亦工亦读”的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难与“农民荒”的问题,提高农民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解决农民教育生源“质”和“量”的问题,从而积极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4.4凝聚多方合力,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4.4.1改善农村(社区)环境,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农村的集体氛围对农民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状态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氛围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可积极采取以下行动:保持绿色、洁净的乡村风貌,加强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开阔整洁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环境将直接影响农民对待生活的态度。村委会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本村的卫生值班计划,每个月选派几户“优秀卫生标兵”对本村的卫生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每年度“优秀卫生标兵”称号的评选,对获此称号的农户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嘉奖等。二是人文文化建设是创新农民务农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条件,具体建议如下。一方面,各村应加强环境布置。村干部可张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果”或“农技知识库”于公告栏,在农村人口密集处或交通要道设计“乡村达人”的艺术雕塑,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传递积极创新的精神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设立“农村新科技体验区”。农民在健康充实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切实感受农机新产品与新型农业生产设备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附加价值,以期提高农民对学习职业技术的兴趣。三是村委会还可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制定各类文化制度,使村民的个体行为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要求。例如,乡镇政府可安排相关专家指导农民合理规划休闲娱乐时间,可安排某个固定时间段集体跳广场舞、健身、学习农技知识等,从而形成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4.4.2打破农民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禁锢,深化其对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认知。实践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理论能系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科学地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学习科学理论对农民科学务农、创新农村现代化作业方式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激发农民的学习需求。需求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内驱力。余惠琼等[15]提出了创造就业机会,使“读书无用论”不攻自破的方法,但具体措施却浅尝辄止。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企合作”与“亦工亦农”等以企业、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具体措施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激发农民学习职业教育的原生动力。二是结合农民自身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农民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提高农民学习的热情。例如,利用农民动手操作能力突出的先天优势,将科学理论知识融会于“自然实验室”,让农民在“自然课堂”中感受农技知识的魅力与实际价值,改变农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三是重点培养农民热爱乡村故土的思想情怀与“爱农业”的价值取向。平衡农民在发展水平上的能级式发展和发展内容上的拓展式发展,使其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内在心灵得到充盈[16]。教师可将技术教学与情怀教育相结合,在农技知识课堂上进行情感渗透,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责任、愿意扎根中国农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业人才。

作者:袁晨 方成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