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的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2-01-30 04:28:12

教学改革下的学前教育论文

一、存在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课时设置不够合理我校从2011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每个年级设两个班,每个班约50人,除第一届有部分学生高考前学习过音乐知识(即“音乐高考生”)外,其他都是普通考生,没有音乐基础,而该专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成一门课,采用大班授课方式,每周两个课时,11级、12级开设了三个学期,13级、14级都只开两个学期,并且把该课程定为选修课,只作考查科目,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二)教材建设落后,课程资源匮乏目前,我校该课程的教材都由任课教师选择,确定好后上报学校教材科统一征订,由于11级、12级在分校区分别学习了两年和一年,因此,他们的教材和13、14级的教材不同,分校区使用的教材是适合音乐专业学生使用的“音乐院校系列教材”,包括《乐理》教材一本,《视唱练耳》教材两本(上、下册),这对于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很大,教材的选择不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除了“老三件(”一本教科书一台钢琴一位老师)外没有任何配套的教学软件或教学光盘,这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除2011级个别学生外,我校目前的学前专业学生没有任何音乐基础,而所有的音乐类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都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们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技能类课程,喜忧参半,能学习这么多的技能知识固然是好事,但对于从未接触过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安排时间学习?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问题都令他们很茫然很无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出现了畏难、不自信的心理,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不敢开口唱、不敢动手练,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课程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我校学前专业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综合素质优良具有较强教育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安心服务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型、研究型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显然,新时期的学前专业课程要充分适应市场需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要从学生实际水平考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实现教、学、用三位一体。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是学生形成弹、唱、跳等基本技能的理论前提和专业基础。因此,课程目标不应像音乐专业那样追求难度和深度,而应突出职业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笔者认为,对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乐理视唱练耳》课应定义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两年4个学期,每学期都要进行理论部分的闭卷考试和专业部分的实践考试。系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要以节奏训练和儿童歌曲简谱、五线谱视唱为主,以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通过节奏、音准、视唱等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两升两降调号的视唱曲目,并能灵活运用到声乐、器乐、钢琴等课程的学习中。

三、合理选用教材

目前,我校13、14级学前专业使用的是“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系列教材”,一本教材有乐理、视唱、练耳三部分内容,本教材的编写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如:视唱部分除了有传统的西洋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的视唱曲目外,还选编了大量的少儿歌曲,并且有五线谱和简谱;练耳部分则结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节奏训练”、“旋律音程与旋律训练”、“和声音程与和弦训练”等基础知识的介绍。这符合了学前专业在视唱练耳唱准、唱稳的基础上,不必过于追求听、唱的难度,而要注意所涉及不同的音乐语言特点、不同音乐流派的广度的课程目标。

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学习自信心

俄国大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前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很好,而且都很好学上进,他们都很想把这门课学好,只是对学科太陌生出现了不自信和畏难的心理,而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概念,认识学科重要性。视唱练耳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类课程,对于毫无基础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开口唱、动手做,通过多唱多练来建立良好的音阶音程概念,熟练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内容安排上要由浅入深。笔者收集整理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旋律和熟悉的儿歌,编撰了一本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视唱补充曲目》,在学习之初主要让学生唱选编的这些视唱曲目,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开口唱。另外,节奏的训练要贯穿始终,每节课都安排时间专门进行双手节奏训练,到后期就手脚并用。使学生在节奏训练过程中体会到学科的趣味性,慢慢地学生就对学习充满兴趣。总之,教师除了上好课还要经常鼓励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课后多指导练习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

五、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用练习法加强基础训练。学生没有音阶音准概念,甚至很多学生“五音不全”,在第一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听标准音唱C大调音阶,然后再唱标准音和单音(旋律音程),唱熟后按小二度变调唱音阶,在初学的一段时期内都坚持唱音阶和单音,逐步培养学生判断音的高低差别和建立调的概念。

(二)比较法。学生最初接触五线谱时识谱能力很弱,甚至要把每首视唱曲都翻译成简谱或字母谱才能唱。针对这种现象,在视唱教学时我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儿童歌曲等,先弹奏几遍,唤起学生对乐曲的记忆。然后再让学生先放慢节奏来视唱五线谱。学生们通过唤醒的脑海中已有的旋律印象,很快就能唱下来。接着回原速唱乐谱。尽管很多音符学生是靠记忆唱出来的,但通过如此多次训练,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熟练记忆五线谱的固定音高位置,不断提高识谱能力。同样,此法也适用于音准和音程的训练,在学习初期,教师先选用学生耳熟能详、张口能唱的素材作为音准训练的参照标本,通过以熟带新,确立较好的音高音准概念。如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国歌》就是训练听唱音程和音准很好的教材。歌曲的第一句旋律“5|1.1|1.1567|11|,包含了sol到do的纯四度上行音阶。又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儿歌《小星星》的末句旋律“1155|665—|4433|221—||”包含了一个la到do的下行音阶,大家在哼唱这一乐句时,其实也是对音阶的固定音高进行一次巩固。《国歌》的旋律中包含有很多音程:5—1—,1—3—,3—5—,6—5—,3—1—,多练这些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的音程,学生就对它们有了感觉并且对其予以固定。其他音程的练习如上所述,也可以找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的音调作为构唱依据,这样完全掌握狭音程的构唱后,再有计划地进行广音程的练习。

(三)交互式教学法。视唱教学环节注重让学生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饱满的气息,使得声音圆润流畅;演唱旋律时要划分好乐句,换气要自然,旋律才连贯;有的视唱曲目音域过宽,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以保持声区音色的统一等。这样既能准确地唱好视唱曲,又能与声乐学习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另外,我要求学生在弹奏钢琴作业时,先用声乐课上学习的发声方法视唱旋律,试着把两个声部的节奏用双手表达出来,在熟唱旋律熟悉节奏的前提下,钢琴练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随着学生视唱能力的提高,适当加入二声部的视唱曲目。开始视唱二声部作品时,让学生把两个声部都唱熟,然后唱自己的声部,听另外一个声部。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唱高声部,另一组唱低声部,慢慢地采取一人唱高声部,一人唱低声部的做法进行课堂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唱高声部弹低声部,或者唱低声部弹高声部。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们对多声部作品有了一定的感觉,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视唱听辨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纵向思维的能力。另外,课后的练习同样重要,我采取以宿舍为单位的做法要求学生集体练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五)多听多欣赏,提高音乐素养。聆听是视唱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边视听边默唱,在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审美感觉后,再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乐曲。聆听时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区别乐曲的动机、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结构、情绪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六)走出去,艺术实践拓宽视野。传统的视唱练耳课都在课堂里完成,采取课堂上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反复练习、互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的教学改革模式。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音乐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我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到两次的田野采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当地举办民俗活动时聆听独具特色的本土音乐,欣赏本土艺术,丰富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视唱练耳课同其它学科一样“教无定法”,关键在于结合学生实际施教。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教学改革内容、教学改革对象、教学改革条件,选择最合理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变僵化思维为创造思维,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黎一飞单位:岭南师范学院