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探究

时间:2022-11-06 02:54:32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探究

[提要]值此核心素养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迈向核心素养时代,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培养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卓越小学教师必将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围绕全科型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需求,拟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原理的层面入手,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位置,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值此核心素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迈向核心素养时代,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培养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卓越小学教师,必将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研读党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若干意见》等文件,结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现状,本文拟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原理的层面入手,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是“核心的”素养,不仅是“共同的”素养,更是关键的,必要、重要的素养,是经过社会贤达精心挑选,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将学科知识与基本能力取得均衡并加以精密组织及安排先后顺序、而且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的素养。“核心素养”被誉为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的DNA。[1]2.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2]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养;第二,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素养;第三,个性修为与心理调适素养;第四,自我管理与交往合作素养;第五,创新意识与评价鉴赏素养;第六,信息素养与媒体素养;第七,社会参与与贡献素养。核心素养时代对未来教师提出的要求:一是把师德放在首要位置,二是把适应变革作为常态,三是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本文所论及的课程设计,即是在上述概念界定的基础框架里进行探讨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契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又是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在卓越课程体系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围绕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需求,反映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紧跟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步伐和适应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注重培养师范生先进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综合性与专业化相结合。从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和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以及师范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出发,不断强化信息技术条件下各学科间的相互整合,实现文理渗透、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努力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既文理兼通又学有专长、一专多能,同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拓宽通识教育类(公共必修课)课程,夯实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加强专业核心类课程,优化专业选修类课程,注重教育实践类课程,建立师范性与学术性相互依存的综合性理论教学体系;以培植职业情感,增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真正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奠定坚实教学功底。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立足本专业,设置就业方向模块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既坚持统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宏观视域下的课程结构与内容

学者依据课程学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潜在课程、悬缺课程或空无课程三类。[3]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则应充分利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而避免悬缺课程的存在。1.显性课程是指高校或教师依据教育部所公布的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等课程计划设计的课程。通常包含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正式课程是官方有计划和教导的领域学科,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招,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混合培养模式,课程由通识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养提升选修课(含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科学类、艺术与体育类)和专业实践课模块组成,旨在增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底,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以便适应分科教学的同时,又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的要求。非正式课程是指诸如学校规划的运动会、参观学习、新生入学军训、入学教育、成人礼、颁奖活动等。上述课程结构表现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培养的总体要求,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的显性课程中的正式课程表现在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指引、课程大纲、教科用书和课程表中,教师及学生都能清楚理解课程学习后,学生会获得什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核心素养。2.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物质、社会及认知等校园环境所形成的非预期的结果,具有不明显、不易觉察的特点,主要包含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如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由于潜在课程的影响非教师所为,且常常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久远,因此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从校园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认知环境关注潜在课程的设计。(1)物质环境的教育效果称为“境教”,指的是校园的整体规划、校舍的设计及教室的安排等。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优秀的案例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所世界著名的学府,两所大学都有小河贯穿校园,剑桥大学的建筑物古色古香,新建楼保持和原环境一致协调,牛津大学新旧建筑物都是土黄色,校园碧草如茵,美丽的花卉,四季如春,给人十分舒适的感觉,名人培根、牛顿雕像倍增人文气息。这两所世界知名大学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在校舍设计方面,不仅要重视坚固耐用,更要重视美观和美育功能、陶冶性情的作用,这就是潜在课程的价值所在。在教室安排方面,教室桌椅的编排同样透露潜在课程的信息。第一是对师生关系观念的改变。现在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四五十个学生,老师高高在上很有权威,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学习之间也无法面对面沟通。如果教室课桌椅编排改成圆形,教室坐在其中,师生对话,沟通就会畅通无阻,课堂沟通由单向变成双向、多向的沟通,教室布置的改变,师生关系也随之改变。第二是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目前教室布置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听讲,需要老师去灌输知识。如果在圆形的开放教室,我们会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在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世界著名大学其正式课程与普通大学大同小异,如哈佛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名校,除了杰出的教授和丰富的藏书之外,更重要的名校文化的物质环境。师生长期受名校文化的熏陶,不知不觉受到潜在课程的影响,而有以致之。(2)社会环境指的是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措施及各种仪式等。师范院校的的制度、措施的实施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注意的是,一些被高校广泛采用的制度措施,应该辨证去看待。在合理利用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消极影响。第一是服从行为的培养。管理措施,不仅仅是培养听话的学生,不能遏制批评思考和创造力的培养,学校要营造生气勃勃的育人环境,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行为服从的关系,使学生潜能能够充分发挥。第二是竞争措施实施。竞争在学习上是很重要的,有比赛,有竞争,能使学生尽力而为,全力以赴。学校规划了很多比赛项目,如寝室内务整理比赛、合唱比赛、书画比赛、数学建模比赛、体操比赛等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竞赛的开展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所以要有效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第三是奖赏方式的应用。对于表现好的,达到教师期望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可以应用奖赏方式。这样的方式或鼓励或激励,但也要规避负面影响。第四是仪式的潜在影响。所谓仪式通常是指学校举行的周班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仪式的举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规范日常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千遍一律的的仪式,也会让学生流于应付。(3)认知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影响。在老师的殷切期望,高度关怀和严格要求下,学生全力以赴,取得好成绩。老师的期望、鼓励,学生一旦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效果就呈现出来,这就是认知的提升,潜在的影响。二是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作为教育重要工具,经过严格审查,除了特殊目的外,整体是富有科学性,教科书如果能妥善运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三是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已经影响了非知识的部分,那就是“情意”的层面。如小组讨论以小团队方式互相激发思考,交流经验,以达到认知的目的,产生“尊重对方人格”、“服从多数人的决定”民主态度,这就是认知以外的情意、态度。总之,潜在课程的特征表现为间接的,通常是情意的,比显性课程的影响更深刻。此外,学校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应着意去考虑是否有悬缺课程,是否涉及到开放心胸、包容异己、热爱艺术、环保意识、民主素养、批评反省、爱心耐心等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设计的原则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应分别遵从以下几个原则:1.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卓越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小学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课程,与“德厚才馨”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2.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卓越课程体系的构建。卓越课程开发理念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师范生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卓越素质课程体系,旨在增加师范生的人文底蕴,促进人格成长;培养师范生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师范生内涵素养、文艺素养和生活品质;培养师范生人际交往、合作和竞争能力;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等。3.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卓越课程的实施。首先,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师范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其次,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师范生个性化发展;再次,以师范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迈向卓越。4.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卓越课程的评价。在师范生卓越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将课程评价与学生的核心素质评价有机紧密整合起来,通过评价激励推进卓越师范生发展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蔡青田.课程发展与设计DNA.核心素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黄光雄,蔡青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周秋华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