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目标时代性分析

时间:2022-03-18 03:05:04

小学教育目标时代性分析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教育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明确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目标;时代特征

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奠基石的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等特点,小学阶段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小学教育的目标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突破了传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宽泛目标,多元教育成为新的趋势。

一、中西方基础教育情况对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国,小学教育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中国的基础教育起步较晚,也具有独特的国别特征,跟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英美国家的基础教育经过多次改革,主要趋势是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加强社会公民的培养;以基础学科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注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统一和灵活性的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等能力。我国从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以来,对小学阶段学生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小学阶段教育目标

(一)兴趣培养。教育先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的孩子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并爆发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养成思考动脑的习惯应放在首位。在学战史时,美国小学给10岁的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认为谁应该为这场战争负责”。此类的开放性题目为小学生开启了智慧之门,对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会洋洋洒洒给出诸多解释,不局限于课本,同时学生在准备作业的时候也是一个促进思考的过程,并给出独立的判断,而思考的过程又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个有趣的思考,胜过学富五车的背诵;一场激烈的讨论,胜过写十页田字格;一次野外的涉足,胜过无数次看图识画。呵护好学生一颗好奇探索的初心,并让这种子发芽开花,成长为求知路上的原动力,才是对学生最大的教育。(二)实践动手。教育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学活动的标准,和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但目前升学选拔制度对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尚未充分体现,偏离了既定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并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课程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应将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到授课中,通过“现场模拟”“分角色朗读”“上机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科学课堂上可以动手制作机器人,操作无人机;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如何上网检索信息;英语课堂上敢于开流并表演话剧。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三)创新能力。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深入实施,全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教育领域也引发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革。当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应用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时,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时代要求。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连夺冠,但我国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寥寥无几。中国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扎实,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能力远超欧美国家,但为什么能在世界范围内做到行业领先的少之又少。是什么禁锢了我国学生的发展后劲?创造力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决定行动,创新离不开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多向、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大开脑洞、充分发挥想象;摒弃传统的唯一答案式教学方式,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定。创新思维需要合适的环境土壤去栽培,首先应突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引进智慧课堂,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授课形式进行,并结合小组讨论、代表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古人对动手践行最高智慧的总结,只有在操作中学生才会发现并验证书本中说的是否正确,并触发自己的思考,进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教育应在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以兴趣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海臣.习惯的养成:一个应然的小学教育目标[J].教学与管理,2013(20).

[2]许邦兴,丁茂华.“成人”抑或“成才”———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张加平 张鑫超 单位:1.山东省沂源县燕崖镇中心小学 2.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